曾正中 :曾正中

更新时间:2024-09-21 05:25

曾正中,男,汉族,甘肃景泰人,中共党员,现任兰州大学资源环境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环境科学与工程系常务副主任。甘肃省环境科学学会理事,第五届甘肃省工程咨询专家委员会成员。

人物经历

学习经历

1982年毕业于兰州大学水文地质学与工程地质学专业,并留校任教至今。

工作经历

1996年前,主要从事水文地质学和水环境化学方面的教学、科研工作。1996年以来主要从事环境科学与工程方面的教学、科研工作。

主讲课程

主讲《水文与水资源学》、《固体废物处理工程》课程。

研究方向

目前主要研究方向为固体废物处理处置及资源化;地质生态环境保护。

主要贡献

先后与他人合作承担、完成省基金项目一项和10余项横向研究项目,共发表论文28篇,出版《水资源评价》专著1部。

2004年以来参与甘肃省工程咨询中心国债项目——“生活垃圾卫生填埋处理工程”场址选择、可行性研究、初步设计评审工作。近三年负责承担的研究项目主要有:

1、《固体废物处理工程教学仿真系统建设》,兰州大学重点课程建设项目,已完成,2003~2005年;

2、《甘南玛曲金矿区水土保持方案编制》,已完成,2002~2003年;

3、《舟曲县城区生活垃圾处理工程可行性研究》,已完成,2003~2004年;

4、《永靖县城区生活垃圾处理工程可行性研究》,已完成,2003~2004年。

5、《金沙江溪洛渡电站辅助道路水土保持方案编制》,已完成,2004~2005年;

6、《甘南州“十一五”城市生活垃圾处理设施建设规划》,已完成,2005年;

7、《兰州北部荒山荒沟土地开发整地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正在进行中;

8、《曝气生物滤池两种填料挂膜的对比试验》,2008年;

9、《兰州市生活垃圾填埋处理现状及对策》,2010年;

10、《粉煤灰加气混凝土颗粒曝气生物滤池处理污水试验研究》,2011年。

垃圾的出路:

兰州大学资源环境学院曾正中副教授看来,兰州的垃圾填埋依然处于十分落后的水平。曾正中说:“直接利用天然沟谷填埋的简易填埋场,其产生的渗沥液和填埋气体会带来十分严重的污染问题。”

渗沥液是一种高浓度的有机废水,通过渗入场底污染地下水,或者是沿沟底流出污染地表水。曾正中副教授在其公开发表的论文中指出:渗沥液污染问题在城关区相对突出,以伏龙坪芦家大沟填埋场为代表,渗沥液流出沟口注入黄河支流雷坛河,因具有污染物种类繁多、色度、COD浓度高、金属离子和氨氮含量高等特点,尽管排放数量小,但对水体的污染犹如小造纸厂污染一条大河的结果。“持续努力地推动垃圾的分类,这才是垃圾问题的真正出路。”曾正中说,“这样就可以使物质循环起来。”

生活垃圾分类收集是当今世界生活垃圾管理和处理的潮流。美国加拿大德国英国法国澳大利亚日本等许多国家根据本国生活垃圾成分、经济发展水平、居民生活和消费习惯等,制订了相应的生活垃圾分类法规、计划和实施办法。如德国建立了“绿点”标记、双元回收系统,澳大利亚实施的“零垃圾”计划。

曾正中说:“纸类:未严重玷污的文字用纸、包装用纸和其他纸制品等。如报纸、各种包装纸、办公用纸、广告纸片、纸盒等;塑料:废容器塑料、包装塑料等塑料制品。比如各种塑料袋、塑料瓶、泡沫塑料、一次性塑料餐盒餐具、硬塑料等;金属:各种类别的废金属物品,如易拉罐、铁皮罐头盒、铅皮牙膏皮、废电池等;玻璃:有色和无色废玻璃制品;织物:旧纺织衣物和纺织制品等属于可回收,其他不属于可回收垃圾。”

2006年,兰州市有关部门在全市范围内更换安装7000个新型垃圾桶,一半以上属于分类垃圾桶。一些主要街道和部分小区纷纷换上标有“可回收”、“不可回收”字样的分类垃圾桶,各大媒体也开始宣传、普及垃圾分类投放、收集的环保知识。

但是在曾正中看来,垃圾分类何其难啊!

甘肃环保NGO组织的人士称,市民环保与垃圾分类意识欠缺,加之大部分“可回收”垃圾又被拾荒者拣走,垃圾分类回收的利润空间减少,政府和企业缺少投入,再生产业链无法形成,是影响垃圾分类进程,分类垃圾桶“形同虚设”的主要原因。“垃圾分类是一种慢工,需要多个环节丝丝相扣,只有全民环保素养提高,政府加强相关配套设施的建设,尤其是大力发展终端再生企业的建设,再加上城市垃圾相关政策和管理制度的完善与实施,才能真正实现它的效能。”曾正中说。

获奖记录

曾获甘肃省教育厅教学成果奖和省高校教书育人奖。

参考资料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