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版年画 :中国的传统民间艺术形式

更新时间:2023-09-25 15:44

木版年画是中国历史悠久的传统民间艺术形式,有多种叫法,北京叫“画片”“卫抹子”,苏州叫“画张”,浙江叫“花纸”,福建叫“神符”,四川叫“斗方”等,各不相同。在中国民间,木版年画是用来迎新春、祈丰年的一种民俗艺术品。

木版年画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相传在汉代就已经出现。唐代以来佛经版画的发展、雕版技术的成熟、宋代市民文化的发展都大大促进了木版年画的繁荣,北宋时期出现了专门售卖年画的“画市”。宋金时期,已经出现了“四美图”木刻版画,它是现存中国最早的木版画。道光年间,在李光庭著的《乡言解颐》一书中,正式提出了“年画”一词,从此“年画”就拥有了固定含义,即指木版彩色套印的、一年一换的年俗装饰品。木版年画经过近千年的发展,到了清代中晚期,在民间达到了鼎盛阶段。进入现代化发展之后,以传统手工制作为特色的木版年画被机器印刷工艺生产所取代,且现代人的审美倾向已从民俗转变为新型娱乐文化,因此,木版年画的现代化发展应顺应时代潮流,从发展创新上着手,在确保传统不被抛弃的同时做到形式上的创新。

木版年画地理的空间区域来看,可以分为京津冀地区、秦晋地区、鲁豫地区、江浙地区等地区。其题材可以分为驱凶辟邪、祈福迎祥、戏曲传说、喜庆装饰、生活风俗等五大类。木版年画的制作须经画稿、刻版和刷印三道主要工序,另外,还有一些辅助工序,如填色晕染、装裱等。

截至2019年10月,中国已有18个木版年画项目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名录,确定了19个专门的木版年画保护单位,并认定了20位国家级传承人。在中国的民间美术中,木版年画是很重要的组成部分。作为民间最为普及的艺术样式,木版年画也是广大人民群众用来美化环境、反映社会生活、表达心理愿望的重要载体。

历史沿革

木版年画是一种有着悠久历史的传统艺术样式,在长期的发展进程中,木版年画不断地开拓题材和推出新的形式,适应着各地民众不同的观念和信仰习俗,是人民群众最为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作为绘画的艺术,木版年画的发展与唐、宋时期的祥瑞画同源;作为以纸为媒体的艺术,木版年画的普及,又与雕版印刷技术的发展有着极大的关系。

早期发展

中国的木刻雕版印刷在唐代已经相当流行。至唐代中期以后,雕版印刷术又有了很大的发展。北宋时期出现了专门售卖年画的“画市”,当时称为“画纸儿”。宋金时期,已经出现了“四美图”木刻版画),它是现存中国最早的木版画。明代的木版雕刻印刷已相当普及,官方大量印制卷帙浩繁的图书,文人则刻印文集画册,同时民间也镌刻各种图文杂志,各种刻有插图的方志、历史、医书等日常用书,以及劝善止恶、宣扬因果报应的书籍也开始风行社会。这一时期的彩印版画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出现了在一块板上敷数色印刷的版画和人工着色的彩色版画。到明代末年,采用饾版技术套色彩印的《十竹斋画谱》《十竹斋笺谱》已刊行,体现了印刷技术的进步,也为木版年画的彩色印刷提供了技术经验。当时,北京,江苏南京、苏州桃花坞,山东东昌府区,河南开封市,四川成都,山西临汾市,福建泉州市,安徽徽州区芜湖市等地,既是刻版印书的中心,也是木版年画的主要生产地。

繁荣时期

清代是民间木版年画繁荣发展的时期。进入清代以后,为了医治战争创伤,清代统治者采取各种措施,奖励垦荒,招集流亡,减轻赋役,恢复生产和正常的社会秩序。各年画产地迅速恢复了生产和销售,以应风俗之需。随着经济的繁荣,人们生活逐步好转,业余生活慢慢丰富起来,安居乐业、发家致富成为人民群众的共同愿望。除大量生产的门神、纸马是旧版翻刻外,各地画店还适应着当时的形势,创作了不少有新意的年画,如杨柳青齐健隆的《庄稼忙》《闲忙图》,福建漳州市的《纺织图》,以及苏州市的立幅《耕织图》等。清乾隆时期是清代社会经济最为繁荣的时期,也是民间年画发展的高峰时期。

清代中期以后,中国国内外各种矛盾日趋严重,帝国主义列强不断来犯,国内农民起义迭起,战乱使社会经济遭到严重破坏,人民生活水平下降。在这样的形势下,各地民间年画出现了不同程度的萎缩,除天津杨柳青、苏州桃花坞、山东潍县及四川绵竹、河南开封市、河北武强县等地的画店能够勉强维持原有的生产规模外,其他地区的画店、画坊只能以小规模的生产来糊口。晚清木版年画的内容,除了大部分传统题材外,另有一类专门描写沿海开埠通商口岸社会生活与新鲜事物的题材。其中,既有殖民地色彩浓烈的“租界”,也有资本主义带来的西方文明及其影响下产生的都市景象。

进入近代

中日甲午战争,使得民族矛盾加剧,中国收到外部势力的侵入,社会动荡不安。在维新变法运动之后,民间年画中出现了提倡办学堂、戒恶习,要求满汉平等、提高女权等题材的“改良年画”,如《发财图改良画》《不知自量》《礼尚往来》《女学堂比武》《得子教女》《戒烟图》等。

辛亥革命以后,由于资产阶级革命的不彻底性,中国又陷入军阀混战之局面。战乱与天灾使农村经济大面积破产,人民群众日益贫困,极大地影响了民众对年画的购买力。现代印刷技术的传入,使民间年画受到很大冲击,石印年画、月份版年画的迅速流行,对民间年画的生产、销售形成了严重的威胁,天津杨柳青、苏州桃花坞、山东潍县等重要年画产地渐渐衰落,画店多改作他业。仅四川绵竹、河南开封市、河北武强县等地的画店由于地处偏僻,尚且维持,至抗日战争前夕,国民党统治区的画店多已停业。

新中国成立

1949年以后,各项事业在党的领导下取得了长足的进步,社会主义建设的新气象、新风貌在新年画创作中得到了及时的反映。为了进一步发展新年画创作,以满足社会和人民群众的需要,中央文化部于1949年颁发了《关于开展新年画工作的指示》,指出“在年画中应当郑重表现劳动人民新的、愉快的斗争生活和他们英勇健康的形象”,“在技术上必须充分运用民间形式,力求适合广大群众的欣赏习惯。要求各地文艺团体发动和组织美术工作者从事这一画种的创作和进行对旧艺术帮助改造工作”。各地文化部按照中央指示精神,积极采取种种措施,组织动员画家和民间艺人参加年画创作,在较短时间内创作了一批以歌颂社会主义建设新成就、表现人民群众的新生活为主要内容的年画作品,如《毛主席大阅兵》(安林作)、《我们的老英雄回来了》(冯真作)、《劳动换来光荣》(古一舟作)、《农民参观拖拉机》(李琦作)、《四季生产图》(毕成、王角作)、《人畜两旺》(梁黄胄作)、《好副业》(张怀信作)等。

发展现状

中国的民间木版年画在数百年的发展流传过程中,已陆续形成了若干个相对集中的中心生产地,各个中心生产地之间在技术上既有交流,同时又适应着各地的风俗习惯,在题材和形式上保持着各自的风格特色,并且对周边地区的年画生产以巨大的影响,呈现出繁荣发达的景象。

在中国的华北地区,自明代以来生产年画的有北京、天津、武强县邯郸市大名县宁河区(现属天津市)等地。北京在辽金时便是北方的刻版印刷中心,后又有刻印佛经的专门作坊。近代的年画则以门神及各种神像为多,门神大者高达1米,小幅则为20厘米左右,门神的造型多形体粗短,容貌威严,线条匀称,画面饱满,构图集中,多以红、黄、蓝、绿四色套印。尚有描金绘银的,为门神中的高档品。另有少数手绘年画,为门画、灯画和戏画、风景及多宝格景等,虽然在技法上与传统工笔重彩无异,但在造型及色彩的趣味上则偏重于民间的审美习惯。

进入现代化发展之后,当以传统手工制作为特色的木版年画被机器印刷工艺生产所取代,传统年画丧失了发展的土壤,以机器代替手工的批量化生产、流水线工作使得年画本身特色流失,人们无法感受木版年画给予文化氛围,造成传统木版年画亦如其余濒危的传统民间艺术一样,被列为救援的对象。同时,由于现代人的审美倾向已从民俗转变为新型娱乐文化,造成手工艺人纷纷转行,因此,木版年画的现代化发展应顺应时代潮流,从发展创新上着手,在确保传统不被抛弃的同时做到形式上的创新。

主要分类

创作题材分类

中国的木版年画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经过历代民间艺术家的不断创造和完善,形成了具有广泛题材和繁多样式的成熟艺术。木版年画的题材也是在满足人民群众需要的基础上,由最初的单一内容逐步发展到上千种。民间年画内容包罗万象,其销售对象为广大城乡民众,取材大都是他们喜爱的事物或神话故事,或传奇小说,或新闻时事,或福祥喜庆之象征。因此,从大的方面来看,可以分为驱凶辟邪、祈福迎祥、戏曲传说、喜庆装饰、生活风俗等五大类。

驱凶辟邪

驱凶辟邪是木版年画中最为古老的题材。从最早的桃符、苇索,金鸡、神虎,到神荼、郁垒,再到后来的庞涓孙膑,伍员、赵云裴元庆李元霸焦赞、孟良,尉迟敬德秦琼和御前侍卫、带刀侍卫、对锤侍卫、镇殿将军等武将,钟馗、天师、大禹东方朔、魁头,各类神仙及八卦符瑞等,以贴于门上的为多,可以看出民间对自然界中的邪鬼恶祟的防范,反映了人民群众辟邪禳灾求平安的朴素思想。

祈福迎祥

祈福迎祥是木版年画中最受欢迎的题材。有福寿天官、当朝一品、赵公元帅、燃灯道人、麒麟送子、五子将军、加官进禄、张仙送子、财神献瑞、连中三元、双喜临门等门画,有天官赐福、三星高照、八仙庆寿、和气致祥、鸾凤和鸣、四季平安、寿天百禄、蟾宫折桂、刘海戏蟾、碧梧栖凤等中堂画,还有推车进宝、日进斗金、耄耋富贵、大庆丰年、玉堂富贵、年年有余、摇钱树等各种样式的年画,新年时张贴于各处,以烘托节日气氛。

戏曲传说

戏曲传说是木版年画中数量最多的题材。自宋代以来,戏曲便是民间社会生活中最为普及的艺术,戏曲的爱憎表达了对英雄人物的景仰,对善恶的判断,对自由的赞美,因而受到人们的普遍欢迎,戏曲故事也为一般民众所熟悉。年画艺人将戏曲故事中最受人们欢迎的人物和最为典型的场面改编、创作成不同样式的年画,从而能够在更大的范围中流传。作为绘画艺术的年画在表现戏曲题材时,多注意到民众的欣赏习惯。各地区出品的戏曲年画除了在内容题材上取材于当地的地方戏外,还采用当地群众所熟悉的形式和色彩等方法进行表现,从而形成了强烈的地方特色。

喜庆装饰

喜庆装饰是木版年画中使用最多的题材。多由具有喜庆意义的花、鸟、虫、鱼等生气盎然的动植物通过一定的组合来构成画面,用谐音、隐喻、象征等手法来表达吉祥寓意的内容,如连年有余、新春大吉、和气致祥、金玉满堂、长命富贵、万象更新、福寿双全、花开富贵、指日高升、凤戏牡丹、功名富贵、四季平安等。常见的有牡丹、荷花、翠竹、菊花、梅花、兰花、松柏、山茶、杨柳等四季花木,有佛手、鲜桃、葫芦、香圆、石榴、葡萄、橘、橙、梨等时鲜果品,还有喜鹊、鲤鱼、松鼠、梅花鹿、山羊、仙鹤、蝴蝶、大象、狮、虎、猫、鸡及龙、凤、麒麟等动物形象。各地还有各种规格的博古图和岁朝图及单纯用花卉构成的装饰年画。另有一些山水风景画,多表现各地名胜古迹,如西湖景、姑苏阊门图、姑苏万年桥、泰山图、滕王阁、北京名胜图等,场面宏大,刻画精微;也有画春、夏、秋、冬四时景色的,间以人物点缀,绘刻细腻,用色雅致,富有生气。

生活风俗

生活风俗:是木版年画中最为常见的题材。多为士、农、工、商等社会各阶层生活的再现,常见的有节令风俗、实事趣闻、生产生活和美女娃娃等。在数量上虽然不如其他类型的年画,却深受人民群众的欢迎。节令风俗类的年画以表现社会风俗和家庭生活的场景为主,多具体描绘新年、元宵、端午、中秋、重阳、除夕等节日的欢乐情形,在用色上也以喜气、红火的色彩配置,表达了民众的愉悦心情。时事趣闻类的年画多表现新闻和民间逸闻趣事,如清军在反侵略战争中获胜的新鲜事物,有的还以讽刺夸张的手法对社会上的一些不良风气进行了批评。生产生活类的年画多反映着各行各业的人物及农村、闹市、渡口、庙会等的场景,描绘手法朴实,富有生活气息。美女娃娃类的年画则以俊美的形象、鲜艳的色彩、吉祥的寓意和雅致的画面,表达了人民群众追求美好生活的理想和愿望。其中,娃娃画大都表达人们对子嗣繁衍的希望,构图大同小异,以儿童为主,以身旁所伴之物来作象征。如画一儿童旁有百合和柿子,则题作《百世流芳》;画一婴儿旁置一扇和三个圆果、一蝠、一磬,则题为《福缘善庆》。

规格样式分类

在木版年画中,不同的题材可以用不同的样式进行表现,以适应各地不同的风俗习惯和不同的环境装饰要求,这一特性体现了民间年画强大的实用功能。木版年画的主要样式有如下规格:

以上参考资料

分布地区

木版年画地理的空间区域来看,可以分为京津冀地区、秦晋地区、鲁豫地区、江浙地区、闽台地区、两广地区、川黔滇地区。这一区域的划分,实际上是以具有以年画这一文化的中心的文化圈特征。区域的划分说明了在不同的文化圈所产生不风格迥异的民间木版年画风格。木版年画在中国有几十个产地,例如,天津杨柳青、河北衡水武强县、山东潍坊市杨家埠、苏州桃花坞、河南开封市朱仙镇、湖南隆回县滩头、四川绵竹、福建漳州市和广东佛山市等地。

河南开封朱仙镇

朱仙镇木版年画始于唐,兴于宋,鼎盛于明清,是中国木版年画之鼻祖。其特点是:线条粗犷、简练,群青色夺目,题材多为戏剧人物。

天津杨柳青

杨柳青木版年画产生于明代崇祯年间,清雍正、乾隆至光绪初期为鼎盛期。其制作方法为“半印半画”,即先用木版雕出画面线纹,然后刷墨印在纸上,套过两三次单色版后,再以彩笔填绘。其特点是:笔法细腻、人物秀丽、气氛祥和。

山东潍坊杨家埠

杨家埠木版年画发展初期受到杨柳青年画的影响,清代达到鼎盛期。其特点是:构图疏密有致,线条细腻;题材多为大型戏剧场景、寓意吉祥图案。

河北衡水武强

武强木版年画的祖版产于宋元时期,有范氏家谱中记载“范迎龙经画务”,范迎龙是明永乐时期人,由此可见,当时的武强年画业已初具规模。武强年画的特点是:画面生活情趣浓烈。

苏州桃花坞

桃花坞木版年画源于宋代的雕版印刷工艺,由绣像图演变而来,到明代发展成为民间艺术流派,清代雍正、乾隆年间为鼎盛时期。其特点是:表现劳动场面、生活场景,具有工笔画、青绿山水效果。

湖南隆回镇滩头

滩头木版年画用色奔放,大色块橘红色夺目。线条流畅圆润,细而富于力度,尤其是在刻画人物眉毛、胡须、衣带的飘浮时,极具动感。

艺术制作

木版年画作为一种集体创作的艺术,木版年画的制作方法大体相同,只有几个地区的做法稍异。一般说来,须经画稿、刻版和刷印三道主要工序,通过民间艺人合作才能完成。另外,还有一些辅助工序,如填色晕染、装裱等,也是相当重要的。

画稿创作

创作画稿时,画师先用炭条或香头在毛边纸上起稿,初稿完成后送到画店挂在墙上征求意见,经数次修改后,才能落墨定稿勾线。一幅画稿如果不符合年画的工艺特点的话,只能是一幅好画,而不能刻成木版印刷年画。刻版的艺人从刻版工艺的角度也要求画稿的线条要清楚,一根就是一根,线条要匀称,不要有太多的转折。所以,画师在勾线时,多注意到线条的流畅、挺拔,并将各细节处交代清楚,力争做到简洁明快。墨线稿完成后,画师还须制作一张彩色样稿,再根据彩色样稿在连史纸上描出四至五张分色稿,供雕刻彩色版用。

材料选用

用作年画版片的木料以木质坚硬、木纹细密、不易翘裂的为上品。最好是选用黄杨木,也可以采用枣木和梨木。版片的厚度以6厘米左右为宜,可防止走样和伸缩变形。刻版艺人的刀具以自己制作的为多。为保证木版在大量刷印后有所磨损时,仍能够继续印制而不失原作效果,要求刻版艺人在雕刻时须严格做到“陡刀立线”,即刻出的线条要上下基本上一样宽,才能够做到多印不走样。刻版时,先用拳刀刻出点、线,划定块面,然后用弯凿、扁凿、剔空、韭菜边、针凿、修银凿、扦凿等刀具进行敲底、修整。最后放到台面上对版,纠正偏差。

人工雕刻

画稿完成后便由刻版艺人进行雕刻,一张年画一般要有六块版,大约要用20天至一个月的时间才能完成。年画质量的好坏,与刻版工序有着很大的关系,好的刻工能使画版增色不少,故艺人们对此非常慎重。一般说来,画面线条的难易高下,可分为三等:第一等是人物面部和手的线条,最为精微,形态神情,多由此出;第二等是衣纹,线条比面部线条略粗,且有头尾来去须交代清楚;第三等是配景树木的线条。

完成印刷

全套的画版雕刻完成后,即可进行印刷。年画的印刷用纸多选用“毛太”“白管”“本连史”及白有光纸。除个别地区是先印彩色后压印墨线外,大部分地区在印刷时通常是先印墨线而后套印彩色的。印墨线使用的墨汁均为艺人自己调制,调制时选用上等烟煤(或墨灰),与面浆在一起调匀,要发酵沉淀一月后才能取用,时间再长一些则更好。印刷时,先将纸张的一侧用木条夹住,把墨线版放在案子上,刷上墨汁,铺上纸张,用棕把刷一遍,使墨线印实,晾干,再分别印上彩色。

套色使用的颜料在调制时也有讲究,用开水冲颜料时,要浓淡相宜,水多水少都不行,在冲开的颜料中下胶时,分量也要适宜,一般的是冷天宜少,热天宜多。有功夫的老师傅多用重胶,可使画面的色彩更为明亮。在套色时,要求的配色浓淡程度是“四重两轻”,即红、绿、黄三色要重,紫色则要求最重,桃红、淡墨则宜轻,这样印出来的年画,在色彩上既鲜艳明亮,又谐调匀称。印刷彩色时,一种方法是在一色当中分浓淡干湿,画面效果与画稿相近;另一种是分版套印,每版一色,平版印出,五六种对比强烈的大面积色块,使画面具有浓厚的装饰趣味。以后一种方法使用较多。木版年画刷印色彩的次序一般是,先印墨线,次黄色,再蓝色(蓝、黄两色套印呈绿色),紫、橙、大红,有的最后套印金粉。

价值影响

艺术价值

木版年画的艺术价值在于其汲取了中国民间传统艺术中的精华与长处,主要体现于年画的造型之美与色彩之美。

造型上年画以其独特的大胆夸张、大胆取舍的造型手法结合民间艺人本身的绘画风格形成截然不同的两类风格:一为以杨柳青为代表的《万象更新》,此类风格以写实为主,表现手法具有细腻、准确、精美、雅致的特点,以抒情的手法使内容与形式达到统一。二为以新绛县为代表的《春年图》,此类风格以夸张为主,表现手法具有变形、自由、粗壮、简练的特点,以程式化的手法开启了木版年画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丰富多样的新篇章。

色彩上的运用在中国传统艺术中颇为科学,多以红、黄、蓝为主色,再加之黑、金、白为辅助色彩,给人以热闹而喜庆之感,在强烈的对比之下显示出东方色彩的大气而华丽的观念。其次,中国木版年画凭借两千年的历史与独特的制作工艺、色彩、造型等方面,在中国传统文化乃至世界美学文化中都占有重要地位,为中国文化创造取之不尽的美学价值,其造型与色彩对于后辈的艺术创作与现代绘画的设计创新都具有十分重要的借鉴价值。

社会影响

在中国的民间美术中,木版年画是很重要的组成部分。在中国民间,木版年画是用来迎新春、祈丰年的一种民俗艺术品。作为民间最为普及的艺术样式,木版年画也是广大人民群众用来美化环境、反映社会生活、表达心理愿望的重要载体。

代表人物和作品

杨洛书

杨洛书,男,字易元,1927年出生于同顺德画店,潍坊市寒亭区杨家埠旅游开发区西杨家埠村人。杨氏年画世家的第十九代传人,同顺德画店的当代经营者,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项目“杨家埠木版年画”代表性传承人,被联合国教育、科学及文化组织授予“民间工艺美术大师”荣誉称号。

参考资料

宗成云

宗成云,男,1944年11月13日出生于山东省平度市李园街道宗家庄村。宗家庄东增盛画店第七代传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宗家庄木版年画”代表性传承人,平度宗家庄木版年画研究会会长。

参考资料

杨乃东

杨乃东,男,1962年出生于西杨家埠村一个年画世家。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山东省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潍坊市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潍坊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杨家埠木版年画”代表性传承人,山东省民间手工艺制作大师,潍坊市寒亭区民间文化研究会副会长,潍坊市第十一届、第十二届政协委员。

参考资料

传承保护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

2008年6月7日,木版年画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截至2019年10月,中国对木版年画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给予了高度重视。已有18个木版年画项目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确定了19个专门的木版年画保护单位,并认定了20位国家级传承人。此外,为了传承和保护这些文化遗产,国家已经投入了超过4000万元资金,并对其中12位传承人进行了系统的记录工作。2019年11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佛山市民间艺术研究社有限公司获得“佛山木版年画”项目保护单位资格。

申请世界非遗

2011年11月,在冯骥才文学艺术研究院开幕的首届中国木版年画国际论坛上,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正式对外发布《中国木版年画申请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宣言》,这标志中国木版年画申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正式启动。为了让申报更有把握,中国民协发起“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中国木版年画作为该工程的龙头项目,在全方位、大规模的田野普查的基础上,截至2015年10月,已出版了22卷本《中国木版年画集成》、14卷本《中国木版年画传承人口述史丛书》、4期《年画研究》刊物,完成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中国木版年画数据库建设及口述史方法论再研究”——形成30万字专著《传承人口述史方法论研究》,并建成了中国木版年画数据库等等。在2015年10月4日,在天津大学冯骥才文学艺术研究院举办的第二届“年画与年文化”中国木版年画国际论坛上,中国木版年画研究中心副主任王坤表示,中国木版年画申请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国内审查已经顺利完成,并且已经被纳入到国家层面的申报计划中。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