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市 :中国福建省下辖地级市

更新时间:2022-09-30 19:16

泉州市,别称“温陵、刺桐城、鲤城”,中华人民共和国福建省下辖地级市。泉州市地处福建省东南部,与中国台湾地区隔海相望,毗邻厦门市莆田市福州市等市,是福建省三大中心城市之一。全市陆地面积11015平方千米(含金门县),海域面积11360平方千米,海岸线长度541千米,海岸线长度居福建省第四位。截至2022年末,泉州常住人口887.9万人,下辖4个区,5个县,代管3个县级市,市政府驻泉州市庄府巷24号。

泉州市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地貌类型复杂多样,主要有山地、丘陵、平原、台地构成。境内河道属晋江、闽江九龙江、独流入海和木兰溪五大水系。属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温暖湿润,季风气候显著。距今1万年以前的旧石器时代,泉州境域内就有人类聚居生活。夏、商,泉州境域属扬州市。西晋末年,中原战乱,中原士族大批入泉多沿江而居。隋开皇九年(589年),改丰州镇为泉州,此为历史上首现“泉州”之名。唐景云二年(711年),武荣州改称泉州,此后凡称“泉州”,即指今之泉州。北宋元祐二年(1087年),朝廷在泉州设置了市舶司,推动对外贸易发展。元至正十六年(1356年),泉州路隶属福建行中书省。明洪武二年(1369年),改泉州路为泉州府。明代中叶,台湾属泉州府辖地。1985年5月14日,泉州市升为地级市

泉州是闽西南经济协作区的重要成员之一,已形成了纺织服装、鞋业、建材家居、石油化工等九个千亿产业集群,拥有4个国家级开发区。是中国18个改革开放典型地区之一。2022年,泉州市生产总值12102.97亿元,居福建省第2位,中国第19位,三次产业比例为2.1:56.8:41.1,是中国24座万亿城市之一。泉州是古代“海上丝绸之路”重要节点,天宝时期是中国对外贸易的四大口岸之一,宋元时期,“泉州港”被称为“东方第一大港”。现泉州市陆、海、空立体交通网络基本形成。泉州港为福建省综合运输体系的重要枢纽。

泉州是世界闽南文化的发祥地、闽南文化遗产的富集区,是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区的核心区,形成南音、南戏、南建筑、南拳、南派工艺等独具特色的“五南”文化。泉州有中国现存最早的伊斯兰教清真寺、世界唯一的摩尼光佛像石刻、中国最大的老君石刻造像、号称“天下无桥长此桥”的安平桥。佛教、伊斯兰教、天主教犹太教基督教等世界多种宗教在泉州广泛传播,被誉为“世界宗教博物馆”。泉州市的南音、闽南民居营造技艺、福建木偶戏后继人才培养计划、送王船、中国水密隔舱福船制造技艺、宋元:中国世界海洋商贸中心6项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泉州是中国唯一拥有联合国三大类非遗项目的城市。泉州南少林寺是南少林武术的发源地之一。泉州市是国务院首批公布的24个历史文化名城之一、首届“东亚文化之都”城市。泉州市清源山风景名胜区为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有开元寺、惠安崇武古城、安溪清水岩、德化九仙山等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14处。

名称

泉州有温陵、刺桐城、鲤城等别称。

泉州的主山是北郊的清源山,因有乳白的泉水从山上石窍间流出,又名“泉山”。唐景云二年(711年),武荣州改称泉州,州的名称即以山名而得,此后凡称“泉州”,即指今之泉州。

泉州常年雨量充沛、温暖湿润,古体诗称泉州“四季有花常见雨,一冬无雪却闻雷”,故泉州有“温陵”之雅称。

唐初,刺桐由商人传入泉州,种之成风。李忱年间(847—860年),郡城已遍植刺桐。南唐保大年间,平海军节度使留从效规划拓建泉州城,环城遍植刺桐树,泉州遂称刺桐城。

元至正十二年(1352年),监都立玉拆掉罗城南城墙,将城区扩大到翼城,并连接起来,形成一个周围三十里上宽下狭的长形城郭,城池状若鲤鱼。故泉州别称鲤城,有“泉州属鲤鱼穴”的附会之说。

历史沿革

先秦时期

距今1万年以前的旧石器时代,泉州境域内就有人类聚居生活。

夏、商,泉州境域属扬州。西周,为七闽地。春秋战国初,属越国姬扁四十六年(前323),部分亡越族人流入闽中,泉地属之。

秦至南北朝

秦始皇二十六年(前221年),泉属闽中郡,闽越族酋长无诸领。

汉高祖五年(前202年),封无诸为闽越王,泉地属闽越。武帝建元六年(前135年),废闽越王号,先后封越繇王和东越王共领前闽越国地。始元二年(前85年),设立冶县,隶会稽郡,泉地属冶县,后,设东部都尉以领之。东部都尉后移浙江东安,冶县为东部都尉下侯官所治,称东部侯官,简称侯官,以之为县名。因地广,增设南部都尉以领之。泉地改属南部都尉的侯官县。建安元年(196年),孙策攻占南部都尉。

吴永安三年(260年),南部都尉辖地为建安郡,析侯官县地置东安县,除今德化侯官县外,其他境域大多属东安县。

晋太康三年(282年),析建安郡置晋安郡,改东安县为晋安县。

晋朝末,晋元帝渡江,建都建业(今南京),大批衣冠士族南迁入泉,沿江而居,渔樵耕织,“晋江”因此得名。随南迁汉族人的生产技术、文化和原来闽越族文明相融合,使泉州一带经济、社会、文化迅速发展。这次中原汉人大规模入驻泉州,史称“衣冠南渡”。

梁天监中(502—519年),析晋安郡置南安郡,泉地属其辖晋安县。陈永定元年(557),置闽州,光大二年(568),晋安郡置丰州镇,南安郡先后属之。

隋唐至五代

隋开皇九年(589年),改丰州为泉州,南安、建安两郡为县,归其管辖,此为历史上首现“泉州”之名。大业二年(606年),改泉州为闽州,南安县属之。大业三年,改闽州为建安郡,领南安、建安、闽县、龙溪四县,今泉州市地除德化侯官县外,均属南安县。

唐武德元年(618年),改建安郡为建州。武德五年,置丰州。武德六年(623年),复于闽县置泉州。武德八年置都督府,辖泉、建、丰三州。贞观元年(627年),丰州撤销,南安、莆田二县并入泉州。垂拱二年(686年),于泉州、潮州间置漳州。久视元年(700年),置武荣州。景云二年(711年),原闽县所置之泉州改为闽州,武荣州改为泉州,隶属闽州都督府。开元十三年(725年),闽州改名福州,闽州都督府改为福州都督府。开元二十一年(733年)更置福建经略使,福建之名始此。上元元年(760年),福州都督府升节度使,泉州等六州属之。大历六年(771年),罢节度使,置都团练观察处置使,泉州属之。

唐末光启元年(885年),王潮、王审邽、王审知三兄弟率义军入闽,次年,王潮除暴杀泉州刺史廖彦若,义军占领泉州,泉州生产得到恢复。景福二年(893年)五月二十一日,义军攻下福州城。王审知兄弟甚得民心,各处武装力量相继归顺,全闽统一。乾宁三年(896年),福州市升威武军,泉州属之。

五代十国贞明六年(920年),后梁升福州为大都督府。后唐长兴四年(933年)正月,王延钧称帝,国号大闽,泉州归之。天福四年,泉州领六县。天福八年(943年)二月,王延政称帝于泽州,国号大殷。开运元年(944年)末,泉州改隶大殷。开运二年(945年)正月,大殷改国号闽,后闽主降南唐,泉州归属南唐。后汉乾二年(949年年),南唐升泉州为清源军,兼领南州

宋元时期

干德二年(964年),平海军改为平海军。太平兴国三年(978年),平海军改为泉州,属两浙西南路。四年,泉州划出仙游县游洋镇莆田县百丈镇等地设立兴化县,并于兴化县建太平军,后改为兴化军。五年,长泰县析归漳州市。六年,析晋江县东北部十六里置惠安县,至此,泉州领南安、晋江、同安区德化县等七县。雍熙二年(985年),泉州改隶福建路

据史书记载,宋代澎湖已正式划归泉州,隶属晋江县管辖。

北宋元祐二年(1087年),北宋朝廷在泉州城南晋江江畔处设置了市舶司,管理着泉州诸港的海外贸易及有关事务。市舶司存续的近400年间,泉州成为繁荣的国际大港。这使得中国海上丝绸之路发展进入鼎盛阶段。

宋金交战时期,赵宋皇族宗室大批南移。南宋建炎年间(公元1129年),349名宗子及其家眷乘船从海路来到泉州,皇室的加入促进了海内外贸易的快速发展。

元至元十四年(1277年),立行宣慰司于泉州。十五年,改行宣慰司为行中书省,升泉州为泉州路总管府隶之。十七年五月,福建行省并入泉州行省。二十一年九月,泉州行省并入江淮行省。二十九年,复设福建行省。二十七年前后,在澎湖设巡检司,管辖澎湖、台湾等岛屿,隶属泉州路同安县。大德元年(1297年),为图瑁求(今台湾),改福建行省为福建平海行中书省,徙治泉州,后,罢福建平海行中书省,泉宁府复为泉州路,隶江浙行省。至正十六年(1356年),复立福建行中书省,泉州路隶之。至正十八年(1358年),设立泉州分省。

明清时期

明洪武二年(1369年),改泉州路为泉州府,隶福建行省,罢录事司,领七县。九年,福建行省改为福建等处承宣布政使司,泉州府隶之。明代中叶,台湾属泉州府辖地。

嘉靖四十二年(1563年),又在澎湖设巡检司,派兵长期驻防。清初仍置泉州府,上隶福建行省。

南明永历十五年(1661年)三月,泉州南安人士郑成功率领25000名官兵,大小战舰数百艘,从福建金门料罗湾出发,经澎湖,于四月一日到达台湾西南的鹿耳门港外。战斗中,郑军击沉荷兰赫克托号船,击毙荷兰侵略军头目汤玛斯贝德尔和110余名官兵,后围攻赤嵌城,逼迫荷军出降。顺治十八年(1662年)十二月初,占领台湾城东的乌特利堡,逼攻台湾城,十三日(2月1日),荷兰殖民军投降,郑成功收复台湾岛康熙帝二十二年(1683年),清政府派军进攻台湾,郑氏后裔率众归顺,台湾由清政府直接统治。

雍正十二年(1734年),升永春县永春州,划德化县延平府大田县归其辖,隶福建行省乾隆四十年(1775年),析同安县部分地设马巷厅。至此,泉州府即领晋江、南安、惠安县、同安、安溪县五县及马巷厅。

中华民国时期

民国元年(1912年),实行省、道、县制,民国2年11月,析同安县地置思明县。民国3年,南路道改称厦门道,7月,金门自思明县析出置县,隶属厦门道。

民国16年(1927),废道,实行省、县制,泉属七县直隶福建省

民国22年(1933)11月20日,李济深、陈铭枢和十九路军将领蒋光、蔡廷,联合黄琪翔等领导的中国国民党临时行动委员会及徐谦陈友仁等,在福州城南公共体育场召开“中国全国人民临时代表大会”,公开宣告抗日反蒋,发动“福建事变”。11月22日,“中华共和国人民革命政府”(即福建人民政府)正式宣布成立。12月11日,分福建为四个省。12月13日,兴泉为四省之一,辖莆田市仙游县、晋江、金门县等十二县,治设晋江(今泉州市区)。

1934年1月中旬,人民革命政府和十九路军总部分别迁往漳州市和泉州。1月21日,十九路军主要将领毛维寿区寿年等联名通电投降当时的国民政府,“福建事变”宣告失败。民国23年1月,所划四省取消,泉属七县重隶福建省。民国23年7月,全省设立十个行政督察区

民国24年(1935年)10月,改为7个行政督察区、市,金门、安溪县永春县等属第四区。民国26年10月,日本侵略军攻陷金门岛小金门岛,金门县政府迁到大嶝乡。12月,泉属七县归第四区。

民国27年(1938年)5月21日,第四区专署由同安区移驻永春,8月,金门县政务由南安县兼摄。

1949年8月24日,福建省人民政府(省会福州市)成立。8、9月间,南安、永春、惠安县、晋江、安溪相继解放。9月,全省划为八个行政督察区。9月9日,第五行政督察专员公署成立,辖晋江、南安、同安、金门(待统一)等九县,公署设晋江县城(今泉州市区)。

中华人民共和国

1949年10月9日,金门县大嶝岛小嶝岛角屿岛解放。11月24日,德化解放,归入第七行政督察区(专署驻永安县)。

1950年3月14日,第五专署改称泉州行政督察专员公署。1950年11月1日,以晋江县城区和城郊八个乡设立泉州市(县级),隶属晋江区。

1955年5月,省人民政府宣布成立金门县政府。

1956年3月26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撤销闽侯专区永安专区。同年5月,原属闽侯专区的福清、平潭县永泰县和永安专区的大田县划归晋江专区。晋江专区计领1市、14县。

1967年6月13日,中共中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中央军委批示,晋江专区实行军事管制;6月30日,晋江专区军事管制委员会成立。

1971年6月17日,晋江专区更称晋江地区,7月1日实行。

1993年5月,撤销南安县,设立南安市。

1985年5月14日,撤销晋江地区,实行市管县体制。泉州市升为地级市,设立鲤城区和郊区。

1987年12月17日,设立石狮市(县级),以晋江县石狮、永宁镇蚶江镇三镇和祥芝乡为石狮市行政区域。1988年9月,归泉州市代管。

1992年3月6日,晋江撤县设市,由泉州代管。1997年6月3日,调整泉州市鲤城区的行政区域,增设丰泽区和洛江区。

2000年,设立福建省泉州市泉港区,辖惠安县的山腰、后龙、南埔、涂岭、港5个镇。

自然地理

位置境域

泉州市地处福建省东南沿海,台湾海峡西岸,位于东经117°35'04"~119°01'38",北纬24°30'43"~25°56'45"。东与中国台湾地区隔海相望,南与厦门市接壤,西与漳州市、龙岩市毗邻,北与三明市福州市莆田市相连。辖区东西最大距离149.3千米,南北最大距离158.6千米,陆地面积11015平方千米(含金门县),海域面积11360平方千米。大陆海岸线长541千米,位居福建省第四位;海岛海岸线长117千米,位居福建省第二位。泉州市有岛屿270个,主要岛屿有惠屿岛、大百屿、大坠岛等。

气候

泉州属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常年雨量充沛,温暖湿润,四季如春,夏无酷暑,冬无严寒,季风气候显著。多年平均气温20.4℃,1月平均气温12.2℃,极端低气温-4.7℃;7月平均气温28.0℃,极端最高气温40.4℃,其特点是气温高,光热丰富。年平均降水量1566.6毫米,年平均降水日数150.5天,最多达227天,最少为75天,降雨集中在每年3~9月,6月最多,降水充沛,但时空分布不均匀。年平均日照时数1825.1小时。生长期(平均气温5℃以上)年平均365天,无霜期年平均339天,最长达366天,最短为223天。

地质

泉州市位于欧亚板块中国东南沿海陆缘近弧顶处,环太平洋岩浆活动带两侧。地质构造以北东向,北北东向构造为主体,并伴有其他方向的构造,褶皱和断裂则以断裂和断块活动为主。泉州市地层自上元古界至第四系均有出露。岩石类型有沉积岩变质岩及火山岩。中生代以前的地层,零星分布于西部及东部地区,以沉积岩、变质岩为主;中生代及以后的地展分布广泛,出露面积大,厚度大,以火山岩为主。泉州市侵入岩分布广泛,约占陆地面积的24%左右,以酸性花岗石类为主,中一酸性的闪长岩、石英闪长岩和花岗闪长岩次之,基性岩类、中性岩类及偏碱性岩类甚少。泉州大地构造位置处于闽东火山断拗带。地壳经历过多次的构造变动,尤其是中生代以来由于太平洋板块欧亚大陆板块的不断俯冲,不但产生大规模的火山喷发岩浆侵入,而且使地壳出现断裂、断块、褶皱,大致以惠安县山腰—城关—鲤城桃花山—晋江石刀山—南安石井以及德化湖头—美湖—永春曲斗—安溪潘田—祥华两线为界,地壳构造变动表现出东强西弱。此外,石牛山国家地质公园形成了火山岩、潜火山岩及火山构造等多种多样的地质遗迹。主要有石牛山复活式破火山口、晚白垩世石牛山组层型剖面等。

地形地貌

泉州市境内地势西北高、东南低,由中、低山丘陵台地过渡。地貌类型复杂多样,主要有山地、丘陵、平原、台地构成,其中山地及丘陵约占约占土地面积79%,山地均属戴云山山脉及其延伸的支脉、余脉,构成西北及中部的大山带,千米以上的山峰多达455座,主要分布在德化、永春、安溪和南安的部分山区,其中,戴云山脉盘踞德化县全境,主峰耸立于中部,构成地势由中部向四周倾斜。山脊走向为北东一南西向或北西一南东向,大部分地区海拔700米,千米以上山峰多达258座(其中高于1500米的有22座),素有“闽中屋脊”之称。丘陵分布于山地外侧及河流两岸或河谷盆地的边缘,在沿海一带也有广泛分布,并逼近海岸或伸入海中,组成半岛和岛屿。境内最高山峰戴云山位于德化县中部,海拔1856米;最低点位于东南的泉州湾冲积平原和海蚀台地,海拔2-5米。此外,石牛山国家地质公园经复杂的地质作用,形成水蚀花岗石石蛋地貌、崩塌堆积地貌。

泉州市东濒海洋,海岸线总体呈北东—南西向,迂回曲折。多港湾、岛屿、滩涂,其中,港湾大致呈西北—东南向内陆深入21—35千米,深度一般较大,掩护条件好,水域广阔,湾内包含若干支港、支湾。湾内有282.65平方千米的海滩,沿海0—20米等深线的浅海面积达739.77平方千米,分布有51个岛礁

水文水利

水文

泉州境内河道属晋江、闽江、九龙江、独流入海和木兰溪五大水系,河流年径流总量96.6亿立方米。其中,晋江水系是境内最大的水系,流域面积5629平方千米,占51.8%。主要河道有二级河晋江主干流(双溪口至出海口),总长29千米;三级河2条,为晋江东溪(永春五里街至双溪口)和晋江西溪湖头镇水位站至双溪口),总长158千米;四级河11条,总长约339.5千米。境内最大的河流为晋江,从安溪县桃舟乡达新村梯仔岭东南坡至丰泽区东海街道埔入海,流经境内安溪、永春县、南安、鲤城区、丰泽、洛江区、晋江等地,长182千米,流域面积5629平方千米。

泉州境域内天然湖泊较少,面积在1平方千米以上的天然湖泊有晋江县的龙湖和虺湖,均为福建省著名的淡水湖。其中,龙湖位千晋江县龙湖乡南部,水面面积1.62平方千米,湖底高程一般为13米,岸高16—16.5米,湖底宽阔、泥沙柔软、水质甘洌,盛产的鳗、鲈、鲫鱼等。

水利

截至2021年末,泉州市共有2座大型水库和18座中型水库的,水库总蓄水量6.114亿立方米。其中,大型水库分别为山美水库惠女水库,年末总蓄水3.699亿立方米。

泉州市有1个大型灌区(山美灌区的南安丰州灌片和惠东南灌片)和2个中型灌区(菱溪灌区、罗梅灌区)。此外,泉州先后建成福建省向金门供水工程、山美至惠女引调水工程、晋江市引水第二通道工程等重大项目。其中,晋江及闽江(德化段)防洪工程,累计建成堤防146.2千米,基本形成晋江防洪工程体系,使得晋江下游泉州城区段堤防达到百年一遇设防标准。

土壤

泉州市土壤包括10个土类、25个亚类、61个土属、55个土种。十大土类中红壤属中亚热带地带性土壤,是泉州市最主要的土壤资源,占总土地面积52.77%。境内各县均有分布,以南安、安溪、德化、永春等地面积较大。红壤结构间的垂直节理较不发育,结构体多呈现鳞片状或碎块状,土层厚、湿润、养分较丰富。该土类有红壤、粗骨性红壤、黄红壤、暗红壤、红土和水化壤6个亚类。此外,其他土类有盐土、风沙土、潮土、石灰岩土、紫色土、草甸土等,主要分布于低丘陵、台地、平原及沿海滩涂、沙滩地带。土壤资源整体较适合农、林、牧、渔业综合发展。

自然资源

矿产资源

泉州市已发现各类矿产46种,已探明资源储量的矿种29种,包括能源矿产2种,金属矿产8种,非金属矿产18种,水气矿产1种。主要矿产有铁、、金、煤、水泥用灰岩(大理石)、硫铁矿、银、叶蜡石硅灰石明矾石等,其中,铁矿保有量7906万吨;钼矿已探明保有资源量33131吨(金属量);金矿保有量(金属量)34955千克;煤炭资源保有量9074.3万吨;水泥用灰岩(大理岩)资源保有量140172万吨。矿产资源集中分布在德化县(金矿、铁矿、水泥用灰岩、陶瓷土矿)、永春县(煤矿、水泥用灰岩、陶瓷土矿)、安溪县(铁矿、水泥用灰岩),沿海一带主要为饰面用石材和建筑用石料。

森林资源

泉州市共有森林面积63.95万公顷,森林覆盖率58.7%,活立木总蓄积量4659.68万立方米,森林蓄积量4493.95万立方米。拥有省级以上林业自然保护区4个,林业自然保护区面积(含保护小区)4.30万公顷。拥有森林公园23个,其中国家级1个、省级22个,森林公园总面积2.35万公顷。

土地资源

泉州市共有耕地102173.01公顷,均位于年降水量800mm以上和一年三熟制地区,其中,水田占66.30%,南安、惠安县等2个县(市)耕地面积较大,占耕地39.63%;种植园用地130417.15公顷,其中,茶园占65.79%,种植园用地主要分布在安溪县和永春县,占种植园76.10%;林地620980.12公顷,其中,乔木林地占81.16%。德化县、安溪、南安等3个县(市)林地面积较大,占林地的74.53%;草地11430.94公顷,主要分布在德化、晋江、惠安、安溪等4个县(市),占草地的67%;城镇村及工矿用地157253.65公顷;交通运输用地31150.71公顷;水域及水利设施用地31810.80公顷,南安、惠安县、安溪等3个县(市)水域面积较大,占水域的58.52%。

水资源

泉州市水资源总量较为贫乏,水资源量为福建省的1/12。其地表水资源量53.189亿立方米,地下水资源量19.586亿立方米,地表水和地下水不重复量0.210亿立方米,水资源总量53.399亿立方米,人均拥有水资源量为603立方米,全市出境水量17.007亿立方米。2022年,泉州市自来水供水总量56839万立方米。晋江流域 13 个国省控断面、闽江流域1 个跨市国控断面Ⅰ~Ⅲ类水质比例均保持 100%。

湿地资源

泉州市湿地环境典型独特,沼泽滩涂广阔。有湿地斑块885处,湿地面积96171.67公顷。其中,近海与海岸湿地有172处,湿地面积69711.98公顷,占湿地总面积的72.49%;河流湿地主要分布在晋江、洛阳江等地,面积11279.84公顷;人工湿地主要分布在山美、惠女等水库及东湖、西湖等地,面积15179.85公顷。

生物资源

泉州地区分布的珍稀野生药用植物比较丰富,共有38科52属63种,其中蕨类植物门7科7属8种,裸子植物8科9属10种,种子植物23科36属45种。主要分布于戴云山、永春牛姆林、安溪云中山等自然保护区中,海拔为800—1865m的常绿阔叶林中。多数珍稀濒危药用植物属群数量少,分布区域狭窄。泉州医药事业底蕴深厚。金线莲、铁皮石斛等中药种养殖基地已初具规模。拥有万应茶、赛霉安、养脾散、老范志神曲、正骨吊膏、正骨活络油等本地优秀品种。

海洋资源

泉州海域面积11360平方千米,500平方米以上的海岛168个,海岸线长541千米,岸线资源居福建省设区市第四位,拥有湄洲湾、大港湾、泉州湾深沪湾、围头湾等5大海湾,适宜建港的岸线113.7千米,可建各种泊位197个。近岸海域沉积物质量总体良好,海域测点汞、铜、铅、镉、、石油类、硫化物和有机碳均符合第一类标准。

泉州市近岸海域海洋生物物种较丰富,生物群落结构基本稳定,拥有河口、海湾、岛屿、滨海湿地等浅海生态系统。泉州市所辖海域有海洋生物种类627多种,其中各海湾内约有鱼类100多种,主要种类有黄鳍棘鲷、丁香鱼、日本、中华须鳗、小公鱼、鱼、石斑鱼、弹涂鱼、尖头银鱼、鲨鱼、鳗鲶、中华海鲶等近30种。

生物多样性

动物

泉州市野生动物资源丰富,约有4000多种,野生动物记录有两栖动物2目7科32种,爬行纲3目13科61种,鸟类19目51科260种,哺乳类6目14科32种。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有、蟒蛇黑鹳黄腹角雉华南虎、豹、云豹金斑喙凤蝶中华白海豚中华鲟、红瑚瑚、大灵猫等12种。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有蛇雕亚洲黑熊鳞甲目等57种。省重点保护39种,列入《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公约》59种。2022年11月,泉州鸟类新记录再添4员,红喉鹨灰鹟鸲姬鹟灰雁正式成为泉州新记录鸟类。

植物

泉州市野生植物记录有野生维管植物212科903属2201种(包括逸生和归化种),其中蕨类植物门42科84属199种,裸子植物8科15属20种,被子植物门162科804属1982种。其中,有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有银杏、南方红豆杉、水松、伯乐树等4种。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有半荷风花榈木桫椤等17种,省级重点保护植物有油杉长苞铁杉福建青冈等11种。

自然保护区

泉州市拥有1个国家自然保护区,3个省级自然保护区,分别为福建戴云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永春县牛姆林省级自然保护区、福建安溪云中山省级自然保护区、福建泉州湾河口湿地省级自然保护区。此外,泉州还有中国唯一以海底古森林遗迹为保护对象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深沪湾海底古森林遗迹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深沪湾海底古森林遗迹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保护区位于晋江市深沪镇,面积约31平方千米,主要保护对象为距今7500多年的海底古森林遗迹、距今9000年—25000年的古牡蛎礁遗迹及周边海岸带典型地质地貌。深沪湾海底古森林为裸子植物福建油杉属,具有分布范围广、相对海拔高两大特点。古森林多为原生直立树桩,棵数多,树径粗,是国内所发现的可鉴别树种的海底古森林残迹中年龄最老的,也是国内外已发现的唯一每天涨潮时被2—3米深的海水淹没,退潮后即露出大片海底古森林残迹。保护对象古树桩、古牡蛎礁的数量和状态稳定。1992年10月,保护区被国务院批准为国家级海洋自然保护区。

福建戴云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保护区地处福建戴云山脉中段主峰部位德化县境内,于1985年建立,保护区总面积为13472.4公顷,其中核心区面积5514.1公顷。保护类型为森林生态和野生动物类,重点保护对象是中国大陆东南沿海分布最南端、面积最大、保存最完好的黄山松林,约9.5万亩;兰科资源以及丰富的生物多样性和濒危动植物物种。是中国东南重要的生物多样性基因库。保护区有高等植物2066种,陆生脊椎动物420种,昆虫1645种,大型真菌136种,兰科植物47种,模式物种12种,这里天然分布的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有水松、南方红豆杉、银杏3种,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有云豹黄腹角雉蟒蛇、豹等4种。2005年,保护区晋升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福建泉州湾河口湿地省级自然保护区

保护区地跨惠安县洛江区丰泽区、晋江、石狮市五个境域,区总面积7065.31公顷。保护区主要保护对象为河口湿地生态系统、红树林及其栖息的中华白海豚黄嘴白鹭等珍稀野生动物。属海洋与海岸生态系统类型(湿地类型)自然保护区。保护区内生物多样性丰富,已记录物种达1000多种,有浮游植物104种,浮游动物82种,底栖动物169种。隶属于143属51科的维管植物191种,其中喜盐植物26种。海岸植被根据耐盐和控制盐分的方式分为拒盐植物、泌盐植物、聚盐植物和一般耐盐性植物。红树植物有秋茄、桐花树、海榄雌等。其中桐花树、海榄雌在此处为自然分布北限。列入国家重点保护的野生动物有27种,其中有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有中华白海豚中华鲟等,国家重点二级保护野生动物有黑脸琵鹭黄嘴白鹭伪虎鲸宽吻海豚江豚属绿海龟玳瑁棱皮龟虎纹蛙、白氏文昌鱼等24种。列入《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CITES)附录物种14种。列入省重点保护野生动物22种。2001年,保护区经福建省人民政府批准成立省级自然保护区。

自然灾害

泉州市主要自然灾害有台风、暴雨、干旱、大风、雷电、高温、低温、雾、冰雹等。其中,台风灾害年均发生5.7次,主要发生在7—9月,境域沿海阵风达10~11级,山区阵风达9~10级;暴雨灾害年均发生5.9次,主要发生在5~9月。干旱灾害年均发生2次,主要发生在10月至次年2月。大风灾害每年多次发生,主要发生在10月至次年3月。2016年9月15日,超强台风台风莫兰蒂”在翔安区登陆后直奔泉州。泉州市有28个气象局监测站显示12级以上强风,部分地区风力一度超过17级,全市累计过程雨量199.7毫米,最高达到540毫米,突破多项历史纪录,在此次台风中,泉州市受灾人口超过76万人,农作物受灾面积44.66万亩,停产工矿企业超过3113家,倒损房屋3.68万间。

泉州市地质灾害发生受地形地质条件控制,由强降雨和工程活动诱发。主要的地质灾害类型为崩塌、滑坡、泥石流,其次为地面塌陷,主要以山区居民房前屋后土质斜坡失稳形成的小型滑坡、崩塌危害为主。此外,泉州地处福建省东南沿海地震带,毗邻台湾地震带;福州长乐区至漳州诏安县地震活动断裂带多条断层交会于泉州湾,贯穿闽东南地区,地震地质背景复杂。明万历年间,泉州以东海域曾发生8级左右地震。

泉州市海域发生的海洋生态灾害主要为赤潮,平均每年发生1.5起,发生面积31公顷,发生天数7天,引发赤潮次数最多的是夜光藻和米氏凯伦藻。2015年9月的围头湾海域赤潮灾害影响面积达150平方公里,持续时间11天,第一优势藻为球形棕囊藻。

行政区划

截至2022年10月,泉州市下辖4个区,5个县,代管3个县级市。共163个乡级政区,包括30个街道、106个镇、26个乡、1个民族乡。市政府驻泉州市庄府巷24号。

政治

人口

人口数量

截至2022年末,泉州市常住人口887.9万人。常住人口中城镇621.9万人,占70.04%,乡村266.0万人;男性466.0万人,占52.5%,女性421.9万人;0—15岁(含不满16周岁)186.0万人,占20.9%,16—59岁(含不满60周岁)577.0万人,占65.0%,60周岁及以上124.9万人,占14.1%。2022年,人口出生率为7.67‰,自然增长率为0.45‰。

泉州市是中国著名侨乡,分布在世界130个国家和地区的泉州籍华侨华人约有948万人,占福建省华侨总数60%;旅居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同胞分别约有70万、6万人。泉州是台湾省汉族同胞主要祖籍地之一,台湾省汉族同胞中约900万人为祖籍泉州,占44.8%。

语言

泉州市汉语方言属闽语闽南片泉漳小片,闽南片本片方言有以下显著的共同点:一是都有[b-l-g-]三个浊音声母;二是一般都没有撮口呼韵母;三是古泥、日、疑三母有些字的白读音是[h-]声母,如“年、、耳、蚁”等;四是把“丈夫”、“妻子”分别叫“翁”“某”,把“今天”叫“今仔日”,“自己”叫“家己”等。泉漳小片的重要特点是有[-m-n]等三套鼻辅音韵尾和[-p-t]等四套入声韵尾。

泉州话是闽南语的代表性方言之一,形成于魏晋以前,历史上几次人口迁徙是泉州话形成的重要原因。闽南方言因其保留较多上古汉语的特点,被许多语言学家称为“活化石”,泉州方言是闽南方言中保留较多上古汉语特点的方言。它在语音、词汇和语法方面都有许多跟上古汉语相同或相似之外,其中包括丰富多彩的古音特征,例如上古汉语的“古无轻唇音”“古无舌上音”“古多舌音”等。还有古色古香的语词传承 ,仅《水浒传》中的“精肉”“旧年”“路头”“面桶”等词,仍在泉州方言中使用。 

民族

泉州市是一个以汉族为主的多民族聚居的地区,汉族占总人口的96.47%。除汉族外,还有回族蒙古族藏族、维吾尔族、苗族彝族壮族等53个少数民族,主要以回族、畲族、苗族、土家族居多。回族主要分布在晋江市、台商投资区和泉港区等地;族主要分布在南安市、安溪县和泉港区等地;土家族主要居住在晋江市和晋江市等地。

经济

综述

泉州是闽西南经济协作区的重要成员之一。改革开放以前,泉州地处海防前线,经济长期处于以农业为主的自给、半自给状态,经济总量居福建省地市倒数第二。改革开放以来,泉州以市场化为制度基础,民营经济与外向型经济互相促进为特色,突出县域经济及品牌化。逐步形成了纺织服装、鞋业、建材家居、石油化工、机械装备、食品饮料、工艺制品、电子信息、纸业印刷九大千亿产业集群。成为福建省乃至全国发展最快、最具活力的地区之一,是中原地区首批沿海开放城市之一,被列为全国18个改革开放典型地区之一。此外,泉州是著名侨乡,民营经济发达,港澳台侨和异地泉商资源丰富,其泉州台商投资区是国家级台商投资区,也是泉州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的主园区。2023年2月,泉州与38家500强企业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其中世界500强11家、中国500强14家,此为泉州有史以来首次与如此集中的500强企业进行中长期、全面深度的战略合作。

2022年,泉州市生产总值12102.97亿元,比上年增长3.5%,生产总值居福建省第2位,中国第19位。三次产业比例为2.1:56.8:41.1。人均地区生产总值136533元(按年平均汇率折合20299美元),比上年增长3.0%。货物进出口总额2711.93亿元,其中,出口额1994.61亿元;进口额717.32亿元。进出口顺差1277.3亿元。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进出口总额1487.75亿元。

第一产业

泉州处在现代化农业发展期,已初步形成了以茶叶、蔬菜、食用菌、水果、畜牧、水产、花卉产业为主体,食品加工为龙头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全市十大特色产业全产业链总产值超过2000亿元。泉州市主要粮食作物有水稻、番薯、玉米、大豆等。特色经济作物以蔬菜、水果、茶叶、食用菌为主。水产养殖方面,牡蛎科、鱿鱼、鲷鱼、蛤、毛虾海鳗等优势品种主导地位突出,远洋渔获种类包括鲭鱼秋刀鱼沙丁鱼日本鲭、鱿鱼等,泉州远洋渔业总吨位和总产量已列福建省第二位。已建成深沪镇、祥芝、崇武镇3个国家级中心渔港,其中祥芝中心渔港是福建省最大渔港,中国五大渔港之一。截至2022年8月,泉州市共有三品一标产品数量812个,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保护产品23个、中国农业文化遗产名录15个,主要有晋江紫菜、德化黑羊、德化黑兔、福建乌龙茶永春芦柑等,其中铁观音,是中国十大名茶之一,安溪县茶园面积稳定在60万亩,产量6.2万吨,涉茶总产值320亿元。2022年末,泉州市国家级、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分别为9家和136家,国家级龙头企业主要有福建省深沪湾海洋科技有限公司和石狮市华宝明祥食品有限公司等。

2022年,泉州市第一产业增加值250.12亿元,增长3.5%。农林牧渔业总产值454.03亿元,比上年增长3.7%。粮食播种面积131.37万亩,粮食产量50.84万吨。其中,稻谷播种面积82.65万亩,稻谷产量34.00万吨;油料种植面积22.62万亩;蔬菜种植面积84.86万亩。商品材产量49.82万立方米,比上年增长44.3%。肉蛋奶总产量29.45万吨,其中,肉类总产量20.37万吨;禽蛋产量8.56万吨。水产品产量107.04万吨。其中,淡水产品产量1.66万吨;海水产品产量105.38万吨。

第二产业

泉州已形成以高质量发展为核心的传统、重化、高新在内的工业经济格局。泉州市的纺织鞋服、石油化工、机械装备、建材家居为四大主导产业,有食品饮料、工艺制品、纸业印刷等特色产业,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与新医药、新材料、新能源等为新兴产业。已形成九大千亿产业集群,箱包、休闲运动鞋、休闲服装、五金水暖器材、日用工艺陶瓷等5个产业集群入选“中国百佳产业集群”。千亿产业集群中,以晋江鞋业、石狮市服装为主的纺织鞋服产值超6200亿元,以南安建材、惠安县石雕为主的建材家居产值超6400亿元,以晋江糖果、安溪乌龙茶永春芦柑为主的食品饮料产值超1400亿元。此外,泉州市县域经济突出,其源自县域改革实践的“晋江经验”,以资源、传统工艺和市场为引导,逐步形成完善的产业链条。泉州已有晋江、石狮、南安、惠安、安溪县5个县(市)进入全国百强县行列,其中晋江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位居中国第四。截至2022年10月,泉州市有351家市级产业龙头企业,其中主要有福建鸿星尔克体育用品有限公司、晋江七匹狼服装制造有限公司、贵人鸟、福建盼盼饮料有限公司、福建亲亲股份有限公司、恒安(中国)卫生用品有限公司、福建太平洋制药有限公司等。

2023年,泉州市第二产业增加值6469.12亿元,增长4.1%。全部工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3.0%,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3.3%。在规模以上工业中,轻工业增长1.5%,重工业增长5.7%。分门类看,采矿业增长34.0%,制造业增长3.2%,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增长1.9%。工业产品产销率94.5%。规模以上工业的36个行业大类中有25个行业增加值实现正增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总额比上年下降10.0%。建筑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13.7%。具有资质等级的总承包和专业承包建筑企业完成建筑业总产值2455.13亿元,增长4.7%。

第三产业

泉州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建设在福建省起步较早,已培育形成现代物流、电子商务、专业交易市场、文化创意、旅游休闲、金融服务、综合性服务等不同形态的现代服务业集聚区,拥有37个现代服务业集聚示范区,其中11个为省级示范区,数量居福建省首位。泉州市现代服务产业发展小组向企业提供政策支持、意向选址等服务,泉州市现代服务业招商项目在库项目442个,总投资3889亿元,其中,签约项目209个,开工项目98个,已投产项目55个。泉州服务业主要集中在商贸等行业,以晋江陆地港片区为主体的泉州商贸服务型国家物流枢纽入选国家物流枢纽建设名单。晋江市拥有4个省级示范物流园区,36家国家A级物流企业,其快递业务量占泉州市近一半,为福建省快递中转核心枢纽之一。旅游业方面,泉州着重打造“宋元中国·海丝泉州”等城市品牌,拥有丰富的“世遗游”产品体系。2022年,实现旅游收入35.24亿元,增长438.2%。此外,泉州市绘制了中国首张“普惠金融地图”,推出“快农贷”“农e贷”等新型农村金融产品,小额林权抵押贷款模式,实现农村小额信贷保险、农房保险等险种全覆盖。

2022年,泉州市第三产业增加值4970.78亿元,增长3.8%。批发和零售业增加值1654.74亿元;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增加值424.39亿元;住宿和餐饮业增加值163.56亿元;金融业增加值551.14亿元;房地产业增加值594.42亿元。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营业收入比上年增长3.6%。

经济功能区

泉州市国家级开发区共有4个,分别为泉州出口加工区、泉州台商投资区、泉州经济技术开发区、泉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省级开发区有泉州半导体高新技术产业园区、福建洛江经济开发区、泉港石化工业园区、福建晋江经济开发区等10余个。

泉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园区

开发区地处泉州中心市区南大门,1996年开发建设,2010年6月升格为国家级,规划面积31.5平方千米,园区的清园区与晋江市合作的综合保税区经国务院批准纳入国家级开发区范围。此外还有与晋江市合作的泉州特种汽车基地和与南安市合作的官桥园区15平方千米。园区已形成纺织鞋服、电子信息、机械制造、医药食品等四个主导产业。有各类市场主体13705家,规模以上企业107家,限上企业99家;产值超亿元44家,作为主要起草单位参与国家行业标准制定企业9家。区内30多家企业与清华大学厦门大学、湖南大学、华中地区科大等近百所高校、科研院所合作共建。有国家火炬无线通信特色产业基地、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孵化基地、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等3个国字号基地和国家级纺织检测中心福建分中心等高层次科研促进平台。泉州开发区先后荣获全国模范劳动关系和谐工业园区,连续两年被国家工信部评为五星级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成为福建省首个全国第5个被联合国工发组织授予的“绿色开发区”。

泉州台商投资区

泉州台商投资区泉州市新行政中心隔江相望,成立于2010年,为国家级台商投资区,区域面积200平方千米,属泉州中心城区“一湾两翼三带”城市空间布局中的环泉州湾区域。其产业规划分为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现代物流业三大片区,重点发展有新材料、绿色智能交通、健康医疗、文化旅游服务、高端装备制造等产业,已有颐和医院、亿达家电等70余家台资企业入驻。有玖龙纸业、中国北车、华锐风电等行业巨头落户区内。

社会事业

教育

截至2022年末,泉州市拥有全日制高校18所,其中,普通本科6所,职业本科1所,高职高专11所。另有福建农林大学安溪茶学院、福州大学石化学院和福州大学晋江校区在泉州市办学。研究生在校生7703人,普通高校本专科在校生20.62万人。普通高中129所,中等职业学校42所(含技工学校10所)。小学1269所。幼儿园1680所,特殊教育学校10所。在泉就读随迁子女义务教育阶段在校生34.43万人。泉州市终身教育体系基本形成,学前教育三年入园率达98.72%,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达99.9%,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达108%,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60.1%。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达12年。实施高校“桐江学者”奖励计划和中小学教育“领航团队”培养工程等人才引育工程。华侨大学入选福建省一流大学建设高校。泉州师范学院入选福建省一流学科建设高校。泉州五中晋江市养正中学泉州小学入选第一届全国文明校园,泉州培元中学、晋江市第二实验小学入选第二届全国文明校园。2022年福建省级基础教育教学成果奖名单中,泉州共有19个项目获奖,其中,3个项目获特等奖,7个项目获一等奖,并入围报送国家级教学成果奖。

卫生健康

截至2022年末,泉州市共有各类卫生机构5415家,其中,医院127家,乡镇卫生院125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41家,疾病预防控制中心13家,妇幼保健院(所)13家,村卫生室(所)3019家。共有卫生技术人员54014人,其中执业(助理)医师20889人,注册护士22599人。泉州市实现紧密型县域医疗服务共同体全覆盖,制定实施“健康泉州2030”行动规划,组建泉州市第一医院医疗集团。其人均期u望寿命预计达78.41岁;孕产妇死亡率、婴儿死亡率、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分别为8.11/10万、2.19‰、3.42‰。甲乙类传染病平均发生率181.750/10万,死亡率0.698/10万,均保持在较低水平。泉州市的三、二级医院数量、县级医院临床重点专科数量、县级综合医院服务能力、公立医院满意度均居福建省设区市首位。2019年2月,泉州获评“全国基层中医药先进市”,为福建省首个。2019年7月,泉州市别列入城市医疗联合体建设试点城市名单。

截至2023年末,泉州市共有医疗卫生机构5610个,其中医院128个,含公立医院41个、民营医院87个;基层医疗卫生机构5423个,其中乡镇卫生院125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41个、卫生服务站185个,门诊部361个,诊所(医务室)1712个,村卫生室2999个;专业公共卫生机构44个,其中疾病预防控制中心13个、妇幼保健院(所)13个,卫生监督所(执法支队)12个。年末共有卫生技术人员57032人,其中执业(助理)医师22125人、注册护士24627人。医疗卫生机构拥有编制床位数43996张,实有床位数48824张,其中医院实有床位数34920张、乡镇卫生院实有床位数10099张。全年总诊疗人次4854.70万人次,出院人数124.27万人次。全市村卫生室拥有执业(助理)医师1604人、注册护士266人、乡村医生2509人,实现村级医疗卫生服务全覆盖。

科技

截至2022年末,泉州市拥有省创新实验室1个、省级重点实验室14个。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85个。建设国家众创空间备案11家、省级众创空间71家。市级及以上在孵企业544家。拥有国家高新技术企业2362家,福建省科技“小巨人”企业474家,科技型中小企业1844家,省级新型研发机构27家,市级新型研发机构102家。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14103件。泉州市采取“一院一策”的模式引进高校院所,已引进共建中科系、大学系、军工系、央企系等大院大所。实施乡村振兴科技创新工程,率先在福建省将科技服务延伸拓展到二、三产业。泉州市引进共建各类科研院所18家,主要有泉州华中科技大学智能制造研究院、福建(泉州)哈尔滨工业大学工程技术研究院、泉州南京大学环保产业研究院等。在2021年度福建省科学技术奖中,泉州市共有17项成果获奖,其中,获自然科学奖二等奖1项、科学技术成果转化奖三等奖1项,获科技进步奖15项。此外,浔兴股份研究开发新产品、新工艺、新材料和新设备500多项,其专利数量在全国拉链行业名列第一,达到767项,多项研发项目被列入国家科技支撑计划、火炬计划和星火计划

文化

截至2022年末,泉州市拥有国有艺术表演团体12个,群众艺术馆1个,文化馆11个,博物馆(纪念馆)18个,乡镇文化站163个,公共图书馆13个,图书馆藏书总量1159万册。泉州市人均文化事业费和每千人公共文化设施面积均居福建省第一方阵,基本建成四级公共文化设施网络。泉州市特色资源数据库的数量、容量均居福建省前列。实施“万千百十”文化惠民工程,举办送戏下乡、文化广场等文化活动,已形成28个公共文化活动示范品牌。泉州市成立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泉州工作站、中国建设科技有限公司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管理工作站、中国泉州文化遗产研究院等机构。提线木偶戏《火焰山》等3个剧目入选全国“百年百部”优秀传统剧目复排计划,梨园戏《董生与李氏》等2个剧目入选《百部优秀剧作典藏》,提线木偶戏《古艺新姿活傀儡》等3部作品入选全国首届戏曲百戏盛典。2021年8月,泉州市被文化和旅游部、财政部命名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

泉州市共有国家一级博物馆2个,分别为福建中国闽台缘博物馆、福建省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馆

中国闽台缘博物馆位于泉州市区西北侧,前身“泉州闽台关系史博物馆”,其主题为反映祖国大陆与台湾历史关系,是集收藏、研究、展示、交流和服务等功能为一体国家一级博物馆。博物馆于2004年异地新建,展厅面积6910平方米,拥有藏品12126件/套,其中珍贵文物592件/套,藏品立足闽台区域文化特色,涵盖了35个文物类别,形成以木偶、神像、粿印、契约等为主题的藏品体系。2008年05月,中国闽台缘博物馆别列入首批“国家一级博物馆”名单。

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馆位于开元寺院内东侧。1991年2月,新馆主楼于东湖街落成。2003年,在主体楼东侧又建成了“泉州伊斯兰文化陈列馆”。新、旧二馆总占地面积3.5万平方米。它是国家一级博物馆,主要展示古代海外交通、海上丝绸之路及引发的经济、文化交流。馆内设有固定陈列和预约开放展览,包括“泉州:宋元中国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等。馆藏文物包括宋代海船、古代锚具、宗教石刻、外销陶瓷器、历代船模及反映海外交通民俗文化的器物等。

泉州市共有国家一级图书馆7个,分别为泉州市图书馆泉州市鲤城区图书馆石狮市图书馆晋江市图书馆、南安市图书馆、南安市李成智公众图书馆和永春县图书馆。

体育

截至2022年末,泉州市共有体育场地26085个,体育场地面积2361万平方米,人均体育场地面积2.66平方米。泉州市传统健身项目有从篮球、足球、游泳等,新兴健身项目有击剑、马术、滑翔伞、卡丁车、攀岩、射箭、漂流等。泉州市已获批国家体育产业基地1个、国家级体育产业示范单位7家;省级体育产业特色基地1个、省级体育产业示范单位10家、省级体育产业示范项目6个。每年平均举办县级及以上体育赛事活动442次,成功举办中国男子篮球职业联赛男子篮球职业联赛晋江主场、全国女子排球超级联赛安溪县主场等职业赛事,打造环泉州湾国际公路自行车赛(UCI2.2级)、晋江国际马拉松赛、亚洲沙滩排球锦标赛、世界沙滩排球巡回赛、中国羽毛球俱乐部超级联赛季后赛等重大赛事,晋江市获得第18届世界中学生运动会和连续四届国际大体联足球世界杯举办权。此外,泉籍奥运冠军举重运动员李发彬、羽毛球运动员黄东萍(女)被共青团中央、全国青联授予第26届中国青年五四奖章。

人居环境

截至2022年末,泉州市共有国家级地面气象观测站7个,其中国家基准气候站1个、国家基本气象站1个、国家一般气象站5个,全年各市、县城环境空气质量均达到国家二级标准,其中市区空气质量优良天数共350天,占总天数的95.9%。12个县级以上饮用水水源地Ⅲ类水质达标率保持100%。主要流域39个国、省控断面Ⅰ类-Ⅲ类水质比例100%。39个小流域监测断面Ⅰ类-Ⅲ类水质比例94.7%。36个近岸海域国、省控站位一、二类水质比例94.4%。绿化覆盖面积10062.5公顷,绿化覆盖率为43.75%,人均公园绿地面积为15.32平方米。泉州市本级和10个县(市、区)先后建成国家生态市、县、区并获命名;德化县、永春县、鲤城区安溪县洛江区、惠安县获评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区)。已建成111个国家级生态乡镇、1659个市级以上生态村。颁布实施《泉州市晋江洛阳江流域水环境保护条例》《泉州市市区内沟河保护管理条例》完善地方生态环境保护法规制度,实施大气、水、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壤污染防治法等行动计划。

社会保障

截至2022年末,泉州市参加养老保险人数613.87万人,其中,参加企业养老保险人数217.66万人;参加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人数20.66万人(含退休);参加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人数375.55万人。参加失业保险人数95.35万人;参加工伤保险人数158.55万人;参加生育保险人数95.51万人;参加职工基本医疗保险人数117.43万人;参加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人数603.19万人,基本医保参保人数居福建省第一位。泉州市将“稳就业、保就业”摆在社会保障方面的首要位置。出台适应高质量发展产业工人队伍建设、稳就业保就业追赶行动、打通企业用工难操作链、复工稳岗等政策举措。其中,失业保险稳岗返还工作入选泉州优化营商环境最具获得感“十大举措”。

截至2023年末,泉州市参加养老保险人数628.51万人,比上年末新增14.64万人。其中,参加企业养老保险人数231.63万人,增加13.97万人;参加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人数21.20万人(含退休),增加0.54万人;参加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人数375.68万人,增加0.13万人。年末企业离退休人员领取基本养老保险金人数14.15万人,全部实现养老金按时足额发放。年末参加失业保险人数99.82万人,领取失业保险金领取人数1.72万人;参加工伤保险人数169.26万人;参加生育保险人数97.93万人;参加职工基本医疗保险人数122.17万人;参加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人数604.11万人。

交通

综述

泉州是古代“海上丝绸之路”重要节点,唐朝时期是中国对外贸易的四大口岸之一,宋元时期,“泉州港”被称为“东方第一大港”。现泉州市陆、海、空立体交通网络基本形成。泉厦、福泉、泉三、南惠等19条高速公路通过全境,高速公路密度达到发达国家水平,实现县县通高速,泉州大桥、刺桐大桥、晋江大桥田安大桥等跨越大江两岸。泉州港为福建省综合运输体系的重要枢纽。泉州晋江国际机场口岸被列入全国首批18个实施“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地区)人员提供出入境便利安排的口岸之一。环湾公交线网基本完善。

公路

截至2022年末,泉州市公路通车总里程达18877千米,比上年末增加375千米。其中,二级及二级以上高等级公路里程3030千米,公路密度171.6千米/百平方千米。泉州市已实现“镇镇有干线”,普通国道增至6条750公里,北迎宾大道、泉州大桥等一批重点路段相继实施拓宽改造。泉州市乡镇基本通达三级及以上公路,2000人及以上建制村通达双车道公路。泉州市先后获得全国首批“四好农村路”建设市域突出单位、全省首批“四好农村路”省级示范市。

截至2022年末,泉州高速公路高速公路里程684千米。基本形成“一环两纵三横+联络线”的高速公路主骨架。境域内主要高速公路有泉厦、福泉、泉三、南惠、晋石、金安、南石等,实现多数乡镇半小时内上高速。2020年12月25日,福建泉厦漳城市联盟路泉州段正式通车,标志着泉州环城高速成功“闭环”。

截至2022年3月,泉州市有3805座农村公路桥梁,三类及以上农村公路桥梁达到99%以上。境域内已建成通车9座现代化跨江桥梁(不含高速公路桥),分别为跨越晋江的晋江大桥刺桐大桥田安大桥泉州大桥顺济新桥、笋江大桥、黄龙大桥,跨越洛阳江后渚大桥、洛阳江大桥。其中,泉州大桥建成于1984年,全长848.53米,桥面宽16.5米(包括人行道等),一度被称为“福建省城市最长公路桥”。2023年5月12日,路线全长1.301千米的泉州大桥新桥正式通车。2023年1月,泉州金屿大桥正式开工,此项目是泉州新规划的跨江过海“三大通道”的首开工程。

2023年全年,泉州市共新建、改建公路396公里。年末公路通车总里程达19879公里,比上年末增加1003公里。其中,二级及二级以上高等级公路里程3060公里,高速公路里程684公里。公路密度达180.7公里/百平方公里。铁路总里程541.39公里,其中高铁里程188.36公里。

铁路

2022年末,泉州市铁路总里程440千米,其中高铁里程86.97千米。泉州市“二横三纵”干线铁路网布局逐步形成,县县通铁路即将实现。已经建成湄洲湾南岸铁路支线、中化泉州石化专用线;泉厦漳城际轨道网逐步形成,2022年12月30日,兴泉铁路全线开通运行,其中清流县至泉州段正线全长290公里,设计时速160公里,是国家Ⅰ级单线电气化铁路。2023年5月,福厦铁路全线进入联调联试阶段,线路设泉港区、泉州东、泉州南等客运车站。泉州市的火车站主要有泉州站泉州东站、晋江站、惠安站、德化站等。其中,泉州站站房建筑面积2.8万平方米,站房纵向分为广场层、高架层和站台层三层,共设4个站台。2023年5月,泉州南站站房已全部完工完成静态验收。2023年铁路总里程541.39公里,其中高铁里程188.36公里。

航空

泉州晋江国际机场位于泉州市晋江市青阳,北距泉州市中心约12千米、西北距晋江市中心约2千米、东南距石狮市中心约12千米,为4D级军民合用国际机场。泉州晋江国际机场航站楼面积5.8159万平方米,设13部登机廊桥;民航站坪设34个机位,其中13个为廊桥机位;跑道长2600米、宽50米;可满足年旅客吞吐量400万人次、货邮吞吐量4.4万吨的使用需求。2023年,泉州晋江国际机场共完成旅客吞吐量672.38万人次,全国排名第47位;货邮吞吐量6.43万吨,全国排名第38位;飞机起降5.36万架次,全国排名第58位。

航运

泉州市域内港口建成投产生产性码头泊位89个,其中万吨级及以上泊位25个,设计年通过能力达1.02亿吨,基本形成“一港五港区十作业区二作业点”的总体发展格局。全市船舶运力规模246艘/361.4万载重吨/238客位,创历史新高,全市营运货船集装箱箱位16.73万标准箱,居福建省各地市第一。

宋元时期,泉州港以“刺桐港”之名闻名世界,是与埃及亚历山大港媲美的“东方第一大港”,曾以四湾十六港著名于世,是中国古代海上丝绸之路起点之一,被誉为“东方第一大港”。经多年建设,泉州港海岸线北起小岞镇东山村,南至石井镇菊江村,大陆海岸线长约451.2千米。规划港口开发自然岸线长约38.0千米,其中已开发利用港口岸线17.2千米,规划可建万吨级以上泊位深水港口自然岸线总长20.2千米。泉州港共有生产性泊位50个,其中万吨级以上泊位10个,占投产泊位总数的20%。泉州港福建省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核心区的重要基础,是福建沿海地区性重要港口。

公共交通

截至2023年末,泉州市共有客运车辆7125辆(客运班530辆,旅游包车客车1361辆,公交3266辆,出租车2457辆),公交运营线路长度7753公里,全年公交客运量11049.96万人次。泉州市在福建省率先推出社区巴士服务背街小巷出行,初步形成常规公交、社区巴士、微循环公交、公共自行车等组成的“公交+慢行”公共出行系统。2021年,泉州公交集团开通包括福厦铁路泉州站、清源山风景区、华侨新村、泉州科技中学等站点的营运线路137条。

2014年3月,泉州市定制公交服务的网络平台正式上线。随后泉州先后开通世遗定制公交专线、厦门银行大厦专线、学生定制线路等专线,方便市民出行。

人文

综述

泉州历史悠久,距今1万年以前的旧石器时代,泉州境域内就有人类聚居生活。泉州是世界闽南文化的发祥地、闽南文化遗产的富集区,是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区的核心区,形成南音、南戏、南建筑、南拳、南派工艺等独具特色的“五南”文化。泉州有中国现存最早的伊斯兰教清真寺、世界唯一的摩尼光佛像石刻、中国最大的老君石刻造像、号称“天下无桥长此桥”的安平桥,以及与惠东民俗、海滨风光、石雕艺术融为一体的崇武古城等文物保护单位。佛教、伊斯兰教天主教犹太教基督教等世界多种宗教在泉州广泛传播,被誉为“世界宗教博物馆”。此外,泉州南少林寺是南少林武术的发源地之一,武术文化独树一帜。

泉州是中国唯一同时拥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部3大类别“非遗”名录的城市,其中,“泉州南音”有“中国音乐史上的活化石”之称。闽南地区民居营造技艺是闽南地区古建筑技艺的主流。2021年,“泉州:宋元中原地区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22个遗产点涵盖10个县(市、区),管控区近200平方千米,是少有的城市类世界遗产。此外,泉州还保留着梨园戏、高甲戏、打城戏等戏曲文化遗产。泉州市是国务院首批公布的24个历史文化名城之一、首届“东亚文化之都”城市。

饮食

泉州人的饮食结构具有自己的地方特色。主食原料为大米、番薯(也称地瓜)、大麦等。在安溪县永春县德化县等内地地域,是以大米为主,而在惠安县、晋江、南安等沿海地域,则以番薯、大麦为主。主食的制作方法有干饭、稀饭两种,以三餐皆稀为常。泉州人还有个主、副食“二合一”的吃法,即把蔬菜,海鲜、肉类等副食品直接与大米煮成咸饭(如高丽菜饭、红膏母蟳饭、肉饭等)和咸粥(如花生仁粥、厦门蚵仔煎鸭仔粥等),颇有地方特色。

泉州菜在烹调技法上有炒、煮、炖、蒸、焖、煎、卤、炸等,口味一般是以清淡酸甜为主。特色菜有桂花蟹柳、珍珠蚝煎通心河鳗油焗红蟳八珍芋泥、五香鸡卷、闽南姜母鸭等;地方小吃有菜粿、田螺肉碗糕、米丸、花生卷、肉粽等。泉州人对食料的选择十分讲究,就海味而言,鲈鱼以荀江产为佳,红膏蟳取石湖产最好。

泉州人喜欢饮乌龙茶,泉州又是福建省乌龙茶的主要产地之一,其中以铁观音最为出名。古代泉属诸县多有产茶,在安溪铁观音成名之前,泉州茶最有名的当推清源茶,明末时与武夷茶等齐名,泉州官绅大户品茶时以武夷之茶、惠孟臣之壶、若琛之杯为三要,否则不足待客。普通民众甚少饮茶。新中国成立后,泉州人饮茶之风渐盛,饮茶已成为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泉州人饮茶不仅在于提神、解渴、消积,而且是以茶作为沟通感情和联系的重要媒介。

习俗

泉州市有中元节习俗、闽台中秋博饼习俗、惠安女婚俗、石狮闽台对渡(海上浇花节)习俗、晋江东石灯俗(闽台共有的元宵节灯俗)、晋江安海”嗦啰连“民俗闹等。

婚嫁

泉州婚俗古有纳采、问名、纳吉、纳徵等,历久相承,屡有变异,清末、民国,男婚女嫁,礼俗更为烦琐奢华。其中较有特点的有订盟、上厅宴等。订盟俗称“戴手指”,指订盟之日,男家备金戒指两枚,以及红绸、金花、礼饼等礼品(俗称“面前”),由男家女尊长到女家举行订盟仪式,为女子佩戴戒指,女家主人回赠礼品,这过程为古之“纳吉”。上厅宴俗称“上厅桌”。新婚第三天中午,为新娘上厅堂特设喜宴,由男家女眷及外戚作陪,上四道菜后,新娘依例离席回房,其席位由婆婆接坐,名曰“妇姑挡位”。改革开放以来,泉州市摒弃讲排场阔气,铺张浪费的陋俗,旅行结婚、集体婚礼等形式兴起盛行。

丧葬

泉州素重“慎终追远”,崇拜祖先,丧葬礼俗悉循古礼,故有“生在苏杭二州,死在福建泉州”之俗谚。泉州市丧葬有发丧、入殓、开吊、殡葬、服丧等环节。其中,发丧方面,如果人亡在外,应在家门口搭棚办丧事,不得进尸宅内。人死入殓前,孝男手提新汲水桶,领孝眷到附近公用井乞水,并投铜钱于井中“买水”,回时任桶绳拖地。收殓后,孝眷将死者临终所用过的杂物如碗筷、药瓶、草席等物,送到村郊路口、旷地或自家门口焚化,俗称“送草”。出殡前在厅中停柩三或五、七天,设灵堂,挂孝幔,点长明灯(俗称“灵火”),子孙日夜轮流守灵。开吊期间,亲友备仪(俗称“金银钱”)、挽联挽幛前来吊唁,丧家设“礼生”陪拜。泉俗服丧,循行古礼,“礼尽三年”。新丧之后,有49日祭、百日祭、对年(周年,古称“小祥”)祭、三年(二周年,古称“大祥”)祭等祭奠礼仪。新中国成立后,破除封建迷信丧葬旧俗。泉州实施殡葬改革,引导群众移风易俗、倡导文明低碳祭扫。

渔女服饰

福建省三大渔女”中的惠安女、蟳埔女生活于泉州市。惠安女与蟳埔女的服饰都以艳丽独特著称,纹饰以花卉纹样和几何纹样为主,通过重叠、交替、渐变、对比等艺术手法的处理形成各种统一且极具视觉冲击力的图案,这些细节强化了渔女服饰特点的传统,它们的特色形成与当地人文属性密切相关。

三大渔女中的惠安县女主要分布在惠安东部海区域的崇武镇、山霞、净峰、小岞等乡镇,源于百越文化,又融汇了中原文化和海洋文化的精华。惠安女服饰整体样式定型于唐朝,后各朝代逐渐形成了款式奇异、装饰独特、色彩协调、纹饰艳丽的基本特征。服饰包括服发型、首饰、佩饰和其它穿戴等。其中,头巾是惠安女服饰中最富有特色的部分,每条头巾都是正方形的(约66公分),色彩和花纹基本上是蓝底白花、绿底白花、白底绿花等,虽然每条头巾的花纹均不相同,但都比较清晰、淡雅。惠安女的发饰装扮,继承了中国古代妇女重视首饰的传统。2006年,惠安女服饰被公布为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

泉州闹元宵

泉州闹元宵习俗流传于福建泉州各县,流布至漳州市厦门市、台湾等地,是一项全民性活动。其中泉州灯会习俗包括挂灯、送灯、观灯、点灯、游灯等内容,古代还有抢灯的风俗。泉州方言“灯”“丁”同音,“出灯”同于“出丁”,寓意人丁兴旺。泉州闹元宵习俗有猜灯谜、“妆人”等文艺活动。还要食用元宵丸、润饼等应节食品,寓意全家团聚,泉州闹元宵具有民俗学及地方历史文化等方面的研究价值。2008年,元宵节(泉州闹元宵习俗)被公布为第二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

闽台对渡(海上泼水节)习俗

石狮蚶江镇端午闽台对渡习俗历史源于明清,古时,江为大陆与台湾通航通商的中心码头。为此,时人每逢端午节,对渡船只相互追逐泼水,交融情谊。从20世90年代开始,蚶江海上泼水习俗从原来的小舢板发展到小机船;由十几艘发展到上百艘,场面十分壮观。在这一天举行庙会、采莲、祭江,护航仪式,捉鸭子、赛龙舟等活动内容,将闽台文化、传统文化、美食文化、旅游文化融入其中,内涵非常丰富。2011年,石狮端午闽台对渡习俗被公布为第三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

“嗦啰嗹”

“嗦啰”也称采莲,至今已有800多年的历史,据称这是古越族人的遗风。另有说法,采莲是泉州的端午节,采莲时唱的“采莲歌”,每唱一句便要接一声“嗦啰嗹”,因此,“嗦啰嗹”因采莲活动而来。“嗦啰”习俗对活跃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促进海峡两岸的文化交流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2008,端午节(安海镇嗦啰嗹习俗)被公布为第二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

建筑艺术

泉州是著名侨乡,泉籍华侨从海外归来,在这里营建大批近代风格的住宅楼房、街道、学校等建筑,既有近代西方建筑的显著特征,又合进浓厚的闽南地区侨乡特色,泉州传统民居以红墙碧瓦、屋脊高耸、雕梁画栋、出砖入石为特征,极具宫殿建筑特点,民居形式主要有宫殿式大、手巾式民居和洋楼民居等。2008年,闽南传统民居营造技艺被公布为第二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

宫殿式大厝,也称“官式大厝”“皇宫起”,是泉州民居最为典型的民居住宅类型。它有三开间、五开间、带护厝、突山庭堂,两边对称,横向扩展布局。纵深有二落、三落、五落不等,以庭为组织院落单元,庭、廊、过水贯穿全宅。较多运用砖、瓦,多用石砌基础和粘土实心砖砌筑外围墙。殿式大厝的典型代表有南安官桥的蔡氏古民居建筑群、石井的中宪第、杨阿苗故宅和青阳的庄用宾故居等。

手巾寮厝是泉州古民居较为普遍的沿街巷建造类型。它们面宽3至4米,单间木构,由门口厅、天井、正厅、厅后房、小天井、大房、后房、窥脚、后尾或后落组成。有二落、三落进深,宅内留有一条前后连环的巷路,这种小型的民居住舍小巧亲切,装修也很简洁。另有一种手巾寮前面沿街市、后面沿溪岸。如鲤城五堡街,利用临街设店、作坊,后面水上货物运输,有“前通街、后到溪”的美称。

古村落、古镇

岵山镇

岵山镇位于永春县南部,因桃源姑峰之阳而得名。小镇下辖11个村,其中,茂霞村、塘溪村、铺上村、铺下村均为“中国传统村落”,北溪村被评为“中国最有魅力休闲乡村”。山古镇的建筑以闽南地区古厝为主,红砖灰瓦、飞檐翘角随处可见。古厝、古寺、古树、古寨、古井、古街、古技艺、古民俗形成岵山独有的“八古文化”。镇内保存有建设年代从明代至近代的闽南传统民居350多座,有迄今400多年历史的石砌古寨福茂寨,百年荔枝树多达1800多株。其中,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福兴堂融合中西建筑风格,并在门户、窗户及梁坊上配以大量的木雕、石雕、泥塑作装饰,这些装饰雕刻技艺精湛,被称为“闽南传统建筑技艺绝唱”。

福全村

泉州金井镇福全村位于围头半岛东侧,背山面海,东临台湾海峡,北接石圳村,南连溜江村,西邻沿海大通道。明代初年,朱元璋为巩固海防,下令设立沿海卫所。明洪武二十年开始建福全所城,该城以花岗石条石垒砌外墙,角石垒砌内墙,中间夯土填实,相当坚固。福全古城形似葫芦,被称为“葫芦城”。在蒋福岱的带领下,记者穿行在老街古巷中。城内街道纵横,划分“十三境”,居住1000多户人家,21个姓氏,有“百家姓,万人烟”之称。据说出于军事防卫的需要,北门街、西门街、庙兜街等街巷的连接如丁字形,被称为“丁字街”。

侨乡文化

泉州作为著名侨乡,是“侨批”的主要接收地之一,有旅居海外的华侨华人950多万,又有“海外泉州”之称。泉州人民有着千年以上出国史,南北朝时期,泉州已经有大船通航南洋。800多年前,南宋泉州知州汪大猷屯守千人,来确保泉州、澎湖、菲律宾航线的畅通。宋末元初,晋江人董柳轩开族繁衍,成为有名可考的最早的菲律宾华侨。泉州的海外移民集中分布在东南亚,外来文化主要是东南亚文化,其对泉漳厦侨乡的影响,与当地福佬文化、客家文化的交流,被称之为“同质的农耕文明交流”,带来了侨乡文化风貌的多样性。大批籍海外乡亲曾为泉州捐赠图书馆、博物馆、体育场等基础设施,其中,有70%用于兴办教育。海外泉州人秉承“爱拼才会赢”的吃苦精神,财力雄厚,菲律宾、印度尼西亚新加坡等地排名前20的富豪中就有多位泉籍乡亲,其为泉州的经济社会发展作出重大贡献。

闽学学派

闽学是宋代理学四大学派之一,既指朱熹的学术思想、学说体系,又指以朱熹为创立者、包括其门弟子在内的一个理学派别,闽学的核心人物朱熹的大部分学术活动在福建省开展。闽学以兼综融合、博大精微著称。在发展过程中,闽学学派与湘、浙、赣诸学派有着广泛而深入的交流,促进了宋代哲学思辨水平的提升,也推动了理学思想的传播。明朝泉州人蔡清创立“清源学派”,将明代闽学迎来最光辉的时刻。明、清时期,朱子学上升为官学,并对中原地区社会诸方面产生深远影响。闽学成为福建地域文化在宋代走向成熟的重要标志。

宗教信仰

泉州市宗教史悠久,多元宗教兼容,素有“世界宗教博物馆”之称,境域内有道教、佛教、伊斯兰教天主教基督教五大宗教。截至2020年6月,经政府登记的宗教团体40个、宗教活动场所898处(其中佛教466处,道教223处,伊斯兰教2处,天主教6处,基督教201处);民间信仰活动场所(建筑面积10平米以上)6962处,有宗教教职人员1621人,信教群众(不含民间信仰)约70万人,约占全市总人口的10%。

道教

道教在泉州的传播历史悠久,早在秦汉时代就有方士活动,其后历代都有道教人物修隐于清源、紫帽等名山。泉州道教传播始于晋朝,唐宋发展迅速。先后建有紫极宫、金粟崇真观、紫泽宫等道教宫观庙。明代,太祖朱元璋令郡县访求应祀神,赐给名号,有司致祭,对泉州道教的世俗化起了重大影响。清代,道教渐趋式微,学者仅有李光地、陈有年数人。民国“五四”运动后,泉州曾掀起三次破除迷信活动,道教遭到打击最大,部分宫观被改作他用,文物被毁。“文化大革命”期间,道教受到严重破坏,元妙观、府城隍庙等一些重要宫观被拆除改建,道教被迫停止活动。1980年后,国家重申宗教信仰自由,宗教活动逐步恢复。

泉州市的道馆主要有泉州府城隍庙、泉州元妙观、仙公寺、石壶殿等,其中元妙观位于泉州市东街新府口,始建于晋朝太康年间(280──289年),初名白云庙,是道教传入福建省后的第一座道观,被誉为“八闽第一道观”。元妙观奉祀三清、玉皇大帝等道教诸神,其历来是闽南地区道教的活动中心,闽南地区道士授升职和道教徒皈依传度均在观内举行,是泉州道教传播海外的祖庭之一。现元妙观占地面积近4000平方米,建筑面积约2000平方米,除中轴线三座大殿之外,还有元辰殿、文昌殿、财神殿、土地殿等殿宇和金亭、综合楼等附属建筑。 

佛教

佛教在泉州甚为兴盛。古时泉州有“泉南佛国”之称。晋朝时期南安九日山建造的建造寺是为福建省最早几座佛寺之一。隋唐五代时期泉州佛教文化兴盛,宋元时期,统治者尊崇佛教,僧人地位尊贵。明清时期,内忧外患,部分寺庙被军兵占用。清代废除僧侣考试和度牒制度,寺众良莠不齐。抗战期间成立僧侣抗日救国后援会,李叔同提出 “念佛不忘救国”的口号,泉州的佛教事业一度复兴。“文化大革命”期间,许多佛教文物被破坏,僧尼人数锐减。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国家重申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境域内佛教再度复苏,新建、修复一批佛寺,宗教逐步恢复。

泉州市佛教寺庙主要有重光寺、白水岩、永春观音寺、泉州南少林寺开元寺等。其中,开元寺位于泉州子城西门外,寺院由中路主体建筑群、东西石塔及东西两路附属族群等组成,整体占地面积约8万平方米。开元寺始建于7世纪,10世纪奠定主体格局,至今保存着中国古代大型佛寺建造形制发展成型初期的典型布局。寺院坐北朝南,中轴线主要建筑包括自南向北依次为紫云屏、天王殿与拜亭、拜庭及东西廊、大雄宝殿、甘露戒坛、藏经阁及其东侧檀越祠。东、西两侧矗立着镇国塔、仁寿塔两座宋代石塔。1982年,开元寺被列为第二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伊斯兰教

公元10世纪泉州与波斯贸易频繁,伊斯兰马木鲁克王朝和中国的元朝,是泉州伊斯兰教传播的鼎盛时期。 入明之后,朝廷宣布“禁蒲姓者不得读书入仕”,伊斯兰教受到严重摧残。清代,泉州伊斯兰教有几次重兴,新中国成立后,泉州伊斯兰教以清净寺为中心,教徒开展一系列爱国活动。“文化大革命”期间,停止宗教活动。1983年,清净寺得到全面修缮,宗教活动恢复正常。泉州的穆斯林除遵守三大节日,即“圣纪节”“开斋节”和“古尔邦节”以外,又有“盖德尔夜”“ 拜斋”和“游坟”的生活习俗。伊斯兰教伴随海外贸易传入泉州,在雕刻艺术、乐器、"军持"等文化方面留下深刻的影响。

民间信仰

泉州是中国民间信仰最为繁盛发达的地区之一,其人口的流动性,使得传统的地缘纽带对民众的约束力逐渐变小,民间信仰的生存方式随之发生变化。泉州市民间信仰其体系甚为庞杂,既信仰包括日月星辰、风雨雷电、山川水火、动植物等自然崇拜,如天公、东岳大帝城隍、公虎爷等;也崇拜为民众救苦解难的乡贤,如保生大帝妈祖等;或传说成仙得道的历史人物神灵,如九仙祖师、清水祖师、 通远王等;更供奉着有功于国或有德予民的历代英雄忠烈、贤臣良将,如关于、张巡许远等。泉州民众兼容并蓄的民间神灵崇拜,多元化的信仰与泉州人的实用功利性有着密切的联系,又与中华文化中“厚德载物”精神和儒、释、道三教合一思想紧密相连。

地区象征

市花

泉州素有“四季有花常见雨,一冬无雪却闻雷”之誉,1986年,刺桐花和含笑花被泉州市第十届人大常委会第十一次会议通过为市花。

刺桐种枝顶上由密集、成对着生的小花组成的总状花序,整个花序由下到上地盛开。刺桐花冠红色,特别热烈,刺桐花花瓣独特,一边开裂,露出花蕊。刺桐花寓有吉祥富贵和对未来的美好憧憬。在泉州的刺桐路、东湖公园、西湖公园刺桐公园都可以看到刺桐花。只不过,不同地点,花开时间略有早晚之别。

含笑花为木兰科含笑属,含蕾不尽开,故称“含笑花”,花期3月到5月,花的香味似香蕉,因此又有香蕉花的名称。古时的泉州,每逢三月,女子的发簪边都会用新鲜的含笑花作为点缀,自宋朝起,含笑花就广泛种植于福建一代,含笑花寓意欢快且为泉州人所喜爱并广泛种植。

市树

泉州市市树为刺桐树,刺桐是豆科,属落叶乔木,喜温暖湿润、光照充足的环境,耐寒也耐湿,生长力旺盛,枝掉在地上,都会自然生长。刺桐树是城市中最优良、最具有代表性且分布较广的树种,有慈悲、光明和坚定等象征。1986年,刺桐树被泉州市第十届人大常委会第十一次会议通过为市树。

文物古迹

截至2022年末,泉州市拥有各级文物保护单位945处,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44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04处。市、县(市、区)级文物保护单位797处。永春苦寨坑窑址荣获2016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德化窑遗址、永春苦寨坑窑遗址入选省级第一批考古遗址公园。

老君岩造像

老君岩造像位于泉州城北3千米的清源山南麓,是道家学说创始人老子的石雕像,12世纪前已有老君岩造像,其为天然巨石雕刻,像高5.63米,厚8.01米,宽6.85米,姿态上微微倾坐自然放松,体现出老子“崇尚自然”的思想。造像择址山林,天然巨石,坐姿放松,浑然天成的美学,可以在《道德经》里找到依据。老君岩造像是体现世界海洋贸易中心多元社群的代表性遗产要素,也是中原地区现存最大的道教石雕造像。

洛阳桥

洛阳桥原名万安桥。位于泉州洛江区桥南村与惠安县洛阳镇交界的洛阳江入海口处。洛阳桥是由宋代官方主持建造的大型跨海石桥,始建于1053年,1059年落成,历代修缮,至今保存完好。洛阳桥桥体为东北一西南走向,现存全长约731米,桥宽约 4.5米,主体桥段为47孔,有45座石墩,依托桥中部一自然小岛(中洲)而建。所有石墩朝向洛阳江上游的西侧均附有船形分水尖,而仅有南段3个石墩设东侧分水尖。石桥梁板系巨型条石,桥面左右翼以望柱、扶栏。洛阳桥身、中洲及桥南北各设有一些附属构筑物或建筑物。桥身两侧设置宋以来各形制石塔7座,护桥石将军4尊。中洲上有中亭和西川甘雨碑亭。洛阳桥是中国第一座海港梁式大石桥。1988年1月,洛阳桥被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天后宫

泉州天后宫位于泉州古城南端,南临晋江及沿岸港口,是祭祀泉州海神妈祖庙宇,也是世界范围妈祖信仰的重要传播中心。天后宫建于1196年,始称顺济宫,建筑群占地面积约6800平方米。历经修缮、发展,现仍保存了16世纪之前形成的前殿后寝的布局特征。现存建筑群坐北朝南,总体呈中轴对称的院落式布局。中轴线上自南向北依次布局有山门、戏台、拜庭、天后殿、寝殿、梳妆楼,两侧东西厢房、轩房、斋馆和凉亭等附属建筑将院落围合。1988年1月,天后宫被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非物质文化遗产

截至2022年末,泉州市入选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696项,其中,世界级6项,国家级36项,省级128项。“市级262项。福建安溪铁观音茶文化”列入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名录,是中国唯一同时拥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部3大类别“非遗”名录的城市。

泉州是中国唯一拥有联合国三大类非遗项目的城市,有世界级非遗6项。分别为铁观音制作技艺、南音闽南地区民居营造技艺、送王船、中国水密隔舱福船制造技艺、福建木偶戏后继人才培养计划。

南音

福建南音在历史上最早被称为弦管,后又称南曲、南乐,其历史可以追溯到汉代末年,至今近两千年的历史。在漫长的岁月中,南音不断吸收融合了各个历史时期的音乐元素,从而形成了自身独特的艺术形式。

泉州南音被誉为“中国古典音乐的明珠”“中国音乐历史的活化石”,其是两汉、晋唐和两宋等朝代,入闽的中原移民将中原音乐文化带入泉州,与当地民俗音乐相结合而形成,是继承中国古代音乐遗存、保存盛唐血脉最多的古老乐种之一。泉州南音演奏演唱形式为右琵琶三弦琴,左洞箫、二弦,执拍板者居中而歌,用于唱曲和演奏大谱,是汉相和歌的“丝竹更相和,执节者歌以“乂工六思一”五个汉字记谱,对应“宫商角徵羽”,旁边附上琵琶指法和撩拍符号,自成体系,完全不同于常见的“工尺谱”,比“敦煌古谱”更严密,是隋唐以前的遗存;南音曲颈琵琶横抱、十目九节的洞萧、二弦、三弦、拍板等是汉唐古乐器的遗制;南音曲目有器乐曲和声乐曲二千多首,蕴涵了晋清商乐、唐大曲、法曲、燕乐和佛教音乐及宋元明以来的词曲音乐、戏曲音乐等丰富的内容;曲牌中保留诸多古调、古牌名。因此,泉州南音被亚太文化中心列入传统民间表演艺术数据库。2006年,南音被公布为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2009年,南音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

泉州提线木偶戏

泉州木偶戏,古称“悬丝傀儡”,今称提线木偶戏。源于秦汉。晋唐时随中原移民南迁入闽。唐末五代十国即已在泉州地区流行。历经宋、元、明、清、民国,从未间断。泉州傀儡戏至今保存七百余出传统剧目和由三百余支曲牌唱腔构成的独特剧种音乐“傀儡调”,并且形成了一整套精巧成熟的操线功夫和偶头雕刻、偶像造型艺术与制作工艺。其保存着“古河洛语”与闽南语俚语的语词、语汇、古读音,也保存着许多宋元南戏的剧目、音乐、演剧方法、演出形态等珍贵资料。2012年12月,“福建木偶戏后继人才培养计划”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优秀实践名册,实现了中原地区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优秀实践名册项目零的突破。

水密隔舱福船制造技艺

水密隔舱是船舱中以横隔板分隔开的彼此独立且不透水的各个舱位,其使用不仅增加了船体的强度,而且即使某一舱位触礁进水也不危及其他舱位,保证了船舶航行的安全性。泉州最迟在宋代,所造海船已采用成熟的水密隔舱结构。其建造技术在晋江市深沪镇仍有存留。其所造帆船从船型设计、选料、建造工艺、外观涂装到建造过程中的种种仪式都遵循传统,14道隔舱板将船分为15个舱,隔舱板下方靠近龙骨处有两个过水眼,每个隔舱板与板间的缝隙用桐油灰加麻绳捻密,以确保各舱之间相互隔绝。这一技术逐渐为世界各国造船业所普遍采用,对人类航海事业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2010年,该技艺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特产

泉州市地方特产主要有永春白番鸭、蓬华脐橙、东璧龙眼、德化县瓷器、泉州桂圆、源和堂蜜饯永春老醋等。

德化瓷器

德化县瓷器生产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与江西景德镇和湖南陵并称为中国三大瓷都。宋元时期,德化瓷器经由泉州“海上丝绸之路”大量销往日本朝鲜、东南亚等国,素有“国际瓷坛明珠”之称。 其瓷质洁白微呈乳黄、宛若象牙的“建白瓷”,瓷质坚实致密、洁白胜霜雪的“高白瓷”,德化建白瓷、高白瓷,以及用传统瓷塑,被称为国际瓷坛的“三朵金花”。题材广泛有人物、动物、仙神、花卉、器皿等“艺术瓷”。德化县有国营、集体、联合体和个体大小瓷厂100多家,有日用细瓷、雕塑瓷、艺术陈设三大类近千个品种。2006年,德化白瓷被列为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

永春白番鸭

永春白番鸭,是永春县特产。永春境内肥沃的土壤盛产番薯及地瓜藤蔓、蔬菜、稻谷等,适宜养殖白番鸭。永春白番鸭全身羽毛纯白;喙呈粉红色,头部皮瘤鲜红呈链珠式排列;胫、趾、蹼均为橙黄色;虹彩浅黄色;皮肤淡黄色,肉色深红;体躯呈纺锤状,似橄榄形。产蛋量较高的母鸭体形略小,臀部丰满。2017年1月10日,农业农村部正式批准对“永春白番鸭”实施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保护。

蓬华脐橙

蓬华脐橙,福建省蓬华镇特产。蓬华脐橙,产于福建省南安市蓬华镇所辖区域。蓬华脐橙果实圆形或椭圆形,果皮橙色或橙红色,果面光滑,果肉脆嫩化渣,汁多,甘甜浓郁、果肉细嫩。营养价值高,其可溶性固形物含量≥12%,总酸≤0.7%。2018年9月5日,农业农村部正式批准对“蓬华脐橙”实施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保护。

东璧龙眼

东璧龙眼,鲤城区特产。鲤城区地处亚热带,枕山面海,其季风气候和海陆间的热力差异,形成了适宜龙眼生长优越的自然气候及环境条件。东璧龙眼果穗长约24厘米,每穗果实34—42粒。果实扁圆形,果顶圆,果基平,果肩亦平。单果平均重10.9克。果皮赤褐色带灰,具黄褐色细斑,龟状纹明显,较规则,果面放射线多。果皮稍厚,果肉淡白、透明、嫩脆,味浓甜,渣极少,品质极上,为鲜食极优品种。其含糖量20%-25%,可食率60%-65%,8月下旬果实成熟。2010年4月16日,农业农村部批准对“东璧龙眼”实施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保护。

风景名胜

综述

泉州悠久的历史文化、深厚的历史底蕴、丰富的人文景观和民俗风情吸引了国内外大批游客前来观光。泉州旅游业利用自身优势,以“海丝”文化史迹旅游、工农业旅游、滨海旅游、生态旅游等为主题,打造特色地域旅游。拥有清源山风景名胜区、中国闽台缘博物馆、晋江五店市传统文化旅游区、永春牛姆林生态旅游区、源和1916创意产业园等一大批著名的旅游景点。2023年5月,泉州市被列入“十大旅游向往之城”榜单。

截至2021年3月,泉州市有清源山风景名胜区1处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开元寺、惠安崇武古城、安溪清水岩、德化九仙山等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14处,泉州森林公园、石狮永宁古卫城、南安凤山寺等国家AAA级旅游景区31处,国家AA级旅游景区8处。

主要景区

清源山风景名胜区

清源山位于地处福建省东南部,晋江下游东北岸,海拔615米,总面积62平方千米,主要由清源山、九日山、灵山三大片区组成。清源山最早开发于秦朝,中兴于唐朝,宋元时期最为鼎盛。其自然与文化资源丰富,融石刻石雕、海交、宗教、建筑等历史文化与奇石、泉瀑、山林自然景观于一山。山中留有大量文物古迹,尤以36岩洞、18胜景闻名于世。现存有唐、宋、元时期道教、佛教、藏传佛教大型石雕造像7处9尊,元、明、清三代花岗石仿木结构佛像石室3处;摩崖石刻600多方。景区内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3处,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8处。多处景观具有历史文化价值和旅游赏鉴意义。清源山是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中国自然与文化双遗产地。2012年,清源山被晋升为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

安溪清水岩

安溪清水岩位于安溪县城西北的蓬莱山,始建于北宋元丰六年,至今已有950多年,内奉中国百仙之一清水祖师。清水岩庙宇依山而筑,下临深壑,为三层楼阁式,是全国惟一主殿建设呈“帝”字形结构的岩寺。景区内拥有众多的文物古迹和独特的自然景观,素有“蓬莱仙境”之称。岩宇附近有“狮喉”“清珠帘”“方鉴”“枝枝向北”“罗汉松”“觉亭”“石栗柜”等各具特色的景观。其中,“枝枝朝北”为古樟树,相传为感岳飞蒙难而枝杈北向;“岩图碑刻”系浮雕清水岩石全景碑,明代立,是罕见的古“导游图”。沿山麓向上还有半岭亭、护界宫和袈裟石、石船、石臼、石狗。庙宇后峰巅有四根石笋,是为奇观。2002年2月,安溪清水岩被公示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

德化九仙山

九仙山风景区位于德化县西北部的赤水、上涌、大铭三地的交界处。相传,昔日有道士九人居此修道仙去,故得名。景区以其突兀的山峰,苍翠的植被,古老的文化为游览观光的主体。山中有奇石怪洞等12胜景,风景区内有灵岩、永安岩、莲花岩等7座岩寺。九仙山五莲山风景名胜区的一部分,与五莲山隔壑相峙,素以“奇如黄山,秀如泰山,险如华山”而著称。其景色有奇、秀、险、怪、幽、旷、奥七大特色,最大的特点是“地中山、地中潭、地中瀑”,华北地区罕见。宋代文学家苏轼曾有“九仙今已压京东”的诗句。战国孙膑马陵大捷之后,辞去齐国军师,选此地修建茅舍,聚待讲学,写军事巨著《孙膑兵法》。明代礼部侍郎翁正春赞为“真齐鲁间最圣地也”。1988年,九仙山含在五莲山之内,被省政府列为省级风景名胜区,后修复了孙膑读书院遗址,并重塑了孙膑像,开辟了孙膑书院游览区。2014年12月,德化九仙山被公示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

人文景观

泉州老城是闽南地区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之一,古城旅游与文化、农业、工业、体育、教育等领域融合发展。形成以中山路历史文化街区为主轴,由北至南分为西街片区、孔子庙片区、城南片区,包括街巷、名人故居、文保单位、景点和特色旅游单位等大类。“吃住行游购娱”旅游六大要素覆盖古城区内大部分较知名的文化类旅游景点。泉州老城区的建筑物大部分建于2007年以前,古建筑类型多样。有“宫殿式”大厝、手巾寮、石筑民居、干栏式建筑、洋楼和骑楼等,还有有民居建筑和宗教建筑等,构成了泉州这座古城的独特旅游魅力。泉州古城老街巷纵横交错,旧馆驿、古榕巷、许厝埕、金鱼巷、府文庙广场等地均能代表古城深厚的文化底蕴。此外,泉州泉州古城区已建成了300个语音导游点,游客可以自由安排时间,享受个性化订制“深度游”,欣赏海上丝绸之路起点文化的独特魅力。

对外交流

著名人物

泉台关系

泉州市是大陆陆地距离台湾最近的区域,台湾汉族同胞主要祖籍地,泉台两地有地缘相近、血缘相亲、文缘相承、商缘相连、法缘相循的密切关系。早在隋朝,泉台两地就有商贸往来。宋元时期,台湾作为泉州海上交通的中转站,通商贸易络绎不绝。元代在澎湖设置巡检司,隶属泉州同安区金门县历来都属泉州所辖。历史上泉州曾有三次移民台湾的高潮,仅1945年前后泉州去台就有10万余人,泉州籍人士在岛内各界和台湾民众中中有着影响。泉州市有台属近16万人,台湾地名与泉州相同的达180多处。

泉台两地有共同的方言、相似的建筑风格、相同的戏曲艺术和民间信仰。经济地理互通互补,商缘相通。泉州市曾被誉为两岸关系的“睛雨表”和“窗口”。泉州曾在两岸交往史上创下不少“第一”,如第一艘台轮停靠,第一次进行两岸小额贸易,第一个设置台轮停泊点,第一家台资企业上市等。此外,全国性对台宣传基地、祖国大陆唯一的对台博物馆——中国闽台缘博物馆,在泉州建成开馆,其系统地印证了泉台两地关系的历史渊源脉络。 

重要荣誉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