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金 :中国现代作家

更新时间:2024-09-20 22:03

巴金(1904年11月25日~2005年10月17日),原名李尧棠,字芾甘,四川成都人。笔名巴金、佩竿、余一、王文慧、欧阳镜蓉等。中国小说家、散文家、翻译家、社会活动家。巴金是无党派爱国民主人士,被誉为“二十世纪中国文学的良心”。

1904年,巴金出生在四川成都一个封建官僚地主家庭。1923年,巴金前往上海、南京等地求学,后又赴法国留学,1928年在巴黎完成第一部中篇小说《死亡》。此后相继完成《新生》《爱情三部曲》《复仇》等多部中短篇小说。从1932年日军进攻上海开始,巴金就积极进行抗日救国活动,辗转于上海、广州、桂林、重庆,完成长篇小说《家》《春》《秋》等著作,并与靳以创办《文学月刊》,与茅盾主编《呐喊》,为抗战服务。1944年,巴金与萧珊结婚,后相继生下一子一女。1946年,巴金完成了长篇小说《寒夜》。新中国成立后,巴金赴朝鲜前线体验生活。1957年,巴金与靳以创办了大型文学双月刊《收获》。1958年,巴金遭到了批判,历经了三年的动荡生活。1961年,巴金完成了描写朝鲜战场的短篇小说《团圆》。1977年,巴金开始创作《随想录》。1981年,巴金当选为中国作家协会主席。先后获得“但丁国际奖”、法国荣誉勋章、美国国外名誉院士、中国“人民作家”称号。2005年10月17日,巴金因病逝世。

巴金的一生历经101个春秋,仅仅创作和翻译就留下了近四十卷,达千万字以上的宝贵精神财富。巴金的小说具有自传性,坚持生活真实和艺术真实的统一,永恒的主题是家庭与革命。他的小说创作在不同时期有着不同的变化,从浪漫主义到现实主义,从描写英雄到小人物,从激情澎湃转变为平和沉稳。他的散文情感真挚,语言平实朴素,如叙家常。巴金的作品反映了他的人道主义思想,蕴涵了对人的终极关怀。 他在青年时期受到无政府主义的影响,对不合理的旧社会提出了抗议、揭露和否定。当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时,巴金投入到抗战之中,爱国主义思想成为他创作活动、激情和力量的源泉。巴金晚年时,一再批判、解剖自己,提出要坚持“独立思考,说自己想说的话,说真话。”

巴金的《家》等主要著作,一版再版,被改编成多种文艺样式问世,先后被译为英语、俄语、法语、日语等近二十种文字,在全世界广为传播。对巴金的研究也在世界范围内方兴未艾,各国学者的研究成果斐然,涌现了众多系统深入的专著。巴金故居、巴金文学馆、中国现代文学馆等场所展出了有关巴金生活和创作的大量资料,以便更好地研究和纪念巴金。

人物生平

早年经历

1904年11月25日,巴金出生在四川成都一个封建官僚地主家庭。祖父和父亲为他起名李尧棠,字芾甘。1909年,巴金父亲李道河就任广元县知县,全家迁居到广元。巴金开始识字读书,熟读四书五经。1914年,李道河任职期满,回到成都后不久,巴金的母亲、二姐接连去世,两年后,父亲、祖父也相继离世。不久后,川军与滇军、黔军在成都发生过两次巷战,死伤众多。巴金感到忧伤和恐惧,整日埋头读书,广泛浏览古今中外的小说。1918年,巴金进入基督教青年会的英文补习学校学习。

求学之路

1923年,巴金和三哥李尧林离开成都,前往上海。在南洋中学读了半年书后,巴金考入南京东南大学附中。1925年,巴金高中毕业,因为患病,身体虚弱,没有继续求学,而是到了上海,以编辑刊物为生。1926年,巴金翻译了俄国思想家克鲁泡特金的《面包略取》,这是巴金的第一本译著。

1927年,巴金到法国巴黎求学,次年,巴金完成了自己的第一部小说《灭亡》,巴金的笔名也是从这时开始使用的。这部小说得到了编辑《小说月报》的叶圣陶的欣赏,分四次刊登在月刊上。1928年,巴金回到上海。1928年4月,巴金翻译完克鲁泡特金《伦理学的起源和发展》上册,1928年9月,以《人生哲学:其起源及其发展》为题出版。

抗日救国

1931年,巴金完成了激流三部曲中的《家》,最初在《时报》上进行连载,后在上海开明书店出版,初版本很快就被销售一空。许多受过“五四”洗礼的进步教师们都把这本书介绍给学生,作为课外读物,以此来教育青年学生认识封建制度的罪恶。1932年,日本派大批军舰集结上海,进攻闸北。上海作家成立了抗日宣告会,会上发表《中国著作者为日军进攻上海屠杀民众宣言》,巴金、陈望道、丁玲等129名作家在宣言上签名。

1933年1月,巴金的小说《砂丁》、《雨》出版。同年,巴金到了北平,在靳以的邀请下,巴金成为《文学季刊》和《水星》的编辑委员,负责审理稿件。在北平的这段时间里,巴金与鲁迅、茅盾、叶圣陶、胡愈之等105人,联合发表《中国著作家欢迎巴比塞代表团启事》,控诉日本帝国主义侵占我国东北四省,拥护即将在上海召开的世界反战会议,并结识了冰心、老舍、张天翼、曹禺等作家。

1934年,巴金改名换姓到了日本横滨,打算学习日语。次年,他又回到上海,进行文化生活出版社的创建工作,并担任《文化生活丛刊》的总编辑。1936年,巴金与靳以在上海创办了《文季月刊》,不料《文季月刊》才出了七期,就被国民党政府查封,被迫停刊。受到巴金作品的影响,笔名为“萧珊”的爱国女中的学生陈蕴珍开始给巴金写信,两人就此相识。

1937年,巴金完成了长篇小说《春》,还与靳以创办了月刊《文丛》,由靳以主编,巴金担任发行人。淞沪战争爆发后,巴金担任了《救亡日报》的编委;参加了文艺界救亡协会的临时执行委员会;与茅盾一起主持了《呐喊》周刊,痛斥日本对中国的侵略,号召民众积极抗日救亡。1938年3月,巴金长篇小说《春》由开明书店出版。1938年3月27日,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在汉口成立,巴金被选为理事。

上海沦陷后,巴金带着未婚妻萧珊撤退到广州。不久后,广州沦陷,巴金又回到了上海。1940年,巴金完成了长篇小说《秋》。这是《激流三部曲》的最后一部,激起了上海青年们奔赴抗日前线的决心。

1944年,巴金与萧珊在贵阳市结婚,婚后定居在重庆,次年生下女儿李小林。这一年,巴金完成了中篇小说《第四病室》,并积极投身于抗日救国的社会活动中,他和老舍、茅盾等300人在重庆《新华日报》联名发表《文化界时局宣言》,又和郭沫若、胡风等人参加了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举办的纪念会。

反对内战

1945年,日本宣布投降。巴金在重庆上清寺见到了毛泽东。随后,他回到上海定居,出任全国文艺协会上海分会理事。1946年,巴金完成了长篇小说《寒夜》,在《文艺复兴》上进行连载;主持恢复了文化生活出版社的出版工作;编发了不少推动新文化运动的书稿。1947年,李公朴、闻一多相继被暗杀,巴金与叶圣陶、胡风等十三人联名致电联合国人权委员会,控诉国民党特务的罪行,随后,又与茅盾等260人联名发表《中国文化界反内战、争自由宣言》。

经历动荡

1949年,新中国成立。巴金到北平参加全国第一次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接着,他又先后出席了文联常委会会议、全国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1950年,巴金的儿子李小棠出生。1952年,巴金在朝鲜战场上见到了彭德怀,写下了散文《我们会见了彭德怀司令员》,并在朝鲜平壤开城进行了七个月的实地采访,写下了《黄文元同志》《坚强战士》等反映朝鲜战场上中国志愿军的爱国热情和牺牲精神的作品。1957年,巴金与靳以创办了大型文学双月刊《收获》。

1958年,反右斗争扩大化,《文艺报》组织读者来信,要巴金对他所写的《法斯特的悲剧》一文作出检讨,从而在全国范围内开始了一场规模庞大的对巴金作品的批判。巴金不得不花费大量时间、精力应付政治运动和各种日常事务,被迫终止了小说创作。1961年,政治形势有所好转,巴金完成了描写朝鲜战场的短篇小说《团圆》,后被改编为电影《英雄儿女》。他还被当选为中国人民保卫世界和平委员会上海分会副主席。1964年9月,散文集《贤良桥畔》出版。“文化大革命”期间,巴金受到冲击,但依然坚持写作。1966年,无数的迫害接踵而来,巴金不得不禁受着身体和精神上的双重折磨。1972年,因萧珊患癌症去世,巴金受到了巨大的打击。

老骥伏枥

1977年,巴金得到了平反,恢复了写作的权利,参加了上海文艺工作者座谈会。他开始创作杂文集《随想录》。1977年,巴金任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副主席,上海市政协副主席。1979年,巴金作为上海代表团团长,参加了全国第四次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同年,他还率中国作家代表团首次访问法国,在巴黎掀起了一股“巴金热”,促进了中法两国的文化交流。次年,他又作为中国作家代表团团长,与冰心等人一同访问了日本。1981年,巴金当选为中国作家协会主席,帮助呵护着青年作家的成长。他亲自动手编成《巴金选集》十卷,对自己的创作进行了一次重要的总结。

1982年,意大利政府将但丁国际荣誉奖授予巴金,以奖励他对但丁名著《神曲》做出过贡献。1983年,法国总统弗朗索瓦·密特朗在上海为巴金举行了授予法国荣誉军团勋章一事。1985年,美国文学艺术研究院授予巴金名誉外籍院士称号。1989年,巴金八十五岁寿辰,苏联驻沪总领事斯特罗科到巴金寓所,向他转达了苏联苏维埃主席团、苏联驻沪领事馆、苏联广大读者对他的问候,并授予巴金“人民友谊勋章”,感谢他对中苏两国文化做出的重要贡献。1990年,第一届日本福冈亚洲文化奖特别奖决定颁发给五位世界名人,巴金是其中之一。

在这期间,巴金完成了五本《随想录》的写作。1992年开始,巴金用了两年多的时间,带病把二十六卷《巴金全集》亲自一一校订完毕,1994年由人民文学出版社正式出版。随后,他又开始编辑整理《巴金译文全集》。2003年,巴金百岁诞辰期间,国务院授予巴金“人民作家”称号。2005年10月17日,巴金因病逝世。

创作特点

小说

巴金自称是“人类苦难的歌人”。他在小说中,为人间罪恶而苦恼,为人类命运的不幸而痛苦。他的创作坚持生活真实和艺术真实的统一,通过对悲剧性格的塑造和苦难生活的展示,激情而真实地反映了他对黑暗势力的不满与反抗,对人类的同情。巴金的小说具有自传性,经常把自己的经历写进小说里面去。巴金小说永恒的主题是家庭与革命,他喜欢通过描写家庭生活情景来反映社会生活的状况及其发展变化,也擅长描写知识青年的革命和情感生活。巴金创作前期的作品,以《灭亡》《爱情三部曲》《家》为代表,与创作后期的作品《春》《秋》《憩园》《寒夜》等相比,写作风格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取材内容——从浪漫的抗争到现实的悲悯

在巴金的前期创作中,主张青年要有悲天悯人的情怀和浪漫激情的抗争精神,能够极具正义感地对不平的社会、不合理的大宗族等级制度进行批判,对压抑人性、摧残人性的一切“人为制度”进行强烈的控诉。在这一时期,巴金倾心于展开浪漫主义的想象,运用寓意象征的手法来写作。例如,在《爱情三部曲》中,巴金通过人物间的相互斗争和影响来表达自己的理想追求,表现了这类小资产阶级知识青年的精神追求。他还创作了一大批富有浪漫色彩的短篇,收在《复仇》等文集中。它们大多取材于异国生活和历史故事,与现实中的读者保留着相当的距离,巴金对此进行了大胆想象,抒发了内心的激情。

巴金的后期作品多取材于底层小人物的生活,开始描写社会重压下委顿的生命,作品充满哀伤情调,对人事变迁有着深切的感慨。《寒夜》等作品达到了新的现实主义高度,表现了在战争苦难中煎熬的普通人民的哀痛灵魂,从细小的生活片断中,显示出美好人性的闪光点和现实对其希望的无情摧毁。

人物形象——从英雄人物到小人物

在创作前期,巴金的小说塑造了众多的英雄形象。《灭亡》中的杜大心为革命和信仰献出宝贵的生命,是悲剧英雄的典型。《家》中的觉慧也称得上是一个反封建、求民主的英雄。巴金笔下的这些英雄形象,既不乏有强烈的理想色彩,且更具有动人的情感力量。他也写出了这些英雄人物的内心矛盾和避免不了的历史局限性,并给予了一定的批判。

在创作后期,巴金将目光转到了生活中的平凡人,写现实生活中的灰色人物、小人物的悲欢离合,真实地再现了平凡人物青春的消失、理想的破灭、人性的扭曲以及中年成熟背后的悲哀。在巴金的小人物悲剧中,其主人公不是以改造社会为己任的英雄,而是一些普普通通的善良的受苦百姓。他们受尽欺压,身心都受到严重的摧残和伤害。却因为没有清醒的现代社会意识和强烈的自由意志,看不到变革社会的革命力量,也看不到社会发展的前景,无力改变自身生活的现状。

语言风格——从热情奔放到深沉冷峻

巴金前后期的语言风格有较大差异。他是一位情感型作家,前期的写作激情澎湃,语言大胆直率,采用了夸张、热情洋溢的语言来抒发自己的情绪,具有浓烈的战斗色彩。他常常将自己的情感寄托在主人公身上,替主人公呐喊,表现出一种青春躁动的气息,试图将救国救社会的责任担在自己肩上。巴金的后期作品中,风格转变为沉痛的批判和冷峻的剖析,语言风格趋向平和沉稳、细腻深沉,情感更为丰富。

散文

情感真挚

巴金在散文中采取直接的方式来抒发情怀,敢于向读者讲真话,张扬独特个性。他在作品中,抒发了浓郁厚重的深情。其感情在语言中自然倾泻,很少受到限制和约束,不是“为文而造情”,而是有激情要倾吐,不吐不快。他的文章不是硬写出来的,而是倾泻出来的,虽不凝炼含蓄,却亲切自然,明丽流畅。

白描艺术

巴金的散文很少用华丽的词语,不铺张、不渲染,而惯用日常生活中的普通词汇,以感情的波涛进行加工洗炼,显豁明了,浑然天成。他对文学上的追求是“更明白地、更朴实地表达自己的思想”。现实生活在巴金笔下往往描写得简单而通俗。他把自己看到的和感受到的都轻描淡地描写出来,文章简洁、凝练、生动、传神,让读者轻松地感受到作者内心深处的思想。

日常性叙事

与一般散文以深藏而优的特点形成鲜明的对比,巴金常用叙事手法来写散文,如叙家常,他的散文少深藏 ,意思全在文中说出 ,没有掩饰,一览无余地呈现给读者。巴金的散文写的大多是日常生活中的题材,能从平常的事物中揭示生活的本质。他提倡的是 “像熟人一样”地交谈,平铺直叙中,创造出一种平实中见真情,浅淡中有回味的“无技巧的技巧”风格。“无”不是“否定””没有“的意思,而是自然顺畅、让人看不到技巧的存在。

人物思想

人道主义

巴金于1904年出生于一个封建官僚地主家庭,从小就从母亲那里接受了“爱一切人”的思想,使他养成了一 颗悲天悯人的心。对于亲人和底层百姓的不幸,巴金充满了同情。他将人性的真、 善、美,人的自由、平等、幸福视为毕生目标和终极理想,他的作品体现着深厚的人道主义情怀,这是巴金思想的核心和基础。在巴金不同时期的作品中,反映了他的人道主义思想及其变化历程。《家》所宣扬的是个人解放与承担国家、民族道义的结合;《寒夜》表现的是对普通人的日常生活,即作为个体的人的生存状态的关注;而《随想录》则体现了劫难后对人的异化、人性的缺失的痛悔与反思。巴金的人道主义思想使他的作品蕴涵了对人的终极关怀,对人性的深度开掘。

无政府主义

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后,巴金受到了无政府主义思想的影响。无政府主义所描绘的自由、平等、幸福、万人享乐的社会与封建主义的专制、不平等是完全对立的,也巴金所向往的社会。1927年以后,巴金开始真正系统地学习研究无政府主义,并形成自己的无政府主义理论。这些理论集中体现在他于1930年出版的小册子《从资本主义到安那其主义》和其他一些论著中。他主张在政治方面不承认任何权威,废除政府,在经济方面废除私有制。在无政府主义的影响下,巴金对封建主义的反击更加猛烈。20世纪30年代中期,巴金写出了《家》《春》《秋》《春天里的秋天》《雾》等作品,对不合理的旧社会提出了强烈的抗议,对国民党的黑暗统治和残酷专制进行了深刻的批判、无情的揭露和彻底的否定,喊出了“我是一个人”的时代强音。

爱国主义

1937年,日本帝国主义侵入中国,激发了巴金强烈的民族自尊性。他抛弃了无政府主义不要国家、反对一切战争的观点,投入到抗战之中。他认为:“倘使战争是为了反抗强权,反抗侵略而起,倘使这武力得着民众的拥护而且保卫着民众的利益,则安那其主义者是不会对它攻击的。”这一时期,爱国主义思想成为他全部创作活动、激情和力量的源泉。巴金写下了《几段不恭敬的话》《直言》等杂文,猛烈抨击日本的反华叫嚣和国内的投降主义论调。“七七”事变后,巴金一边投身于抗日活动,一边写下了《控诉》《感想》《火》等大量散文、杂文、小说,把日本侵略者的罪行公之于众,鼓舞人们起来斗争。

求真求实

巴金晚年时,从精神、道德的角度深入地反思了自己在受到迫害的那段时间里,在压力面前,先是沉默,后来跟着说假话的行为。他不能容忍自己有过这样的堕失和垢耻,因而一再严苛地批判、解剖自己,从内心深处发出忏悔和自责,提出要坚持“独立思考,说自己想说的话,说真话。”巴金将这段时间的思想记录在《随想录》里。

人物作品

中长篇小说

(参考资料:)

短篇小说集

(参考资料:)

散文集

(参考资料:)

理论作品

(参考资料:)

文学译著

(参考资料: )

理论译著

(参考资料:    )

其他

(参考资料:)

人物影响

中国影响

巴金的一生历经101个春秋,仅仅创作和翻译就留下了近四十卷,达千万字以上的宝贵精神财富。半个多世纪来,他笔下的诸如觉新、觉慧、鸣凤这样的艺术形象已经扎根在中国人心中,很多青年读者正是从这些艺术人物身上找到了自己的影子,从而勇敢地跨出那叛逆、反抗与自身价值追求乃至投身革命的步伐。他的《家》等主要著作,一版再版,又被改编成多种文艺样式问世,深受读者欢迎,历久不衰。

在中国,巴金研究作为一个独立的研究领域在20世纪80年代得以确立。此后,研究成果斐然,涌现了众多系统深入的专著;大学开设了巴金专题课;举办国际性的研讨会;创办研究专刊。研究者们从各种角度解读、阐释巴金,在更为广泛的读者群中介绍、传播巴金。

国际影响

巴金杰出的文学成就为中国人民和中国文学赢得了世界荣誉。他的作品先后被译为英语、俄语、法语、日语、德语、瑞典语、朝鲜语和世界语等近二十种文字,在全世界广为传播。自上世纪30年代起,巴金就受到日本和欧洲学者的关注,40年代后期到70年代,法国、日本、美国和俄国学者先后发表过很有见地的研究论著和论文。此外,1980年以后,巴金获得多项国际性荣誉,迄今为止,他是获得国际性荣誉最多的中国作家,这进一步说明了巴金和巴金研究所具有的国际性意义。

人物评价

中国评价

作家沈从文是巴金的好友,他认为巴金被两件事扰乱心灵:“一件是太偏爱读法国革命史,一件是太容易受身边一点现象耗费感情。”前者增加了巴金的迷信,后者增加了巴金的痛苦。巴金的感情太热,理性与感情对立时,感情常常占了上风。

作家冰心对巴金的印象是人很忠厚,不太会说话,见了生人比较拘谨。她认为巴金是“一位最可爱可佩的作家”,巴金为人真诚,对恋爱和婚姻的态度严肃、专一。巴金是一个爱人类、爱国家、爱人民,一生追求光明的人,不是为写作而写作的作家。

作家萧乾称巴金为“挚友、益友和畏友”。他说:“巴金的伟大,在于敢否定自己。”

作家鲁迅认为,巴金是一个有热情的、有进步思想的作家,在屈指可数的好作家之列的作家。

作家贾平凹认为,巴金是我国当代文学巨匠,他的道德和文章,都是当代作家的一面旗帜。

作家陈忠实认为,巴金是中国文学巨人,是新文学的奠基人之一。他的作品远远地超越了文学的欣赏意义,而形成一个时代的呐喊。

作家郭沫若认为:“巴金是文坛上有数的有良心的作家。他始终站立在反对暴力、表扬正义的立场,绝不同流合污,绝不卖弄玄虚,勤勤恳恳地守着自己的岗位,努力于创作、翻译、出版事业。无论怎么说都是有功于文化的一位先觉者。”

国际评价

法国总统弗朗索瓦·密特朗认为,巴金是现代中国最伟大的作家之一,《家》《寒夜》《憩园》的不朽作品的作者,著述不倦的创作者。他的自由、开放与宏博的思想,已使其成为本世纪伟大的见证人之一。他还认为,巴金是当代世界伟大作家之一,他的作品在法国读者中有很多影响。

苏联驻沪总领事斯特罗科认为,由于巴金勤奋写作,始终站在人民立场上追求真理,找寻光明,他的作品如《家》《春》《秋》等早已根植在苏联读者心中,成为苏联文学界的一种精神食粮。

家族成员

人物轶事

人生知己

1932年,30岁的沈从文和28岁的巴金一起参加一次饭局,一见如故,此后成为知己。两人的艺术观不同,巴金主张有感情就要发泄,沈从文主张艺术要有节制,两人常有争辩。沈从文还写过《致某作家》,批评巴金的小说《沉落》,但这却丝毫没有影响两人的感情。1985年,巴金到北京参加现代文学资料馆的开馆活动,专程去看望住在崇文门社科院宿舍七楼的沈从文。楼房突然没电,81岁却身体虚弱的巴金坚持爬楼梯,走进沈家。此时的沈从文已经中风,言语不多,两人默默相对,胜过千言。之后,多病的巴金不再到北京,这也就成了两人的最后一面。

秘密逮捕

1934年,巴金在日本东京。一天深夜,正在睡觉的巴金突然被一阵声音惊醒,五个日本警察闯入他的家中。没有说明任何原因,他们就在巴金的房间内进行了一番搜查,随后,又将巴金带到了警察署,送进了一个有七个囚犯的肮脏的牢房。十四个小时后,巴金又被放了出来。他一点也不明白自己为何被关进去,又为何被放了出来。后来,巴金根据这段经历,写了一篇《东京狱中一日记》。

兄弟情深

1941年,巴金回到了阔别十八年的故里。老家早已瓦解,连本房的亲人也因困境而分居两处。巴金的弟弟李济生在一偏僻小城工作,无力赶返省城与巴金见面。次年,李济生从外县调到省城的银行分行供职,且借助银行单身宿舍与人共屋。他常与巴金聚于某茶馆内。巴金将李济生拉进出版社工作,并让他想办法另外租房将分居的家人重聚在一起,至于家用,则由巴金负责。此后巴金与李济生不仅加深了同胞亲情,更建立了共谋文化事业发展的新的情谊。

喜爱戏曲

巴金喜爱家乡的川戏,每次川剧来沪演出,他总要买票请朋友们看戏,还邀请川剧演员到他家来做客。他特别喜欢袁玉堃演的《周仁献嫂》,说这是一篇精练的短篇小说。他也喜欢看京戏,1947年,巴金和萧珊、靳以、曾祺去天蟾看盖叫天的戏,巴金逗趣说,盖叫天似乎是在台上打太极拳。1952年,巴金访问朝鲜后回京,还专门去听了梅兰芳的《金山寺》。

风雅行径

作家黄裳为《文汇报》设计了一个专栏,请文化界的人士题字。他找到了吴晗、靳以、巴金,巴金不大赞成这种“风雅”行径,不过最后还是同意题字。别人写的都是一首诗,巴金写的却是一段话:“我无论到什么地方,我都觉得好像在我自己家里一样,在我的国土里一样,在我的同胞、我的弟兄中间一样,我从没有让我的感情征服了我自己,支配着我的只有对同胞爱的感情。”

病中捐款

1991年,中国很多地区遭受了特大洪涝灾害。上海的一位病弱老人从媒体上得知灾情后,惦记着灾区人民,晚上睡不着觉,想要为灾区人民做点什么,但他又老又病,行动不便,出不了门。他便从自己留作生活费用的有限的稿费积蓄中,取出了五千元钱,让家人送到民政局。表达自己对灾区人民的关切之情。区民政局的同志送收条时,才发现捐款者李尧棠就是蜚声海内外的文学巨匠巴金,此时巴金已经86岁了。

后世纪念

巴金故居

巴金故居位于上海武康路113号,衡山路复兴路历史风貌保护区内,是一座独门独院的花园洋房,始建于1923年,由一栋主楼、南北两栋小辅楼和一个花园组成,占地面积1400平方米左右。这里最初的房主是英国人毛特·宝 林·海 (Maud Pauline Hay),后曾作为前苏联驻沪领事馆商务代表处,1955年9月,巴金一家迁入并在此居住了长达半个世纪。在这里,巴金写下了小说《团圆》,后被改编成电影《英雄儿女》,散文集 《倾吐不尽的感情》《赞歌集》,翻译 了《往事与随想》等文学名著,被誉为 “讲真话的大书” 的《随想录》也完成于此。2011年,在巴金107年诞辰之际,巴金故居开始向公众开放。

巴金文学院

2003年11月21日,巴金文学院新馆在巴金故乡——四川省成都市龙泉驿区落成。该馆采用了典型的川西民居风格,主要建筑有巴金纪念馆、综合楼、会展楼和亭廊等,是研究巴金的重要资料库与学术基地。2014年11月25日,正值巴金诞辰110周年纪念日,巴金纪念馆开馆,展出图片550多幅、手稿书信以及巴金最后一次回四川与亲朋聚会使用过的餐椅等物品。

中国现代文学馆

1981年,巴金先生倡议建立中国现代文学馆,经中央批准后,位于北京市海淀区万寿寺的中国现代文学馆于1985年正式宣告成立,巴金亲自主持了开馆典礼。1996年,由于旧馆已经承载不下逐年增加的文物、书籍,在巴金先生的再次积极争取下,2000年,位于北京朝阳区芍药居地区的新馆开馆。中国现代文学馆的主要任务是收集、保管、整理、研究现当代文学书籍及作家著作、手稿、书信、日记、录像、照片、文物等资料。馆内现有藏品60万件,还建立有巴金文库、冰心文库等81座作家文库。

中国现代文学馆正门前,竖立着两块石碑影壁,上面镌刻有巴金先生的两段语录:“我们有一个多么丰富的文学宝库,那就是多少作家留下来的杰作,它们支持我们、教育我们、鼓励我们,使自己变得更善良,更纯洁,对别人更有用。”“我们的新文学是表现我国人民心灵美的丰富矿藏,是塑造青年灵魂的工厂,是培养革命战士的学校。我们的新文学是散播火种的文学,我从它得到温暖,也把火种传给别人。”中国现代文学馆是国家级重点文化单位,是中国第一座、也是目前世界最大的文学博物馆。

巴金国际学术讨论会

1989年11月,首届巴金国际学术讨论会在上海青浦召开,六十余位中国现当代文学和巴金研究的教授、学者、专家以“巴金的回顾和展望”为中心,围绕着“巴金的思想和创作道路”“巴金小说美学”“《随想录》的意义和价值”“巴金在现当代文学史上的地位”等专题进行了讨论。此后,巴金国际学术讨论会每两年举办一次。至2019年,巴金国际学术讨论会已经举办了十三届。

艺术形象

参考资料

巴金.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2023-09-18

《给家乡孩子的信》丨那些年,我们一起读过的课文.今日头条.2023-12-25

..2023-09-18

..2023-10-01

..2023-10-01

..2023-10-01

..2023-10-01

..2023-10-01

..2023-10-01

..2023-10-01

..2023-10-01

..2023-10-01

..2023-09-12

乔迁新馆(芍药居).中国现代文学馆.2023-09-12

..2023-09-12

【图文】巴金文学院新馆在成都落成-巴金-北方网-新闻中心.北方网.2023-09-12

2.中国文艺网.2023-12-28

巴金生平及文学活动[1930—1949].中国经济网.2023-12-24

巴金生平及文学活动事略[1930-1949].新浪网.2023-12-25

巴金生平及文学活动事略[1961-1972].新浪网.2023-12-27

巴金.中国政协网.2023-12-25

朋友眼中的巴金:可爱可佩的挚友、益友和畏友.中国新闻网.2022-12-05

【方志四川•文史英华】走进双眼井 走进巴金.澎湃新闻.2023-09-12

巴金:鲁迅先生永远是我的老师.文汇报.2023-09-12

巴金纪念馆今日开馆.华西新闻.2023-09-12

创建初始(万寿寺).中国现代文学馆.2023-09-12

第十三届巴金国际学术研讨会召开:巴老留下的精神财富.今日头条.2023-09-17

文献话剧《抗战中的文艺》致敬文艺先辈.今日头条.2023-09-12

原创话剧《抗战中的文艺》相信集体的力量.今日头条.2023-09-12

原创话剧《抗战中的文艺》10月首演 致敬抗战文艺先驱-中新网.中国新闻网.2023-09-12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