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师江 :中国诗人、小说家

更新时间:2024-09-20 22:41

李师江,1974年生于福建省,1997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现居广州市。诗人、小说 家。在台湾出版《比爱情更假》《肉》《她们都挺棒的》等四部作品,内地出版长篇小说《逍遥游》,获得2006年[华语文学传媒大奖]。《中文系》以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的大学生活为背景,对大学生活到大学体制以及大学生心灵进行了细致深入的剖析。他的著作还有《曹操:我这一辈子》。

小说内容简介

《福寿春》讲述的是东南地区的乡村俗世生活,小说没有所谓的宏大叙事,几乎全 部是乡下人的家长里短、生老病死。小说着力对乡村生活本身进行精细刻画,李福仁、李三春两代人的命运跃然纸上。李师江说,感情是他写作这部小说的出发点,“我所写的这种农村生活形态正在消逝,对消逝的东西必然有一种挽歌式的珍惜情怀,我的这种情怀由来已久。其次,与城市生活对比,乡村生活的那种缓慢、随意正成为一种美,这是激发我写作的一种美学冲动。”

李师江说,小说中的每个人物都有原型,“有了生活原型,就能够塑造出比较扎实而且不落俗套的人物、讲出更生动的故事。”通常小说中的农民多是苦楚的,但李师江笔下的主人公却看不出悲苦。对此,李师江称,农民的生活状态千差万别,“我写的只是一个东南海边农村的生活,我了解的也只是这些。像《白鹿原》所写的那种农村生活,我是不相信的。一个农村家族整天跟时政挂钩,在我看来不可理喻。当然也许那个时代那个地方就真是那个样子,也许是作家为了表达自己的政治观念刻意如此。就我所写的这个农村,农民虽然生活贫困,但不会因贫困而少了人情。”

评论家张柠在阅读了《福寿春》后发表文章称“‘70后’一出生就衰老”,他认为“70后”作家的激愤和冲动已经消耗尽,他们过早地进入了中年写作甚至老年写作。“由此我们可以看到,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观,是多么具有魅力和消解性。它的目的就是让你一出生就衰老。”

李师江认为张柠对《福寿春》存在误读:“我写《福寿春》远没有达到无悲无喜的状态,老一代纯正农民的消逝、失地使得农民经历了近几年来的最大变化,从宏观角度来说这是一曲土地的挽歌,不可能无悲无喜。”他说,写这部小说,他采用了冷静、客观、淡然的白描手法,“张柠看惯了我以前句句发力的语言,对这次不露锋芒的写法不适应。”李师江认为,张柠把“衰老”这一标签与“70后”这一概念拼在一起非常不妥,“我知道,张柠认为我的文字的锐意已经全消。可我自己觉得,从自我表白的叙述转向全局控制的描写之后,一种更大的创作力正在我内心产生。”

获奖演说

各位朋友、各位嘉宾:

很荣幸因小说《逍遥游》获得“华语文学传媒盛典·2005年度最具潜力新人奖”。

《逍遥游》写于2002年,2004年在台湾出版,2005年很偶然地得以在内地由远方出版社出版。这本书是以我2000年到北京一段生活经历为摹本,写得琐碎而变态,情绪疯狂结构散漫,内容不值一提,惟一想表达的是我个人的一些气味,当时的生活状态。看过的读者已经闻过我的气味了,没有看过的读者也不必看了,这是一本蔑视小说的小说,也许它根本就不能成为一部小说。我猜测,评委们把这个奖项给我,也许不是因为这个小说有多完美,而是因为它很残缺,它展示一种可能性。

在我自己的心目中,确实不能以新人来看待自己,在这个文学小天才到处横行的年代,我这个混了有些年头的老江湖还以新人自居,这是很可耻的。这不是因为我不新,我新得很,日日新,只是因为有比新更新的新,所以让我有一点点得了便宜又卖乖的惭愧。但我很高兴这个奖项中有“潜力”二字,这是一个非常有挑战的称号,有期待的称号。挑战与期待,正是我写作的重要动力。

中国现代文学,从来都是在“潜力”两个字上败下阵来的。中国的白话文文学仅有不到百年的历史,只有两口气值得一提,一口气是五四时期的文学,这口气早就被历史的烽火烧得灰飞烟灭,后继无人。一口气是上世纪80年代先锋文学。

在当下,类型文学的崛起,写作的技术化和市场化的情况下,摆在所有自认为有文学潜力和文学理想的人面前的是,如何写艺术意义上的文学,人生意义上的文学。我认为,正如电影展示的是影像魅力一样,文学展示的正是语言的魅力,也就是我们汉语的魅力。这是通往艺术文学的不二之路。

在当下,网络的崛起,语言形态的改变,汉语进入了一个繁杂而又自由的语境。有人对此嗤之以鼻,有人对此趋之若鹜,而我以为,这正是开阔汉语魅力的一个好时机,语言从来没有这么自由和灵活过,也没有这么泛滥过。对汉语文学创作而言,包容、吸纳、提炼,汉语魅力的可能性正在其中。可以说,这是一个最好的时代,汉语发展的契机和潜力也许隐藏其中;这也是一个最坏的时代,汉语艺术的被消解、被消灭也可能发生在这语言泛滥的时期。对于流行和市场,我认为,不拒绝、不迎合、有包容、有警惕、有自我,心中也有读者,有独乐也有众乐,这是我的写作态度。这个貌似中庸的态度中,核心是对自我艺术判断的坚持。

人生有宏大的主题,也有小巧的立意,作家有高深的思想,也有娱乐的精神。纵观文学,向来都是一鸣惊人容易,保持后劲难。文学的后劲并不在于人生的体悟有多么高深,主题多么宏大,它既然是玩语言的艺术,他的后劲在于对汉语的把握和理想,在于对生活有诚实的表达态度。英雄不问出处,写作不论题材,诚实的表达必能获得文学的回报。

绕来绕去说了这么多,可以总结一下了,也就是说,文学的“潜力”,就是对汉语的热爱、探索和对生活的诚实态度。这是文学艺术在今天能否发展的动力。我想,也是我对“华语文学传媒盛典·最具潜力新人奖”的一个理解。那么,就让所有像我一样自以为有潜力的写作者,所有得过奖和没得过奖的写作者,在未来几年PK一下,谁才是真正应该获得这个奖的人!

最后,感谢《南方都市报》,感谢《南都周刊》,感谢评委,感谢在座的朋友们!

人物经历

2022年,作家李师江描写闽东家乡土地的长篇小说《黄金海岸》由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出版。

2023年5月,担任编剧的电影《沃土》将在戛纳国际电影节上映。

参考资料

闽东之光丨李师江长篇小说《黄金海岸》出版.今日头条-宁德网.2022-06-01

沃土 的全部演职员.豆瓣.2023-03-23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