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氏禾 :禾本科假稻属植物

更新时间:2024-09-20 19:27

李氏禾(学名:Leersia parviflora  Leersia australis )是禾本科假稻属植物,又名壳草,禾本科杂草,为多年生草本植物。具发达匍匐茎和细瘦根状茎,叶鞘短于节间,多平滑,叶片披针形,质硬有时卷折,圆锥花序开展。

多年生。具发达匍匐茎和细瘦根茎。秆倾卧地面,节处生根,直立部分高40-50厘米,节部膨大密被倒生微毛。叶鞘短于节间,多平滑;无小枝,长4-5厘米,具角。小穗长3.5-4毫米,宽约1.5毫米,柄长约0.5毫米;颖无。外5脉,脊与边缘具刺状纤毛,两侧具微刺毛;内稃与外稃等长,较窄,3脉;脊生刺状纤毛;雄蕊6枚,花药长2-2.5毫米。颖果长约2.5毫米。

江苏省台湾省福建省江西省湖南省广东省香港特别行政区海南省广西壮族自治区贵州省四川省云南省,生于河沟、田岸、水边。分布于全球热带地区。

基本介绍

又名秕壳草禾本科杂草,为多年生草本植物。

学名:Leersia hexandra

习性及特征:多年生水草本,叶生长方式分为拓荒期時的匍匐生长方式,开阔地则转为向上生长,茎纤细,长可达1m,干节明显膨大,密被短毛。叶片线状,长可达15cm。叶舌膜质,先端平截,与叶耳相连。穗状花序排成总状,小穗侧偏,无柄、无穎,小花两性。李氏禾生命力强,根系宽广,扎根极深,种在水库周边生长情形良好,乃水土保持的大功臣。形态特征具地下横支根茎和匍匐茎,株高90~120cm,秆基部倾斜或伏地,叶片披针形,花序圆锥状,分枝细、粗糙,并可再分小枝,下部1/3~1/2无小穗;小穗含1花,矩圆形,长6~8mm,具0.5~2.0mm小柄;颖缺,外稃脊上和两侧刺毛,内稃具3脉。发生特点稻李氏禾以根茎和种子繁殖。种子和根茎发芽,气温需稳定到12℃,在密山市地区5月中旬出苗,6月中旬分蘖,6月下旬拔节,7月下旬至8月上旬抽穗、开花,8月下旬至9月上旬颖果成熟。稻李氏禾繁殖力较强,大约每株可产生8~14个分蘖,每穗可结150~250粒种子,地下根茎20cm左右有7~8个节芽。稻李氏禾通常生于河边、湖边,属湿生杂草。由于近几年水稻栽培采用浅—湿一干灌溉,造成其侵入水田,每平方米有稻李氏禾80株,可使水稻减产80%;有100株以上,可使水稻减产90%,甚至绝产。防治方法防治稻李氏禾要采取综合措施,才能有效控制其发生危害。在实行秋翻整地,清除田间根茬;秋后拔除田间大草,防止形成新的种源;及时清除池边沟渠的稻李氏禾,避免外来种源侵入等措施的同时,要进行药剂防治。可用5%韩乐天乳油900~1050mL,于水稻缓苗后,稻李氏禾3~5叶期茎叶喷雾处理,喷雾时排干稻田水,施药后1~2d灌水5cm,保水5~7d,对稻李氏禾的防治效果达95%以上,同时可兼防稻稗匍茎剪股颖三棱草等杂草。也可采用20%莎多伏水分散粒剂两次施药的方法,对稻李氏禾的防效达85%以上,同时可兼防三棱草、野慈姑泽泻雨久花萤蔺等杂草。插秧前施药:在整地结束后,每公顷用20%莎多伏150g加杀剂混用,采用毒土或毒沙法,插秧时不要换水;插秧后10~15d每公顷施20%莎多伏150~225g,施药时水层为3~5cm,采用毒土、毒肥或茎叶喷雾法施药,施药后保水5~8d,如水不足时缓慢补水,但不能排水。插秧后施药:插秧后5~7d每公顷用20%莎多伏150~225g与杀稗剂混用,隔10~15d每公顷用20%莎多伏225g,施药方法和水层管理同上。直播田施药:晒田后复水1~3d,每公顷用20%莎多伏150~225g与杀稗剂混用,隔10~15d每公顷用20%莎多伏150~225g,施药方法和水层管理同上。

栽培与繁殖

可栽于水旁、人工湖及其他 水景区。可用根状茎及带不定根的匍匐茎繁殖,成活率高,生长快。 

主要用途

李氏禾全株可供观赏,尤其是装饰 水面,覆盖度大,似水上绿色地毯一般,十分美观。 

有关的种

假稻(Leersia japonica (Makino ex 本田技研工业) Honda )

蓉草(Leersia oryzoides (L.) Sw. )

秕壳草(Leersia sayanuka Ohwi ) 

李氏禾与假稻 (L. japonica (Makino ex Honda) Honda)比较相近,均是多年生,水生草 本,秆下部斜卧,节处生不定根,雄蕊6枚等;但 是假稻圆锥花序主轴较粗壮,长9~12cm,小穗 长0.5~0.6cm,带紫色,花药长约0.3cm,与李氏 禾明显有别。二者均可供观赏。 

园林应用

典型的乡土植物品种,生态恢复工程中,可作为该区域的先锋植物品种予以配 置应用。人工湿地建设中,李氏禾对污水的适应能力较好,作为氧化塘前处理植物应用广泛,效 果也比较明显。人工湿地中应注意及时予以打捞,防止二次污染产生。

形态特征

多年生,具发达匍匐茎和细瘦根状茎。秆倾卧地面并于节处生根,直立部分高40-50厘米,节部膨大且密被倒生微毛。叶鞘短于节间,多平滑;叶舌长1-2毫米,基部两侧下延与叶鞘边缘相愈合成鞘边;叶片披针形,长5-12厘米,宽3-6毫米,粗糙,质硬有时卷折。圆锥花序开展,长5-10厘米,分枝较细,直升,不具小枝,长4-5厘米,具角棱;小穗长3.5-4毫米,宽约1.5毫米,具长约0.5毫米的短柄;颖不存在;外稃5脉,脊与边缘具刺状纤毛,两侧具微刺毛;内稃与外稃等长,较窄,具3脉;脊生刺状纤毛;雄蕊6枚,花药长2-2.5毫米。颖果长约2.5毫米。花果期6-8月,热带地区秋冬季也开花。染色体2n=24 

具地下横支根茎和匍匐茎,株高90~120cm,秆基部倾斜或伏地,叶片披针形,花序圆锥状,分枝细、粗糙,并可再分小枝,下部1/3~1/2无小穗

地理分布

广西壮族自治区广东省海南省台湾省福建省黑龙江省。生于河沟田岸水边湿地。分布于全球热带地区。 

习性及特征

生于湖泊、沼泽、沟渠、池塘 等水中,河边、田边积水湿地也有生长。具有趋 水性,生于水边者通常都向水中伸展,中下部斜 卧,覆盖于水面,上部挺起,开花结实。

参考资料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