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济仁 :首届“国医大师”、中国中医科学院学部委员

更新时间:2024-09-21 00:53

李济仁(1931年1月6日—2021年3月11日),男,汉族,歙县人,中国共产党党员,医学家,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张一帖”代表性传承人,中国中医科学院首届学部委员,皖南医学院附属弋矶山医院主任医师皖南医学院成教院终身教授、博士后合作导师。

1931年1月6日,李济仁出生在安徽歙县。1943年到1948年师从新安名医张根桂、汪润身等并临证随诊。1957年,李济仁组建歙县街口区大联合诊所,任所长。1958年2月调入歙县人民医院工作。1960年,李济仁加入中国共产党。1978年晋升为皖南医学院副教授,并开始招收硕士研究生。1985年晋升为皖南医学院教授、主任医师。1990年任安徽省医史学会名誉会长。2020年,当选中国中医科学院首届院士。2021年3月11日逝世,享年91岁。

李济仁是“新安医学”研究领域的奠基人之一。提出了“痹统一论”等系列学说,制定了“辨治顽痹四法”。出版了《济仁医录》《痹证通论》《大医精要——新安医学研究》等学术著作14部。培养了研究生22名,高级学徒2名。研究成果先后获安徽省科技进步奖1项,安徽省高校科技进步奖2项,首届全国中医医史文献图书及医学工具书银奖3项,第九届华东六省一市优秀科技图书一等奖5项。先后获评1991年—1992年国际风云人物、卓越学术领导金奖、首届国医大师中华中医药学会终身成就奖等荣誉。

人物经历

早期与学业经历

1931年1月6日,李济仁(原名:李元善)出生在安徽歙县。7岁进入私塾学习,培养了良好的国学基础和乐于思索、取法乎上的品质。青少年时期,他就有学习医术,济世救人的想法,后拜入新安世医“张一帖”第13代传人张根桂的门下研习中医,并更名为“济仁”,意为仁术济世。

工作经历

1943年到1948年师从新安名医张根桂、汪润身等并临证随诊。

20世纪50年代初,李济仁在歙县小川自主开办了联合诊所,任所长;不久后因为医技精湛,声誉远播而崛起于歙南地区,同时兼并其他乡属诊所。当时的中医药工作正处于举国初创的时期,因为中医理论、临床成绩颇为显著,李济仁于1955年到1956年被选派到安徽中医进修学校(安徽中医学院前身)的师资班学习。1957年,李济仁组建歙县街口区大联合诊所,任所长。1958年2月调入歙县人民医院工作。1959年后,李济仁被选拔至安徽中医学院工作,任安徽中医学院内经教研组组长及大基础教研室主任,后在安徽中医学院附属医院的筹建中兼任秘书职务,正值青壮的李济仁一直致力于为安徽省中医药事业的奠基和发展献计献策。

1960年,李济仁加入中国共产党。1965年,李济仁被推选为安徽省青年联合委员会第三届委员会常务委员,并获“安徽省社会主义建设先进教师”荣誉称号。1965年10月到1966年5月,他代表安徽省到北京中医药大学(现北京中医药大学)、中国中医科学院(现中国中医科学院)参加编写《中医基础理论》等首批卫生部高校规划教材。“文化大革命”期间,李济仁遭受醢刑与迫害,但他始终坚持真理、实事求是,并作为“铁杆老保”保护他人而牺牲自己。

20世纪70年代前后,安徽中医学院被撤并,李济仁转入地处合肥市的安徽医学院(现安徽医科大学)工作,任内科医疗组组长。为了能够照顾歙县的家人,1972年底,李济仁主动请调,前往位于芜湖市皖南医学院成教院及附属弋矶山医院工作,期间多次婉拒了复校后安徽中医学院的函调。1978年晋升为皖南医学院副教授,并开始招收硕士研究生,自彭光谱、程宜福、胡剑北、全小林等开始,至今共指导内经、中医基础理论、中医治疗学、中医时间医学等方向的硕士研究生20余名。

1981年7月下旬,李济仁任国务院首批具有硕士学位授予权的硕士研究生导师;同年10月,李济仁任皖南医学院学术、学位委员会委员。1982年8月,李济仁被聘为中共安徽省委保健委员会保健医师。1985年晋升为皖南医学院教授、主任医师。1986年4月,任安徽省高等学校教师职务学科评议组成员,后历任评审委员会临床医学科成员、副组长;同年10月,李济仁任安徽省卫生技术高级职务评审委员会委员,兼中医学科评议组组长。1987年10月,李济仁由皖南医学院老年医学研究所聘为研究员;同年11月,任安徽省医史学会副会长。1988年8月,李济仁任安徽省中医管理局《中医临床与保健》编委会副主任;同年12月,任安徽省中医医疗事故技术鉴定委员会副主任。

1990年任安徽省医史学会名誉会长。1991年7月,李济仁被确立为中国继承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指导老师,被聘为安徽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导师、专家指导委员会成员;同年8月,任皖南医学院临床医学学科评议组组长;9月,获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1994年9月,李济仁主持的“对新安医家治疗危、急、重、难病证经验的研究”课题获安徽省科委重点立项资助。1997年被评为安徽省名老中医。1999年10月,李济仁、张舜华夫妇在歙县定潭创办“世传张一帖诊所”,由次子李梃任所长。2009年当选首届“国医大师”;同年,成立国医大师工作室,坚持临床、科研的第一线工作。2020年,当选中国中医科学院首届院士。2020年9月前,芜湖弋矶山医院每周都有李济仁的门诊。

人物逝世

2021年3月11日0点10分,李济仁在皖南医学院附属弋矶山医院逝世,享年91岁。

主要成果

临床医治特点及成就

李济仁擅长医治中医内、妇科病,尤其是对痹病、痿病、肿瘤、胃病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以及原发性慢性肾小球肾炎、乳糜尿等疑难疾病的治疗独有特色。如对消化系统疾病倡导“和、降、温、清、养、消”六法,并创立了卓具疗效的治疗冠心病的“归参芪麦味方”、治疗乳糜尿的“苦参消浊汤”等效方达药。李济仁诊断急性病患,继承了“张一帖”的医术特点,以认证准确为基础和前提,用药猛、择药专、剂量重,取重剂以消除病根。医治外感病、急症往往一剂就有效果。治疗虚寒证,经常用大剂附子来壮阳,之后则调治气血津液,标本兼顾,以根治;治疗急症提倡针药并施,针灸以应其急,汤药以治其本。医治肝病胃病类风湿性关节炎、癫狂、妇科学等疑难病症,擅长使用金石药、虫类药,并经常用新安道地新鲜草药作为辅助,效果较好。李济仁的医术受到中国工程院院士董建华教授高度评价:“医术高超,尤精内科,疑难重患,随证化裁,效如鼓。”

“痹痿统一论”新说创立

痹病和痿病是临床上常见、多发并严重影响健康的疾病。李济仁在学术上创立“痹痿统一论”新说,治病注重“培补肾本”辨治杂病,提出并制定了“选择方药剂型,重视作用特点”、“强调服药时间,注重动静宜忌”、“推崇数方并用,主张定时分服”等辨治纲领,处方熔经方、时方、新安医方于一炉,而精心化裁。其独特的学术思想与经验,对于痹证等病证的诊疗,以及新安医学与中医药学术进步贡献显著,不仅获得中国专家的高度评价,并形成了一定的国际影响。例如,其治疗痹证的“清络饮”验方,经学术继承人研究,已获中国发明专利,并发表国际SCI论文2篇,2006年英国剑桥大学学者在国际药理学一权威刊物的综述文章中,将“清络饮”列为抗风湿病血管新生唯一的代表性中药复方并专门评述。

无偿函诊服务

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李济仁在繁忙的医、教、研之余,还为国内外近4000余人次的患者提供了“无偿函诊服务”。被中国医学神奇魅力迷住的马来西亚张新生,从马六甲给李老寄来一封言辞恳切的信,一是拜师,二是为他妻子久治不愈的妇科病求治,结果数次鸿雁往来,不仅他妻子的病如愿康复,还幸运地成为李老在异国的十余名“函授生”之一。此外,《人民日报·海外版》以“术著岐黄,心涵雨露”为题、《健康报》“医苑人杰”专栏以“拳拳仁济心”为题、《安徽工人报》以“李济仁教授以医济人惠及四方”为题、《工人日报》以“十年无偿函诊,三千病人康复”为题,对李老高超的医术以及高尚的医德医风,也进行了专题报道。

主要论文与著作

主要论文

李济仁发表论文112篇,以下为部分论文。

出版著作

李济仁独著、主编《济仁医录》《痹证通论》《大医精要——新安医学研究》等学术著作14部。主编的《新安名医考》《杏轩医案并按》《新安医籍丛刊》《大医精要一新安医学研究》等著述获得1991年首届全国中医医史、文献图书及医学工具书银奖及1994年第九届华东六省——市优秀科技图书一等奖等,并被台湾蓝灯文化事业股份出版公司等多次再版发行。

社会职务

荣誉与获奖

个人荣誉

科研获奖

李济仁的研究成果先后获安徽省科技进步奖1项,安徽省高校科技进步奖2项,首届全国中医医史文献图书及医学工具书银奖3项,第九届华东六省一市优秀科技图书一等奖5项。

人才培养

李济仁为1981年中国首批具有硕士学位授予权的硕士研究生导师,也是中国七名《内经》专业导师之一。参编《内经中医基础理论》等高等学校规划教材,他带着学生们成功“还原”已尘封于历史的668位新安医家、400余部新安医籍,厘清阐明了其针对急、危、难、重病症的诊疗经验和富特色的诊疗规律。李济仁没想着把医术“留”在自己手上,不管子女还是学生,只要诚心学习中医,他都会倾囊相授。李济仁及妻子张舜华老两口与5个子女构成了名医世家家族链,突破家传规,培养指导了一批研究生作为“张一帖”世医传人,其中研究生22名,高级学徒2名,形成一个博士团队。代表性学生有中医内科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仝小林南京中医药大学研究员、博士生导师、方剂学专家孙世发皖南医学院科研处长、硕士生导师胡剑北,中国人民解放军第301医院博士后朱长刚等。

影响与后世纪念

李济仁先生塑像

李济仁先生塑像位于弋矶山医院,于2023年3月28日落成。

新安国医博物馆

新安国医博物馆始建于2007年,由张一帖第14代传人、国医大师李济仁、张舜华夫妇以家族自筹资金为主设立,并免费对外开放。博物馆先后被评为黄山市第五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习基地、黄山特色人才亮剑行动优秀项目。

李济仁、张舜华医艺馆

2010年1月8日,安徽中国徽州文化博物馆第二展厅“李济仁、张舜华医艺馆”正式开馆,开馆前举行了李济仁、张舜华夫妇书画捐赠仪式。

人物评价

中国工程院院士张伯礼表示:“李老(李济仁)的济世情怀、大医仁心、乐于奉献的精神值得我们永远继承和学习。大师风貌,历历在目,业垂不朽,我辈楷模!”

李济仁的弟子仝小林院士写下悲痛的悼词:“巨星陨落弋矶山,十里长哭绕定潭。仙逝医魂还旧土,一路灵归到新安。”

“心动安徽·最美人物”组委会颁奖词:“业医60余载,拯疾济羸,他以仁心仁术、济人济世为铭,诠释大医精诚要义;厚德中和,言传身教,成就国医世家;深耕新安医学遗产,两代七教授,兄弟三博导,各创新解,演绎现代杏林佳话。”

皖南医学院成教院表示:“(李济仁)是新安医学研究领域的奠基人之一,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新安医学传承和创新发展的关键代表人物。”

家庭成员

个人语录

源于新安,立足国学,重视临床,走向科学。这就是我们传承的秘诀。

习近平主席说,中医药学是中国古代科学的瑰宝,也是打开中华文明宝库的钥匙。国家提出了中医药发展战略规划纲要,我真是为中医的发展而高兴。提出振兴中医,实在太及时了,这是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藏,我们要继承好、运用好,还要发展创新,造福全人类。

中医不能封闭着传承,有创新才有发展,发展好才能发扬光大。

发愤读书终有益,飘摇游戏总无功。

要普及中医,就要用年轻人喜闻乐见的形式。如何才能真正服众?就是要用科学语言来说话。科学语言是建立在临床效果上的,这就要求我们要实事求是,绝不能夸大其词。

参考资料

痛别!国医大师李济仁逝世.北京日报客户端.2023-06-09

国医大师”李济仁:仁心仁术 济世济人.安徽省卫生健康委员会.2023-05-18

李济仁.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2023-05-18

首届国医大师李济仁辞世.安徽省卫生健康委员会.2023-05-18

首届国医大师李济仁先生塑像揭幕仪式在芜举行.皖南医学院弋矶山医院网站.2023-05-18

319 李济仁.光明新闻.2023-05-18

首届国医大师评选揭晓.江苏中医药信息网.2023-05-18

李济仁;.中国知网.2023-05-19

李济仁.国家图书馆.2023-05-19

中华中医药学会风湿病分会第四届委员会名单.中华中医药学会.2023-06-09

(受权发布)第六届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获得者名单.央广网.2023-05-18

第六届全国道德模范候选人开始公示.人民网.2023-06-09

国医大师李济仁获评安徽十大最美人物.安徽省卫生健康委员会.2023-05-19

国医世家李济仁家庭:仁心仁术济人济世 孝悌忠信言传身教.新华网.2023-06-09

让新安医学“看得见摸得着”.黄山日报.2023-05-18

李济仁.皖南医学院.2023-05-19

李济仁家庭:中医世家、恪守孝悌忠信之道.皖南医学院人事处.2023-05-19

“国医大师”李济仁:世医家族 大医精诚.人民网.2023-05-19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