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维康 :京剧演员、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

更新时间:2023-07-04 14:02

李维康,1947年出生于北京,女,汉族,北京人,国家一级演员,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京剧代表性传承人,首届中国戏剧奖·梅花表演奖得主,现于中国戏曲学院任职教授。

李维康生于北京一个知识分子家庭,父母都是京剧艺术的爱好者。1958年李维康考入中国戏曲学校(今中国戏曲学院),由王(王瑶卿)派开蒙,学生时代主学梅(兰芳)派,主攻青衣,先后师承程玉菁华慧麟赵桐珊李香匀雪艳琴荀令香于玉蘅张君秋李玉茹等名家,12岁登台演出获得满堂彩,初入戏校主攻传统戏的青衣行当,60年代中后期学习现代戏,曾为多位领导人表演传统剧目,类似的演出为她积累了经验和人气,使她在校时期就已经颇具名气。李维康毕业后被分配至中国国家京剧院从艺,转向现代戏的表演,并参与创作著名曲目《蝶恋花》,在戏曲舞台上站稳了脚跟。李维康在80年代与丈夫携手致力于恢复传统戏的表演,二人带领剧团进行全国巡演,为传统戏的恢复与发展付出努力。

李维康的表演扮相端庄,台风大方,嗓音宽亮甜美,表演风格沉稳大气、真切深情,唱法不拘泥于流派,表演中既有梅腔的雍容典雅,又兼程腔的低回凄恻与张腔的华丽委婉,吸收了余派、裘派及京韵大鼓骆派等行腔所长,根据自身条件兼收并蓄,逐步形成自己独树一帜的演唱风格。代表作品有:《铡美案》《京剧《霸王别姬》》《凤还巢》等。

人物经历

童年时期

李维康在1947年春出生于北京的一个知识分子家庭,父亲李宗岩、母亲靳克都十分热爱京剧艺术,和当时其他的京剧爱好者们成立了一个业余剧团。1949后社会逐渐稳定,李维康进入幼儿园就学,其间初露表演天赋。李维康父母常去剧场听戏,日常生活也是“曲不离口”,在这种环境中长大的她,对京剧产生了浓厚兴趣,再加上自身天赋,两三岁时就能跟着父母哼唱京剧经典段落。幼年时期的李维康跟随父母观看京剧表演,常为戏曲中所表演的人物故事而感动,回家后与其弟搭档模仿,即使受伤也依旧坚持。京剧艺术在幼年李维康的生活中占据了十分重要的地位,既培养了她的艺术审美,又孕育了她高尚的思想品格,这段经历为她后期的发展京剧之路奠定了基础。

学戏时期

传统戏

1958年,中国戏曲学校(今中国戏曲学院)招收新生,爱好京剧的父母为11岁的李维康报名,自幼深受京剧艺术熏陶的李维康在几千名考生中脱颖而出,从此进入专业艺术的求学道路。在求学期间,李维康刻苦学戏,潜心钻研,各项功课都名列前茅,深得当时戏校校长史若虚的赏识,成为学校重点培养的尖子生,甚至她在校期间的课程安排和艺术发展进程,都是由史校长深思熟虑后才确定的。李维康在戏校的启蒙老师是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于玉蘅,在他的悉心教导下,李维康学会了《二进宫》《武家坡》《宇宙锋》等青衣传统戏,在学戏期间李维康初露锋芒,成为戏校的优秀生。第二学年她便获得了登台实习演出的机会,演出剧目是《二进宫》,她扮演的李艳妃“二黄慢板”第一句唱完,就博得了满堂彩。李维康在学校期间多次登台表演,塑造了众多古典人物,她和戏校的同学在50年代末60年代初经常前往中南海怀仁堂给多位党和国家领导人演出,出演过的剧目有《胭脂虎》《三娘教子》《二进宫》等。

李维康入校时虽然年幼,但悟性高,有培养前途,学校的老师们对她寄予厚望。后来罗玉萍、程玉菁于玉蘅三位老师又先后教了她王派的《三击掌》《武家坡》《桑园会》《春秋配》《柳荫记》等剧目,登台演出后,李维康出众的才华和巨大的潜力显现出来。学校又先后安排李香芸、马宗慧(艺名白牡丹)、赵桐珊(艺名芙蓉草)、荀令香邱富棠方连元、黄泳霓(艺名雪艳琴)、华慧麟等著名表演家对她进行指导,来拓宽她的戏路,进一步丰富她的表演技巧。贯大元先生曾多次夸奖她是“不光嗓子好,会唱,唱得巧;会演,演得传神,最大特点就是通大路,没有什么毛病,很有些大家风范”。

现代戏

60年代中期,我国出现了大量优秀现代戏,为在现代戏上站稳脚跟,学校安排金桐老师指导李维康排练《自有后来人》《红灯记》等演出剧目。当国内外来宾访问学校时,校方经常安排李维康出演《廉锦枫》和《四川白毛女》作为接待剧目,此后演出的机会逐渐增加,她在学校的名气也慢慢提升。1961年,三年级的李维康同当时的校实验剧团联合演出《宇宙锋》。在校求学的八年时间里,李维康获得了许多登台演出的机会,让她得以在舞台上反复锤炼,不断提高。

1966年李维康在中国戏曲学校结束了八年的学习,期间她学艺广泛,对待梅、尚、程、荀四大流派的艺术精华,她毫不懈怠,认真钻研,熟练掌握了青衣、花旦、武旦、刀马旦的技巧,即使在社会动荡时期,她依然每天坚持练功。凭借聪颖的天资,出众的容貌和勤奋刻苦的态度,李维康在班里成了一名尖子生,被誉为中国戏校的“四大名旦”之一(另3位是刘秀荣、杨秋玲、刘长瑜)。

演出时期

李维康毕业前被调到中国京剧院排演《平原游击队》,此后一直留在中国京剧院。1967年8月,李维康被分到中国京剧院样板团,主演《红灯记》B组李铁梅,每年的演出场次达到百余场。1977年5月,由国家京剧院创演的现代戏《蝶恋花》首演,李维康在里面饰演杨开慧一角。当时的李维康正值青春年华,所饰演的革命英雄杨开慧也带有一股蓬勃朝气,体现了“我将我身献我党”的革命激情,这部作品与文革时期推崇的“高大全”英雄形象不同,更多地展现了杨开慧这个角色与战友、乡亲、故土的挚爱亲情,以情动人,且在唱法上融入了湖南民歌曲调,其中的“古道别乡亲”唱段大获好评。之后李维康协助众多戏曲泰斗,恢复排演传统戏,并在传统戏的基础上进行创作,为《铡美案》中的《闯宫》段落增加了“二黄慢板”转“原板”的唱段。在纪念徽班进京二百周年纪念上,李维康和其丈夫耿其昌联袂主演了《宝莲灯》曲目,由她塑造的王桂英形象成为经典。80年代初期,李维康和几位京剧泰斗共同排演了著名曲目《李清照》,以李清照的13首著名诗词为支点,从她的少女时代写到老年漂泊生活。在这部曲目中,李维康创新地将昆曲的音律为基调,适当运用歌曲演唱的发声方法,并杂以某些小颤音,在中、低音处使用胸腔共鸣的方法来演唱李清照的诗词,艺术地展现了女词人清雅而又坚毅的人格魅力。

1984年到1997年,李维康夫妇带领中国京剧院二团在全国数个省市县进行巡演,期间演出的全部是整出大戏。从徐州市上海市,途经7个地方49天演出了38场,在天津港14天上演15场,下关东从沈阳市吉林省哈尔滨市佳木斯市之行37天演出了36场;在沈阳29天共演出25场。1985年,李维康参演了由老舍名著《四世同堂》改编的电视剧,她饰演的韵梅一角获得了“第四届大众电视金鹰奖最佳女主角”,很多前辈以此劝她进入影视界,开辟新的演艺道路,但最终被她以坚持回到戏曲舞台为由拒绝。

1992年2月4日,李维康参加1992年文化部春节电视晚会,演出节目:京剧交响合唱毛泽东词《咏梅》。1993年6月,由李维康夫妇率领的京剧访问团赴台湾演出,共同主演了《红鬃烈马》《四郎探母》《游龙戏凤》《苏三起解》《凤还巢》和《乌盆记》等剧目,受到了当时身在台湾的张学良将军的褒扬。1996年2月19日,李维康参加1996年文化部春节电视晚会,演出《李清照》选段。1998年8月28日,李维康获第一届全国优秀文艺音像制品奖三等奖。1999年10月6日,参加北京人民剧场举行的庆祝国庆五十周年戏曲演出,演出《四郎探母》(耿其昌于魁智冯志孝,李维康,刘长瑜李胜素)。2002年10月,农历壬午年:李维康任中国京剧院艺术指导委员会顾问。2004年1月21日,李维参加2004年春节戏曲晚会,演出京剧《坐宫》。2001年至2006年多次参加春节戏曲晚会和百花迎春戏曲晚会,例如2006年1月28日,李维康参加当年春节戏曲晚会。2008年5月22日参加5·12汶川地震“孩子你并不孤独——梅兰芳大剧院赈灾义演晚会”,演出《红灯记》《大登殿》。2010年12月28日李维康在梅兰芳大剧院领衔主演《盛世中华》。

主要作品

京剧作品

传统京剧作品

现代京剧作品

参演电影

参考资料

其他作品

创作特点

表演风格

李维康的戏曲表演博众家之长,逐渐形成了自己的表演风格。在对待京剧流派方面,李维康将梅派艺术作为自己表演的基础,她在演出中展现的大家风范和雍容华贵的气质,都是对梅派艺术特点的反映。然而李维康在遵循“梅派”的同时,并不固持于“梅派”,她善于融合各家特色,在表演中为自己所用。她的唱做中可以体察到“尚派”、“程派”、“荀派”以至“张派”等流派的痕迹,也并没有故意夸大某个流派的唱做特点,以至产生失真的现象和反效果。在演唱风格上,李维康受到张君秋先生的启迪,在演唱中逐渐学习吸收各流派的特点,然后根据自身的演唱风格,把一些传统戏的唱腔稍加改编,加大艺术表现力,让戏曲中的人物更加鲜活。

李维康在声腔艺术上所走的道路是在尊重传统流派的基础上,结合时代发展和个人特色而有所创新。因此,有人用“熔梅、程、张的声腔艺术于一炉”的话来形容李维康。在她参演的众多现代戏(包括样板戏)的唱腔中,除融入了民俗音乐的旋律,还精心化入了越剧,豫剧、曲艺等声腔艺术中的优点,却不至于让曲目变得不伦不类,例如《蝶恋花》中融入了越剧和豫剧的艺术特色,《恩仇恋》的唱腔吸取了《红灯记》《杜鹃山》中某些旋律,《李清照》中一句唱词就进了梅、程、张三腔特点,却丝毫不露痕迹。

表演技巧

李维康在校期间专注于青衣角色,但并未局限于单一的表演行当。她努力拓宽自己的表演领域,将青衣、闺门旦以及刀马、花衫等表演程式融合在一起,以丰富自己的表演技巧。在李维康的经典剧目《李凤姐》和《恩仇恋》中,凤姐和凤妹子等角色均有所体现。在唱腔方面,李维康巧妙地将小腔的细腻和吟腔的清板相结合,实现了收、放、扬、抑、轻、重、顿、拖之间的相互融合。她灵活运用各种调式和板头的唱腔,音域涵盖了高、中、低三个层次,唱高腔时响遏行云,唱中音时珠落玉盘、唱低音时流水潺潺。比如《谢瑶环》(万瑞兴改编)曲目,李维康在音域上进行了调整,第一段“婢子本是江南女”中最后一句“笙歌一片颂明时”是没有腔的,她为突出人物心情,反映人物心理,给观众留下更深刻的印象,在这个地方灵活运用了程腔,使唱段跌宕起伏,错落有致。在现代戏《蝶恋花》中,李维康采用了使用了民族与美声相结合的唱法,突破了京剧皮黄原有的传统唱法,使整个唱段更加优美而抒情。

在声音造型方面,李维康利用演唱技巧和气息控制来表现不同身份人物的心理变化,并且适当揉进梅、程、张的唱腔特色,以表现不同人物的性格特征,充分表达人物内心深处的情感,使观众在欣赏她或高亢激越,或低回婉转的歌唱时,获得美的享受。除了唱腔技巧,在表演时,李维康也十分注重眼神的作用,她深知眼睛对于反映人物内心世界的重要性,表演时尤其注意通过眼神来表达情感和心理,起到了深化人物内心的作用。

李维康在表演细节上的把握也对她演唱风格的形成起到了推动作用。京剧旦角在唱传统戏时的一些习惯,放在现代戏表演中是不适宜的,比如演唱“说”“是”等字,许多人都会翘一下嘴唇来唱,平添了“旧”的感觉,且十分影响演唱形象的美感。李维康对此做出了改变,她表演时注意口型的自然美,不论演唱什么字音都保持正常优美的口型,并保持着字音的准确,这在旦角演员中是不多见的。

舞台造型美方面,李维康的审美要求是比较高的,对一招一式都要求准确精美,即使一些幅度较大的动作,比如转身、仰俯等,她也十分注意让观众从不同侧面看到美的外部造型。而她在舞台技巧与舞蹈动作运用上,又总是十分简练、明确,例如青衣的水袖,从不拖沓重叠。

可以看出李维康在塑造东方妇女不同人物性格美的过程中,有着自主的创造意识和创新精神,同时又能够符合当代观众的审美要求;表演中既有传统文化的积淀,又有当代精神的探索与追求。

家庭关系

丈夫——耿其昌

耿其昌,1958年考入中国戏曲学校,和李维康成为同班同学,两人于1975年步入婚姻殿堂。由于是同校生,李维康和耿其昌经常担任学校表演剧目的主演,彼此相得益彰。随着合作的增进,二人便因友情发展为爱情,在社会动荡时期互相支持,确定关系后的两人仍像以前一样排练、表演,毕业后李维康被分到了中国国家京剧院,耿其昌被分到了北京市京剧院。由于两个单位相距较远,交通不便,为了能和李维康常常见面,耿其昌来往于南城北郊之间。婚后两人又因各地巡演事宜分居两地,虽是聚少离多,但书信往来不断,李维康曾透露:“每次分离,我们都约定,每天要让对方收到一封信,就像见面说话似的,还挺有意思哩!"20世纪80年代两人携手出演剧目,参与全国巡演,为京剧表演艺术奉献力量。

女儿——耿玉菲

耿玉菲,1981年出生,是李维康夫妇的独生女,毕业于北京大学物理专业。耿玉菲出生时期正是李维康夫妇事业的上升期,由于工作的原因,两个人常常带着团队前往各地巡演,陪伴女儿的时间并不长,亲子之间的交流常常是依靠纸条来完成,耿玉菲会将一天的见闻写在纸条上,父母晚上下班后再给她留言。李维康和耿其昌虽然缺席了女儿的成长,但他们尊重女儿的一切选择,李维康曾在采访中表示理解女儿对未来道路的选择。

获得荣誉

参考资料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