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长久 :西安交通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

更新时间:2024-09-21 00:10

李长久,男,西安交通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金属材料强度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全国模范教师,“腾飞计划”特聘教授,教育部跨世纪人才,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2017年10月10日美国金属学会(ASM International)正式公布了2017年新增会士(Fellow),本年度共选出18名会士,西安交通大学李长久教授是新增18名会士中的一名中国科学家。

李长久教授主要从事热喷涂、冷喷涂技术的基础理论研究,功能涂层、高性能耐磨陶瓷涂层、纳米结构涂层技术的开发,热喷涂纤维增强复合材料制造技术研究,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染料敏化太阳电池制造技术研究工作。至2017年已在国际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270余篇,在国内期刊发表论文70余篇,在国际会议论文集发表论文190多篇;其中:250多篇论文被SCI收录,SCI引用超过5300多篇次,其中SCI他引超过4100篇次,取得国家发明专利20多项。研究成果曾分别获得陕西省科学技术一等奖、教育部提名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2008年度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热喷涂涂层形成机制、结构与性能表征的应用理论研究)各1项

教育背景

1978.10-1982.7 西安交通大学机械系焊接专业(获工学学士

1982.8-1983.9 西安交通大学出国研究生待培

1983.2-1983.9 大连外国语大学出国日语培训

1983.10-1984.3 大阪大学焊接工学研究所进修(研究生入学准备)

1984.4-1986.3 大阪大学工学研究科焊接专业(获工学硕士学位)

1986.4-1989.10 大阪大学工学研究科焊接专业(获工学博士学位)

工作经历

1989.11-1992.9 日本近高能加工技术研究所博士后研究

1992.9-1992.12 西安交通大学 讲师

1992.12-西安交通大学 教授(1993.9:博导)

1996.7-1996.10 大阪大学接合科学研究所 客座教授

1997.1-1997.2 日本通产省名古屋市工业技术研究所 客座研究员

1998.5-1998.6 法国贝尔福—蒙贝利亚德理工大学 客座教授

1998.9-1999.2 大阪大学接合科学研究所 客座教授

2001.5 – 2001.6 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 客座教授

2001.9-2001.12 法国贝尔福—蒙贝利亚德理工大学 客座教授

2002.3-2002. 3 法国贝尔福—蒙贝利亚德理工大学 客座教授

2005.7 -- 2005. 9 法国贝尔福—蒙贝利亚德理工大学 客座教授

主要任职

1994年—中国机械工程学会焊接学会热喷涂与堆焊专业委员会委员;2000年任副主任委员

1998年—《中国表面工程》杂志编委会委员

2000年—陕西省机械工程学会表面工程分会理事长

2000年—陕西省机械工程学会焊接分会副理事长

2001年—美国ASM热喷涂学会组织委员会委员

2005年—中国太阳能学会氢能专业委员会委员

2008年—中国硅酸盐学会固态离子学分会理事

2013年-西安交通大学金属材料强度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

2007年与2016年国际热喷涂会议组委会主席

2009与2015亚洲热喷涂会议主席;现任热喷涂领域的SCI收录国际刊物Journal Thermal Spray Technology副编辑(Associate Editor)       。

奖励荣誉

2017年:当选美国金属学会(ASM International)新增会士(Fellow)   ;这是继2005年陈国良院士获得会士之后,中国大陆科学家间隔十二年后第二次入选。

2009年:作为学术带头人入选教育部长江学者创新团队

2009年:获得全国模范教师称号

2008年: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第一完成人)

2007年:获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资助

2005年:获2004年度陕西省科学技术奖一等奖(自然科学类)(第一完成人)

2005年:获2004年度国家教育部提名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第一完成人)

1996年:入选陕西省三五人才工程

1995年:获政府特殊津贴

1994年:入选国家教育部香港跨世纪国际教育集团优秀人才计划

1987年:获日本高温学会学术奖励奖(单独获奖)

学术成果

李长久教授一直从事基于热喷涂表面改性与成形的相关基础研究。担任了2007年与2016年国际热喷涂会议组委会主席、2009与2015亚洲热喷涂会议主席;现任热喷涂领域的SCI收录国际刊物Journal Thermal Spray Technology副编辑(Associate Editor)     。通过结合学科前沿持续不断的深入研究,在涂层显微结构与性能表征方法、涂层形成机制相关的热喷涂粒子与基体碰撞行为方面,迄今取得了以下具有特色的研究成果。

提出并确立了示踪法显化与定量表征等离子喷涂层层状结构的方法,引入定量表征参量揭示了等离子喷涂涂层结构变化规律;阐明了传统等离子喷涂层的层间结合最大约为32%的特征,揭示了粒子扁平化过程中界面温度是结合产生的控制因素,发现了大幅度提高界面结合率、调控涂层结构的方法;

建立了涂层弹性模量、冲蚀速率、断裂韧性等性能与结构参量的理论关系,构筑了涂层结构与性能关系的框架,为揭示决定涂层性能的结构参量提供了理论依据。

阐明了等离子喷涂中扁平粒子形态的变化规律,提出了产生飞溅的机制模型:“表面可蒸发吸附物蒸发诱致飞溅模型”与“表面熔化诱致飞溅模型”,结合高速粒子碰撞产生的液体波动效应,揭示了控制粒子飞溅的本质因素。

揭示了超音速火焰喷涂硬质合金中喷涂粒子液固两相状态对涂层沉积特性的本质影响,提出了液固两相粒子沉积机制模型,阐明了固态颗粒特性对粒子沉积特性、涂层结构与性能的影响规律。发现了半熔金属粒子可显著提高HVOF喷涂层结合强度的现象,阐明了粒子状态对涂层结合强度的影响规律,揭示了液固两相粒子状态为HVOF获得高结合强度的必要条件。

提出了综合考虑粒子分布与碰撞角度的冷喷涂粒子沉积模型与临界速度的测量方法,发现了合金粒子临界沉积速度受其表面氧化状态显著影响的规律;揭示了冷喷涂涂层中合金粒子界面呈现微纳米晶亚稳结构特征,提出了基于亚稳结构活性实现原位制备与强化、控制涂层结构与性能的思路。

至2017年,已获得2004年度陕西省科学技术奖一等奖一项,2004年度教育部提名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一项,2008年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一项,获得授权发明专利20多项。

参考资料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