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兴科 :长安大学教授

更新时间:2024-09-21 02:28

杨兴科,男,汉族,1961年生于陕西岐山县。中共党员,博士,现任长安大学地球科学与资源学院矿产系教授、主任及博士生导师。他是省级师德标兵,长安大学校教学名师、优秀教师。

学术兼职

兼任教育部地球科学教学指导委员会地质学与地球物理学分委会委员、陕西省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理事、地壳波浪镶嵌构造研究会理事、长安大学成矿作用及其动力学开放研究实验室副主任、学术委员会秘书;曾任全国资源勘查工程专业教学指导小组成员、地矿部区域构造学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兼秘书、中国地质学会陕西省青年科技工作者联合会员、中国石油学会会员、陕西省石油学会会员等。

人物经历

1978-1982年西安地质学院地质系本科学习;

1985-1988年构造地质学专业硕士研究生毕业;

1992-1993年中国地质大学(北京)高级英语班培训;

1998-2002年西北大学地质系矿产普查与勘探专业博士研究生学习。

1982年毕业留校任教;

1982-1988年西安地质学院地质系助教;

1988-1993年西安地质学院地质系讲师,1993年被地矿部破格晋升为副教授;

1993-1997年西安地质学院地勘系副教授,构造教研室、区地与石油教研室主任;

1997-2000年长安大学副教授,区地与石油教研室主任;

2000-2001年长安大学地球科学系副教授,区地与石油教研室主任,2001年晋升为教授;

2001年至今在长安大学地球科学与资源学院(2001-2007年曾称为地球科学与国土资源学院)地质矿产系担任系副主任、系主任;

2004年聘为博士生导师;

2008年聘为长安大学三级教授

陕西省师德标兵(2006年),长安大学教学名师(2005年)。

遴选学科

硕士

0818-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 081821-地学信息工程 遴选时间:2005-06-15 首次指导学生时间:2005-08-29

0709-地质学 070904-构造地质学 遴选时间:1996-06-17 首次指导学生时间:1997-09-01

博士

0818-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 081801-矿产普查与勘探 遴选时间:2002-06-15 首次指导学生时间:2005-08-29

公开课程

“认识我们的地球——深入地球内部”公开课程

在浩瀚的宇宙中,行星地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家园。随着现代科技发展进步,我们对地球内部的认知程度在不断深化。本系列视频课由长安大学教学名师杨兴科教授等主讲,精选、整理、采用了大量精美的图片、动画、视频等,优选出五讲视频课,引导我们认识和理解地球是如何运动的,探索地球,发现奥秘。学习地址见参考资料。

论文专著

曾主持和参加的科研项目有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项目、国家科技攻关305项目(七五、八五、九五攻关共六项)、地矿部重点基础研究项目、中国地质调查局大调查项目和深部找矿预测项目、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有限公司九五重点科技工程项目、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地质矿产重点区带1∶5万矿调填图和综合研究项目等40余项。有4项科研成果被评为国际先进水平,6项被评为国内领先(或先进)水平。已在《Russia Geology and Geophysics》(SCI)、《Science in China》(SCI)、《中国科学》(D)、《科学通报》(SCI)、《地质学报》、《地学前缘》、《大地构造与成矿学》、《矿床地质》、《地球学报》、《地质通报》、《矿物岩石》(EI)、)、《矿物学报》、《岩石矿物学杂志》、《地质与勘探》、《地质找矿论丛》、《石油与天然气地质》、《煤田地质与勘探》、《新疆地质》、《西北地质》、《地球科学与环境学报》等国内外科技期刊发表学术论文(含合作论文)90余篇,学术会议论文40余篇。学术专著和教材6部,SCI收录论文5篇,EI收录论文2篇,CSCD收录论文40余篇、引用80篇。

获各类奖励近30项,多项获省部级科技进步一二等奖,主要有2006年陕西省科技进步一等奖(排名第二)、2005年国土资源科学技术二等奖(排名第一)、2003年陕西省科技进步二等奖(排名第二)、1997年地矿部科技进步二等奖(排名第二);陕西省高等学校科技进步一、二等奖共4项(排名均为第一或第二);地矿部“八五”科技攻关突出贡献先进集体奖(排名第二);地矿部优秀图幅奖;地矿部科技三等奖2项;中国地质学会、省市科协优秀学术论文特等奖、一等奖、二等奖多项;学校教学改革优秀成果奖、一类课程奖、教学评价优秀奖、教书育人优秀教师和先进集体奖、优秀共产党员等荣誉称号。

主要项目

主要承担课题方向有构造与成矿,古生代岩浆活动与成矿的关系,中国内陆盆地构造稳定性与成矿研究,中国近海盆地构造稳定性与油气成因研究,危机矿山深部找矿研究等。

主要正研或已完成的重要科研项目有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项目(2003CB214601)“多种能源矿产共存成藏(矿)机理与富集分布规律”——盆地系统内外地质动力相互作用与多种能源矿产形成的耦合关系(2004-2008),负责“多矿能源共存条件和统一地球动力学背景”子题负责;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政府重点项目萨日达拉、艾维尔沟两项1∶5万区域地质矿产调查项目(2003-2006)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政府重点项目马鬃山黑山岭东南1∶5万区域地质矿产调查项目(2006-2009) ;中国地调局项目“旬阳市白河县一带1∶5万区域地质矿产调查项目(2006-2009);中国地调局深部找矿预测项目——长江中下游平原地区地质矿产调查评价计划项目中的工作项目“长江中下游基底结构与导矿-控矿要素研究”项目(2008-2010);山东黄金集团有限公司集团公司“玲珑金矿构造变形岩相填图找矿方法和预测”等项国家级和省部级项目。近几年支配科研经费约450万元,年均约80万元。中国地质调查局水文地质环境地质调查中心“CO2地质储存适宜性研究”项目(2011-2012),经费约50万元。宝钢资源有限公司平利县大磨沟锌-萤石矿控矿构造研究”项目(2012-2013),经费约50万元。中国地质调查局“六盘山盆地及其西南周缘油气资源远景调查”项目,(2013-2016),经费约300万元。

在多年科研创新与找矿的紧密结合中,在西北许多地区的科研找矿中积极实践,创新性提出了韧性剪切带内脆-韧性变形转换带成矿与控矿模式、西部地区隐伏矿定位预测研究的快速有效勘查方法组合流程、盆地热力构造与盆地改造等新模式、新方法和新理论,发现和快速评价及研究了新疆善西滩(石英滩)、康古尔-马头滩金矿、哈密西风山、白干湖金矿等大中小型金铜矿床18个,提交科研预测储量金上百吨,铜数百万吨,潜在价值数百亿元。找矿成果突出,社会经济效应显著。

教学工作

主要从事或专长于构造地质和区域构造、矿田构造与成矿预测、矿产资源勘查评价、矿产普查与勘探、盆地改造与油气成藏成矿作用、地球科学信息工程等教学和科研工作。

主讲构造地质学、中国区域构造学、大地构造学、地学思维、普通地质学、矿产勘查理论方法等本科生课程及地球系统科学、现代构造地质学方法、大地构造与成矿学、区域成矿学、成矿规律与成矿预测等博、硕士研究生课程。

参考资料

长安大学公开课:认识我们的地球——深入地球内部.网易公开课.2014-04-09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