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忠志 :辽宁师范大学化学系教授

更新时间:2024-09-21 08:07

杨忠志,男,辽宁师范大学化学系教授、物理化学博士点博士生导师,分子和材料研究室主任。

人物简介

杨忠志,1963年吉林大学化学系毕业,后为该系量子化学专业研究生,师从唐敖庆教授,1966年毕业,曾任吉林大学理论化学研究所所长和量子化学研究室主任。

现任辽宁师范大学化学系教授,分子和材料研究室主任,物理化学博士点博士生导师,为该博士点的学术带头人;理论化学计算国家重点实验室成员,吉林大学兼职教授,中国科学院化学物理研究所兼职研究员。

杨忠志教授一直从事化学教学和科研工作,主讲过量子化学、化学键理论及其应用、光电子能谱学、量子催化、微观反应动力学密度泛函理论等硕士、博士研究生课程,先后培养博士生9名,硕士生32名,研究工作方向集中在理论化学和光电子能谱学。著有《量子化学》(1982),《大分子体系的量子化学》(2000),《The Electronic Structures of Cyclophanes》(1983)和《紫外光电子能谱学》(1988)等。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150余篇,多次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包括国际合作项目)的研究工作,曾为国家教委化学学科发展规划制订组成员。曾获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一等奖和国家教委优秀教材一等奖,被授予吉林省英才奖章,国务院授予"有突出贡献的专家"称号和待遇。

多次出国作研究工作,1980年-1982年在巴塞尔市大学物理化学研究所进修3年,并于1982年11月在该校获力学博士学位。在美国加洲大学伯克利分校化学系和LBL国立实验室、印第安纳大学化学系和北卡洲立大学化学系等地访问2年,从事分子束光电子能谱、电子动量理论和密度泛函理论的研究。

工作学习简历

1958.9 至1963.7 在吉林大学化学系学习,大学毕业

1963.9 至1966.7 在吉林大学化学系学习,研究生毕业,导师:唐敖庆

1980.11至1983.1 在瑞士巴塞尔市大学物理化学研究所,博士学位,导师:Edgar Heilbronner

1966.8至1972.10,吉林大学化学系和理论化学研究室,工作;

1972.11至1983.5,吉林大学化学系和理论化学研究所,助教、讲师、副教授;

1985.6至1990.6,吉林大学理论化学研究所,教授、量子化学研究室主任;

1990.7至1995.5,吉林大学理论化学研究所,教授、博导、所长;

1995.6,辽宁师范大学化学系,教授、博导、分子与材料研究室主任。

1980.8至1980.11,瑞典Uppsala大学量子化学研究所,访问学者;

1980.11至1983.1,瑞士巴塞尔市大学物理化学研究所,获博士学位;

1987.5至1988.5,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和LBL国立实验室,访问学者;

1995.7至1996.5,美国印第安纳大学和北卡罗莱那州立大学,访问学者;

1997.11至1998.2,比利时Leuven大学,合作研究。

研究方向

从事理论与计算化学及其应用、有机和生物分子体系的量子化学研究、光电子能谱的理论解析等方面的研究

教学工作

培养70多名硕士生和博士生,2004年荣获"全国优秀教师"光荣称号。讲授研究生《量子化学》、《分子动态学》、《理论化学》,以及本科生《化学时空》等多门课程。

科研项目

现正执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生物分子水溶液体系中非共价相互作用的理论研究-探讨其分子识别机理及质子和能量传递过程(20633050)》和博士点基金项目。多次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省教委和省四川省科学技术厅基金。

学术成果

代表性著作: 1、杨忠志,叶元杰,唐敖庆著,《大分子体系的量子化学》,共51.2万字,313页(16开本,吉林大学出版社, 2005年,长春。

2、唐敖庆,杨忠志,李前树编著,《量子化学》,科学出版社,北京,1982,共386页。

3、王建祺,杨忠志编著,《紫外光电子能谱学》,科学出版社,北京,1988,共372页。

4、译著:王志中,杨忠志译,江元生校,《轨道对称姓守恒》(R. B. Woodward and R. Hoffmann)著科学出版社,北京,1978。

代表性论文:多肽氢键强度的理论研究,高等学校化学学报,2004快速确定丙氨酸α--多肽构象稳定性的新方法,高等学校化学学报,2005原子边界半径的半经验方法和从头计算方法关系的探讨,辽宁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

1、 Mechanism of Direct Conversion between C8 Adducts and N7 Adducts in Carcinogenic Reactions of Arylnitrenium Ions with 嘌呤 Nucleosides: A Theoretical Study, J. Phys. Chem. B, 2007, 111, 13444-13450. 2、 Atomic Charge Calculation of Metallobiomolecules in Terms of the ABEEM Method, J. Chem. Theory Comput.2007, 3, 1561-1568.

3、 Modeling Mechanisms of Unusual Benzene 亚胺 N6 Adduct Formation in Carcinogenic Reactions of Arylnitrenium Ions with Adenosine, J. Org. Chem. Web. Release Date, 2007-11-21.

4、 Study of peptide conformation in terms of the ABEEM/MM method. J. Comput. Chem., 2006, 27(1): 1-10.

5、 Molecular 动力学 simulations of alkaline-地球 metal cations in 液态水 by atom-bond electronegativity equalization method fused into molecular mechanics. J. Chem. Phys., 2005, 123: 094507-094516.

6、 Ion Solvation in Water from Molecular 动力学 Simulation with the ABEEM/MM Force Field, J. Phys. Chem. A (Letters), 2005, 109: 3517-3520.

7、 Study of Lithium Cation in 液态水 Clusters: Based on Atom-Bond Electronegativity Equalization Method Fused into Molecular Mechanics, J. Phys. Chem. A, 2005, 109: 4102-4111.

8、 Computational Study on the Reaction CH2CH2+F CH2CHF+H, J. Phys. Chem. A, 2005, 109: 4816-4823.

9、 Method and Algorithm of Obtaining the Molecular Intrinsic Characteristic Contours (MICCs) of Organic Molecules, J. Comput. Chem. 2005, 26(1): 35-47.

10、Hydration of Li+-ion in atom-bond electronegativity equalization method?P 液态水: A molecular 动力学 simulation study, J. Chem. Phys. 2005, 122, 84514-84528.

11、An investigation of 烷烃 conformations based on the ABEEM/MM model, Chem. Phys. Lett. 2005, 403: 242-247.

12、Atom-bond electronegativity equalization method fused into molecular mechanics. I. A seven-site fluctuating charge and flexible body 液态水 potential 函数 for water clusters, J. Chem. Phys. 2004, 120 (6): 2541-2557.

13、Polarization and bonding of the intrinsic characteristic contours of and atoms of forming a hydrogen 氟化物 molecule based on an ab initio study, J. Chem. Phys. 2004, 121 (8): 3452-3462.

14、Atom-Bond Electronegativity Equalization Method fused into Molecular Mechanics. II. A Seven-Site Fluctuating Charge and Flexible Body 液态水 Potential 函数 for Liquid Water, J. Phys. Chem. A 2004, 108(37): 7563-7576.

15、Atom-Bond Electronegativity Equalization Method, I. Calculation of the Charge Distribution in Large Molecules, J. Phys. Chem. A 1997, 101(35): 6315-6321.

16、The Influence of Substituents on Double-Bond Localization, e.g. in s-Indacene, Angew. Chem. Int. Ed. Engl. 1987, 26(4): 360-362.

17、The electronic structure of cyclophanes as suggested by photoelectron spectra, Topics in Current 化学, 1983, 115: 1-55.

18、The out, out to out, in transition for 1,(n+2)-diazabicyclo[n.3.1]alkanes. J. Am. Chem. Soc., 1993, 115(15), 6580-6591.

19、Azabicyclo[4,4,4]tetradec-5-ene. J. Chem. Soc., Chem. Commun., 1982, 16, 940-942.

获得荣誉

1991年,研究课题"大分子体系的理论化学研究及应用"获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一等奖

2002年,研究课题"分子的电子结构研究及应用"获中国高校科学技术二等奖(第一完成人);研究课题"关于分子的电子和空间性质的研究和应用"获辽宁省科学技术二等奖(第一完成人);

1990年《量子化学》一书获国家优秀教材一等奖;

1991年被国务院授予"有突出贡献的优秀专家";

1997年被评为"大连市优秀专家";

2004年荣获"全国优秀教师"光荣称号;

2005年被评为"辽宁省优秀专家";

2008年研究课题"概念密度泛函理论及其应用" 获中国教育部科学技术奖(自然科学奖二等奖(第一完成人)。

参考资料

辽宁师范大学.huaxue.lnnu.edu.cn.2019-07-15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