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晓西 :东莞理工学院关工委主任

更新时间:2024-09-20 20:02

杨晓西,男,汉族,湖北水人,1953年生,中共党员。现任东莞理工学院关工委主任。曾任中共东莞市委委员、东莞理工学院院长、党委副书记,兼任国家教育部科技委员会委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工程与材料科学部专家评审组成员、东莞市科学技术协会副主席、广东省化工学会副理事长、广东省太阳能学会名誉理事长、广州市留学回国科技工作者协会副理事长、东莞理工学院学术委员会主任、东莞理工学院学报主编。

人物简介

杨晓西,1977年毕业于华南工学院造纸机械专业;1983年毕业于华南工学院化学工程专业,获硕士学位;1991年毕业于华南理工大学化学工程专业,获博士学位。1993年晋升为教授,2000年被批准为博士生指导教师。已指导三届硕士研究生,已指导博士研究生6名,硕士研究生9名。1993-1995年赴英国伦敦大学玛莉皇后学院做访问学者,2004-2005年赴麦克马斯特大学担任访问教授。曾任华南理工大学副校长,传热强化与过程节能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主任。2013年5月8日,因年龄关系,不再担任东莞理工学院院长职务,不再担任东莞理工学院党委副书记、委员职务。

主讲科目

杨晓西教授长期从事传递过程强化与多相流体动力学基础理论和工程应用的教学与科研工作。主讲《强化传热与节能》研究生课程,将近年的最新科研成果增补入课程中, 使研究生及时了解和掌握学科最前沿发展动向。在华南理工大学本科优秀评价组织过程中,积极组织教育思想大讨论系列报告会,并发表教育改革论文多篇。

杨晓西教授的主要研究领域是传递过程强化与系统节能,近年来在相变传热、界面传递现象与流体力学、强化传热与系统节能,尤其在凝华传热传质过程、高效换热元件的开发、吸附式气体净化干燥等方面作出了许多创造性工作。

学术思想

(1)多学科的交叉协同:包括化学工程、能源科学和材料科学等多门工程科学。

(2)边缘学科的研究和创立:运用非平衡热力学、量子化学理论、溶胶-凝胶法、非线性理论等边缘学科方法,在传递过程与材料学科边缘上取得突破。

科研成果

(1)首创新型错齿圆翅片管和新型热熔冷凝箱用于强化非稳态相变邻苯二甲酸酐凝华结晶过程,提高凝华得率和降低系统能耗。

(2)从化学反应工程角度研究界面传递现象和流动特性,从理论上归纳总结出在分子水平上能调控材料功能的设计思想,指导研制开发高效功能材料

(3)运用化学反应工程的观点和方法,分析天然气水合物生成/分解过程流体动力学行为、混合特性和传递规律,阐明水合物生成过程微观相结构与本征动力学特性。先后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涉及非稳态相变结晶与传递过程强化方面的论文近二十余篇,被三大索引收录7篇。

杨晓西博士多年来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及省部级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和重点科技攻关项目二十多项,获得了十多项国家、省部、地市级和学校的科技成果奖励,其中“强化凝华传热传质过程及新型热熔冷凝箱的工业应用”项目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第一完成人);“年产五千吨邻二甲苯法制邻苯二甲酸酐六十克生产装置”项目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主要完成人),该成果已在全国12个省市15家苯酐厂推广应用,收到显著的经济效益,2003年,“基于高性能吸附材料的热质交换技术及其应用”获得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同年,“高吸附性能复合氯化锂吸附剂的制备方法”获得国家发明专利优秀奖广东省技术发明专利优秀奖。由于在科学研究领域的突出贡献,杨晓西教授1991年被国家教委和国务院学位委员会评为“作出突出贡献的中国硕士学位获得者”;1993年获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1996年被评为广东省“千百十工程”优秀人才百名之一;1999年获教育部优秀年轻教师基金项目;2002年荣获广东省优秀共产党员称号。

杨晓西教授是我国化学工程学科领域的后起之秀。他曾多次参加重要的国内外学术会议,曾接受国际著名传热专家英国伦敦大学John Rose教授邀请作为访问学者合作开展氟利昂替代工质管束冷凝强化研究工作,以其在冷凝界面强化理论方面的独到见解而受到瞩目。

参考资料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