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翼骧 :杨翼骧

更新时间:2024-09-20 11:17

杨翼骧(1918年—2003年),字子昂,斋名学忍堂,山东省金乡县鸡黍镇杨瓦屋村人,中国历史学家,其对秦汉史和魏晋南北朝史的研究尤为精熟。在学术上,他以丰硕的研究成果和朴实严谨的学风,赢得了学界同行的广泛赞誉。1985年被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为史学史专业博士生导师。

人物经历

1937年“七七事变”后,北大、清华大学、南开被迫迁往湖南长沙,成立国立长沙临时大学。时杨翼骧正在家中,接到学校要求到长沙市报到的通知后,因家中经济困难,未能成行。1938年,杨翼骧决心不顾路途遥远,赴长沙复学。待行至武汉市,方知临时大学已迁往云南昆明,改称国立西南联合大学。杨翼骧因路费已用尽,只好暂留武汉,后经流亡大后方的亲友的陆续资助,辗转于长沙、衡阳市桂林市柳州市龙州等地,其间贫病交加,艰苦备尝,屡陷饥饿,难以为生。就是在这样的境遇中,他仍不忘读书,每到一地都留连于当地的图书馆。1938年冬,杨翼骧辗转来到南宁市附近的崇善县,经人介绍在湘桂铁路第三工程总段任抄写员,工资虽然很低,但工作不忙,白天上班时间可以抽出一半时间看书,晚上更可静心学习。他从县立图书馆借来《万有文库》等大量的书籍,遨游在知识的海洋中。其间,梁启超的《历史研究法》及其《补编》,他读了不止一次,对刘知几的《史通》、章学诚的《文史通义》也反复研读,还选读了“前四史”、《资治通鉴》和《钦定四库全书总目》,经过七八个月的昼夜苦读,写了近十万字的读书笔记,并由此确立了学习和研究史学史的学术追求。从此,虽几经磨难、屡遭挫折,但他矢志不渝,锲而不舍,终于成为著名的史学史专家。

杨翼骧1942年在昆明国立西南联合大学历史系毕业,获学士。后任西南联大历史系助教。1945年北京大学复员后,任北京大学史学系助教、讲师。1953年调南开大学历史系任副教授,1979年任教授。1982年4月参加《中国历史大辞典·史学史卷》审稿工作,与吴泽任主编,当时参加这项工作的还有陈光崇赵吕甫、高振铎、袁英光、刘寅生、桂遵义、仓修良等人。1985年被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为史学史专业博士生导师。1986年,创建南开大学史学史博士点,开始招收博士研究生。2003年去世。

人物评价

杨翼骧把认真二字贯穿于治学与做人两方面。在学术上,他常讲治学要有四心,即雄心、专心、细心、虚心。其中细心就是要严谨治学。他撰写文章从不马虎从事,从查阅资料到甄选证据,从论述方法到文章誊写,都认真细致,一丝不苟。为了一个遣词用语,往往要反复推敲,为了一条史料常常是反复核对。因此才使他发表的文章,经得住时间的考验,受到史学界长久的好评。在主编《中国历史大辞典·史学史卷》时,由于撰稿人员分散,文成众手,体例不一,汇齐初稿后,他不辞辛苦,逐条审定修改,对有的辞条甚至重新改写,为此他花费了两年时间,投入了大量精力,并两次客居上海。他的工作态度使与他一同工作的人深为感动,《中国历史大辞典》编委会还特地致函南开大学,对他的勤勉与严谨,深表赞许。

由治学推及做事,杨翼骧同样奉行认真的原则。为研究生批改论文时,他大到文章结构、论文主旨,小到一个笔画、一个标点,都认真纠正谬误,常在稿件空白处写下密密麻麻的批语。他曾讲过中国通史、中国史学史秦汉南北朝史和历史文选等多种课程,都以条理清楚、语言生动、内容充实、富有见解,受到学生的好评。为了讲好一堂课,他总是精心准备;由于他有很好的口才,加之对授课内容精熟,他讲课时很少有讲稿,但他预先作卡片分类却很仔细,甚至连板书的内容和格式都要设计好。

“治学先学做人”,“治学是为了做人”,“治学是为了做一个有文化素养和品德高尚的人”。杨翼骧常常这样教导自己的学生。他自己更是时刻以此自勉。他谦虚谨慎,尊人自重,严于律己,宽以待人。他早在“文革”以前就担任过历史系副主任,“文革”以后又曾担任古籍研究所所长,被选为1984年度学校先进工作者,任九三学社南开大学支社委员会主任委员,被多家社会科学家辞典或名人录编入,等等。对于这些,他从不提起,不作炫耀,不求闻达,表现了一个学者的优良品格。他名重史学史界,但与人交往,热情诚恳,有谦谦君子之风。他教育自己的学生,不要沾染“文人相轻”的坏毛病,同学之间要互相尊重,互相帮助。他特别嘱咐学生做了大学教师,不能看不起中学老师和小学老师,对自己孩子的老师要待以老师之礼。在他结交的朋友中,既有闻名学界的学者,也有一般的工人和书店营业员,对于后者他从不摆学者的架子,而是以礼相待,诚恳交往。

与杨翼骧接触过的人,都会对他的睿智与幽默留有深刻的印象。他心胸豁达,言谈诙谐,与他交谈,哪怕是极严肃的学术问题,也不会感到枯燥和艰涩,他往往会于旁征博引之中,穿插一些诙谐的典故,使人于愉悦的笑声中,加深了对他的学术观点的理解。在日常谈话中他也常常使用幽默诙谐的语言,甚或开个儒雅的玩笑,这不仅说明他的口才好和有幽默感,更反映出他所具有的与人为善的品格。

人们传颂着他乐于助人的佳话。他听说有个学生的家属在校外工作,路途遥远,就主动奔走于学校有关部门,为其联系调动之事。当学生从潮湿的房子搬入新的楼房时,他亲自前往探望新居,为学生的居住条件得到改善而高兴。对于与自己一起工作的青年教师,他关心其生活,也关心其在业务上的提高,为其提供听课的机会,还为其审改论文,推荐发表。

参考资料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