枣镰翅小卷蛾 :鳞翅目卷蛾科昆虫

更新时间:2023-09-25 13:51

枣镰翅小卷蛾俗称枣粘虫或枣小蛾等,属于鳞翅目卷蛾科。此昆虫广泛分布于我国除西部外的大部分地区,尤其是北方。主要为害冬枣。以幼虫为害幼芽、花、叶,并蛀食果实,还吐丝粘合叶、果,啃食果皮,蛀入果内绕核取食。为主要农业害虫。枣镰翅小卷蛾在我国山东省河南省山西省河北省陕西省等北方枣区一年发生3代,江苏省4代左右,浙江省5代。以蛹在枣树主干、主枝粗皮裂缝中越冬,其中以主干上虫量最大。

危害特点

其不仅在北方枣区为害严重,在南方枣区也为主要害虫。以幼虫为害幼芽、花、叶,并蛀食果实,除严重为害枣叶外,幼虫还吐丝粘合叶、果,啃食果皮,蛀入果内绕核取食,将粪便排出果外,不久被害果即变红脱落。常导致枣花枯死和枣果脱落。

形态特征

成虫:体长6~7毫米,翅展13~15毫米,体和前翅黄褐色,略具光泽。前翅长方形,顶角突出并向下呈镰刀状弯曲;前缘有黑褐色短斜纹10余条,翅中部有黑褐色纵纹2条。后翅深灰色。前、后翅缘毛均较长。

卵:扁平椭圆形,鳞片状,极薄,长0.6~0.7毫米,表面有网状纹,初为无色透明,后变红黄色,最后变为桔红色。

幼虫:初孵幼虫体长1毫米左右,头部黑褐色,胴部淡黄色,背面略带红色,以后随所取食料(叶、花、果)不同而呈黄、黄绿或绿色。成长幼虫体长12~15毫米,头部、前胸背板、臀板和前胸足红褐色,胴部黄白色;前胸背板分为2片,其两侧和前足之间各有2个红褐色斑纹,臀板呈“山”字形。

蛹:体长6~7毫米,细长,初为绿色,渐呈黄褐色,最后变为红褐色。腹部各节背面前后缘各有1列齿状突起,腹末有8根弯曲呈钩状的臀棘。茧白色。

生活习性

3代区翌年3月下旬越冬蛹开始羽化,4月上、中旬达盛期,5月上旬为羽化末期。一日内成虫羽化高峰在8~10时和16~20时,一般雄蛾羽化早于雌蛾,雌雄性比0.86~1.19:1。羽化后1天交尾,多在早晨进行。雌雄蛾均有重复交尾现象,平均雌蛾交尾1.48次,雄蛾3次。成虫寿命一般1周左右,雌蛾寿命略长于雄蛾。第一代成虫发生的初、盛、末期分别在6月上旬、6月中、下旬和7月下旬~8月中、下旬。越冬代雌虫平均产卵量4粒,平均卵期13天;第一、二代平均产卵量分别为60粒和75粒,卵期为6~7天。

第一代幼虫发生于枣树发芽展叶阶段,取食新芽、嫩叶;第二代幼虫发生于花期前后,为害叶、花蕾、花和幼果;第三代幼虫发生于果实着色期,幼虫还有吐丝下垂转移为害的习性。第一、二代幼虫老熟后在被害叶中结茧化蛹,第三代幼虫于9月上旬至10月中旬老熟,陆续爬到树皮裂缝中作茧化蛹越冬。

防治方法

人工防治

利用冬枣休眠季节,人工刮除树干、枝叉处的粗皮和翅皮,事先在树下铺好塑料布收集树皮及虫茧,集中浇掉。黑光灯诱杀成虫:于成虫发生期,设置黑光灯(杀虫灯)诱杀成虫。于5~6月份,对药剂遣漏防治的黏虫包进行摘除。9月上旬起,在树干枝叉处绑草把,诱虫化蛹,再取下烧掉。

化学防治

关键要抓好第一代幼虫防治,基本与枣尽蠖同步进行,所用药剂也相同。第二代幼虫的防治正值花期前后,此时天敌生物大量发生,药剂选择时应防止害天敌与密蜂,如20%杀铃悬浮剂8000~10000倍液,持效期可达15天以上,也可选用5%卡死克(氟虫脲)乳油1500倍液兼治红蜘蛛欧洲尘螨

生物防治

在保护天敌的条件下,可选用赤眼蜂防治,在第二代成虫产卵期(7月中、下旬开始),每株释放松毛虫赤眼蜂3000~5000头,在田间卵调查的基础上,于卵的初期和盛期各释放1次(每次间隔约4天)最好,田间卵被寄生率可达85%以上。利用微生物杀虫剂:喷洒Bt(100亿活芽孢/克)乳剂500倍液,或白僵菌普通粉剂(100亿活孢子/克)500~600倍液。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