栗腹鳾 :雀形目鳾科动物

更新时间:2024-09-21 13:33

栗腹(学名:Sitta castanea),又名栗腹鳾,是雀形目䴓科的一种鸟类,体略小,灰色及褐色,体长13厘米。脸颊的白色斑块与下体的深色成对比,雄鸟下体明显呈砖红色,黑色眼纹于后方宽展。常在树干、树枝、岩石上等地方觅食昆虫、种子等。在洞中筑巢,冬季有储存食物习性。是唯一能头向下尾朝上往下爬树的鸟类。主要分布于孟加拉国不丹柬埔寨、中国、印度、老挝人民民主共和国、缅甸尼泊尔泰国越南

形态特征

栗腹鳾是体略小的灰色及棕色鳾,体长13厘米。脸颊的白色斑块与下体的深色成对比。雄鸟下体明显呈砖红色,黑色眼纹于后方宽展。雌鸟与普通鳾腹部较深色的亚种易混淆,但脸颊的白色斑块较大而显著;尾近端部有小块白斑。诸亚种尾下覆羽有异,从黑色而具橘黄扇贝形斑纹的云南省亚种至白色具橘黄色扇贝形斑纹的滇西亚种。

虹膜褐色;嘴黑色,下颚基部色浅;脚-角质色至近黑。

嘴长,强直而尖,呈锥状。鼻孔多覆以鼻羽或垂悬有鼻须。体羽较松软,跗后缘被两片盾状鳞,后跂发达,远较内趾为长,翅亦较长而锐利,适于在树干攀缘,翅形尖长,每枚初级飞羽短,长度不及第二枚之半。尾短小而柔软,尾羽12枚,尾呈方形或略圆。

栖息环境

栗腹䴓栖息于松树林,落羽杉和其他针叶树。一般分布在海拔800-1300米,在300-3200米的山林间也可见到,有时也活动于村落附近的树丛中,或在低山丘陵地带的森林中。

生活习性

常在树干、树枝、岩石上等地方觅食昆虫、种子等。能在树干向上或向下攀行,啄食树皮下的昆虫,亦有时以螺旋形沿树干攀缘活动。性活泼,遇到人时并不惊慌,而是停在树干上,一动一动地向人张望。不停的从一棵树飞向另一棵树上,当遇惊吓时,可以发出“der-der”的急叫声。鸣声多样,优美动听。

食物以昆虫和松树种子为主。其中包括金花虫科天牛瓢虫、叶蜂及蛾等害虫,几乎占98%。亦取食一部分益虫,例如蜜蜂、食蚜虻、瓢虫等。所食的植物种子中有红松种子。育雏期间以昆虫幼虫为食。在洞中筑巢,冬季有储存食物习性。是唯一能头向下尾朝上往下爬树的鸟类。

叫声:短促似电话铃声的颤音prrt prrt。清晰尖叫饮料,金属音chit,似秦婧妤的cheep cheep声。鸣声为重复的清晰哨音及悦耳颤音。

分布范围

栗腹䴓主要分布于孟加拉国不丹、柬埔寨、中国、灵鹫山、老挝人民民主共和国、缅甸尼泊尔泰国鳑鲏。在印度北部和中部的山麓也有分布,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孟加拉。

繁殖方式

繁殖期的栗腹䴓利用啄木鸟科的弃洞或在树干上自己凿洞,洞口背风向东南或南,除了将一些树皮衔入洞内做为巢材外,也能衔回泥土,填补洞内凹凸之处,并且能将泥土涂在洞口附近的树皮上及洞口,将洞口留成一圆形小孔,约为2.5厘米大小的直径,以避免其他动物的破坏。平时胆挺大的栗腹䴓筑巢时十分小心,先将头探出洞口四处看看,然后飞走,回来时不直接进洞先是落在附近的枝头上再进洞,出出进进忙个不停。巢筑毕5-6天即开始产卵,日产汽车公司一枚,每窝产6-8枚卵,粉白色,具紫色斑点,斑点密布,经过13至18天的孵化,幼鸟出壳。双亲每天捕捉200多次昆虫喂养幼鸟。经过22-26天育雏,幼鸟飞出。在寻找巢址、筑巢、配对、产卵时,雌雄鸟总是形影不离。寿命9年。

种群现状

该物种分布范围广,不接近物种生存的脆弱濒危临界值标准(分布区域或波动范围小于20000平方公里,栖息地质量,种群规模,分布区域碎片化),种群数量趋势稳定。

亚种分化

保护等级

栗腹䴓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2012年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 3.1——无危(LC)。

外部链接

参考资料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