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培先 :南京师范大学美术学院讲师

更新时间:2024-09-21 16:19

梁培先,1969年9月生于江苏赣榆,南京师范大学美术学院讲师,中国美术学院现代书法研究中心研究员、中国政法大学艺术经纪研究中心研究员、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标准草书学社社员。本科和研究生分别毕业于南京师范大学中央美术学院,师从尉天池马士达邱振中王冬龄等先生。擅长碑体隶楷和大字草书,作品在《新华日报》《中国书画》《书法报》等媒体上专版介绍。近年来,梁培先致力于北宋以前中国书法史和西方现代艺术史的形式研究,并在自己的创作中力求融通和表达。

学术观点

梁培先倡导“形式分层”理论,认为中国书法史按层次分布,每个时代对于形式的理解都不尽相同。他提出,宋代之前的书法注重空间,以壮硕的空间带动时间,作品具有走向永恒的魅力;而宋代之后的书法因过分强调时间性因素的捕捉和随机的写意,空间性因素被大大削弱。他强调,只有重新找回宋以前的形式理性,同时深刻理解西方视觉艺术的理性本质,当代书法才能找到正确的路径、显现出新的生机。梁培先的学术观点在《能事毕矣》《众神卫象》《线条、点画与“法象”的价值分野》《刀笔相仍》《论俯仰》《笔分阴阳》等论文中有详细阐述。

学术著作

梁培先在《书法研究》《中国书法》《美术观察》等核心期刊上发表论文二十余篇。已出版著作包括《当代书法十家·梁培先卷》(山东美术出版社)、《画外霓裳:名画中的社交礼仪》(文化艺术出版社有限公司)、《中国书法大师·米芾》(江西美术出版社)、《文徵明》(荣宝斋出版社)等。

人物评价

尉天池

宏观培先的诸多书法作品,使我感到,他善于在理解特定书体的品性基础上,创作出既具个性化、又富多样化的艺术风格。在这简短的谈论中,不可能对培先各体书法成就一一评说,现仅就其草书略赘数语。培先能以明锐的目光、审美的智慧关注、思考、运用、变通草书艺术内涵的“二重性”。例如,着重在盘曲环绕的“使转”中,凸显出“方折”、“方中圆”、“圆中方”的用笔技法,并使方折与圆转贯注、联通于线条之中,从而既保持了草书的本体特征,又淡化了草书线条一路圆曲的阴柔性质,强化了草书线条的阳刚性格。在这阴柔、阳刚的相生相发、相辅相成中,他使阴与阳、刚与柔这截然不同的对立面统一并作用于草书艺术之中。这不仅是属于草书外在形象的范畴,更是草书艺术风格、艺术精神的一种体现。又如,培先能透过“草贵流而畅”这一草书美学的要端,解悟出只有运用“流”中能“留”的技法表现,并复归于流利畅达才能够于流畅中不浮滑、淹留中不凝滞;才能使草书于流畅中呈现出丰实的笔意、显然的节奏以及沉着与激越互为作用而派生出来的神情。再如,他善于将笔势、体势乃至于字间、行式组合势态的欹与正、险与夷、动与静等诸多的因素整合成以欹为正、险夷冲和、动静协调的草书篇章。上述诸多方面的综合形成了以雄深、壮阔、爽朗、奇逸为主导的艺术风格。

王冬龄

培先是我南京师范大学的小校友,接受过尉天池马士达诸先生的辛勤教诲,后来在中央美院邱振中先生处读研究生。

尉天池先生的书法教学思想一贯强调碑帖融合,培先的书法也是走碑帖结合的路数,即以汉碑筑基,以草书为表现、为发露。近几年来,我看书法时越来越关注作品的气象格局和线条笔性。培先特别注重自身学术素质的培养,读过不少的书,学术上已取得了一些成绩。

马士达:

在南师这些年培养出来的学生中,培先是我一直最为看好的。在我这么多年的认识里,培先是一位素质齐备、全面发展的学生。我对他的未来发展前景更为看好。

邱振中

中国书法专业教育近30年的努力,积聚了为数不多但为以后的发展不可或缺的人才;不同学校具有不同的教学理念与训练模式,各学校毕业生的交流、流通,又为他们——也为整个书法领域超越既有的视野准备了必要的条件。以往的经验、概念、模式,在年轻一代的手中将被重新组织和描述。我时时刻刻能感觉到梁培先的雄心。希望梁培先——也希望他们这一代人的抱负超越前人,超越我们这些正担当老师职责的一代,让书法成为中国当代艺术、当代学术中真正做出重要贡献的领域。

乐泉:

个人偏爱,在他这个年龄段上,我没有看到过几位写得比培先更好的。这绝不是什么虚言,因为,我无须恭维一位年轻人。

参考资料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