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日报 :中国共产党江苏省委机关报

更新时间:2023-10-01 10:18

《新华日报》,创办于1938年1月11日,是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时期和解放战争初期的大型机关报,也是中国共产党向全国公开发行的首张报纸,直至1947年2月28日被中国国民党当局查封,被迫停刊。1949年4月,《新华日报》在南京复刊,后于1952年成为中国共产党江苏省委机关报。2001年,正式组建新华日报报业集团。2011年10月22日,更名为新华报业传媒集团

战争年代中的《新华日报》积极引导中国人民坚持抗击日本侵略战争,为中国抗日战争的胜利做出重要历史贡献。进入全新的发展阶段后,《新华日报》凭借独到优势,坚持聚焦党和政府的中心工作,坚持自身的传播主渠道地位,先后入选第三届全国“百强报刊”名单,获评第六届“全国文明单位”,并连续6年登上“世界媒体500强”排行榜。

历史沿革

抗日战争时期

南京筹备

1937年初,随着抗日战争形式的进一步发展,国共两党开始第二次合作,并就携手合作、联合抗日的战略问题展开商讨,主要内容之一就是中国共产党要在国统区公开出版自己的报纸和期刊。时任南京谈判代表的周恩来作为这项工作的主要负责人,在与中国国民党当局进行第二次庐山谈判后,达成出版协议,随即指派潘梓年、章汉夫前往南京筹备创刊事宜。8月中旬,中共中央决定将即将公开出版的报刊定名为《新华日报》,并将其筹办工作正式交由中共中央长江沿岸委员会及书记周恩来直接领导。同年年末,日军直逼南京,国民政府大部分军政机关迁至武汉市,报社筹备成员也转移到汉口。为巩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周恩来等人组成中共中央代表团,赶赴南京继续推进与国民党的二次合作,事项之一就是继续《新华日报》的创办。

武汉创刊

早在南京筹备期间,中国国民党当局便以提高报纸保证金的方式阻挠共产党办报,并无理拒绝报纸送审。直到1937年12月21日,赶赴武汉的周恩来,携同陈绍禹(王明)、秦邦宪(博古)等就国共两党关系问题与蒋介石进行会谈,并再次向国民党代表团提出出版日报的要求,才终于为《新华日报》争取、办理了注册出版的相关手续。会谈后两日,中共中央长江局在武汉正式成立,领导《新华日报》的出版发行工作。1938年1月11日,《新华日报》在汉口正式创刊,由潘梓年担任社长、华岗担任总编辑、熊瑾玎担任总经理,后应中共中央和周恩来的要求,又成立了长江局下属党报委员会和报馆董事会。此时,《新华日报》的基本版面是每日A1纸四版,一版刊社论、广告,二版刊国内新闻,三版刊国际新闻,四版为副刊。

移渝出版

1938年武汉沦陷前,《新华日报》在周恩来的领导下坚持出版。直至10月22日,八路军驻武汉市办事处和报馆人员才从武汉撤离,其中25人于次日在遭遇敌机空袭时因中弹或溺水而牺牲。10月25日,武汉三镇在日军侵犯中沦陷,《新华日报》于当天同时在武汉和重庆市出版第287号报纸,这标志着《新华日报》正式移渝出版。迁至重庆后,《新华日报》于1939年1月正式交由中共中央南方局直接领导,时任中共中央副主席、南方局书记的周恩来兼任《新华日报》董事长。

1939年5月,日军飞机轰炸重庆市区,导致包括《新华日报》馆在内的10家报馆遭到破坏,中国国民党中宣部随即下令各报停刊。随后,《新华日报》受国民党当局压力所迫,于5月6日起与其他报纸联合发行《联合版》。直至8月13日,才恢复独立出版发行。此后,《新华日报》在渝配合中共中央三次打退国民党的“反共高潮”,开展“整风运动”,揭露“皖南事变”,却也因此遭到国民党顽固派的严重迫害。对此,周恩来应中共中央指示,带领40多名报馆工作人员转移疏散,仅有少部分人留渝继续办报。

稳步发展

1942年,皖南事变后疏散的报馆工作人员陆续返回重庆市,《新华日报》进入大发展时期。1945年9月起,《新华日报》人员按照全新部署兵分三路,潘梓年、章汉夫、许涤新戈宝权、乔冠华等骨干人员奔赴宁、沪及华南等地,为在当地成立分馆做准备;石西民、杨赓刘白羽周而复李普、鲁明等转而成为新华社记者;熊复漆鲁鱼、吴江、郑心如、洪沛然等四川籍成员则留守重庆。自1938年10月25日迁至重庆,至1945年12月31日,《新华日报》共发表社论、时评、短评及其他评论共3210篇,主题涉及政治、经济、文化、军事、世情、外交等诸多方面。

解放战争时期

被迫停刊

1946年6月,中国国民党发动全面内战,国共合作破裂。同时,中共中央南方局被撤销,中共四川省委获批成立,《新华日报》因此成为中共四川省委的机关报。次年2月28日,重庆市《新华日报》因被国民党当局查封被迫停刊,此后不久,昆明营业处、成都营业处也相继被查封,各地报社人员只能撤回延安市。至此,《新华日报》总馆在国民党统治区出版9年1个月又18天,在重庆坚守长达7年半。

南京复刊

1949年4月南京解放后,《新华日报》在石西民的组织筹办下准备复刊,后于南京解放第8天迅速恢复出版。当时的南京《新华日报》聚集了原豫皖苏抗日根据地《雪枫报》、济南市新民主报》和《潍坊报》、华东新闻干校的诸多人员,并接管了“新华社南京分社”和“南京人民广播电台”。

新中国成立后

曲折发展

1952年,南京市、苏北行政区、苏南行政区合并成立江苏省,三地党委机关报也在南京合并,成为以《新华日报》命名的中共江苏省委机关报。文化大革命期间,《新华日报》因两派斗争一度停刊,甚至丧失党报性质成为江苏省革委会机关报,直至1970年12月才重新成为省委机关报。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报业进入快速发展阶段,《新华日报》也正式进入全新的历史时期。

四次改版

1995年至2007年间,《新华日报》经过四次改版。在1995年改版时,《新华日报》提出“顶天立地”的办报理念,在“顶天”方面,强化关于党和政府中心工作及重大决策的报道;在“立地”方面,切实加强对人民群众普遍关心的各类新闻的报道。1999年,《新华日报》进一步深化1995年的改版要求,在坚持“能够改的坚决改到位,不能改的坚决不改动”的理念下,重新定位核心读者,大胆调整报纸版面。此时,《新华日报》版面分成A、B、C版。A版主要刊登关于党和政府中心工作及重大决策的报道;B版和C版内容的刊登则具有较大的自主性。2002年末,《新华日报》迎来第三次改版。改版后的《新华日报》分为A、B、C、D四张,增加了4个整版的江苏省地方新闻,以及文化专版、体育专版、消费资讯专版,并在版面风格上实现了新的突破。2007年起,《新华日报》以“高度、贴近、开放”为理念,主要针对报纸头版开启了新一轮改版。同时,为展现党报记者的个体特色,同步推出了记者个人专栏。

成立集团

2001年9月29日,《新华日报》经省委、省政府和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准,正式组建新华报业传媒集团。同年底,《江苏经济报》和《经贸导报》加盟新华报业,随后,《宿迁日报》《党的生活》《江苏法制报》《东台日报》等多家报刊也相继加入。2011年集团成立10周年之际,经江苏省委、省政府批准和原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同意,更名为新华报业传媒集团。此时的新华日报社,已从成立之初的4报1刊,发展成为包含14报7刊、1个网站媒体群、1个手机移动媒体及10多家经营性公司的现代报业传媒集团。

作为江苏省委机关报,《新华日报》始终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传播党的声音,宣传党的主张,声明党的立场。2019年1月,新华报业传媒集团全媒体指挥中心正式投入使用,作为集团旗下主报的《新华日报》进一步明确了自身的办报定位,即“提高党报首位度,展现传播新活力”,至此,以《新华日报》为“头雁”的“融媒雁阵”正式形成。此外,《新华日报》自2017年起进行主题化管理,相继确立 2017“精品生产年”、2018“服务提升年”、2019“队伍加强年”、2020“基础夯实年”、2021“发展稳进年”、2022“崇德敬业年”、2023“提质增效年”的年度主题,实现短期目标与长期目标的结合推进。

其他版本

西北版

1938年7月,武汉市面临沦陷危机,《新华日报》成员按照中共中央长江局的指示分散离汉。其中,杨放之(吴敏)、何云等部分成员前往西安市,计划建立《新华日报》西安分馆,出版《新华日报》西北版,却因中国国民党当局的阻挠未能成功。

华北版

在《新华日报》西北版出版无望时,赶赴西安参加中共六届六中全会的朱德主动向何云等人发出邀约,于1939年1月1日在上党郡沁县共同出版《新华日报》华北版,由何云担任社长和总编辑。1943年10月,华北版因中共中央调整战略布局而改版。至此,《新华日报》华北版已以晋察冀地区为中心辐射华北各抗日根据地,持续出版4年9个月,846期报纸。

太行版

1943年10月1日,中共中央北方局被中共太行分局合并,《新华日报》华北地区版改为太行版,成为太行区党委机关报,时任社长兼总编辑为史纪言。1949年8月5日起,《新华日报》太行版宣布即日停刊,后于19日正式刊登终刊启事,次日正式终刊。自改版以来,《新华日报》太行版共出刊1449期。

华中版

《新华日报》华中地区版基于原新华社华中总分社、《苏中报》、新华社苏中分社、《淮南日报》的人力与物力资源,于1945年12月9日在苏皖边区的淮阴正式创刊。华中分局任命范长江为社长和总编辑,并组织建立党报委员会和编辑委员会。次年12月,在华中主力部队北移山东省作战的情况下,《新华日报》华中版全体人员随华中党政机关前往山东。宿北战役涟水战役后,《新华日报》华中版在12月16日出版第367期后正式停刊,与山东《大众日报》合并。1947年10月,随着苏中和苏北两个区党委和行政公署的撤销,原苏中区党委机关报《江海导报》和原苏北区党委机关报《苏北日报》合并,并于同年11月16日起出版华中工委机关报《华中日报》。次年初,《华中日报》更名为《新华日报》华中版,并使用原《新华日报》报头。

西南局版

1949年4月南京解放后,党中央组建西南服务团随第二野战军向西南进军。其中,包括了一支由上海市解放日报》的雷勃、马逸峰、范荣康、许川等,《新民报》的陈理源、钱辛波等,以及南京《新华日报》的部分新闻干部组成的办报队伍。同年11月,他们又在湖南泸溪县城与原《晋绥日报》的新闻干部汇合,共同赶赴重庆市,恢复出版《新华日报》。1949年12月10日,作为中共中央西南局机关报的《新华日报》首次出版,由西南局宣传部副部长廖井丹兼任社长。1954年,中共中央撤销中共西南局建制,西南局版《新华日报》也于同年8月30日终刊。

发展现状

组织架构

截至2022年,新华报业已经发展成为拥有14份报纸、7份刊物、13个新闻网站、10个移动客户端以及140多个微媒体账号的现代主流媒体集团,《新华日报》仍是集团主报。新华日报社现任党委书记、社长为双传学;现任总编辑、党委副书记为顾雷鸣。此外,党委委员赵准担任纪委书记、郑泽云担任副总编辑。

内容构成

2017年以来,《新华日报》坚持评论、策论、理论三论的同步发展,及理论与舆论的同频共振。在评论方面,《新华日报》以每周一篇的频率刊发代表江苏省委声音的“辛苏”和“苏言”专栏文章,并在《新华时论》《江东观潮》等专栏刊登评论文章。在策论方面, 《新华日报》于2017年1月5日创办《思想周刊》,就重要国家战略命题、重要时间节点进行灵活思辨和透彻论述。 在理论方面,报刊坚持刊发党的理论创新成果,努力营造业界理论研究的氛围,推动理论与舆论的融合共进。

2017年至2020年的三年间,《思想周刊》《人文周刊》《科技周刊》《文艺周刊》《经济周刊》《智库周刊》先后创刊,《新华日报》形成由“经济橙”“思想红”“文艺紫”“科技蓝”“人文青”“智库绿”组成的“周刊矩阵”。

除文字作品外,《新华日报》通过融媒方式打造出丰富的内容形态,图片、动漫、短视频、微电影、音频、直播、H5、VR/AR等陆续出现并被频繁使用。比如,报刊在“长江大保护” 宣传中推出H5产品《6397公里的守护》,在全面小康宣传中推出H5产品《听·见小康》等。

代表栏目

新华时论

21世纪以来,时评对报纸读者的吸引力越来越强。为此,《新华日报》于2006年10月10日推出新闻评论专栏“新华时论”。自创办以来,“新华时论”每年见报一两百篇,其刊载内容先后10次获得中国新闻奖,近30篇文章获得江苏省好新闻一等奖二等奖,已成为江苏新闻界的品牌栏目之一,并在整个中国范围内产生较大影响。作为省级党报新闻评论专栏,“新华时论”始终保持问题意识,坚持问题导向,聚焦社会热点和社会痛点,发表理性观点并提出解决建议。在引领社会舆论、影响事件走向方面起到重要作用。

漫说快评

“漫说快评”是《新华日报》于2009年7月推出的漫画评论栏目,包括漫画与简短的文字点评两部分。自见报以来,“漫说快评”一直位于头版、要闻2版等重要版面,内容新颖、形式灵活、构思巧妙,于2015年获评中国新闻奖新闻名专栏,于2014年和2015年获得江苏省新闻名专栏一等奖,并连续多年获得江苏省报纸优秀作品一等奖。该栏目内容均取材于现实生活中的热点事件,创作者基于独特的新闻视角进行漫画创作,并以批判性的眼光撰写短评。“漫说快评”作为漫画传播与时事评论结合的产物,赢得诸多读者的认可与青睐,同时还在实践中不断强化自身的传播力和影响力。

还原真相

2012年7月3日,《新华日报》率先推出“还原真相”栏目,针对引发热议的网络传闻和社会谣言,进行求证调查和公开辟谣,肃清网络舆论生态。本着“每篇稿件经得起打官司”的严谨态度,“还原真相”栏目的每篇稿件,都至少需要4位当事人和1位专家的采访为依据,从而通过多个信息来源的相互印证和交叉质疑,推翻谣言、揭露真相。开栏以来,“还原真相”辟谣速度快和准确性高,积极与网络谣言抢夺事实真相的话语权和主导权,缓解了众多谣言受害方的沉重压力。

重要事件

发刊词

历史上的《新华日报》作为中国共产党的大型机关报,与党在战争年代坚持“抗战、爱国、奋斗”的主张始终保持一致。在1938年1月11日正式创刊时,刊登《发刊词》如下:“本报愿在争取民族生存独立的伟大的战斗中作一个鼓励前进的号角。为完成这个神圣的使命,本报愿为前方将士在浴血的苦斗中,一切可歌可泣的伟大的史迹之忠实的报道者记载者;本报愿为一切受残暴的寇贼蹂躏践踏的同胞之痛苦的呼吁者描述者;本报愿为后方民众支持抗战参加抗战之鼓动者倡导者。”

宣传方向

《新华日报》坚持实事求是的宣传原则,刊发了包括《台儿庄血战座谈会》《我们怎样迎击南犯的敌人》在内的大量抗战报道,在介绍八路军新四军战斗精神的同时,如实反映了中国国民党爱国将士在正面战场的抗战事迹。其次,《新华日报》始终面向人民群众,对救济难民、慰劳伤兵、募集寒衣等大规模群众性抗日救国运动作出积极提倡、全面参与与详尽报道。

重大事件

“新升隆”惨案

1938年6月,日军自长江西进,对武汉市发起进攻。随着战事吃紧,周恩来于8月作出指示,要求华岗带领新华日报社部分工作人员,携带部分印刷设备、纸张等物资,先行撤往重庆市武汉会战后,国民政府决定弃守武汉,迁都重庆。10月下旬,武汉时刻面临破城危机,新华日报社按照周恩来指示,与八路军驻武汉办事处工作人员共100余人组成“西撤大队”,一同乘坐“新升隆”轮船从武汉向重庆转移。“新升隆”轮船的总吨位数仅有334吨,近百名登船人员和印刷设备导致轮船严重超载,行驶速度缓慢。10月23日,“新升隆”在距武汉市85公里的嘉鱼县燕子窝码头停靠,却在启航前遭遇敌机轰炸。此次轰炸导致船上近百人伤亡,其中《新华日报》的16位记者编辑、八路军驻武汉办事处的9位同志,共25人不幸遇难。

“开天窗”事件

《新华日报》首创“开天窗”的斗争方式,并且在抗战时期21次凭借“开天窗”,与中国国民党书报检查机关展开斗争。国民党发动第一次“反共高潮”时,其新闻检查机构多次利用战时新闻检查制度,恶意扣押、随意删减《新华日报》的送审稿件,首次“开天窗”事件便发生在1940年1月6日。《新华日报》计划于当日在社论栏刊印的两篇文章遭到国民党当局故意拒稿。对此,《新华日报》首开“天窗”以示抗争,在原本刊印社论的位置刊印了八个字:“抗日第一!胜利第一!”,并在一侧附注,对“开天窗”缘由予以说明:“本日两次社论:一、论冬季出击的胜利;二、起来,扑灭汉奸!均奉令免登尚望读者原谅是幸!”

《新华日报》历史上最著名的“天窗”事件发生在1941年1月18日,这是一场围绕“皖南事变”展开的舆论斗争。中国国民党于1月4日发动皖南事变,恶意污蔑“新四军”为叛军,同时迫令重庆市各报于次日刊登相关消息。对此,《新华日报》意欲在社论栏刊登揭露皖南事变真相,并驳斥国民党反动军令,文章却遭到书报检查机关扣押。周恩来得知后,亲笔题词“为江南死国难者志哀”和“千古奇冤,江南一叶。同室操戈,相煎何急?!”,刊登在次日发行的《新华日报》上。

1941年皖南事变后,蒋介石为缓和紧张局势,诱使中共参政员参加国民参政会第二届一次会议,但中共识破了蒋介石的圈套,拒绝参会。3月3日,《新华日报》以“中共参政员因某种原因未出席”为副标题刊登了第二届参政会开幕的新闻。4日后,又以《中共参政员未出席本届参政会真相》为题,开了一块有题无文的“天窗”。直到3月10日,《新华日报》才以增刊形式登载中国国民党诸多恶行,阐述中共参政员拒绝出席参政会的真正原因。

“较场口”惨案

重庆谈判后,国共两党达成和平建国基本方针,决定为讨论建国方案和诸项重要问题召开政治协商会议。1946年1月10日,政治协商会议于重庆召开,经过长达22天的会议议程,中国国民党、中国共产党等五方就改组政府、施政纲领等五个问题达成协议。随后,大会筹备委员会协商决定,于2月10日在较场口广场举行“陪都各界庆祝政治协商会议成功大会”。但此时,中国国民党内部以CC派(一般认为,“CC派”源于陈果夫早年组织的“中央俱乐部”,因其英文为“Central Club”,故简称“CC”。)党务官僚、黄埔系军人和党政地方大员为首的顽固派对国民党在政协会议中的让步十分不满,密谋破坏庆祝大会。2月10日当天,刘野樵、吴人初等人联合特务打手数百人进入会场,扰乱会场秩序、殴打参会人员,盗用庆祝大会名义通过“反对政协决议、反对修改宪法”的宣言。

较场口血案发生后,《新华日报》在2月11日出版的报纸头条位置,以《有组织暴徒藉势逞凶捣乱,庆祝大会昨未能举行,郭沫若李公朴施复亮等及到会群众多人被殴受伤》为题详细披露较场口惨案经过,并以《较场口暴行》为题发表社论。但中国国民党中央日报》等报纸却选择采用中央通讯社的通稿,将国民党顽固派一方的恶意暴行歪曲为互殴事件。为此,《新华日报》采访部主任石西民联合42位记者以公开信形式对中央社的不实报道予以驳斥,《新华日报》不顾国民党当局施压,将公开信内容全文刊印。2月13日,中央社将《新华日报》社论称为“恶意攻击”,同时对公开信内容予以辩驳。针对中央社“反咬一口”的行径,《新华日报》立即反驳,并刊出221位重庆新闻从业人员的意见书,要求中国国民党当局迅速查明较场口惨案真相,并严厉谴责国民党新闻机构歪曲事实的行径。在《新华日报》等报社及新闻从业人员的坚决抗争下,国民党新闻机构的虚假宣传逐渐销声匿迹。

“抗疫”专题报道

据不完全统计,自新冠疫情爆发至2020年2月6日,新华报业传媒集团的报网端微各平台共推出80多个专题专栏,总计发布抗击疫情稿件2.2万余篇。主报《新华日报》在春节休刊期间,紧急召回编辑出版和印刷发行团队,提前两天复刊,设立“众志成城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专题,推出包括战疫直击、战疫连线、最美逆行者在内的10多个专栏。其中,于报纸刊发的评论《宁可备而不用 不能用而无备》和通讯《“一把手”挂帅冲锋 “上一线”严防死守》得到了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的认可与肯定。

“两会”专题报道

2021年的全国两会正值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和“十四五”规划开局之年。会议期间,《新华日报》将原本的16版面增至20个,重点通过要闻版和两会特刊报道两会相关事宜、诠释两会精神,并以《盛会快评》等专栏评论扩大两会影响。其次,《新华日报》旗下“六大周刊”分别推出两会特别策划,向广大读者传递两会声音。《智库周刊》和“学习强国”江苏省学习平台还联手上海市浙江省、安徽、江西省、湖北等11省市学习平台共推《强国看两会共饮一江水》大型系列策划。针对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长江经济带建设”、“‘一带一路’建设”为代表的重大主题,《新华日报》均以一个完整版面对每个主题进行重点呈现。

知名人物

创办者

作为中国共产党在国统区的首张报纸,《新华日报》由周恩来在抗日战争时期亲自领导创办。1937年间,周恩来在与中国国民党的谈判过程中,将在国统区创办公开出版物的想法逐步落实。1938年1月11日,《新华日报》在周恩来的直接领导下在武汉创刊。此后9年多,他在《新华日报》上发表文章37篇,题词11次,并审阅、修改了不计其数的新闻稿件。1938年10月,武汉市战局陷入危机,周恩来留守武汉坚持出版的同时,还部署安排了《新华日报》移渝出版的相关事宜。1939年《新华日报》交由中共中央南方局领导后,时任南方局书记的周恩来兼任《新华日报》董事长一职。皖南事变后,《新华日报》与国民党新闻机构展开激烈的舆论斗争,周恩来愤然题词:“为江南死国难者志哀!”“千古奇冤,江南一叶;同室操戈,相煎何急!”。1941年5月,周恩来在重庆《新华日报》上发表《致大公报书》一文,与中国国民党当局的恶意指责进行坚决抗争,刊登这封信的《新华日报》增刊也以1.7万份的销售量打破了发行纪录。

社长

总编辑

荣誉奖项

《新华日报》还于2015年至2020年,连续6年登上世界媒体实验室编制的“世界媒体500强”排行榜;于2016年至2023年,连续8年登上世界品牌实验室发布的“亚洲品牌500强”排行榜。而且,截至2022年,《新华日报》已连续22年获全国报纸印刷质量精品奖。

影响与评价

影响

政治传播

《新华日报》是经以国民党为主体的国民政府批准的、中国共产党在全国发行的唯一一份中共中央政治机关报。作为中共政治纲领、政策主张的重要政治传播平台,《新华日报》积极引导全国人民坚持抗击日本侵略战争,倡导民族统一战线以及各民主党派与社会各阶层精英力量的联合。通过及时、准确地对中国共产党领导军队英勇抗争事迹的报道,以及对国统区民族进步人士抗战文化艺术创作的积极引导,营造出全民抗战的社会环境,为中国抗日战争的胜利起到重要政治作用,并做出重要历史贡献。进入全新的发展阶段后,《新华日报》坚持聚焦党和政府的中心工作,积极向群众传达党和政府的声音。

民生问题

自战争时期开始,社会新闻就在《新华日报》版面上占据重要位置。《新华日报》吸纳广泛的社会题材,对社会黑暗面进行揭示,同时切实关切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激发群众的抗争热情。其延续至今的“替人民讲话,让人民自己讲话,讲人民自己的话”的鲜明风格,始终坚持从复杂的新闻事件和社会现象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通过切实的分析和扎实的论证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策略,对于现当代的报纸工作而言,都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舆论引导

为在舆论分散时代实现社会整合,主流舆论的存在十分重要。《新华日报》作为历史悠久的传统媒体,凭借信息权威度、采编队伍等方面的独到优势,直面新技术传播的挑战,在加强自身传播主渠道地位的同时,为政府、群众等多主体提供了良好的舆论环境,起到积极的舆论引导作用。

对外宣传

战争年代,《新华日报》作为与中国共产党最早外事机构同步诞生的党报,深度参与到中国共产党的对外宣传中,以生动事实为基础讲述中国故事,以“借口说话”为策略拓展传播渠道,冲破了国民党的重重封锁,成功夺得对外宣传的话语权和领导权,切实推动国际反法西斯统一战线的形成与中国共产党走向国际政治舞台的过程。20世纪90年代后,国际人员流动频繁和互联网发展改变了中国内外区分的宣传要求,进入“内宣外宣不分家”的局面。《新华日报》仍以积极的姿态,在“内宣外宣联动”的主流舆论格局中延续自己的使命。

评价

“《新华日报》同八路军、新四军在敌后作战一样,抵得上党的一个方面军。”(毛泽东评)

就形式或内容而言,《新华日报》都可以说是国内第一流的报纸。就读者的踊跃程度、报纸的地位和言论的力量而言,《新华日报》的影响都不在英国工人日报》和法国《人道报》之下。(杜若君《战时文化》一卷三期撰文评)

“在周恩来同志直接领导下形成的团结战斗、联系群众、不怕牺牲、百折不挠的‘新华日报精神’,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宋平《新华日报史新著》序言评)

在党的领导下,《新华日报》在重大原则性问题上,旗帜鲜明、勇于斗争。其抗战时期的诸多篇目讲述了多名中共领导人的重要观点,同时在毛泽东思想大发展时期,首发了其诸多重要思想。无论是战时还是和平年代,《新华日报》始终坚持党性原则、坚持做人民喉舌。(中国江苏网评)

其他媒体形式

新媒体账号

2013年,新华日报官方微信公众号上线;2020年9月,正式入驻人民号。截至2021年初,新华日报已成功入驻人民号、百家号头条号等10余家新媒体平台,累计粉丝数近千万。

其他派生媒体

为延续《新华日报》长达82年的红色基因,新华报业传媒集团战略转型和融合发展的重要成果“交汇点新闻客户端”(下称“交汇点”)于2015年11月17日正式上线,并与平面纸媒《新华日报》、PC端网媒中国江苏网共同构成了三位一体、互为协同、覆盖三代传播形态的江苏第一主流媒体矩阵。在继承党报优良传统的基础上,“交汇点”成功建设成为集国内聚合、原创新闻与政务、民生服务于一身的最大平台之一。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