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隍庙 :山西省晋中市榆次城隍庙

更新时间:2024-09-20 18:17

城隍庙,位于榆次区城内东大街中段北侧,占地面积6000平方米,是山西省县级城隍庙中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古建筑之一。1996年,城隍庙被国务院公布为第四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城隍庙始建于元至正二十二年(1362年),后经明清各代多次续建,主要建筑有正殿、寝殿、东西厢房等。城隍庙内最著名的建筑是玄鉴楼,名为“玄鉴”,有“深奥微妙”“可以为鉴”之意。1999年,玄鉴楼被世界历史文化遗址保护基金会评为“全球最精美的100处古建筑”之一,并享誉世界。

历史沿革

据《榆次县志》载有明代巩昌府知府金中夫(榆次人)撰的《城隍庙》一文,可知现存的城隍庙是由原北门内善政坊以东的旧城隍庙拆迁后营建的。旧城隍庙元代至正二十二年(1362)在达鲁花赤帖木儿主持下建造的。宣德六年(1431)榆次区县令曹显觉得旧城隍庙狭小简陋、便拆掉就旧庙在现在的地方营建了正殿三间,东西厢房各三间,山门一间。成化十二年(1476)三月,又扩充了庙的范围,把原三间正殿迁到后面约八丈远的地方作为寝殿,并在寝殿前四丈的地方新建了五间显佑殿(正殿).弘治七年(1494),榆次区人李选认为庙内殿宇虽然宏大,但原来的厢房相形之下,便显得很不相称,便在东西两侧各建了十四间厢房,弘治十年(1497)榆次人苻吉等主持又于正殿南正中建阁,起名“玄鉴楼”。正德四年(1509),榆次区人王嵩主持在玄鉴楼南面修了五间山门,正德六年(1511)全部告成。后榆次人左桂原、李引道两人主持在阁北靠阁建筑了乐楼。嘉靖六年(1527)由榆次人孙文质、崔棕于庙门南大道对面建了屏障。

嘉靖十二年(1533),榆次区人赵弘、苻产明又于山门外东西两侧跨道建牌坊各一座:东叫“保障”,西叫“昭假”。并在门口竖了两根铁旗杆,门两旁檐内塑神像两尊。乾隆三十九年(1774)于庙西增建了道院和财神庙,民国八年(1919)由赵文允负责给城隍庙做了最后一次维修。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榆次城隍庙曾作为展览馆、图书馆使用。文革期间图书馆约三十万册图书被洗劫一空,1971年城隍庙被榆次胶鞋厂占用,直至198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庆节迁出,国家拔专款20万元,山西省拔专款10万元,榆次市拔专款10万元,整修城隍庙。

2001年榆次区在修复榆次老城历史街区时,再次对城隍庙进行了维修,完全恢复了它历史的本来面目。

主要建筑

城隍庙的主要建筑有正殿五间、寝殿五间、东西厢房各十四间,二层四重檐玄鉴楼、酬神乐楼,山门、钟鼓楼等。

在城隍庙的众多建筑中,尤以建于明正德十年(公元1515年)的玄鉴楼最为著名,堪称“中原地区最具城隍文化的古建筑”。玄者,阴也,代指冥间阴府;鉴者,察也,意喻洞察秋毫。大门两旁的楹联:“暗室亏心未入门已知来意自家作孽欲免罪不在烧香”。1999年,玄鉴楼被世界历史文化遗址保护基金会公布为“全球最精美的100处古建筑”之一。其斗拱构件灵活多变、不拘一格,呈现出多姿多态的艺术效果,令专家学者叹为观止。

玄鉴楼的构思非常精巧。它由乐楼、神乐楼、戏台、影壁墙组成,分为三个时期建造,却看起来浑然一体。琉璃重叠,檐牙高挑,俯伏兼顾。玄鉴楼面阔五间,进深两间,四周环绕着围廊,整体的斗拱达到了140攒,三踩、五踩、七踩俱全,结构紧密。楼顶的脊刹为一座四重檐歇山顶的楼阁,楼阁中间的孔雀蓝琉璃是山西琉璃中最牛的工艺之一。据说此工艺,现已失传。楼下拱形门洞两侧装饰有象驼宝瓶,这些精美的雕饰均为手工捏制,展示了山西琉璃工匠极高的艺术水准和工艺水平。

参考资料

榆次城隍庙.中国华夏文化遗产基金会主办.2024-08-16

榆次城隍庙 藏着全球最精美古建筑.山西省文物局 .2024-08-16

榆次城隍庙.晋中市博物馆.2024-08-16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