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庶 :樊庶

更新时间:2024-09-20 21:19

樊度,男,字潜庵,江苏扬州人,清康熙四十二至五十一年(1703~1712年)任本县知县。在任各县期间,注重吏治,关心文化和建设。首先,是招抚流亡,重建家园。康熙帝十九年至二十二年(1680~1683),本县连续四年大旱,又遭海盗蹂躏,虽经县令李绳祖清减赋税,民困稍苏。但此后十余年,临高县屡遭天灾人祸,百姓流亡各地。樊度莅任后,劝告农民回乡生产,社会安定。

简介

樊度,男,字潜庵,江苏扬州人,清康熙四十二至五十一年(1703~1712年)任本县知县。

经历

他目睹县衙简陋颓败,上任不久即动工兴建,至康熙四十六年(1707年)四月竣工,历经五年余。其费用都从官员俸薪扣拨,不向民间摊派。

其次是重建临江桥(即文澜桥)。县治东门临江,明初县丞陆升将木桥改建为石桥后,行人称便。但是桥不坚固,每逢江水泛滥,常被冲毁。康熙帝四十二年(1703年),樊庶用巨石砌桥底,然后用油桐渗石灰,塞填桥座漏洞,使石桥更加坚固。

当时,县治东门空地,设露天市场,日晒雨淋,商民甚感不便。樊庶发动商民捐款,修盖市房,以利商民买卖。康熙四十三年(1704年)他倡导捐捧薪,在县治东南15公里,征并土地,建立多文墟。鼓励商中国民主建国会房宅,集市贸易。

同年,他购置船只,在马袅渡口摆渡,方便商民往来。

康熙四十四年(1795年),县治东5公里之官荣桥(今头铺桥)崩坏。樊庶召集民工,以巨石砌基,修筑坚固,并疏浚下流,引水灌溉良田,更名为“迎恩桥”。

是年,樊庶在东门外茉莉轩左边,建立一所育婴堂,收留孤儿养育,深受人们称赞。又在县治左边,重建一所预备粮仓,贮藏粮食。

樊度除了地方建设外,还注重文化事业和吏治改革。在他上任第二年(康熙四十三年),台风吹毁孔子庙西庑等处,康熙四十四年(1705年),他募集薪俸白银1000余两,选派生员陈英略等12名,负责督工,历时二年,把孔庙修建一新。并在星门西边,建正学讲堂。讲堂落成后,樊度借公余之暇,给童生讲课。

是年,又在素馨属轩左边,建一所义学。用薪俸买那绵都四图一甲民田一庄为义学田,作义学膏火费用。

是年,他倡导修志,广贴文告,征集史料,采访地方掌故,至康熙四十六年(1707年)三月,编成《临高县志》12卷。并亲手整理王佐的《鸡助集》,为之作序,重行刻印。他的吏治改革,如禁止赌博、革陋规、减公费、去图长、免收户、清榔税、更匠灶、恤蛋户,弭盗贼,做到政简刑清,闾里安谧。

樊度为人清廉不苟,勤政爱民。时常下乡,巡查农务,访问民间疾苦。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之后,他积劳成疾,加上家中人口众多,生计困难,老百姓闻讯后,纷纷用布袋盛米来馈送他。这事传为美谈,后来乡贡王伟业倡导民众于东门外筑一亭,称为馈米亭,并撰《馈米亭记》。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他因病离任,遗下《保赤堂记》一文及《阅稼》、《雨后》、《斋中即事》、《巡视海口即事》、《览镜》诗六首,流露了廉洁爱民,淡泊明志的情操。临高县人民爱戴樊庶,建立了不少石碑来纪念他。

参考资料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