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庙 :纪念孔子的寺庙建筑

更新时间:2023-08-05 16:58

孔子庙是为纪念中国教育家、思想家孔子而兴建的祠庙建筑。孔子庙在各地都存在,在历代王朝的更迭中又被称为夫子庙、至圣庙、先圣庙、文宣王庙等等,其中,文庙这个名字更为普遍。南京夫子庙曲阜孔庙北京孔庙吉林文庙并称为“中国四大文庙”。

孔子庙始建于孔子去世的第二年(公元478年),在汉朝至清朝时期一直在进行扩建与修缮,民国时期,在辛亥革命后,受社会和战争的影响各地孔子庙的建筑大多均收到了摧毁,祭孔活动也逐渐衰落,直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孔子庙才开始陆续修缮,祭孔活动也逐渐恢复至历史风貌。孔子庙采用均衡对称的建筑格局,以纵轴线为主,横轴线为辅,按照纵轴线上的主要建筑来说,孔子庙可分为九进院落和三进院落等主要格局。孔子庙按其性质可分为曲阜至圣庙、国立学校孔庙、纪念孔庙、孔氏家庙和书院孔庙五种,主要建筑形制有万仞宫墙、星门、泮池、大成殿、宗圣祠等主体建筑。除此之外,孔子庙还会举行一系列的祭祀活动,例如释奠仪、月朔释菜仪、月望行香仪等,2006年2006年,祭祀孔子的舞蹈《祭孔大典》被国务院列入到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之中。

在中国两千多年的历史文化交融中,孔子庙的功能也已经超过了纪念性建筑的本身含义,成为了华族文化的象征,并影响着日本新加坡越南等其他国家。20世纪80年代后,各地的孔子庙逐渐受到国家的重视,1961年,曲阜孔庙被国务院列入到全国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1988年,北京孔庙被列入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6年,国务院将正定文庙大成殿、州衢州孔庙、德庆学宫等各地孔子庙列入第四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在21世纪时期,更多的各地孔子庙被列入了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其余两百多个历史上留存下来的孔庙或历史遗迹也被列入到省、市、县等各级文物保护单位。

历史沿革

始建时期

中国最早修建的孔庙建造于孔子去世的第二年,也就是公元前478年。根据《左传·哀公十六年》书中记载,在孔子去世的第二年,鲁哀公曲阜市孔子故居改造为收藏他生前物品的场所,并派遣兵将看守,一年四季均前来祭祀孔子,建筑规模和祭祀内容都较为简单。

汉朝时期,刘知远刘邦在公元前195年12月路过孔子故居时,亲自以猪、牛、羊三牲之礼祭祀孔子,开创了帝王祭祀的先河。到了后刘彻时期,他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文化政策,使得儒学学说成为显学,在中国古代社会开始居于正统地位。由此,祭祀孔子的活动也逐渐受到了统治者的重视,成为国家不可缺少的常见典礼,全国各地的孔子庙也开始了扩建工程。

扩建时期

元诩太和十三年(公元489年),元诩皇帝在当时的首都平城(今大同市)建立了第一座位于首都的孔庙,随后各地均开始大力修建孔庙。到了唐朝时期,贞观四年(公元630年),李世民下令,天下各地均学习儒学,建造孔庙,从此后,孔子庙遍布全国各地。赵构建炎二年(公元1128年),孔子第四十八代子孙衍圣公孔端友带着孔子和其夫人画像南下,赵构赏赐孔端友居住在衢州市,并赐予府邸。绍兴市六年(公元1136年),朝廷命令将衢州州学孔子庙改为孔氏家庙。宝祐元年(公元1253年),孔端友在衢州市东北菱塘建造了孔氏家庙,这座家庙被后人称为“南宋家庙”。

元朝时期,在平定战乱,完成西南统一后,十分推崇儒术,并决定要以文来治理国家。14世纪时孛儿只斤·忽必烈下令沿袭历代旧典制度,命人在当时的都城北京修建宣圣庙。元成宗铁穆耳大德十年(公元1306年),正式在京师修建孔子庙。明洪武二十六年(公元1393年),朝廷颁发“大成乐”这一项祭祀典礼,专门用来祭祀孔子。明成化十三年(公元1477年),祭祀典礼增加了孔月舞等祭祀步骤,祭祀活动逐渐扩大规格。清朝时期,更是十分推崇孔子,康熙帝亲自到曲阜孔庙祭祀孔子,并行叩拜大礼,雍正时期,更是将黄色琉璃瓦这种只被允许应用到帝王宫殿建筑的材料应用到各地孔子庙的建设之中。

经历了历朝历代的扩建与增建,到了清代时期,曲阜孔庙已经发展到九进院落,占地327.5亩,殿宇466间的宏伟建筑。其大成殿,故宫太和殿泰山天贶殿并称“东方三大殿”。

损毁时期

1911年辛亥革命后,受战争频发的影响,在清代形成的遍布全国的各类孔庙建筑群逐渐衰退,大部分孔庙建筑均遭受到了近乎毁灭性的破坏。从总体趋势上看,孔庙建筑开始日渐减少。中国在这一时期处于内忧外患,已经顾不上推崇儒学思想,祭祀孔子的活动也逐渐落寞。1919年,国民政府教育部决定将每年的农历八月二十七日定为孔圣诞假期,开始举行全国性的祭祀孔子的活动,这个活动一直延续到20世纪40年代末期。

恢复时期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各地留存的孔庙大部分被用作与学校、医院、机关、仓库等地的场所。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后,随着价值观和历史观的变化,中国重新建立起一种与传统文化亲近的思想,重新审视了历史留存的孔子庙的的文化价值和现实意义,由此,孔子庙逐渐受到国家的重视和保护。1961年,曲阜孔庙被国务院列入到全国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1988年,北京孔庙被列入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6年,国务院将正定文庙大成殿、衢州衢州孔庙、德庆学宫、武威文庙、宁远文庙、哈尔滨文庙共计6处孔庙列入第四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相比于前几批孔子庙收录名单,这一批收录孔子庙的数量明显增加,可以看出孔子庙逐渐受到重视。在21世纪时期,更多的各地孔子庙被列入了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除此之外,其他大约两百多个历史上留存下来的孔庙或历史遗迹也被列入到省、市、县等各级文物保护单位,在不同程度上获得了肯定与重视。

世界孔庙历史发展

日本

公元284年,朝鲜百济使节抵达日本,次年,《论语》在日本大范围传播,白风五年(公元676年),日本仿照中国的太学模式,在国内设立大学。公元8世纪,日本颁布了《大宝律令》,其规定,《论语》和《孝经》等儒家经典为学生必读书籍,大学寮设立后,按照中国因学设庙或因庙设学的模式,日本也采用庙学合一、祭祀孔子的方式,孔庙由此在日本迅速发展。据统计,日本是保存孔庙较多的国家,大约有30多处孔庙,大部分均建造于江户时期。例如东京汤岛圣堂、多久市的多久圣庙、横滨市的大成殿,长崎崎孔庙、长崎圣堂、冲绳县的冲绳孔庙,以及白木孔庙神社等孔庙建筑均是保存较好的日本孔庙。

新加坡

新加坡是一个较为重视儒家思想的国家,设立着大量推崇儒家文化的华人学校、儒学研究机构和各种纪念孔子的庙宇新加坡比较流行三教合一的思想,许多庙宇中一同供奉着孔子老子和释迦牟尼的塑像。从20世纪80年代起,新加坡国立大学成立了东亚哲学研究所,以儒学为研究重点。新加坡的崇文阁位于福建会馆附近,建于清爱新觉罗·旻宁二十九年(1849年),大力宣扬着儒家思想。

韩国

朝鲜半岛的儒学和孔庙设立较早,大量庙学合一的乡校孔庙得以保存,其中就包括大成殿和明伦堂。成均馆原为朝鲜半岛东南部新罗的国学,始建于公元682年。韩国形成了以中央官学成均馆为中心形成了辐射全国的庙学合一体系,与成均馆大学合为韩国的儒学研究中心和传统礼教的中心,实现了庙与学的完整统一,并带领着地方的200余所乡校和500余所书院进行着崇儒祭孔活动。

主要特征

建筑制度

孔子主张礼治,受孔子的影响,中国的历代王朝都制定了一整套的礼仪制度,其中就包括孔庙的建筑制度,虽然国家没有为文庙制定专门的制度,但是文庙是奉祀孔子的庙宇,被列入了国家祭祀之中,所以不论建筑的开间、屋顶的形式、斗拱的踩数、屋瓦的颜色质地、彩画的颜色图案、建筑的大小高低均受到礼制的约束。

建筑规模

在清朝末期之前,文庙祭祀大多都是国家祀典中的中祀级别。按照中祀的规定,庙宇内的主要建筑可以使用绿色琉璃的屋瓦、正殿面阔7间、采用重檐歇山顶式结构、共有七踩斗拱。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文庙祭祀升级为大祀,采用最高祭祀制度。按照礼制规定,文庙建筑规模为正殿面阔9间,进深五间、殿前的露台设有三层围栏,正面设置三座台阶,东西两侧各有一座台阶,每座台阶各有三层,每层九级踏步、建筑采用重檐庆殿顶结构。但是这一时期社会较为动荡,国家没有资金支持孔子庙的改造工程,所以这一时期的建筑制度仅是提上商议日程,并没有实施,但是有部分地区的孔庙还是进行了改建,虽然建筑规模并没有完全按照大祀制度,例如吉林文庙哈尔滨文庙,都是面阔11间,进深5间,采用重檐庑殿顶。但是两座孔庙的台阶建筑仍然不符合大祀的礼制要求。

由于各地建成庙宇的时间不同,各地的工匠水平和建筑做法均不一致,所以文庙建筑呈现出丰富多彩的样式结构,例如大成殿,在面阔规格方面有3间、5间、7间、9间、11间等规格;在屋顶样式有单檐和重檐,在建筑形式有宫殿式和楼阁式;在屋顶结构方面有底殿顶、歇山顶、悬山顶、硬山顶等不同设计;在斗拱方面有一斗二升、三踩、五踩、七踩、九踩的不同。

建筑装饰

清朝末期以前,文庙祭祀属于国家祭祀中的中祀级别,按照中祀的要求,庙宇内的主要建筑的屋顶可以使用绿色琉璃瓦和旋子点金彩画。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文庙祭祀升级为国家祀典中的大祀级别,采用最高的祭祀制度,使用皇帝专用的黄色琉璃瓦,彩画使用金龙和玺彩画,但是这一时期社会动荡,国家的资金不足以支持孔庙改革,所以这项制度仅是经过商讨,并未实施。

各地建成孔子庙的时期不同,建造工匠和手法均不相同,所以孔庙的建筑有着多种的建筑装饰,在屋瓦颜色方面,有黄色、绿色和灰色等不同颜色;在彩画的颜色和图案方面,有的庙宇没有彩画,有彩画的建筑又有雅五墨、旋子、旋子小点金、旋子大点金、金龙和玺等不同。

空间构成

空间布局

从历史演变上看,孔庙的建筑布局经历了一个由小到大、由阙里到京城、再到地方的过程。明朝时期,孔庙的建筑群布局格局基本形成。在选址和布局方面,地方孔庙多数为坐北朝南的样式。与其他古代建筑群一样,孔庙的建筑格局采用均衡对称的方式,沿着纵轴线与横轴线进行排列,其中,多数建筑以纵轴线为主,横轴线为辅。按照纵轴线上的庭院进行划分,孔庙大致可以分为九进院落和三进院落等主要形式。

九进院落是国家级的规格,例如曲阜孔庙便是九进院落。其第一院落为乌头门至圣时门;第二院落为圣时门至壁水桥;第三院落为壁水桥至弘道门;第四院落为弘道门至大中门;第五院落为大中门至奎文阁;第六院落为奎文阁至大成门。由大成门起分为东西两路,第七院落为西路的启圣门至启圣殿至圣王寝殿;第八院落为东路的承圣门至崇圣祠至家庙;第九院落为寝殿至圣迹殿。从这九进院落可以看出孔庙横轴线上的两侧建筑几乎均为一一对称,充分体现出等级森严的严肃氛围。

三进院落是地方孔庙比较普遍的建筑形制,一般由万仞宫墙至大成门为第一进院落;大成门至大成殿为第二进院落;大成殿至崇圣祠为第三进院落。

主要建筑

虽然孔子庙的建设历史较长,历朝历代也不断在修缮与扩建孔子庙,但是对于孔子庙的建筑形制却一直没有明文规定,但是形制大同小异。

万仞宫墙

万仞宫墙原名仰圣门,是孔子庙最前方的主体建筑,起到影壁中式屏风的作用,正面镌刻万仞宫墙或宫墙万仞、宫墙数仞。这一形制来源于《论语·子张》。中国曲阜孔庙的万仞宫墙石额是由清朝乾隆皇帝亲自书写的。

棂星门

棂星门又称灵星门,是孔庙中轴线上的牌楼式石质结构建筑。棂星又称天田星,在宋朝时,因“王者居象之,故以名门”。棂星门使用等级规格只能用于高等级祭祀性的建筑。棂星门样式结构也不完全一致,例如《龙鱼河图》一书中所提到的:“天镇星主得士之庆,其精下为棂星之神。”意为按学宫来说,孔子庙前设有棂星门,有取得士的意思。

泮池

泮池又称泮水,是地方官学的标志建筑由于古代帝王立学名“辟雍”。泮池一般位于棂星门前方或后方,四周环水,在中央建堂,各个诸侯所设立的学校在等级上低于皇帝,所以只能以半水环绕,所以称为“泮水”。泮池一般是半圆形,墙壁是由石砌而成,池边和桥上均设置望柱和栏板,其中栏板一般为整石,不加以雕刻。

大成门

大成门又称戟门,由正门和侧门构成,平时侧门会开启,正门只有在祭祀孔子的时候才会开启,赵匡胤建隆三年(公元962年),在孔子庙门前设置十六个戟,采用正一品礼,到宋徽宗大观四年(公元1110年)增加至二十四戟。这种戟是是一种礼仪器具,木制无刃,在门庭设立专门摆放戟的架子,摆放的戟数与官的职位大小有关,所以大成门又称戟门。大成门左右两侧设有更衣所,放置着祭祀相关的器具,建筑规模相较于大成门较低。

大成殿

大成殿是孔子的享殿,也是孔子庙建筑群最重要的建筑,殿前设有月台,与大成殿形成呈“凸”字形布局,拜台式举行祭孔仪式的主要场所。大成殿这个名字最早起源于宋朝,在明朝嘉庆年间以后在殿内中央新增了孔子塑像,大殿两侧是四配、十二哲的塑像。大成殿与拜台相连,但是其台基要高于拜台,台基一般为青石砌筑。大成殿的屋顶大多采用单檐或者重檐歇山式,屋瓦形式多样,地方特色较为浓厚,有黄色琉璃瓦、铺青筒瓦、铺青板瓦(蝴蝶瓦)等样式。在装饰方面,大成殿题材内容多为等级最高的龙峰装饰,装饰部位包括御路、柱础石、柱、撑、雀替、脊部等;在手法方面,有雕刻、灰塑和嵌瓷等。

东庑西庑

东庑和西庑位于大成殿和大成门的两侧,是祭祀孔子的弟子和历代名士贤士的场所,在位置的设置上,南端供奉的事明贤大儒,北端供奉着孔子弟子。关于两庑祭祀的先贤先儒的人数和位次,历朝历代均有变化,清代时期供奉的从祀先贤先儒人数为97人,到了清朝末期,人数增加至156人。

宗圣祠

宗圣祠又称启圣宫,启圣殿、启圣祠,是孔子庙建筑群中最后一进院落中的主体建筑。宗圣祠是传播孝道的产物,是祭祀孔子先祖五世的场所。现存孔庙中的宗圣祠大多均位于大成殿之后,这也是国家孔庙建筑制度中规定的,但是也有例外,例如中文庙宗圣祠则位于大成殿右侧。宗圣祠为单檐歇山式建筑,屋顶覆盖着琉璃瓦、青筒瓦或板瓦。宗圣祠大多均带有前廊和回廊,为减柱柱网结构,梁架则采用抬梁、穿斗混合式两架结构。

奉祀制度

孔子庙的奉祀制度是详细而统一的,奉祀的人物均为国家同意规定,所以各地文庙的奉祀人物是相同的。

*以上数据来源于

孔庙分类

庙宇性质

孔子庙是祭祀孔子庙宇的统称,按照其性质,可以分为两类五种,两类分别是礼制孔庙和非礼制孔庙;五种分别是曲阜至圣庙、国立学校孔庙、纪念孔庙、孔氏家庙和书院孔庙五大类。其中曲阜至圣庙和国立学校孔庙均属于礼制孔庙。

曲阜至圣庙

曲阜至圣庙也就是曲阜孔庙,位于山东省曲阜市南门内。在唐朝以前多称为孔子庙或夫子庙,唐开元二十七年(公元739年),朝廷加封孔子为文宣王,所以孔子庙又称为文宣王庙,宋大中祥符五年(公元1012年)改封孔子为至圣文宣王,孔子庙又称至圣文宣王庙,简称宜圣庙,清雍正七年(1729年),雍正帝将孔子庙钦定为至圣庙,而后便一直沿用。至圣庙是世界上第一所祭祀孔子的庙宇,至圣庙既是孔子纪念庙宇,也是孔子家庙,更是列入到国家祭祀的礼制庙宇之中。

至圣庙建于孔子去世的第二年(公元前478年),从汉代开始受到国家的保护,元始元年(公元1年)孔子祭祀正式纳入国家礼制,至圣庙也纳入国家管理。在隋朝以前,至圣庙基本是以宅为庙,在隋唐开始扩建,明朝形成了基本规模,清代时达到了顶峰,虽然至圣庙在战争期间也遭到过破坏,但是均进行及时修复,从未废弃,所以至圣庙也成为了世界上延续时间最久的庙宇,古建筑学家梁思成称他为“世界唯一的孤例”。

曲阜市至圣庙南北全长约1000余米,东西宽约150余米,占地面积约为140000平方米。庙内建筑以南北为中轴线,有左路、中路和右路三种布局,共有九进院落贯穿在中轴线上,呈左右对称的排序方法,共有殿、庑、阁、堂、亭、门、坊等建筑共466间,门坊54座,古树名木1250株,碑碣1000余幢。曲阜孔庙与北京故宫、承德避暑山庄并称为中原地区三大古建筑群。1961年,曲阜孔庙被国务院列入为全国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1994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曲阜孔庙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2006年,曲阜孔庙被评为全国首批AAAAA级景区。

国立学校孔庙

国立学校孔庙是指建立在各级国立学校内的孔子庙,国立学校孔庙类型的孔子庙数量最多,是孔子庙的主体。早期国立学校孔庙又称为夫子堂、宣尼庙、孔子庙、孔颜庙等,明清后一律称之为文庙。

国立学校孔庙始建于北齐时期,并将其推广到各个郡级学校之中,唐朝是国立学校孔庙发展的重要时期,唐贞观四年(公元630年),朝廷下令各州县学校均建立孔子庙,将孔子庙推广到中国境内的各个地区,确立了各级国立学校均建立孔子庙的制度,在当时,全中国州县国立学校孔庙大约有1000所,在宋朝,国立学校孔庙进一步发展,地方国立学校孔庙更为普及,直至北宋末年,金兵南下,各地学校和孔子庙均遭到严重破坏,南宋绍兴十二年(公元1142年)至十八年(公元1148年),朝廷下令相继修复了州县学校和孔子庙。明朝时期是国立学校孔庙的兴盛时期,朱元璋极其优待孔子后代,截止到明洪武末年(公元1398年),地方国立学校孔庙达到1033所,到明朝末年,全国各地大约有1560所国立学校孔庙。清代时期是国立学校孔庙的鼎盛时期,满祖入主中原后,深信儒家思想,截止到嘉庆年间(1796年-1820年),国立学校孔庙共有1710所,新增了151所,到清朝末年,国立学校孔庙达到1740所。

纪念孔庙

纪念孔庙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在孔子曾经活动过的地方建造祭祀庙宇,另一类是在孔子未活动的区域建造纯纪念性庙宇。纪念孔庙大部分没有列入国家祭祀,只有个别的例如曲阜尼山书院、洙泗书院和仪封仰圣书院等几座孔子庙列入了国家祀典。

纯粹纪念性的孔子庙最早建造于东汉建和三年(公元149年),位于老子故居(今河南鹿邑)老子庙东侧,因为孔子曾经拜访过老子,所以孔子的第十七代孙孔畴在时任陈国国相时,在这里建造了纪念孔子的庙宇,但是这种纯纪念性孔庙非常少。在孔子曾经活动过的区域建造的第一所纪念庙宇位于怀州,始建年代不详北魏延兴四年(公元474年),拓跋弘曾派人前往祭祀,并将祭文刻在碑上。孔子纪念地孔庙比较多,宋代时期孔子曾在河南永城芒山避雨,后在此建立夫子庙纪念孔子;孔子在周游列国时曾在河南长垣县满村乡学堂冈讲学,后人便在此建立还乡祠;明代时为纪念孔子登顶泰山,在泰山顶建立孔子庙等等。早期建造的纪念孔庙后大多改称为书院,如淄博改为闻韶书院、西平改为仰圣书院、淮阳改为知德书院、弦歌书院等,这类孔子庙虽改称为书院,但仍属于纪念性质,仍为纪念孔庙。

孔氏家庙

孔氏家庙分为两类,一类是国家为流落在外地的孔子后代所建造,另一类是流落在外地的孔子后人自己建造的。孔氏家庙大多都是孔子族人自行建造的,自行祭祀,并没有纳入国家祭典,只有有衢州南宗家庙列入了国家祭典之中。国家为孔子后人建造的家庙最早出现在东晋时期,康丹阳的宣尼庙便是孔子嫡孙的家庙,这所庙宇虽然是家庙,但是同时也具有官庙的性质,国家拨款祭祀和维护。南梁北朝均建立了孔氏家庙,北朝北周京师长安建造了孔氏家庙。北宋末年,宋王室迁至江南,孔子四十八代孙衍圣公孔端友定居衢州市,为了使孔子嫡孙能够奉祀孔子,朝廷下令将衢州州学孔子庙改为衢州孔庙宋朝以后,孔氏族人越走越远,到清朝末期时,族人已经遍布各地并纷纷建立家庙祭祀,所以孔氏家庙也就演变成各地均有。

书院孔庙

书院一名最早在唐朝出现,但是书院孔庙最早出现在宋代,流行于宋元时期,发展于明代,盛行于清代,但是就孔子庙的规模来说,宋元时期的书院孔庙最为鼎盛。

白鹿洞书院在宋咸平五年(公元1002年),开始举行孔子的祭祀典礼,元至大二年(公元1309年)建造的南阳诸葛书院采用前庙后学的布局方式,与国立学校孔庙布局相同。有的书院孔庙的建筑规模较大,例如淮海地区书院的先圣庙设有乌头门、泮池及桥、戟门三间、大成殿三间、东西庑二十间等建筑。明清时期,许多书院不再供奉孔子,改为奉祀本学派的代表学者,书院孔庙大量减少,规模也逐渐缩小。

书院孔庙的名称在早期并不统一,白鹿洞书院孔子庙曾名为礼圣殿、学道书院和和靖书院名为燕居堂、相江书院称为先圣殿。明清时期,有一部分书院也像国立学校孔子庙一样称为作文庙,但是学院孔庙并未列入国家祀典,不宜称之为作文庙,便普遍称之为学院孔庙。

建筑风格

在建筑风格方面,孔庙的建设有北方和南方的差异,总体来看,在黄河流域和北地区的文庙基本都是官式建筑,装饰比较少,整体建筑体现出浑厚、端庄、大气的风格特点;在黄河流域以南多采用地方建筑方法,装饰较多,飞檐上翘,建筑灵动飘逸。

在北方建筑中,标准官式建筑正脊不加装饰,但是例如山西省陕西省河北省等地区,通常会在正脊部分加以砖雕修饰。例如北京孔庙为九间五进,重檐庑殿顶、四坡五脊,屋顶为黄色琉璃瓦,檐下单翘双昂七踩斗拱,门窗为六宛菱花隔扇式,并配有大小额枋和玺彩画

在南方建筑中,江苏省浙江省上海市南平市、院北、四川省贵州省云南省湖南省、湖北、广西壮族自治区广东省海南省等地建筑风格相近,闽南地区、台湾风格相似,院南、湖南、广西等地在建筑中多使用封火墙,广东、闽南、台湾弯、四川等地喜欢在建筑中多加装饰,并且多采用灰塑。例如雷州学宫,又称雷州市学宫、东圣宫,位于湛江市雷州市雷城一小内,其大成殿祭台的柱板上雕刻着石浮雕,图案为龙凤狮象和鲤游龙门,雕刻手法流畅粗狂,不在意细节,注重整体效果,大殿横梁上刻有双龙戏珠和双凤朝阳的浮雕图案,殿身架架上的短柱、座斗、驼峰、垫木上均雕有龙凤、鲤鱼、花草、波浪、努龙等图案,使用的颜色较为艳丽,对比强烈,营造出庄严肃穆的氛围。

代表庙宇

北京孔庙

北京孔庙又称国学孔庙、北京孔庙,位于北京市国子监街东侧。北京孔庙始建于14世纪的元朝,经历朝历代多次修缮与扩建,直至民国五年(1916年)才最后竣工。北京孔庙占地22000多平方米,古建筑面积约7400平方米,建有房屋286间,共有三进院落,以大成殿为中心,南北成一条中轴线,中轴线上主要建筑分别为先师门、大成门、大成殿、崇圣门。大成门外东侧建有碑亭、宰牲亭、井亭和神厨;西侧建有碑亭、致斋所、神库。庙内历史古迹较多,其中石刻最为著名,主要有进士题名碑、乾隆石鼓、十三经刻石和明清石刻碑等。

南京夫子庙

南京夫子庙位于江苏省南京市东南侧的秦淮河畔,始建于宋景祐元年(公元1034年),由东晋学宫扩建而成,经过南宋建炎时期、清代咸丰时期、抗日战争时期和文革时期的损毁,直至1984年,南京市人民政府为保护文化遗产,聘请专家进行研究规划,并拨款进行重建,历经20余年的修缮,先后恢复建设了大成殿、明德堂、尊经阁、江南贡院、乌衣巷等20余处建筑。南京夫子庙占地面积26300平方米,是一座既有明清风格,又有庙市街景特色的古建筑群。1991年南京夫子庙被评为“中国旅游胜地四十佳”之一。

吉林文庙

吉林文庙位于吉林省吉林市昌邑区文庙胡同,是中国东北地区建筑年代最早、建筑等级最高、保存最为完整的一座清代建筑群。吉林文庙始建于清乾隆七年(1742年),南北长约221米,东西宽约74米,四周由3米高的红墙环绕,正门前方是一个长约40米,高约5米的照壁,进入正门后,主体建筑依次是状元桥、棂星门、大成门、大成殿、崇胜殿。2006年,吉林文庙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越南河内文庙

越南文庙位于越南河内是该市的重要旅游景点。大约在西汉,儒学流传至越南,此后便一直持续发展。1070年,越南李朝皇帝李日尊决定在升龙城的南侧建立文庙,用来供奉孔子、周子和七十二贤人,同时让皇室子孙到这里来读书,此后文庙便一直担任教学的任务,直至1918年,阮氏王朝废除科举制度,文庙也就失去了教学任务,后经过修整,并对世人开放。河内文庙占地面积约为260000平方米,坐北朝南,整个建筑群由5个院落组成,有文庙门、大拜堂、正殿、大成殿、奎文阁等主要建筑,整个建筑群带有浓厚的东方庙宇风格。

日本汤岛圣堂

汤岛圣堂又称东京孔庙,位于东京文京区汤岛一丁目,宽永七年(1630年)三代将军德川家光在江户上野冈划分出一块地,命令林罗山建立圣堂和学塾,并由林家世袭教官,教导幕府臣僚的子弟学习儒学,建造之处时称为孔庙,而后先后改名为大成殿、圣堂。在历朝历代中,这里一时被用作教育场所,培养了众多人才,直至明治维新后这里被关闭。随后,这里先后被用作博物馆、学校和政府办公场所,后这些机构搬迁,圣堂才逐渐恢复。

印尼泗水文庙

泗水文庙位于印度尼西亚爪哇岛的泗水,1882年,华人为了坚持民族文化传统,反抗荷兰官方商业机构的歧视行为于光绪十年(1884年)在泗水建造了文昌祠。19世纪末,在庆祝孔子诞辰和建造孔庙的高潮时期,泗水文昌祠改名为孔子庙,后又改为孔夫子堂。1906年,文庙管理者将庙前的建筑拆除,新建庙宇,将原文昌祠改为学校,竣工后,这里成为东南亚地区最大的文庙,庙内藏有翻译成印尼文的《四书》《周易风水》《书经》等书籍。泗水文庙占地面积约为500平方米,殿前供奉着站立的孔子塑像,后院建有幼儿园,幼儿园由孔教会出资赞助,意在教育华裔印尼原居民后裔平民,并宣传孔教教义。

价值与影响

文化价值

孔子庙建筑历史久远,庙内历史古迹众多,有绘画、雕塑、书法等文化古迹,所以,孔子庙又是一座古老的博物馆。孔子庙始建以来,对中国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极大而又深远的影响,集中展示了孔子及儒家倡导的“仁”“和谐”“礼让”的文化价值。孔子庙不仅是历代统治者尊儒祭孔活动的历史见证,也是综合体现中国传统思想的文化载体。在未来的发展之中,孔庙也将承担着文化传承与教化和促进中华民族融合统一的双重功能。

历史价值

孔子庙是中国儒家文化的象征,见证了中国几千年来对孔子的崇拜与尊敬,体现了儒家学派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主流地位。同时,它也是中国古代教育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能人志士的场所,也是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孔子庙的建筑风格和建筑布局体现了中国古代建筑的艺术特点和中国古代封建体制政治、经济发展的状况,具有较高的历史和艺术价值。由于孔子影响力的扩大,从公元前3世纪开始孔子思想逐渐在世界范围中扩大,明代后期孔庙已经林立于世界各地,在亚洲地区孔庙多达2000余座。

人文价值

孔子庙是文化价值较高的庙宇,在历史的发展中不断积累着文化艺术,不断丰富,每一座孔庙都是一座博物馆,其建筑、碑刻、礼器、乐器和祭祀礼仪、音乐、舞蹈等均是十分珍贵的的文化遗产。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国际地位的提高,文化大国的形象也越来越重要,孔子庙的功能也已经超过了纪念性建筑的本身含义,同时它也成为了中华民族文化的象征。

传承与保护

中国各地的政府和社会力量大力修缮和增建孔子庙。例如,2007年南宁市政府重建南宁孔庙。南宁孔庙始建于北宋皇祐年间,1982年为了配合市政建设将庙内仅存的大成殿拆除。南宁市政府利用残余的大成殿零部件进行复建,改名为崇圣祠,2011年竣工落成,并举行祭孔典礼。南宁市的宣传资料上显示,南宁孔庙是南宁市的新名片。2009年柳州市政府决定重建柳州文庙,并将其纳入到“文化建设十大工程”之中,2010年9月建设工程竣工,并举行了祭孔典礼。

2006年,曾被认为是封建糟粕和迷信的祭祀孔子的舞蹈《祭孔大典》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由此,中原地区大陆的孔庙文化有了更为宽松的发展环境,各地的孔庙在不同程度上获得了新生。

孔子庙的历史与教育意义,使得在现代社会逐渐“博物馆化”。例如上海市嘉定孔庙,后经建设改为上海科举博物馆。从全中国来看,有众多的孔子庙均以博物馆的形式进行开放、运营和管理,或是在庙宇里面建设博物馆,如北京国子监街曲阜孔庙,改为北京孔庙和国子监博物馆;吉林文庙改为吉林市文庙博物馆

文化活动

孔子庙的主要用途是祭祀孔子和先贤先儒,这也是孔子后代的主要职责,孔庙祭祀从孔庙建立之初便开始了。根据历史资料记载,历史上有十二个皇帝十九次亲自到孔庙祭祀孔子,除此之外,还会经常派遣官员参加祭孔活动,所以各地的孔子庙内都保存了很多相关历代帝王祭祀孔子的祭文碑刻。1984年,山东省曲阜市第一次举办了国际孔子诞辰故里游,1989年,改名为中国曲阜国际孔子文化节,每年与孔子诞辰之日在孔庙举行祭祀大典。

祭孔大典

祭孔大典又称“丁祭乐舞”或“大成乐舞”,是山东省曲阜专门祭祀孔子的大型庙堂乐舞活动,是集乐、歌、舞、礼为一体的综合性艺术表演形式,于每年的农历八月二十七日孔子诞辰时举行,现代的祭孔大典的举办日期从9月26日持续到10月10日。祭孔大典主要包括乐、歌、舞、礼四种形式,其中,乐、歌、舞这三种均是围绕着礼仪进行的,所有礼仪均要求“必丰、必洁、必诚、必敬”。祭孔大典中所使用的音乐和舞蹈均表现了儒家思想文化,体现了艺术形式与政治内容的统一,充分的阐述了孔子学说中“礼”的涵义,表达了“仁者爱人”“以礼立人”的思想,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营造和谐氛围、构建和谐社会、凝聚民族精神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和作用。

祭祀仪式

在祭祀形式方面,可以分为官祭和家祭两类,在祭祀种类方面,可分为释奠仪、月朔释菜仪、月望行香仪、岁时常祭仪、告祭仪、祭中兴祖仪、袷祭、皇帝亲祭大典和御遣官祭告仪等祭祀仪式。释奠仪是孔庙祭祀中规格最高的仪式。释奠仪分为皇帝亲祀释奠和遣官释奠两种。皇帝亲祀释奠步骤流程较为繁琐,共有三十四道程序,在祀典开始前参加典礼的人会进行各项祭祀仪式的前期操练,在释奠仪式正式开始后整个流程不能出现任何差错;遣官释奠是皇帝在一些情况下不方便亲自祭祀时,便会派遣亲王、官员替代皇帝祭祀孔子,虽然是遣官释典,但程序依然十分严谨,甚至比皇帝亲祀更加严格。因释奠仪安排在每季仲月的上丁日,所以又称为丁祭。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