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士道 :1899年新渡户稻造创作的图书

更新时间:2024-09-20 17:49

《武士道》是日本新渡户稻造创作的社会学著作,首次出版于1899年。

《武士道》行文中大量引用了西方的历史和文学典故进行比较,便于外国读者阅读和理解。作者全面诠释了武士道精神,真实地反映了武士道的本质和内涵。但在书中,作者虽然竭力美化武士道精神,但是从作者的描述中依然可以看出武士道精神虚伪、偏执、残忍的一面。该书实际上是一篇为日本民族之魂——武士道、为日本军国主义思想的辩护词。

该书一出版就引起了外国读者的极大兴趣,其日文版1900—1905年6年间就再版了10次,还被译成了多种文字,在世界各地的日本研究书目中,《武士道》占有显著位置。

内容简介

《武士道》全书共分17章,分为三个部分,分别是:第一,武士道的界定及源泉。前两章,介绍武士道的界定范围,即伦理道德体系,以及武士道的起源—封建社会;第二,作为文化的武士道的文化特质与文化丛。三到十四章,介绍构成大和民族武士道精神的义、勇、仁、礼、诚、荣耀、忠、教育训练、自省、自杀与复仇、武士之魂、妇女观;第三,武士道的去向。最后三章,介绍武士道的影响及未来。

作品目录

创作背景

新渡户稻造在幼年时曾受到过武士道传统教育,并于明治三十二年(1899年)出于向外国人介绍武士道精神的目的,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州养病期间,用英文撰写了《武士道》一书。

作品思想

1、武士道的界定及源泉。

新渡户稻造把武士道比喻成樱花,就像樱花被风吹落以后仍然留有沁人的芬芳一样,武士道精神在脱离了其封建社会这一培育并使之繁荣的故土以后,仍然以一种精神的方式存在于日本国民的精神世界。在与德·拉维莱以及妻子的谈话中,新渡户意识到了封建制度和武士道的重要性,武士道对其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新渡户稻造把日本武士道与欧美骑士精神相比较,意识到这些与成文的相关法律规范小同,只能划归到伦理道德范畴。佛教、神道教、孔孟均对武士道有所影响。武士道把知识看成是获得智慧的方式,少而简的吸收异文化,成就了武士道文化。

2、作为文化的武士道的文化特质与文化丛。

文化,最小构成单位就是文化特质。日本民族,义、勇、仁、礼、诚、荣耀、忠、教育训练、自省、自杀复仇、武士魂、妇女观是构成日本文化的最小文化特质。在整体文化与文化特质中有一中间层次,即文化丛。武士道,是构成日本整体文化所必小可少的文化丛。倘若把武士道看成是一种文化,那么,义、勇、仁、礼、诚就是最基本的文化特质,整介成为荣誉观、忠君爱国意识、克己自省意识以及妇女观等文化丛,其过程是借助教育训练、自杀与复仇、剑等方式实现的。义,即正自。后来,正自慢慢在日本国民接受它的过程中发展成了义理,成了一种责任,它监督着日本国民不逃避责任,同时也是日本国民履行职责的动力。见义之勇—训练—冷静—娱乐,这样一个链条,构筑了武士道的“勇”。仁是一种美德与土道。这种嵌入了日本国民灵魂深处的“仁”,没能控制住日本扩张之心,“仁”已经变了质。“诚”必然有“礼”,“礼”小会独立存在,它构成“诚”的基础,在日本天皇而前又构成“忠”的基础,以上种种,成就了武士道见之于“荣誉”的观点,他们克己、自省,用武士之魂—剑、自杀与切腹诊释这一切。武士道精神还有关于妇道及妇女地位层面的内容,即妇女观。日本妇女拿起剑来保卫自己也保卫家庭,为贞洁、为丈夫、为孩子,象征武士之魂的剑既为自己准备,也为敌人准备。

3、武士道的去向。

武士来自民众,却非普通民众,他们远离民众,却又深深根植于民众之心,根植于日本国各阶层人士之心,这就是武士道精神的影响。随着时间推移,武士这一阶层消失之时,武士道渐渐离开民众而去,从各阶层人们心中渐渐模糊,留下的只有一抹身影,像散落的樱花那样,只有一摊沁人心扉的芳香,却抓不住它的实物。留给人们的,渐渐成了一种潜移默化影响。武士道不会消失,其光辉长存。

作品影响

该书一面世,马上得到国际社会的承认。当时的美国总统西奥多·罗斯福不仅亲自读了此书,还以此书赠给许多友人。1889年出版时,新渡户稻造买了几十册,送给自己的朋友和亲人。该书还被译成马拉地语德语、波希米亚语、波兰语法语等多种文字,成为世界研究日本的重要文献。

新渡户稻造或许没有意识到该书的影响,1900年此书在美国出版时,他妻子就让他将日本的版权买下,他回答说,“没有必要,在日本谁也不会想读这本书。”可是第二年回到日本,就发现他写的《武士道》已经译成日语再版九次,

并且还作为学校教科书的内容了。虽然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新渡户稻造作为和平的使者,在日本被他的崇拜者所纪念,他的塑像在20世纪60年代设立在家乡岩手县城堡中,他的头像被印在日元5000元面值纸币上。他自己在年轻时立志成为“太平洋的桥梁”,架设起日本与欧美之间的理解与友谊。但是对于中原地区来说,他的作用是负面的。他的《武士道》激起了日本军国主义的热潮。“1905年,新渡户稻造出版《武士道》的增订版,当年4月,被明治天皇召见,献上《武士道》一书。至此,《武士道》一书的社会功能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超越了当初向西方人解释日本道德的写作意图,成为军国主义宣传的一部分。”

作品争议

新渡户稻造在书中描写了武士道的“侧隐”之心,与“败者共感”、“对劣者同情”,写出武士内心的另一面。一方面该书出版受到热捧,另一方面,在日本国内,一些历史学者认为新渡户稻造的《武士道》是缺乏依据的,认为他所写的武士道,脱离了武士本身的生存环境,将“义”作为武士道的根本,是脱离武士实际的。

出版信息

作者简介

新渡户稻造(1862—1933),生于日本岩手县盛冈市,国际政治活动家,农学家,教育家。札幌农学校毕业。曾任国际联盟副事务长,东京女子大学的创立者,曾任东京大学预备校“一高”的校长、东京女大首任校长、东京女子经济专科学校校长。

参考资料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