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夷湍蛙 :蛙科湍蛙属动物

更新时间:2024-09-21 00:58

武夷湍蛙(学名:Amolops wuyiensis),俗称“粘搭子”,是蛙科湍蛙属的一种两栖纲,中国特有物种。该物种首次在1964年于福建省武夷山市区的崇安县三港被发现,经过鉴定研究后,被定为湍蛙属的一个新种,并以武夷山命名。尽管其数量正在下降,但国际自然保护联盟并未认为其受到威胁。

形态特征

成体:雄蛙体长41mm,雌蛙体长49rnm左右。头顶较平,头宽略大于头长;吻端钝圆,略突出于下唇;吻棱明显;颊部向外倾斜;鼻孔位于吻眼中间,鼻间距小于吻长而大于眼间距;鼓膜小,不甚清晰,可略见其轮廓;无犁骨齿,犁骨棱细长,各向中线后方延伸,相遇或相距甚近;舌后端缺刻深。

前肢短而粗壮,前臂及手长不及体长之半;指短扁,指长顺序3、4、2、1;指端均具吸盘及边缘沟,第三指吸盘小于上眼睑宽;关节下瘤及第三、第四指指基下瘤明显;指间无蹼;掌突2个,后半部极靠近或相连。后肢较长,前伸贴体时胫跗关节达眼前方,左、右跟部略重叠;胫长约为体长之半;趾端具吸盘及边缘沟,吸盘略小于或等于指吸盘;关节下瘤明显;趾间全蹼,第五趾游离侧缘膜明显,外侧踱问蹼达踱基部;内踱突呈长椭圆形,无外踱突。

皮肤略粗糙,体背及后肢背面有许多米色小痣粒,体侧有许多大小不等的圆疣,股后方及下方常有许多密集的小圆疣;胫部外侧的疣粒有的排成纵行,跗部无宽厚腺体;口角后方有两个颌腺;褶宽厚。雄蛙液浸标本的腹侧皮肤松弛症,成气囊状。腹面有小的扁平疣,后腹部的尤为明显。

生活时背面黄绿色或灰褐色,散有不规则的黑棕色大斑块,头部斑纹较小;嘴角后的两个颌腺及体侧之圆疣略带金黄色;四肢背方有黑棕色横纹,殷胫部各有3条,横纹间为紫灰色,股后方为细碎云斑;咽、胸部有许多灰黑色云斑;腹部白色,有些标本有云斑鮰

分布范围

武夷湍蛙是中国的特有物种,分布于浙江省安徽省福建省等地。

生活习性

武夷湍蛙常栖于海拔700~800m处的流溪及其附近的草丛或石隙里。主食昆虫及椎实螺、川卷贝等。模式标本产于武夷山市三港。省外仅见于浙江、安徽。

发现时间

武夷湍蛙于1964年在福建省武夷山区的崇安县三港首次发现,经鉴定研究,定为湍蛙属的一个新种,命名为武夷湍蛙。

外部链接

参考资料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