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尚仁 :清朝时期官员

更新时间:2024-09-20 13:48

武尚仁(1813年-1867年),字静山,别号莲峰,陇西县城种家巷人。清咸丰二年中进士,曾历任武英殿协修、国史馆修、嘉禾县知县、岳池县知县、广安州知州、广安府知府等职。后因父母年老多病,为尽孝道辞官归里,卒后封朝议大夫

人物生平

武尚仁(1813年-1867年),字静山,别号莲峰,陇西县城种家巷人。清咸丰二年(1852年)中进士,入选庶吉士。散馆后任武英殿协修、国史馆纂修。后,外调湖南省嘉禾县知县、四川省岳池县知县。咸丰十一年(1861年),升迁广安州知州,补广安府知府。数年后因父母年老多病,为尽孝道辞官归里,卒后诰封朝议大夫。

主要功绩

武尚仁在岳池县广安市为官清廉,颇有政声。在岳池7年,使岳池“甲于诸邑”,受到爱新觉罗·奕詝的褒奖;广安任内,使一府物阜民丰,社会宁定,民众为他建有功德坊、功德碑。清《四川通志》载:武尚仁离职时,全部家资仅文房四宝、书籍和日常用品一担,除此别无长物。

武尚仁在岳池的事迹史有详载。《岳池县志》记述:武尚仁上任之初,披阅方志,见岳池在历史上钟灵秀,人才辈出,且地利人和。然而眼下的岳池虽山清水秀,但民生凋敝,匪盗横行,讼狱弥结,人命危浅;虽有久负盛名的凤山书院,但学风不振,久不举士,武尚仁为此忧心如焚。他先从治安入手,清理积案,整肃吏治,靖乱安民,从而使社会秩序稳定,民得以各就其业。为了复兴教育,培养人才,他带头捐俸,修破败的书院,整饬学风,恭请赋闲在家的绵州孙桐生翰林出任书院山长。孙桐生博学多才,是中国早期的红学家,他的《妙批红楼梦》对后世红学研究有很大影响。从此,岳池重开文运,负求学者络绎不绝。为了满足越来越多子弟的求学要求,武尚仁还集资兴建了凤增、凤广、凤厦3所义学。

轶事典故

武尚仁勤政爱民有口皆碑。1993年《岳池县文史资料》刊登了“乙卯灾年”的一段往事:乙卯年即武尚仁上任的第三年,岳池遭遇了历史上罕见的旱涝灾害。春月插秧时节,老天滴雨不下,百姓心急如焚,武尚仁急群众之所急,发动兵士皂隶修渠整堰,开源引水。可是持续的干旱使河水无多,不能解决根本问题。有人颇有微词,说官府不祈上苍,何雨之有?为了平定躁动的民心,武尚仁按照当地习俗在万塔山设坛祈雨,焚香跪祷,竟至膝破血流。或许是苍天有眼,不日连下几场透雨,使农人终于插上了秧苗。殊料到了仲夏,却连续暴雨,河堤溃决,山体滑坡,百姓又受洪涝之苦。为抢险救灾,挽救生命,武尚仁一方面向上奏请减徭免赋,开仓放粮;一方面说服富户、官寺捐助。一天,他上华蓥山伏虎寺募捐,结识虎溪禅师,为其《虎溪诗稿》作序,《华银山志》(华蓥山时称华银山)补正。虎溪禅师深为感动,倾囊相助。

人物评价

武尚仁一生翰墨不辍,学有所成。他不仅文章超逸,诗、词、赋无所不通,而且写得一手好字,真、草、隶、篆无所不精。他的著作主要有《陇西抉微集》《搜珠集》《莲峰课艺》《静山遗书》等。今存岳池博物馆的《题\u003c虎溪诗稿\u003e序》和陇西博物馆的《也园\u003c论书偶存\u003e序》,不仅文章精粹,也是书法精品。武尚仁的墨迹今不多见,至今保存完好的岳池县雁塔区石崖上镌刻的“雁塔”二字可谓稀世之宝,书法家评论:“凝重豪劲,端庄肃穆,极见功力。”

武尚仁半生漂泊在外,桑梓故里对他了解不多,但有一段佳话却脍炙人口:他教子有方,成就了儿子武金榜题名,于光绪年间中进士,点刑部主事,被列入甘肃省"明清进士翰林之奇"。

参考资料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