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负泥虫 :鞘翅目负泥虫科动物

更新时间:2024-09-21 12:49

昆虫名,为鞘翅目(Coleoptera),负泥虫科(Crioceridae)。主是中国水稻的重要害虫,为害秧苗和稻田的禾苗。成虫、幼虫沿叶脉取食叶肉,在叶尖部分则食穿表皮。大发生年受害严重的禾苗全部变白,或造成禾苗生长黄弱,抽穗不齐,稻谷减产。除危害水稻外,受害作物还有粟、黍、小麦、大麦、玉米、芦苇、糠稷茭白

形态特征

成虫

体长3.7~4.6毫米,体宽1.6~2.2毫米。头、触角(基部两节橙红色)、小盾片钢蓝色或接近黑色。前胸背板(除前缘与头同色外)、足大部(基节、胫端及跗节黑色)橙红色。鞘翅目深蓝并带金属光泽。体腹面一般黑色。背面光洁无毛。头、触角和体腹面被金黄色毛。头具刻点;头顶后方有一纵凹,触角长度几达体长的1/2。前胸背板长大于宽,前后缘接近平直,两侧前部近于平行,中部以后收狭,基横凹不深,正中央有一短纵沟,横凹前微隆;刻点较密,其凹处更为明显,中纵线有2行排列极不规则的刻点;小盾片倒梯形,表面无刻点。鞘翅两侧缘近平直,肩内侧有一浅凹;刻点行整齐,基部和末行刻点较粗大,行距平坦;小盾片刻点行整齐,有3~6个刻点。

长椭圆形,长约0.7毫米。幼虫近于梨形,背面明显隆起。

生活习性

(1)成虫:成虫喜阴凉潮湿环境,早晨及阴天活动最盛。越冬成虫出蛰后交尾,可产卵多次。卵产于叶片正面距尖端约3厘米左右处,间亦产于叶鞘及叶背,每雌每次产数粒至10多粒,约略沿叶脉排成两列,亦有散产的,一生可产卵数十粒至100多粒。新成虫当年不交尾产卵,稍取食水稻后,即陆续向田边迁移找寻蛰伏场所,成虫的迁移还可借水飘流。

(2)幼虫:卵多在上午孵化。幼虫于清晨露重时很活泼,集中于稻叶的正面及叶尖,阳光猛烈时则隐蔽于背光处。幼虫除了蜕皮前后外,经常背负粪块。老熟幼虫将排泄物除去,爬到适宜处所,吐出白色胶状物作茧,藏身其中,约经2~4天即化成蛹。幼虫期10~15天。

分布范围

中国分布

黑龙江省吉林省辽宁省陕西省浙江省、湖北、湖南省福建省台湾省广东省广西壮族自治区四川省贵州省云南省

世界分布

朝鲜和日本

发生规律

(1)发生世代:中国各地均一年发生1代。

(2)越冬及虫源:以成虫在稻田附近背风向阳的塘边、沟边的禾本科杂草丛及其根际土缝越冬。以在芦苇、白茅及其切口内占多数。越冬时常有群集性。

(3)发生时期:在南方稻区,越冬成虫在3~4月恢复活动,4月下旬至5月上旬为活动盛期,初期取食蛰伏场所附近的假稻禾本科杂草,随后迁入水稻秧田及本田,交尾产卵,幼虫孵化后取食为害,4~6月份是为害期,5月中下旬幼虫盛发,为害早稻本田。5月下旬、6月初开始化蛹,6月上中旬当年羽化的新成虫渐多。

(4)发生因素:①气候因素。冬春温暖雨,适于越冬成虫生存,基数就大,发生亦提早,受害会加重。4~6月份多雨亦有利其发生为害,而高温则对其有抑制作用。②栽培因素。多发生于山区和半山区,特别是山谷阴坡稻田。凡离山较远、阳光充足的稻田,发生就少,平原地区,极少发生,甚至不发生。

防治方法

农业防治:结合积肥,冬春铲除杂草,杀死越冬成虫,减少基数。秧田灌水,捞杀成虫。结合中耕耘田,先用竹竿将幼虫打落,把幼虫糊入土中,如先撒施石灰,收效更大。

参考资料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