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史稿 :1957年王力所著书籍

更新时间:2024-09-20 18:50

《汉语史稿》是王力著语言文字著作,于1957年首次出版。

《汉语史稿》研究汉语发展的历史,分上、中、下3册,依据保存到当下的古代经、史、子、集、诗词、小说、俗语、小学著作及现代方言,汲取了前代小学家们的研究成果,联系社会发展的历史,注重语言自身发展的历史过程及与各方面的联系,用归纳总结的方法,从宏观、微观两个方面,系统地描述了上古、中古、近代汉语语音、语法、词汇的发展、现代汉语的形成的基本状况。该书第一次从历史角度出发,把语言的发展变化放在历史进程中来考察,从而揭示了各个不同历史时期汉语的面貌,是中国从语言史角度系统地研究汉语的开创性尝试。《汉语史稿》试图从语言史的角度系统地研究汉语,它以文学语言为对象,以语音、语法、词汇为纲,对汉语语音、语法、词汇发展的历史进行了比较全面的描述。

内容简介

《汉语史稿》共分五章:第一章“绪论”,着重介绍中国历代学者对汉语史研究的贡献和汉语史的研究方法;第二章“语音的发展”,着重介绍汉语语音从上古、中古到现代的声、韵、调系统的发展;第三章“语法的发展”,分历史形态学和历史句法学两部分,概述了汉语语法发展的全貌;第四章“词汇的发展”,介绍汉语基本词汇和各种词语的形成及其发展等;第五章“结论”,介绍汉语悠久的历史。

作品目录

创作背景

《汉语史稿》是中国较早的汉语史,是王力在对汉语语音、语法、词汇进行全面精深研究的基础上于1954年撰写的,最初为作者在北京大学讲授“汉语史”课程时写的教材。

作品思想

汉语至少有一万年以上的历史,文字材料从甲骨文至今也有三千多年了。尽管中国历代学者对汉语从音韵、训、文字等各个方面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但由于时代的局限,他们只是着眼于先秦这一平面静态地研究,没有从历史发展的全过程来探讨汉语发展的内部规律。《汉语史稿》运用历史比较的科学方法,第一次从历史发展的角度,揭示了几千年来汉语语音系统、语法结构、词汇,文字的内部规律。作者认为,语言的发展有其一般的内部规律和特殊的内部规律,其发展的速度是不平衡的,语言中词汇发展最快,而语法相对而言则较为稳定,而语言的这种发展变化,不仅受语言发展自身规律的支配,还会受到社会因素诸多方面的影响。因此,研究汉语史就必须密切联系社会发展的历史,重视语言各方面的联系,注意语言发展的历史过程。特别要注意用科学的方法对待材料,认真辨别史料的时代,考证力求精确,注意抓主要规律。研究汉语史,要善于利用现有资料,以今循古,再以古推今,根据上古音近义涵的情况,人们可以通过形声字的谐音,系统地求古音古义。现代汉语口语和方言对研究不同时期的语音发展状况有很高的参考价值。从汉语史的研究角度看,文字记载的材料中越接近口语的,参考价值越大。 

同属汉藏语系的其他语言如越南语、苗瑶语等对汉语史的研究也有一定的帮助。汉语史属于历史范畴。作者认为,汉语史的分期应由语言发展的内部规律来决定,作者不同意以文体的转变为标准;在语音、语法、词汇三方面中,作者认为应以语法为主要根据,语音次之。根据这个标准,作者把汉语史分为四个时期:(一)公元3世纪以前为上古期(3至4世纪为过渡阶段);(二)公元4世纪到12世纪为中古期(12世纪至13世纪为过渡阶段);(三)公元13世纪到19世纪为近代(1840年第一次鸦片战争到1919年五四运动为过渡阶段);(四)20世纪(五四运动以后)为现代。

作品影响

《汉语史稿》用科学的语言理论为指导,使用历史比较的研究方法,以古代书面语及现代方言为证据,建立起了一个科学的汉语史体系。将汉语的发展史全面系统地贯串起来,是学术界研究汉语的发展史的重要参考资料。

出版信息

《汉语史稿》初版于1957年到1958年间由科学出版社出版。1980年6月修订后改由中华书局出版。

作者简介

王力,是中国现代语言学家、诗人。字了一,广西壮族自治区博白县人。1927年赴法国留学,获巴黎大学文学博士学位。1932年回国,历任清华大学燕京大学广西大学、昆明西南联合大学教授,岭南大学教授、文学院院长,中山大学教授、文学院院长、语言学系系主任。1954年调北京大学任教授,直至去世。曾兼任汉语教研室主任,中文系副主任,并任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委员副主任。1956年被聘为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1957年赴波兰讲学。曾兼任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顾向,中国语言学会名誉会长,中国音韵学研究会名誉会长,《中国大百科全书》总编辑委员会委员。

参考资料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