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科技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江苏科技大学二级学院

更新时间:2024-09-20 19:37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具有60年的办学历史,其焊接专业1953年开设于上海船舶工业学校时期,为全国最早设立焊接专业的3所学校之一。1988年成立焊接与材料系,2003年更名为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是中国材料研究学会理事单位,江苏省焊接学会挂靠单位和理事长、秘书长单位,中国焊接学会高能束及特种焊接专委会副主任委员单位,中国焊接学会熔焊工艺及设备专委会副主任委员单位,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电焊机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单位、中国电工技术学会电焊技术专委会副主任委员单位、中国造船工程学会材料学术委员会专家委员单位。

学院简介

学院现有“材料科学与工程”博士后科研流动站,1个“材料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博士点(硕士点),以及下属的“材料加工工程”、“材料学”、“材料物理与化学”、“材料腐蚀科学与防护技术”等4个二级学科博士点(硕士点),1个材料工程硕士领域;"冶金工程“一级学科硕士点划转江苏科技大学张家港校区。学院"设置“焊接技术与工程”、“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金属材料工程”、“高分子材料与工程、” “材料腐蚀与防护”、“电子封装技术”等6个本科专业(方向);设有3个教学系:材料与成型系、焊接与电子封装系、腐蚀防护与高分子系,3个实验室:金属材料与材料成型实验室、焊接与电子封装实验室,腐蚀防护与高分子材料实验室,另有一个校级材料分析测试中心挂靠我院。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是江苏省“十二五”一级重点学科,材料加工工程学科为江苏省“十一五”重点学科,也是江苏省优势学科建设群“船舶与海洋工程”的重点建设学科。2012年全国高校学科评估,材料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取得排名并列全国第48位的优秀成绩。焊接技术与工程专业是国家特色专业、国家综合改革试点专业和江苏省品牌特色专业,金属材料工程、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为江苏省特色专业。拥有江苏省先进焊接技术重点实验室、江苏省现代焊接技术科技公共服务平台、江苏省高效焊接工程中心、江苏省材料科学与工程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江苏省化学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共享国家级船舶与海洋工程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江苏省船舶先进设计制造技术重点实验室;原中国船舶工业集团高效焊接重点实验室依托单位,原国防科工委特种焊接技术和大型结构件焊接技术研究应用中心共建单位。

学院现有一支结构合理的江苏省优秀学科梯队,先后涌现出全国焊接领域著名专家沈世瑶教授,全国金属材料知名专家、全国先进教育工作者、全国五一劳动奖获得者刘和法教授,船舶行业及武器装备系统首席专家、全国五一劳动奖获得者蒋成禹教授,全国特种金属材料领域著名专家谢春生教授等优秀教师。学院在校本科生1600多人,博士和硕士研究生300多人。毕业生深受用人单位好评,就业率均保持在98%以上。

学院以教学、科研为中心,融“学科建设、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实验室建设”四位一体,注重提高科研水平和教学质量,注重培养人才的创新能力。承担国家863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防研究计划、省重大科技攻关、省工业支撑、省重大科技成果转化基金等国家及部省级研究课题300余项,累计科研到款经费超亿元;申请及获得国家专利300余项;获江苏省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江苏省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教育部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 ““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一等奖1项、江苏省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特等奖1项,以及其它部、省、行业学会、市厅级科技进步奖40余项。建有江苏省本科精品课程2门、江苏省研究生优秀课程4门、江苏省精品教材2部,出版学术著作、教材20多部,在国内外著名刊物上共发表论文1000余篇,其中400余篇被SCI、EI、ISTP收录。

师资力量

现有教职工120多人,其中,教授22名、副教授34名,具有博士学位人员68名,专业教师博士率超过80%,海外留学回国人员31名;拥有国家“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入选者1名,江苏省“333工程”科技领军人才3名,江苏省“六大人才高峰”高层次人才2名,江苏省“青蓝工程”中青年学术带头人3名,江苏省优秀青年骨干教师3人,1人获全国“国际劳动节”劳动奖章,1人获国务院专家特殊津贴,多人获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称号。

教学成果

学院以教学、科研为中心,融“学科建设、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实验室建设”为“四位一体”,注重提高科研水平和教学质量,注重培养人才的创新能力。2000年开始,承担国家863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防研究计划、省重大科技攻关、省工业支撑、省重大科技成果转化基金等国家及部省级研究课题200余项,累计科研到款经费7000多万元;申请及获得国家专利80余项,获部省市厅级科技进步奖30余项。在特种焊机、水下焊接与切割、高性能材料、涂料及其制备技术等方面的研究与开发,已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形成了特色,已转让科技成果数十项,直接经济效益3000多万元。建有省级精品课程2门、省级研究生优秀课程2门、省级精品教材1部,出版学术著作、教材14部,在国内外著名刊物上共发表论文800余篇,其中近200篇被SCI、EI、ISTP收录。

科研概况

学科实验教学条件完备,仪器设备先进,船舶新材料及焊接学科的试验研究条件进入了全国同类专业点的先进行列。本学科拥有江苏省先进焊接技术重点实验室、江苏省现代焊接技术科技公共服务平台、江苏省材料科学与工程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江苏省化学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共享江苏省船舶先进设计制造技术重点实验室;是原中国船舶工业集团(部级)高效焊接重点实验室的依托单位,原国防科工委特种焊接技术和大型结构件焊接技术研究应用中心的共建单位。

多年来,与国内以及美国加拿大日本俄罗斯乌克兰等国的一些学术团体、大学与研究机构,保持着经常性的学术交流与合作。在船舶行业和江苏省省内知名度高,在国内外学术界有一定影响力。本学科是江苏省焊接学会挂靠单位和理事长单位,中国焊接学会熔焊工艺及设备专委会副主任委员单位,中国电焊机标准化技术委员会、中国造船工程学会材料学术委员会的专家委员单位,江苏省热处理专委会常务理事单位;还是中国材料研究学会中国金属学会、中国焊接学会、中国船舶行业协会中国材料网的理事单位,中国机械工程学会的高级会员单位。

本学科面向船舶、武备、交通、机械、化工、冶金和能源等主要领域,本学科重点开展焊接技术与装备、新材料成型及应用、纳米材料及纳米结构、新型功能材料、材料物理与化学等方面的理论与技术研究,在新型弧焊电源、船舶高效焊接、新材料及异种材料连接、舰船用有色金属材料及特种钢、特种铜合金材料、船舶涂装及保温材料、高性能纳米材料、形状记忆合金、新型功能配位化合物、材料腐蚀与防护等研究方面,已形成显著特色,不少研究成果在造船、动力、钢铁、化工、汽车等行业获得应用,解决了一些理论和技术难题,为国防、船舶工业、社会经济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近五年,出版教材(专著)11部,获省部级优秀教学成果奖14项。承担国家“863”计划、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防研究计划、省基础研究计划、省重大科技攻关计划、省重大科技成果转化基金、大型企业委托研究计划等资助的研究项目134项,科研经费4117万元。获省部级科技成果奖25项,其中二等奖4项;获得发明专利10项、实用新型专利9项,申请(待授权)发明专利52项、实用新型专利8项;发表论文637篇,其中被SCI、EI、ISTP收录179篇。

国际交流

长期以来,学院与乌克兰巴顿焊接研究所、乌克兰国家马克洛夫造船大学,大阪大学、群马大学、名古屋工业大学、东京工业大学麦克马斯特大学滑铁卢大学,韩国材料研究所、科学技术院、成均馆大学、光州大学,美国密苏里科技大学亚利桑那州立大学、德国亚琛工业大学、俄罗斯克雷洛夫海军研究院等国际知名高校和研究院所建立了良好学术交流和合作关系。

专业介绍

工程学院下设六个专业,分别为金属材料与工程专业、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焊接技术与工程专业、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电子封装技术专业与金属材料工程(腐蚀与防护方向)专业。毕业去向多以上海市江苏省浙江省广东省等沿江沿海地区为主,从事科研、开发、管理等工作。

金属材料工程专业

本专业培养方向具备金属材料科学与工程等方面的知识,能在材料结构研究与分析、金属材料、材料制备、金属材料成型等领域从事科学研究、技术开发、工艺和设备设计、生产及经营管理等方面工作的具有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

主要课程设置:材料科学基础、工程图学、物理化学工程力学、机械设计基础、电工电子技术、计算机基础、计算机程序设计、材料力学性能、材料物理性能、材料近代分析方法、CAD基础、金属熔炼工艺学、金属液态成形原理与工艺、新型材料制备方法、金属塑性加工学、金属热处理原理与工艺、材料质量控制与检测技术等、工程管理及人文艺术类课程。

本专业毕业生一次性就业率高,可在科研院所从事工程材料及新型材料的产品开发和研究工作,也可在船舶、机械、电子、航空航天、交通、能源、化工、冶金、建筑、轻纺、军工等企业从事材料制备、材料选择与应用、材料质量与性能检测等工程技术和管理工作。

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

本专业培养系统掌握材料学科和机械学科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以及材料成型工艺及设备的控制技术,能在材料成型及控制领域从事设计制造、工程应用、科学研究、技术开发、企业管理和经营销售等方面的具有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的高素质复合型高级专门人才。

主要课程:工程图学、工程力学、弹塑性力学基础、机械设计基础、电工及电子技术、微机原理及应用、材料科学基础、材料近代分析方法、材料成型原理与技术基础、冶金传输原理、凝固原理、铸造合金及其熔炼、液态成型工艺及模具设计、特种铸造及模具设计、材料成型数值模拟技术、塑性成型原理、塑料成型工艺及模具设计、压铸工艺及模具设计、材料成型CAD/CAM、材料成型设备及自动化、材料成型测试与控制、现代模具制造技术、主流CAE软件概论、快速成型与快速制模、无损检测、工程管理及人文艺术类课程。

毕业后可在机械、冶金、船舶、交通、能源、航空航天、电子、建筑等各类企业、科研院所从事金属及非金属材料的成型工艺及产品设计、质量控制与检测、相关设备及模具的设计与制造、CAD/CAM软件应用与开发、数控加工、计算机控制与应用、生产过程的组织管理和营销等方面的工作。

焊接技术与工程专业

本专业培养较系统的掌握材料科学、焊接冶金及材料焊接性、焊接设备及自动化、焊接应力与变形控制等方面所必需的基础理论与专业知识,注重多学科知识的综合运用并获得工程师基本训练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学生毕业后能在船舶、机械、化工及国防工业等领域从事焊接技术与工程方面的试验研究、开发设计、运行管理和经营销售等方面工作。

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材料科学、材料连接原理、焊接设备及自动化、焊接结构设计与制造等方面所必需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并有一定的工程技术知识及初步的技术经济分析、经营管理方面的知识。

主要课程:物理化学工程力学、机械设计基础、材料科学基础、电工电子技术、微机原理、计算机在焊接中的应用、材料连接原理、焊接方法与设备、焊接结构与设计、工程管理及人文艺术类课程。

江苏科技大学是船舶行业唯一具有焊接技术与工程专业的学校,也是全国为数不多的办学历史最长的焊接专业之一,培养的本专科毕业生和毕业研究生素质高、适应面宽,普遍受到用人单位的好评,近几年来毕业生就业率始终保持在江苏省高校前列,毕业研究生就业率连续几年保持100%。

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

本专业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掌握高分子材料合成、加工的基本原理,能在高分子材料的合成、共混改性和加工成型等领域从事科学研究、技术开发、工艺和设备设计、生产及经营管理、教学等方面工作,并具有开拓创新精神和竞争能力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主要课程:有机化学、物理化学、无机及分析化学、化工原理、高分子化学、高分子物理、聚合物加工原理、材料近代分析方法、聚合物合成工艺、高分子材料研究方法、高分子材料改性、涂料和胶粘剂、复合材料工程管理及人文艺术类课程。

本专业毕业生的择业面宽,适应能力强。适合于高分子材料合成与加工、复合材料、橡胶、塑料及纤维制品等的生产企业以及研究单位的新产品研发、生产和管理工作,以及高等院校的教学和科研。主要面向化工、建材、汽车、石油化工、航天航空、电子、家电、包装以及造船等行业。

电子封装技术专业

本专业在电子封装领域内,以电子封装工艺与封装材料等为主要方向,培养系统掌握材料科学与工程电子科学与技术机械工程等交叉学科的基础理论,以及电子封装工艺和设备及相应的控制技术的工程技术人才。主要学习材料科学与工程及电子科学与技术两个学科领域及其它相关交叉学科的基础理论和应用技术,侧重电子封装的基础理论与技术,接受现代工程师的基本训练,具有从事电子封装工艺及设备、电子封装材料、过程控制、应用技术开发、生产组织管理的基本能力。

主要课程:工程力学、材料科学基础、固体电子学基础、材料连接原理、微连接原理与方法、电子封装结构与工艺、电子制造技术基础、材料物理与力学性能、电子工艺材料、电子组装技术、电子封装可靠性理论与工程、连接装备及自动化、工程管理及人文艺术类课程。

本专业学生毕业后主要在IT、电子封装材料、电子封装技术与工程等相关行业,包括:通信设备、计算机、网络设备、军事电子设备、视讯设备等的器件和系统制造,以及电子封装材料、电子封装设备、电子封装工艺等企业和研究机构从事科学研究、技术开发、封装测试、产品设计、生产及经营管理和经营销售等工作。

金属材料工程(腐蚀与防护方向)专业

本专业在金属材料腐蚀与防护专业内,以腐蚀机理与腐蚀防护方法及应用等为主要方向,培养系统掌握金属材料腐蚀机理、腐蚀防护方法及应用、腐蚀电化学基础理论,具有金属材料腐蚀防护专业所需的计算、测试、文献检索等基本技能和数据分析、实际工程应用中腐蚀防护方法等基本能力,熟悉腐蚀防护工艺设计和测试设备,能在金属材料、电化学、腐蚀防护机理、电化学防腐蚀方法、涂料生产及涂装工艺等领域内从事科学研究、设计制造、技术开发、企业管理和实际工程应用等工作,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富有创新精神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主要课程:计算机程序设计、CAD基础、电工电子技术、机械设计基础、工程图学、有机化学、物理化学、高分子物理、高分子化学、材料科学基础、材料力学性能、近代分析方法、腐蚀学、耐腐蚀金属材料学、金属腐蚀实验方法、涂料化学、材料防护、涂装工艺腐蚀学、腐蚀电化学、涂料化学、涂装工艺、功能高分子材料、材料表面工程技术、高分子配方设计等。

就业方向:本专业就业面宽、需求量大。可在各类企业、科研院所从事金属材料的腐蚀防护机理、燃料电池、工程防腐方法及应用、涂料生产、涂装工艺、电化学等方面的研究和工程应用工作。也可继续深造攻读研究生,从事与本专业相关的理论教学、科学研究和技术管理等工作。

参考资料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