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志勋 :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

更新时间:2024-09-21 13:21

沈志勋(Zhi-Xun Shen),1962年7月出生于中国浙江温州,是一位具有美国国籍的中国裔实验和固态物理学家。他在物理学界尤其以高温超导体上的角分辨光电发射光谱(ARPES)研究而闻名。沈志勋是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美国艺术与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斯坦福大学物理科学Paul Pigott讲席教授,同时也是斯坦福大学SLAC国家实验室的首席科学家。他的主要研究领域包括凝聚态物理、复杂材料如超导材料、磁性材料与其他绝缘材料。

人物经历

1974年,沈志勋从瓦市小学毕业,考入温州第二高级中学 [4]。

1979年,考入复旦大学物理系,毕业之前参加中美联合培养物理类研究生计划(CUSPEA)考试。

1983年,从复旦大学毕业后,赴美留学。

1985年,在罗格斯大学取得硕士学位,之后进入斯坦福大学应用物理学攻读博士学位。

1989年,博士毕业之后在斯坦福大学任教,先后担任助理教授(1989年-1991年)、副教授(1991年-1996年)、正教授(1996年-2000年)。

2000年,获得世界超导实验物理界的卡默林·昂纳斯奖(Kamerlingh Onnes Prize)。

2005年,担任斯坦福大学Geballe先进材料实验室主任(至2008年)。

2006年,担任斯坦福大学材料和能源科学研究所(SIMES)的创始主任。

2009年,获得美国能源部代表美国总统颁发的欧内斯特·奥兰多·劳伦斯奖。

2010年,担任SLAC国家实验室(斯坦福同步辐射光源,SSRL)的首席科学家。

2011年,与彼得·约翰逊一起获得美国物理学会凝聚态领域最高奖Oliver E Buckley奖。

2015年4月29日,入选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

2017年4月,入选美国艺术与科学院院士;11月28日,入选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

主要成就

科研成就

沈志勋发展并开拓了电子的能量、动量自旋、时间和空间的高精密测量及其在凝聚物理学及其相关的交叉学科的应用。为某些学科的兴起发挥了关键性的、有的是决定性的作用。特别是他对现代角分辨光电能谱的发展和对铜基超导体和其他量子材料的认知做出了开拓的贡献,改变了强关联材料的研究格局。他还在现代光源和自由电子激光以及量子材料原位生长领域均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据2019年8月中国科学院官网显示,沈志勋已在《自然》《科学》《物理评论快报》等发表百余篇论文;其中26篇论文被ISI的数据统计定为被引用最多和最有影响的论文。论文被SCI总引用超过3万次,其中单篇被引用大于100次超过90篇;H因子超过90,先后在学术会议上做邀请报告300多次。

人才培养

1989年,沈志勋进入斯坦福大学任教,培养了多名博士,并指导博士后的研究工作,同时沈志勋长期关心中国的科技发展和人才培养,促进中美学术交流,他培养的研究人员有:超导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周兴江复旦大学应用表面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封东来,其中一些学生的具体信息如下:

社会任职

2013年9月12日,沈志勋在上海应物所受聘为中国科学院阿尔伯特·爱因斯坦讲席教授。

2014年12月,受聘为南京大学名誉教授。

人物评价

他(沈志勋)也为中国学者及获得的成果得到国际认可做出了贡献。(中国科学院评)

沈志勋在凝聚态物理和复杂材料研究中做出了开创性工作,是学术界公认的凝聚态物理领域国际一流科学家。(复旦大学新闻网评)

长期以来,沈志勋教授关心中国的科技发展和人才培养,积极推动和中国的合作,努力为国内学者创造各种条件,对中国的科技发展以及在国际上争得更多的话语权做出重要贡献。(南京大学物理学院评)

荣誉表彰

参考资料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