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卦 :《周易》六十四卦之第十一卦

更新时间:2023-11-17 16:52

泰卦,是《周易》六十四卦之一,为《易经》通行本的第十一卦、帛书本的第三十四卦。卦辞为:“小往大来,吉,亨”,象征“通泰”。此外,泰卦也是十二辟卦之一,配以建寅之月即夏历一月。

泰卦下乾上坤,乾为主,坤为客。“乾”为天,象征日气;“坤”为地,象征川水;日气上腾,川水下注,阴阳二气交感而通,通则久,久而安,故天地通泰。事物对立面的交合、统一,往往是走向亨通的先决条件。泰卦正是以上下交通、阴阳应合,阐明事物“通泰”之理,揭示了事物的对立统一,反映了朴素的辩证法思想。

历代易学家对《周易》多有注释,因此也产生了不同的见解。如对泰卦的理解,王弼孔颖达等传统经学家认为泰道并不会自然而然地形成,而需要人为的主动干预,才能实现阴阳交汇而不错乱、万物各得其所的景象;而宋明理学的主流观点则认为,泰道是自然形成的,人力只是辅助,学者更应该体会天地通泰的自然气象。

卦名

泰卦为《周易风水》通行本的第十一卦、帛书本的第三十四卦,“泰”有通畅、交通之义。卦象下乾上坤,乾为主,坤为客。“乾”为天,象征日气;“坤”为地,象征川水;日气上腾,川水下注,阴阳二气交感而通,通则久,久而安,故天地通泰。

泰卦在通行本中处于履卦否卦之间,根据《序卦传》的说法,履卦象征循礼小心行走,循礼小心行走而导致通泰,然后万事均安,所以泰卦处在履卦之后;“泰”是安泰亨通的意思,万物不可能终久通泰,所以接着是象征“否闭”的否卦。泰卦的九二与六五易位则成既”卦,而否卦之六二与九五易位则成未济卦。火性本上炎,水性本润下,若颠倒其位则成“既济”,若维持原状则为“未济”,这与“泰”“否”的道理一致。

此外,泰卦也是十二辟卦之一,配以建寅之月即夏历一月。

卦辞

卦辞

原文:泰:小往大来,吉,亨。

译文:泰卦象征通泰,柔小者往外,刚大者来内,吉祥,亨通。

哲学解读

根据王弼孔颖达的理解,天地之气交汇之时,万物并不会自然达成最适宜的状态,而必须要有人力的帮助,才能各得其所,其中君主的权势影响最广,其参与尤为重要,故《周易正义》云:“物皆通泰,则上下失节于此之时,君当剪财成就天地之道,辅相天地之宜。”只有经过人力主动、合宜的参与,天地才能寒暑得其常、生杀得其节,万物才能维持各自的正性,这是依照“天生人成”“人与天地参”的思路而形成的理解,这种解释相对而言更强调泰道人为的一面。宋明理学的主流观点则认为,天地之气交汇之时,阴阳二气自然会呈现出万物各得其所的趋势,人力的的参与只是辅助天地完成这一趋势,君主的工作也只是体察天地通泰的气象。相比传统经学而言,宋明理学更强调泰道自然的一面。无论依照哪种解释,传统学者均认为泰卦强调了交流、沟通的重要性,并且要求人们参与促成万事万物的交流,使万物各得其所。

近代学者认为泰卦的思想反映了朴素的辩证法思想,《彖传》所谓“天地交”“上下交”包含了事物的正反两面相互易位则易于沟通的意思。如日本学者金谷治指出,泰卦以天地颠倒的形式为安泰,至少使人感到其中有肯定变革的涵义;易学大师金景芳亦认为,《周易风水》中的阴阳是代表万事万物对立斗争的两个方面,它们不但处于对立的状态,在大多数情况下,也会非常和谐地统一在一起,泰卦即反映了事物对立的同时又和谐统一的一面。

彖传

原文:《彖》曰:“泰,小往大来,吉亨。”则是天地交而万物通也,上下交而其志同也。内阳而外阴,内健而外顺,内君子而外小人,君子道长,小人道消也。

译文:《彖》说:“通泰,柔小者往外,刚大者来内,吉祥,亨通。”这是表明天地阴阳交合、万物的生养之道畅通,君臣上下交合、人们的思想意识协同。此时阳者居内,阴者居外,刚健者居内、柔弱者居外,君子居内、小人居外,于是君子之道盛昌,小人之道消亡。

解读

《彖》传将泰卦的旨意总结为“天地交而万物通”“上下交而其志同”,揭示了泰道由“交流”而“通泰”的特征,其中“天地交而万物通”中的“天”指下乾,“地”指上坤,此句据上下卦象,说明天地阴阳交和、万物生养畅通之理。相反,若天气上腾,地气下降,各自闭塞,不能相交,则万物无由得生,这说明万物的生养正由阴阳二气的交流沟通为前提。“上下交而其志同”中的“上”指君主、“下”指臣子,此句以人事为喻,表明上之与下、天之与地,犹如君之与臣,只有相互交感,才能够济养万物。金景芳指出,这里对天地、阴阳、君臣、上下的叙述无所抑扬,只用以强调交与不交的问题,表明交流在泰道中的重要性。

“内阳而外阴,内健而外顺,内君子而外小人”中的“内”“外”分别指内卦、外卦,“阳”“健”“君子”,分别指泰卦的三个阳爻;“阴”“顺”“小人”,分别指泰卦的三个阴爻。此句以阴阳爻的居位特点,解释卦辞的“小往大来”。泰卦的阳爻均处于内卦、阴爻均处于外卦,这一方面说,阳健君子居内,阴顺小人居外,在内在外各得其所;另一方面也有重内轻外,于阴阳有所抑扬的意思。“君子道长,小人道消”总结前句的喻意,说明泰道总的趋势是阳气上进、阴气沉息,利于君子而不利于小人。

象传

原文:《象》曰:天地交,泰,后以财成天地之道,辅相天地之宜,以左右民。

译文:《象传》说:天地交合,象征“通泰”,君主因此裁节促成天地交通之道,辅助赞勉天地化生之宜,以此保佑天下百姓。

解读

《象传》表明,泰卦的意向是天气与地气相互交合,形成通泰的局面。“后以财成天地之道”一句中的“后”指君主;“财”,《释文》引荀爽本作“裁”,是“裁节”“调理”的涵义;“天地之道”,即天地相交之道。此谓“通泰”之时,必须善为裁节调理,不使滥“通”失节,才能成就“天地相交”之道。而根据虞翻的理解,“财”即谓“财用”,此句的意思是人君“守位以人,聚人以财”,表明财用是人君稳固其地位,并进一步参与成就天地之道的前提。

“辅相天地之宜”中的“相”,“辅相”为“辅助”“赞勉”之意,与前句“财成”对文;“天地之宜”,即天地化生之宜。此句谓“通泰”之时,必须多加扶持,不断赞勉促进天地化生之宜,含有不可因“泰”自逸的微旨。“以左右民”一句的“左右”即“佐佑”,为“保佑”之意。此句合前两句,说明“君主”观《泰》卦之象,悟知处“泰”不可安逸无事,应当调节成就“天地之道”,辅助赞勉“天地之宜”,使上下交通、治国保民,才能长获“通泰”。

爻辞

卦之初为尾,卦之上为首,阳爻为九,阴爻为六。

初九

原文:初九,拔茅茹,以其汇,征吉。

译文:初九,拔起茅根,根系相牵,这是同质汇聚所致,往前进发可获吉祥。

象传

原文:《象》曰:“拔茅征吉。”志在外也。

译文:《象传》说:“拔起茅草,往前进发可获吉祥。”说明初九的心志是向外进取。

解读

“茅”,意为茅草;“茹”,意为植物根状茎相牵引之状;“汇”,《释文》:“类也。”谓同质汇聚。此处以拔茅草之时,茅草的根系相互牵引,被一起拔出作为比喻,说明初九当“泰”之时,阳刚处下,当其初始,与二、三两阳俱有外应而志在上行,故一阳动则三阳并动,以此进取,必能通达,故称“征吉”。

九二

原文:九二,包荒,用冯河,不遐遗,朋亡,得尚于中行。

译文:九二,有笼括大川似的胸怀,可以涉越长河,远方的贤者也无所遗弃,同时不结党营私,能够佑助行为持中的君主。

象传

原文:《象》曰:“包荒”“得尚于中行”,以光大集团也。

译文:《象传》说:“有笼括大川似的胸怀”“能够佑助行为持中的君主。”说明九二的道德光明正大。

解读

包荒:“包”,犹言“笼括”;“荒”,意指“大川”。此爻以笼括大川为喻,表示九二阳刚居中,胸怀广阔而能包容一切。此外,王弼则将“包荒”释作“包含荒秽”,整体意涵亦是表示胸怀广大,无所不受。

用冯河,不遐遗:“冯”,通“淜”,“涉越”之意;“不遐遗”为“不遗遐”的倒装。此句承前句义,说明九二既有“包荒”之德,于是可以涉越长河,广纳远方贤者。

朋亡:“朋”,朋党;亡,即“无”。此谓九二道德光明,不结党营私。

得尚于中行:”尚“,意为“配合”“佑助”;“中国银行”,指六五居尊、行为持中。此句合前文诸句,说明九二以阳刚处泰下卦之中,有“包荒”“冯河”“不遐遗”“朋亡”之象,上应六五柔中,犹如臣子用广阔无私的胸怀辅助行为持中的“君主”治理天下,以成就“通泰”之象。

总体言之,九二爻辞认为,世道通泰,往往体现于“治世”之臣胸襟广阔,秉公无私,并能与行为持中的君主上下相得,共同促成世道通泰的景象。

九三

原文:九三,无平不陂,无往不复,艰贞无咎。勿恤其孚,于食有福。

译文:九三,平地无不化为险陂,去者无不再次回复,能够牢记艰难、守持正固就可免遭咎害,不怕不取信于人,食享俸禄自有福庆。

象传

原文:《象》曰:“无往不复。”天地际也。

译文:《象传》说:“去者无不再次回复。”说明九三处在天地交接的边缘。

解读

无平不陂,无往不复:“陂”,意为水旁或山旁倾陡之处。此句以“平”变“陂”、“去”转“复”为喻,说明九三处内卦之终,为上下卦转折点,在此应当谨慎行事,防止“通泰”转为“否闭”。

艰贞无咎:此谓九三不可处泰忘忧,宜多戒惕。

勿恤其孚,于食有福:“恤”,“忧也”;“孚”,“信也”,此处含“取信于人”之义;“食”,谓食享俸禄。这此句承前句之义而发,说明九三当此“通泰”可能转化之时,若知“艰”守“正”,不但“无答”,而且可以“孚信”于人,长保俸禄。

总体言之,九三爻认为,事物的发展往往正、反相互转化,九三爻正当天地复位之际,原处于下位的天将重新回归上位,以人事而论,此爻通常象征社会、时势动荡之时,处于这一阶段的君子应当谨慎行事,防身避害,同时应当使泰道顺利进行,否则泰道将有转换为否道的危险。君子处泰若能虑否,则足以避害。

六四

原文:六四,翩翩,不富,以其邻不戒以孚。

译文:六四,连翩下降,虚怀若谷,不有富实,虽与近邻未相告诫,但都心存诚信。

象传

原文:《象》曰:“翩翩不富。”皆失实也;“不戒以孚。”中心愿也。

译文:《象传》说:“连翩下降,虚怀若谷,不有富实。”说明上卦阴爻都损去了殷;“未相告诫,但都心存诚信。”说明阴爻内心均有应下的意愿。

解读

翩翩:此处指相从下降之状,这句说明六四以阴居上卦之初,当“上下交泰”之时,与五、上两阴连翩下降,求应于阳。

不富:此处喻六四能虚怀若谷,下应初阳,即《学易记》所谓“上以谦虚接乎下”之意。

以其邻不戒以孚:此句申发前两句之义,说明六四与近邻诸阴未曾相互诫告,而均有下应阳刚的诚信心怀,故能不约而同、连翩并降。“邻”指五、上,四虽“不富”却能挟五、上二邻相从而下,是因为三阴皆欲求阳,故不待教戒而能以之下孚乎阳。

总体而言,本卦义主“交泰”,故阳能禀实应上,阴能虚己应下。阴阳上下交济,遂呈“通泰”景象。六四“翩翩”与初九“拔茅”两象正相呼应,一者同心上进,一者同心下孚,说明阴阳二气皆有各处其位、各得其所的内在趋势。

六五

原文:六五,帝乙归妹,以祉李元吉

译文:六五,帝乙嫁出少女,以此获得福泽,至为吉祥。

象传

原文:《象》曰:“以祉元吉。”中以行愿也。

译文:《象传》说:“以此获得福泽,至为吉祥。”说明六五处在居中不偏的位置,以施行应下的心愿。

解读

帝乙归妹:帝乙是商代帝王,《子夏易传》、京房荀爽以为帝乙即商汤,而虞翻则以为帝乙是帝辛之父;归,古时女子出嫁称之曰“归”;“妹”即指帝乙之妹。此句取古代帝女出嫁的故事为喻,说明六五阴居尊位,下应九二,犹如帝乙下嫁贵女以配贤者,正见上下交通之理。

以祉元吉:“祉”,福也,文中用如动词。此句说明五应二为“交泰”至美之象,故称“元吉”。

总体而言,此爻居于尊位,而乐于下交,尤见可贵,称为“李元吉”,正含“通泰"大成的象征。

上六

原文:上六,城复于隍,勿用师,自邑告命,贞吝。

译文:上六,城墙倾覆到干涸的城沟里,不可出兵征战,要主动减损政令,守持正固以防止憾惜出现。

象传

原文:《象》曰:“城复于隍。”其命乱也。

译文:《象传》说:“城墙倾覆到干涸的城沟里。”说明上六的发展趋向已经错乱转化。

解读

城复于隍:“复”,通“覆”;“隍”,意指干涸的城沟。此句以城墙塌入城沟喻泰极否来,根据王弼的解释,在泰道的终点,阴阳即已复位,不再有流动的余地,此时上下不再交流,泰道将灭,否道将至,因此用城墙坍塌作为比喻,表示事物发展到了泰极否来的阶段。

勿用师,自邑告命:“邑”,通“挹”,犹言“减损”;告命,即“诰命”,指训诰政令。这两句说明上六正值“泰”道转坏之时,居位尊高,不可兴师妄动,而要主动地精简繁文,改革弊政,以求渡过危难时期。而根据王弼的解释,“自邑告命”即指从自己的城邑施加诰命,表示在泰道的终点,否道的形势已经呈现出来,君主孤立无援,臣下不再服从他的命令,其政令只能行于自己的城邑。

贞吝:犹言“守正防吝”,此谓上六将临“否闭”之世,这一形势实因“时穷”所致,君子处于此时,只能希冀自守正固,或可避凶免“吝”。

总体而言,此爻上居卦终,泰极必反,朱熹认为这一点展示了天下治久必乱、乱久必治,天下无久而不变之理的事势。

总论

在《周易》里,一个卦象的吉利与否取决于三个方面的因素:交流、相应、变通。三者之中,“交流”与“相应”是“变通”的前提。交流就是下卦与上卦交流,下爻与上交交流。相应,就是交与交之间的阴阳属性要相应。有了交流与相应,自然也就能够实现变通。变通不仅是《周易》认识世界的方法,也是认识世界的目的。在《周易》六十四卦里,泰卦是唯一实现交流、相应和变通的卦。它一反大自然的本来面貌,将“天上地下”变化为“地上天下”。这种反态使得天地交泰,爻爻相应,气象变通。于是六爻之中,初九征吉,九二得尚,九三有福,六四戒孚,六五元吉,唯上六泰极而吝。

事物对立面的交合、统一,往往是走向亨通的先决条件。泰卦,正是以上下交通、阴阳应合,阐明事物通泰之理。卦象天在下、地居上,《彖传》谓“上下交而其志同”,已明确喻示其义。曹丕将泰卦的意涵引申至君臣、亲友的交往上,认为君臣间上下交通、志趣相同,亲友间同忧乐、共患难,是理想的交往模式,这种“交”而“泰”的道理是人伦之本务、王道之大义。六爻中诚意最深的,当属三、上两爻所体现“泰极否来”的哲理。九三是转化的苗头,以“无平不陂,无往不复”示警;上六是转化的终极,以“城复于隍”见义。《诗经·小雅·十月之交》曰:“高岸为谷,深谷为陵”,《论语·子路》谓:“君子泰而不骄”,均可借以印证泰卦寓涵的"处泰虑否"的鉴戒意义。

根据金景芳的理解,泰卦代表了《易》作者心目中最理想的时代,是上古社会的极治,大概相当于尧舜时期。泰过而否,否而泰,自此而后社会历史一治一乱地发展。这一思路表明《易》的作者认为人类社会历史是个可以认识、可以理解的过程,并且这个过程有其内在的动力和规律,没有超自然超人类的神明摆布它。

相关争议

泰初九

关于泰卦初九爻爻辞的理解,王弼孔颖达将此句断作“初九,拔茅茹,以其汇征,吉。”其中“茅”,意为茅根;“茹”,意为植物根状茎相牵引之状;“汇”为“类”;“征”为“行”,表明茅草被拔出时,其根系以其类相互牵引,被一起拔出。而李镜池则将其断作“初九,拔茅茹,以其汇,征吉。”并认为“茅茹”是一种名为“茜草”的可作染料的草;“汇”为“种类”之意。根据李镜池的理解,此句的内涵为“拔茜草,按照它的形状加以分辨。”意味着有经验、有分类知识即是“泰”。

泰九二

关于泰卦九二爻爻辞中“包荒”二字的理解,王弼将其释作“包含荒秽”;郑玄认为,“荒”应当读作“康”,意为“虚”的涵义;虞翻则解作“大川”。以上解释对字义的理解各有不同,但对句意的整体理解都是认为此句表示“胸怀广大,无所不受”。而吴澄认为“包荒”的意思是祭祀时包裹祭牲之血献给上天,用以向上天展现自己的诚意,以此求得上天的护佑。

关于“用冯河”的理解,程颐将“冯河”解作徒步渡河,认为此句就九二爻有阳刚之才而发,表示贤者有徒步渡河之勇,比喻能够果断革除弊政。孔颖达则解作“无舟渡河”,意为“无能之辈”,认为此句的意涵是接纳无能之辈,以体现胸怀的宽广。

关于“朋亡”的理解,王弼将其解作没有朋党;荀爽认为“坤为朋”,“朋亡”意指坤将失位;李镜池则认为此处的“朋”指“货币”,“朋亡”即货币亏失,说明商人贸易失利。

泰六五

关于泰卦六五爻爻辞中“帝乙”的理解,《子夏易传》、京房、荀爽以为帝乙即商汤,而虞翻则以为帝乙是帝辛之父,以上解释均认为“帝乙”指称现实中的某位商代君主。《九家易》则认为,此处称“帝乙”,是因为第五爻的位置属于帝位,而此卦的第五爻为阴爻,故称之为“乙”,这是纯粹从象数学的视角理解“帝乙”一词。传统解释认为,六五爻的“帝乙归妹”表示六五阴居尊位,下应九二,犹如帝乙下嫁贵女以配贤者,正见上下交通之理。李镜池则认为此句以殷周联姻为喻,以联姻的美事象征泰道之吉。

出处

泰卦出自《易经》通行本的第十一卦、帛书本的第三十四卦。《周易》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哲学著作,儒家尊之为“群经之首”,道家崇之为“三玄之一”,与《连山》《归藏》合称为“三易”。其实《周易》并不是一本书,而是殷末周初的人用来占卜算卦的方法,只有蕴涵数理逻辑的卦画而已。在长期的演绎过程中,人们以阴阳符号为“爻”,每三爻成一卦,形成了八卦,再以八卦“观物取象”,以八卦代表世间的诸多物象。之后,又通过八卦两两相重,形成六十四卦,并产生了解说这些卦形所寓哲理的卦爻辞。

卦爻辞的出现使《周易》成为卦形符号与语言文字相结合的一部特殊的哲学著作。自此就形成了汉代易学家称之为《周易风水》的部分。到了汉代,又将《易传》并入,最后才形成了《周易》。现存《易传》共七种十篇,又称为“十翼”,即《系辞上》《系辞下》《上》《彖下》《象上》《象下》《文言》《序卦》《说卦传》《杂卦传》。十翼的创作宗旨均是在解释《易经》的大义,但各有侧重点或特定的角度,故《易传》是研究《易经》的重要资料。

今本《周易》是经由王弼注释过后流传至今的版本,也是目前广泛流传的版本,其文本在战国时代完成。今本《周易》包括卦象、卦名、卦辞、爻题、爻辞等显性内容,同时也包含经卦、筮法、占法、卦序等隐形结构内容。西汉时刘向校皇家书籍时所校《周易》以及晋朝发现的汲冢书《周易》,均与今本文字基本相同。该书蕴含丰富哲理,建立起了中原地区早期较为成熟的思想文化体系,对中国哲学、数学、文学、医学、经济、法治、美学等诸多方面都产生了深远影响。此外,随着近代对《周易》文本的研究和传播,其在东南亚、欧美等国获得了广泛的关注,成为全球读者关注的重要中国文本之一,国际学术界对于《周易》的研究已基本覆盖传统人文科学社会科学领域。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