洋浦风波 :1980年代末围绕海南洋浦开发发生的争议

更新时间:2024-09-21 01:25

1989年,海南省洋浦地区的开发模式引起巨大争议,上百位政协委员联合上书,称之为“开门揖盗”,后经邓小平批示,争论平息,洋浦开发区得以继续建设推进。

早在1887年,清朝两广总督张之洞就提出了建设洋浦港的设想。1987年10月,海南建省筹备组相关人员考察洋浦,设想在洋浦建立特别关税区。1988年4月,海南建省办特区,洋浦因其独特的自然禀赋成为撬动大特区超常规发展的第一张王牌。1988年6月,海南省政府与熊谷组(香港)有限公司达成开发洋浦的初步协议,并于12月31日向国务院上报了关于让外商承包,成片开发洋浦的请示报告。1989年1月18日,全国政协科技委员会派出由张维带领的全国政协赴海南省考察组进行实地考察。1989年3月,五名政协委员在全国政协七届二次大会上联合发言,提出洋浦引进外资开发方案欠妥。随即,二百多位政协委员也就这个问题分别联名递交了提案,引发汹汹舆论。1989年4月,全国多省市出现针对洋浦开发的抗议。1989年4月28日,邓小平审阅时任中国共产党海南省委员会书记许士杰、省长梁湘写给他和杨尚昆的《关于海南省设立洋浦经济开发区的汇报》时作出批示。之后,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派出以经叔平任组长的调查组,到海南省进行调查和考察,对洋浦开发作出了公正评价。1992年3月9日,国务院正式批准海南省吸收外商投资开发洋浦地区30平方公里土地建设洋浦半岛。2007年,洋浦经济开发区已投入资金50多亿元,进行了高标准的基础建设。

骤起的“洋浦风波“震惊中外,影响重大,最直接的影响表现在对洋浦的招商引资和海南经济特区的建设两个方面。

“洋浦风波“后,外商望而却步,开发商投资力度不断弱化,从1991年开始,开发建设基本处于停滞状态,1993年至1998年,六年间整个投入仅40亿港元,不到原定计划五年内投入100亿港元的40%。资金的捉襟见肘,使洋浦开发不得不停下来,原引进的大批人才和高管也纷纷离去。而当时招商引资的道路中断后,土地便成为解决海南发展资金问题的关键所在。恰逢彼时住房制度改革步伐加快,宽松的开发环境让大量房地产投机客涌入海南省。众多炒地者开始了击鼓传花的游戏,大量尚未兴建仍是图纸的楼盘几经转手,摇身一变成为天价地产。在投机者们的驱动下,海南平均房价从1991年的每平方米1400元涨到了1993年的7500元,最终酿成房产泡沫。

事件背景

地域优势

洋浦位于海南岛西北部的儋州市(今儋州市)境内,是个濒临北部湾的半岛。这里土地贫瘠干旱,十种九不收,素有“三多三少“之说,即荒地多、石头多、仙人掌科多,水少、林少、村庄少。尽管洋浦不适宜农业开发,但发展工业和转口贸易却有得天独厚的条件。这里海岸线曲折,港湾深阔,是难得的天然良港;洋浦港近连香港特别行政区、台湾省和东南亚各国,远接日本朝鲜半岛,处在亚太经济圈的中心地带和国际海运航道的中心位置,可发展成为国际货物的重要集散地;洋浦附近资源丰富,有储量可观的石油、天然气,以及盐、钛矿褐煤矿油母页岩石英砂碳酸钙矿等,具备提供能源和发展建材工业的理想条件。

时代背景

1887年,清朝两广总督张之洞就提出了建设洋浦港的设想。1960年,邓小平曾踏上海南岛,一直关心和思考着海南的开发建设。1978年12月召开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中原地区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在改革开放之初,党中央和邓小平从战略全局上提出了加快海南开发建设和发展的问题。1980年7月24日国务院在批转 《海南岛问题座谈会纪要》的文件中指出:鉴于海南岛的特殊地位,中央决定要对海南岛的经济建设给予大力支持。1983年4月1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在批转 《加快海南岛开发建设问题讨论纪要》的通知中指出:海南岛战略地位十分重要,开发建设好这个资源丰富的宝岛,对加强民族团结,实现国家 “四化“,巩固南海国防都有重要的意义。

1984年2月24日,邓小平在与中央负责人的谈话中非常明确地表示了他对加快开发建设海南岛的高度重视和关注。 “我们还要开发海南岛,如果能把海南岛的经济迅速发展起来,那就是很大的胜利“。1987年6月12日,邓小平在会见外宾时,第一次公开提出了建立海南经济特区的战略构想。他说: “我们正在搞一个更大的特区,这就是海南岛经济特区。““海南岛好好发展起来,是很了不起的。“随后,中央根据邓小平创建海南经济特区的战略思想,做出了设立海南省、建立海南经济特区的重大决定。1988年4月13日,七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正式批准设立海南省,划定海南岛为海南经济特区。

海南建省之初,由中顾委委员于光远江一真李昌等一批老干部发起成立海南开发促进会,时任国务院原副总理黄华扭任理事长。开发促进会主要任务是为海南开发建设上下奔走,献计献策。

事件过程

开发构想

1987年10月4日,海南建省筹备组负责人许士杰和梁湘考察洋浦,设想在洋浦设立特别关税区,取得成功经验后,逐步在全岛推开,促进海南经济特区快速发展。在负责人讲话的一个月后,“熊谷组”(香港)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于元平接受海南建省筹备组的邀请赶来洋浦考察。

1988年4月,海南建省办特区后,面临如何从战略上开篇布局的重大现实问题。海南省是全岛型特区,全面铺开建设并不现实,必须走大特区套小特区,“规划一片、开发一片、收益一片”的路子。同时,必须解决战略目标高与开发起点低,特别是资源丰富和资金匮乏的尖锐矛盾。

1988年6月26日,海南华海公司负责人甄锡培代表“熊谷组’”来到儋州市,与有关方面负责人谈判征用洋浦30平方公里土地。双方很快达成口头协议,每亩地价人民币2000元。同年10月16日,甄锡培代表海南(熊谷组)有限责任公司,与时任儋县国土局局长草签了《海南洋浦地区30平方公里土地使用权有偿出让协议书》。甄锡培在时任海南省副省长邹尔康的陪同下,到北京向田纪云副总理及国务院特区办的领导汇报洋浦开发情况。

1988年11月,邹尔康在北京向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田纪云汇报洋浦地区开发,并把当时香港特别行政区熊谷组主席于元平从香港请到北京,当面了解洋浦地区开发的规划。

中央考察

1988年12月,时任国家副主席王震到海南考察,亲笔题词“洋浦开发,前景广阔”,在深圳市考察时,他约见于元平,力促于元平投资开发洋浦。

1988年12月29日,海南省政府成立洋浦开发区协调小组,负责洋浦开发区建设的前期准备工作。然而,1989年1月18日,全国政协科技委员会派出由张维带领的全国政协赴海南考察组;考察组在海口市时,海南省主要领导人均不在市内。1989年1月19日清晨,受许士杰嘱托的洋浦开发区规划办公室主任黎焕都星夜冒雨赶到洋浦时,全国政协考察组已按行程安排即将启程返回。1988年12月31日,海南省向国务院上报了关于让外商承包,成片开发洋浦的请示报告。

1989年1月17日,田纪云在海口听取省委,省政府关于洋浦开发的汇报;1月19日,田纪云在省委书记许士杰等陪同下考察洋浦。田纪云指出:“海南岛整个岛是经济特区,但全面铺开建设不现实。选择突破口,一片一片开发现实可行。做到三不依靠:资金不依靠中原地区;能源和原材料不依靠中国;产品销售市场不依靠中国。至于中国需要购买开发区企业的产品,则作为进出口贸易对待。”

1989年1月19日上午9点,在全国政协考察组离开洋浦的一个半小时后,田纪云在中国共产党海南省委员会书记许士杰和“熊谷组”(香港)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于元平等陪同下,登上了洋浦港。当天下午,田纪云作了重要讲话。他说,海南省整个岛是经济特区,这是中央已经确定了的。田纪云还为这片土地开发区确定了名字:“这片开发区,就叫洋浦半岛,不要叫别的名字了。”

政协异议

1989年2月12—23日,受全国政协科技委员会的委派,时任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副主席张维等5名全国政协委员再次到海南考察海南特别行政区科技人才引进情况;2月20日,他们专程到洋浦了解外商承包开发项目。

1989年2月24日,张维回京后立即向全国人大、全国政协、国务院转交了5人联名的《紧急呼吁》,对外商承包开发洋浦提出不同意见,认为外商承包30平方公里面积过大;每亩2000元地价过低;承租期70年时间过长;承租者日本企业熊谷组不可信。洋浦的做法涉及国家主权,建议国家有关部门予以制止。此时,《海南省人民政府关于让外商承包开发洋浦的请示》已上报中央,国务院有关部委正在审议。

1989年2月25日,时任国务院副秘书长兼国务院特区办主任何椿霖到全国政协听取五位政协委员对洋浦开发的具体意见。

1989年3月22日,在全国政协七届二次会议的大会上,张维代表前往海南省调查洋浦开发的5位委员发言,提出:

1989年3月23日,时任全国政协副主席谷牧主持会议,充分听取政协委员对海南洋浦开发的意见。谷牧表示:洋浦开发事关重大,要把委员意见如实转给国务院领导;未经慎重研究论证,国务院不会批准外商承包开发洋浦;全国政协会派出工作组赴海南省,调查洋浦外商开发事宜。面对争论和指责,省委省政府坚定开发洋浦的决心。

全国争论

1989年3月26日早晨,在政协委员下榻的酒店,百余名委员联合签名并上书国务院,要求制止海南省开发洋浦的行为。同一天,上海市某报发表头版文章,描绘了政协会议上委员们对于张维发言后的热烈反应。

1989年3月30日,该报再次发表署名文章,讨论洋浦青岛经济技术开发区每亩2000元出让土地金过低,称“2000元意味着什么?你要租南京路商店里的一个柜台,每月的租金也要3000多元左右。”

1989年4月1日,上海另一家媒体引述张维言论作为文章名称《开门不要揖盗》,并将洋浦开发事件在大众媒体上提升到有辱国格的高度。作者在文章中写道“借开放之名而干这类丧权辱国之事的人一定会被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受人唾骂,那是一定的!”

上海市两家媒体的公开报道,让政协会议上的争论向公众蔓延。本意在开发海南省,引进外资建立洋浦半岛的经济事件,经媒体放大后,一时全国群情激奋。有人甚至痛斥为“在中国本土上出现新租界”,“将成为中国近代史上新国耻”,“何异引狼入室,开门揖盗”。“洋浦风波”迅速波及国内外,引起各界震动。一时间,寂寂无名的洋浦,连同海南省这个不足周岁的新兴省份和经济特区,一道被推上舆论的风口浪尖,“洋浦模式”随时濒临夭折。

1989年4月,全国多省市出现针对洋浦开发的抗议;有学生在纪念胡耀邦逝世的游行中打出“还我海南省!”和“声讨海南卖国”的标语。

各方支持

海南省委坚持洋浦开发

彼时,许士杰在争议的漩涡中整日闭门谢客,独自在办公室查阅资料。几天后,许士杰与时任海南省长梁湘决定联合上书中央,通过王震将材料送达邓小平及时任国家主席杨尚昆。

1989年3月29日,许士杰等联名上书中央:“几位政协委员的指责,离开了时间、地点、条件看待对外开放政策。”同时请求:

“第一,允许海南省领导向有关单位正面介绍洋浦半岛的来由、方针,政策、外商承扭义务与权利,维护的主权,以澄清事实真相。第二,希望党中央,国务院对我省的报告,早日审议,我们将遵照中央指示去办。"

1989年4月6日,中共中央召开会议,许士杰在会上作了关于洋浦开发的长篇发言:第一,引进外资,由外商开发建设洋浦,是客观条件下必须采取的有效办法。第二,土地使用权有偿转让是国际惯例,不涉及国家主权。第三,成片开发的承包者不完全是外商,日本人只占三分之一的股份。第四,成片承包开发没有出卖主权。第五,土地使用权70年的问题,没有超越规定。第六,地价低的问题。开发区虽近码头,但多是石头地和仙人掌科,耕地极少。每亩地2000元,却带来每亩投资220万元。第七,面积问题。没有相应的土地面积,开发建设难以形成规模效益。

1989年4月15日,省委召开常委扩大会,专门讨论洋浦问题;会议一致意见,洋浦开发的做法是正确的。为了避免争议,在提法上不再提承包30平方公里,改称统一规划,成片开发,分期实施,以项目带土地,争取国务院尽快批准。

中央和海南开发促进会支持洋浦开发

张维等5位政协委员发言后,立即引起海南开发促进会的高度重视。他们在第一时间向海南省领导许士杰了解情况,连夜进行部署;在北京召开座谈会,走访国务院特区办,经贸部等相关部委,向党中央,国务院领导反映洋浦开发的真实情况。

关于洋浦开发在全国“两会”期间引起的争议,时任国务院总理李鹏指示土地管理机关过问此事。

1989年4月18日,时任国家土地管理局局长王先进在京主持会议讨论洋浦土地出让问题。监察部,国务院特区办、全国人大法工委、对外经济贸易部等部委和省政府负责人参加会议。时任副省长邹尔康在会上介绍洋浦开发的背景、依据、当时的状况,并对各部委提出的问题做具体说明,各部委代表均表示支持海南省做法。王先进说:“海南出让土地使用权是符合中央精神的,是符合法律的,是符合海南实际的,我们支持并做好服务,促其成功。”此次座谈会后,国家土地局多次派人到海南协助做好洋浦土地使用权转让工作。

事件结果

1989年4月28日,邓小平审阅许士杰、梁湘3月31日写给他和杨尚昆的《关于海南省设立洋浦经济开发区的汇报》,作出批示:“我最近了解情况后,认为中国共产党海南省委员会的决策是正确的,机会难得,不宜拖延,但须向党外不同意者说清楚。手续要迅速周全。”邓小平的批示,很快平息了关于洋浦开发的争论。

后续发展

邓小平关于洋浦的批示发布后,全国政协派出专门调查组于1989年5月15—20日对洋浦开发全面实地调研,5月30日形成《关于海南岛洋浦30平方公里土地由外商包片开发问题的调查报告》(简称“调查报告”)及附件。《调查报告》指出:洋浦开发的设想是建立在对国有土地使用权可以有偿转让的基础上的,国家法律已有规定。《调查报告》的结论是:“从总的调查情况看,调查组认为洋浦开发建设的设想应该是可以肯定的,海南省应尽快制定出协议和管理条件等有关文件,以利于尽快得到国务院的批准。”

1992年3月9日,国务院下发《关于海南省吸收外商投资开发洋浦地区的批复》,正式批准设立洋浦半岛,中国首例外商投资成片开发区就此诞生。6月26日,开发区基础设施建设开始动工,为了支持洋浦的发展,中央按照国际上通行的自由港政策,赋予洋浦比现在开发区、保税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出口加工区“四区“更加优惠的政策。为了加强管理和服务,海南省政府于1993年设立了洋浦经济开发区管理局,作为省政府派出机构,代表省政府对开发区及附近划定的所属海域依法行使行政管理权。

1994年以后,国家实行宏观调控政策,洋浦优惠政策部分被取消,受其影响,开发商放慢了投资速度并停止了投資。2007年9月24日,国务院批准设立洋浦保税港区。10月,海南控股公司与其他股东签署股权转让协议,实现政府政府独自开发洋浦。2007年,洋浦半岛已投入资金50多亿元,进行了高标准的基础建设,土地已平整,区内道路及相关的地下管网已铺设好,港口、电厂、邮电通讯等已投入使用。随着纸浆厂、炼油厂、变性淀粉厂等一批大项目的进入。

2008年4月3日,海南省注册资金30亿元成立海南省洋浦开发建设有限公司,海南省政府完全主导开发战略,掌握发展主动权,使洋浦的开发建设进入一个新的阶段。2012年,洋浦以仅占全省不到1‰的土地,创造了全省40%的工业产值和30%的全口径公共财政,牢固地树立了在全省工业主导地位。

事件影响

骤起的“洋浦风波“震惊中外,影响重大,最直接的影响表现在对洋浦的招商引资和海南经济特区的建设两个方面。

洋浦招商引资受阻

经历风波后,洋浦招商引资遇冷,门可罗雀。“洋浦模式“正值招商引资火热之际遭受此质疑,且是在全国政协会议上的公开发声质疑,并以正式文件上报国务院。鉴于此,外商担心害怕起来,日本政府都特意嘱咐不干涉中国主权,影响之大,在中央没有定性定音之前,投资洋浦的外商纷纷持观望态度。

洋浦开发区预定目标是用15年时间,建成一个拥有40万人口,年工业总产值600亿元的外向型现代化港口工业区。洋浦开发的战略目标宏伟,然而,洋浦地区一无大城市作依托,二无几个财力雄厚的大公司、大财团作支撑,主要依靠个以建筑业为主的熊谷组(香港〉有限公司,资金短缺加上风波搅局,使原本困难重重的洋浦的开发雪上加霜。

“洋浦风波“后,外商望而却步,开发商投资力度不断弱化,使洋浦患上“开而不发“的痼疾,最终不得不停下来。遭受风波的重创,从1991年开始,开发建设基本处于停滞状态,1993年至1998年,六年间整个投入仅40亿港元,不到原定计划五年内投入100亿港元的40%,1997年至1998年仅投入400万港元,到1999年年底,出售的土地还不到开发土地的3%。从1997年起,开发商已无力进行后续投资。风波后,外商纷纷转移资金,原本有意愿投资洋浦的也转移目标,洋浦已开发的土地转让的也及其有限,导致开发资金捉襟见肘,洋浦开发不得不停下来。由于骤起的风波,原引进的大批人才和高管也纷纷离去。

房地产泡沫

“洋浦风波”导致当时招商引资的道路中断后,土地便成为解决海南省发展资金问题的关键所在。恰逢彼时住房制度改革步伐加快,宽松的开发环境让大量房地产投机客涌入海南。不到700万人口的海南,两年内出现了两万多家房地产公司,仅30余万人的海口市地区,房地产开发面积就达到800万平方米。众多炒地者开始了击鼓传花的游戏,大量尚未兴建仍是图纸的楼盘几经转手,摇身一变成为天价地产。在投机者们的驱动下,海南平均房价从1991年的每平方米1400元涨到了1993年的7500元,最终酿成房产泡沫。

参考资料

春天的故事:邓小平两次对“洋浦风波”做批示-新闻中心-南海网.南海网.2023-12-22

春天的故事:邓小平两次对“洋浦风波”做批示.南海网.2024-06-26

海南党史百件大事|洋浦经济开发区的设立.百家号.2024-06-13

邓小平批示推动洋浦开发建设.人民网.2024-06-13

洋浦“卖国”风波.新浪网.2024-06-13

海南32年发展记:从工业主导到旅游制胜,从自贸区到自贸港 .澎湃新闻.2024-06-13

邓小平批示推动洋浦开发建设.南海网.2024-06-13

海南黨史百件大事|洋浦經濟開發區的設立.人民网.2024-06-13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