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沟村 :山东烟台市海阳发城镇下辖村

更新时间:2024-09-21 17:09

明洪武年间(1368-1398年)建村。因村位于东西走向的一大沟旁,故命名横沟村,后演变为洪沟村。洪沟村位于海阳市西北部,烟风公路和徐海公路交汇处。东与栾家村相邻,西与南柳村相连,北与矿山村接壤,南与下院口村相交。隶属发城镇。北距镇政府驻地7.5公里。全村,其中耕地面积约54公顷。适宜种植的农作物主要有小麦、玉米、花生、苹果、蔬菜等。 2002年,全村250户,。有韩、张、于、隋、栾等5姓,均为汉族,其中韩姓人口居多。

大事记

1941年2月21日八路军进驻,本村解放。

1954年第一个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成立。

1983年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1990年安装自来水。

村庄由来

据传:明天启时(1621-1627),蔡、苟、董等姓在此佃种黄姓的土地,故称黄家庄子。后土地为孙、刘、宋等姓购得,因桃源河上游(又称洪沟)流经村中,改村名为洪沟。《即墨县乡土志》标有此名。曾发展为两个村,河北省称北洪沟,河南省称南洪沟。现两村合并。

经济发展

第一产业1955年,粮食亩产104公斤,总产10.3万公斤。1978年,粮食亩产210公斤,总产22万公斤。1983年,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粮食亩产提高到340公斤,比1978年增长130公斤。2002年,粮食亩产达到589公斤,总产12.44万公斤。 1979年以来,村里将山顶薄地统一规划,栽植板栗16公顷。1990年以来,发动群众改接老果树10公顷,主要品种有红富士乔纳金、红星等。1993年,又栽植优质红富士苹果4公顷。苹果和板栗成为本村的主要经济来源。2000年,苹果、板栗二项人均收入达800余元,成为洪沟村的拳头产品。 2002年,第一产业收入142万元,其中农业47万元,畜牧养殖业58万元人,林业37万元。

第二、三产业1983年以来,本村办起磨坊、油坊、电气焊部、商店等。家庭妇女农闲时绣毛衣花。2002年,第二、三产业从业人员175人,收入598万元,其中建筑业134万元,运输业218万元,商饮业111万元,服务业135万元。

社会进步

人民生活解放前,村民常年人均粮食仅80公斤左右。建国后,村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1957年,全村人均粮食300公斤。1975年,人均粮食380公斤。2002年,人均粮食达到400公斤,人均存款余额2400元,全村有机动车辆150辆,电视机146台,电冰箱23台,洗衣机6台,电话80部。1970年,本村成立合作医疗站,为村民健康提供了保障。2002年,全村有80岁以上老人32人(其中女19人),占总人口的5%,成为远近闻名的长寿村。村庄建设建国前,村内街道不整,破烂不堪,村民住房以草房为主,人均居住面积不足6平方米。

1990年以来,村“两委”统一规划街道、房屋建设。2002年,人均住房面积达到20平方米。街道整齐宽敞,住房宽敞明亮,山路车辆畅通,耕运方便。

组织建设

中共基层组织建设1945年,韩明京加入中国共产党,成为本村第一名党员。同年7月成立党支部,韩明京任党支部书记,时有党员9人。1949年10月,党员身份公开,全村有党员25人。

2002年,有党员39名。曾任党支部书记的有韩明京、韩玉山、韩玉欣、于永秋、张德成、韩明功、韩明琪(挂职)、韩明业。2003年3月起,张德成复任党支部书记。基层行政组织建设1943年,设村政府。1958年9月,改称大队管理委员会。

1968年6月,改称大队革命委员会。1980年12月,复称大队管理委员会。1984年5月,始设村民委员会。曾任村行政主要负责人的有栾晋礼、韩文信、张文顺、韩明刚、韩玉欣、于永秋、栾良瑞、张德成、韩明功、韩明业、韩明果。

参考资料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