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女萧萧 :1986年谢飞、乌兰执导的中国电影

更新时间:2023-04-23 21:11

《湘女萧萧》是由导演谢飞、乌兰执导,沈从文、张弦编剧,娜仁花邓晓光等演员主演的剧情,于1986年在中国上映。1988年3月4日,该片在美国上映。

该片改编自沈从文的原著小说《萧萧》,讲述20世纪初的童养媳萧萧,在偶然机缘下,与和青年长工花狗相恋,最后受到封建礼教压迫,险些酿成悲剧的故事。

1987年,该片获第10届大众电影百花奖最佳影片提名。1988年,该片获得法国蒙彼利埃国际电影节金熊猫奖西班牙圣赛巴斯蒂安国际电影节堂吉诃德奖。

剧情简介

民国初年,在湖南省湘西的山区杨家坳,年仅12岁的小姑娘萧萧(娜仁花 饰)坐着轿子出嫁给了比她年龄还要小的一个孩童春官(曾鹏 饰),成为了杨家的童养媳。萧萧承担着繁复的家务活,她白天要带丈夫玩,还要为杨家洗衣服、喂猪,晚上还要和丈夫同床,哄着年幼的丈夫睡觉。尽管如此,年幼的萧萧仍然天真幼稚,童心未泯的她常在苦涩的生活中寻找乐趣。

随着年龄的增长,到了萧萧18岁时,她已经变成一个亭亭玉立的大姑娘,乳房发育得丰满。她的婆婆春官娘(倪美玲 饰)为她裹上了胸布。萧萧听到别人谈起小镇上的女青年读书的事情时,内心萌动起来。她也对读书充满了向往,希望可以通过读书改变自己的命运,过上自由而平等的生活。但这个想法逐渐被现实打磨消退。

杨家的长工叫花狗(邓晓光 饰),身体健壮,性格也幽默风趣。两人在对方心里都留有地位。一天,花狗见到萧萧在房间里换衣服,便闯了进去,两人偷尝禁果,发生了性关系。如此往复,萧萧怀上了花狗的孩子。这时,萧萧遇见村里的寡妇巧秀娘(蒋红 饰)与情人铁匠偷情被曝光,按照族规,铁匠的双腿被打断,巧秀娘则被村民们赤裸游街示众后投入潭中沉死。这件事对萧萧和花狗二人的触动很大,花狗担心自己被村民如同对待铁匠那样对待,便不辞而别,偷偷溜走,抛弃了怀孕的萧萧。为了能打掉腹中的胎儿,萧萧求神拜佛,想尽办法,却无济无事。萧萧连夜出跑,却被抓了回来。幸好杨家人心地善良,接纳了她和她生下的小男孩。

萧萧曾经的热情逐渐被生活磨平。在她的儿子10岁时,母亲萧萧也遵照传统习俗,为儿子娶了一个童养媳

角色介绍

影片制作

团队组建

导演谢飞与乌兰接到《湘女萧萧》的剧本是十分偶然的。编剧张弦先是应他人之约,对沈从文的小说《萧萧》做出了改编,随后找到了导演谢飞与乌兰。在明确摄制任务之后,导演开始了对沈从文先及其作品的学习与研究。

剧本创作

该片改编自沈从文的短文《萧萧》,导演需要在继承原著故事情节及文化气质的前提下,对小说情节加以进一步的补白和延伸,使电影情节得到完整和丰富。导演谢飞在进行创造性思考后,对小说情节进行的电影化注解,在电影改编中实现了对原作故事情节的发展,该电影对原著《萧萧》小说情节的补白延伸,主要体现在对原作风俗意象的补白、对原作故事情节的填充,以及对原作人物命运的延伸。

选角

在选角时,导演谢飞与乌兰遇到了难题,他们可以选择一名十五、六岁的业余演员来扮演主人公萧萧。如此一来,演员从年龄、形象与气质上讲会占优势。但是演员如果没有专业的技巧和塑造能力,没有较成熟的理解与思维能力,很难把握人物细致、微妙的性心理变化,也很难将十二岁至十六岁的年龄与性格变化表现出来。权衡利弊后,谢飞与乌兰从选择让学院表演专业的毕业生娜仁花来饰演萧萧。

拍摄手法及场景

导演谢飞将小说原文中描绘的极具民俗特色的婚丧嫁娶、乡间植物的茁壮生长、悠扬婉转的湘西山歌、农家后院的诗意夜色等场面呈现在了电影荧幕之上,以此呼应电影情节的发展与主人公人物命运的走向。小说原文中的景物、环境的描写并不是重中,但在电影的设计里,具有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民俗特色的镜头随处可见。

该片取景自沅陵县馒头嘴村,村中黑色砖瓦的木结构房屋、错落有致的山间水田、万物生长的荒野山地以及日夜不停地农家磨坊,勾勒出小说故事发生的场景。同时,影片鳞次栉比的黑色砖瓦、墨绿色的群山,营造出的低沉压抑的伦理环境。

影片特色

电影主题

该片以主人公被社会环境所同化、所消融来反映封建势力的残忍。封建势力压制了人的不满与反抗,使人屈服,以至成为吃人行列中的一员。该片的描绘出吃人的命运圈,通过从文化角度解剖这命运圈,使人们了解的封建礼教吃人的根源所在。

形象塑造

该片选用面部线条较为硬朗的蒙古族演员娜仁花,以贴近剧中角色萧萧坚韧刚强的人物气质。同时,让萧萧在片中以身穿黑麻布破衣服、独角辫的发型、不协调姿态形象登场。这些看似丑化的演员外形设计,贴合了原著中对于人物性格的描绘与诠释,同时为片中萧萧命运的选择与发展做铺垫,保证剧情发展的完整、连贯性。

摄影

集版画家、摄影家与电影摄影师于一身的傅靖生,充分发挥了他视觉造型的才能,让郁郁葱葱、充满生机的青山绿水同重重青瓦下的漆黑、封闭的木板村舍,从色调、构图、造型上形成了冲撞和对比,充满着潜在的内涵。山村四季自然景色的变化,永不停息的古老米机的贯穿造型,都增强了影像表意层的内容。

影片配乐

青年作曲家叶小纲将古老、传统的民族音色和音型同现代作曲技法大胆地合在一起,增加了影片的古朴、荒蛮、悲剧的情调。

上映信息

参考资料:

2021年中国金鸡百花电影节第34届中国电影金鸡奖系列活动厦门市保存影展于12月17日至20日在厦举办,《湘女萧萧》在思明电影院演武分院(厦门大学科艺中心)与中华电影院进行16场展映及映后交流活动。

荣誉奖项

参考资料:

幕后故事

1987年5月,谢飞拎着两个装着电影《湘女萧萧》胶片的铁盒子来到法国戛纳电影节。影片参加了电影节最大的展映活动。让人没想到的是,电影放着放着,观众突然哄堂大笑。电影中,上一个镜头男女主人公刚开始谈恋爱,下一个镜头女主人公就怀孕了。原来是放映员把第6本胶片中的“6”看成了“9”,中间跳过了很多内容。

作品影响

《湘女萧萧》在戛纳亮相之后,导演谢飞意识到,在好莱坞垄断世界电影市场的情况下,中国电影“走出去”可以采用“文化交流开路,商业发行随后”的策略。《湘女萧萧》之后,《红高粱》《大红灯笼高高挂》《秋菊打官司》《霸王别姬》等多部中国电影,基本都遵循“先在国际电影节上拿奖,然后在国外发行放映”的路径。

1987年5月,在法国戛纳电影节上,《湘女萧萧》引起一位美国发行商的兴趣,他希望在美国发行该片,同时邀请谢飞去美国为影片做宣传。1988年3月4日,该片在美国院线上映,成为第一部在全美发行的中国影片。

谢飞受邀到加利福尼亚大学讲学,为学生们介绍了《湘女萧萧》,从人物到故事,从服装到道具,从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的风俗习惯到旧中国的童养媳制度,谢飞以该片为切入口,介绍了中国的社会生活、文化百态。谢飞的讲座还被加州大学录制成了视频,其中一位教授称这是对学生进行中国文化教育的好教材。

作品评价

正面评价

该片没有过多地从形式技巧上去追求花梢,而是把镜头焦点凝聚到畸形婚配给剧中人物带来的悲剧遭遇上,突出人物命运的故事性,在情节因果关系的渐次变化中,诱发观众进行理性思索,巧妙地将当代电影特有的探首文化哲理的现代美学追求与传统的叙事方法给和谐地融合起来。(刊物《电影新作》评)

负面评价

影片对于“人性”的理解和认识,过于执著而显得有些偏狭,受到了传统的表现意识的局,过于瞩目于整个民族心理和精神面貌的落后方面,忽略了民族得以生存并延续发展的美好一面。把落后方面的批判鞭挞,成为影片的批判力量的主要方面,但当影片进入具体创作过程时,基本矛盾冲突的两极,便以无可代替的质的规定性和表现形态进入艺术结构之中,影片强调的人性在这样的状况中,限制了本来可以更开阔更深刻的人生发掘。(学者何志云评)

大众评分

资料来源: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