溪头遗址 :溪头遗址

更新时间:2024-09-20 23:50

溪头遗址,位于福建省闽侯县白沙镇溪头村,是福建省继昙石山遗址发掘之后,又一处新石器时代遗址。

正文

简介据当地人介绍,这里曾发掘过17座新石器时代的墓葬,远古时,白沙人就懂得用蛤壳作为防腐材料铺在墓穴中,让4000多年前的遗骨至今仍完整无损。这里的墓葬有单人仰肢葬、侧卧朝南或朝西的双人葬,也有一个墓穴中有六个身高一米七八以上的集体葬。多式样的墓葬,反映了白沙镇先民远古葬俗文化的多样化。溪头遗址距昙石山遗址15公里,距闽江约2公里,处于闽江支流花云溪流域。遗址是高出水面约2米的缓坡丘冈,总面积10000多平方米。

考古发掘1974年复查,1975年10月,福建博物院为配合厦门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教学实习进行第一次发掘。1979年10月至1980年1月,福建省博物馆进行第二次发掘。两次发掘共开探方61个,揭露面积1548平方米,共发现墓葬51座,灰坑32个,还有大量石、骨、贝、陶质生产工具和生活用具等遗物300件。

文物研究采自遗址灰坑的陶片,经上海博物馆用热释光法测定,其年代距今4000年左右。遗址出土的植物孢粉遗存,经采集样快科学鉴定,有蕨子类的井栏边草、里百、水龙骨、海金砂、紫萁金毛狗、观音座等种类;有草本、灌木花粉种类的百合等科属等。出土的动物骨骼,经鉴定有鳖、叶猴、豪猪、熊、犀、梅花鹿、象等种类。可见4000年前,这里曾是古木参天,蕨类遍地,灌木丛生,野兽成群,一片生机盎然的景象。与昙石山遗址一样,溪头遗址中也有大量的贝壳堆积,这里的贝壳主要以蚬为主,还有魁蛤、牡蛎科、小耳螺等。至今魁蛤、牡蛎、小耳螺仍栖息于福建省沿海。说明4000年前海潮可以延伸至白沙一带,这些贝壳是先民就地采食后遗弃的。先民这种食用贝壳、海产、淡水鱼的习惯一直延续至今。遗址中的生产工具主要有石,此外还有石箭镞、骨箭镞和陶网坠等,大型工具极罕见,说明当时的生产力水平相当低下,人们的食物来源主要依靠捕捞、采集和狩猎。遗址发现的50余座墓葬,以单人竖穴土坑葬为主,均无葬具,墓坑多以贝壳充填。墓葬的随葬品也多寡不一,反映当时的贫富分化的社会现象正在产生。溪头遗址大大丰富了昙石山文化遗址遗址内涵,为昙石山文化的确切年代,提高了科学依据。历史考古挖掘证实,4000多年前白沙濒临东海,溪头村已有古人类居住。从事渔猎和原始农耕。经过数千年的历史沧桑,白沙逐渐远离海洋,成为闽江航运的一个主要港口。

参考资料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