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江 :中国福建省内最大且独流入海的河流

更新时间:2023-04-20 18:44

闽江(英文名:Min River),是福建省内最大且独流入海的河流,位于福建省东部、台湾海峡西岸,经纬度范围为东经116°23'~119°35'和北纬25°23'~28°16'之间。闽江以沙溪为正源,发源于福建省江西省交界处的建宁县,流经浙江省和福建省共38个县市,最后在福建省福州市汇入东海。闽江干流全长575千米,流域面积60992平方千米,多年平均径流量为575.79亿立方米。主要支流有沙溪、富屯溪、建溪、尤溪县古田溪大樟溪等。

第四纪早期,闽江切穿了分水岭并袭夺岭西的河流,形成一条大河流。闽江流域位于华南褶皱系东部,地势西北高东南低,自西北向东南呈波浪式下降,地形以山地和丘陵为主,属亚热带季风气候,温暖湿润,雨量充沛。闽江流域内分布有苏铁、南方红豆杉、水松、银杏等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在闽江源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有云豹、豹、蟒蛇黄腹角雉等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此外,流域内的闽江河口湿地自然保护区是全球极危物种中华凤头燕鸥的重要繁殖区,是东亚—澳大利亚候鸟迁徙通道上的重要驿站。

旧石器时代,闽江流域已有人类活动遗迹。自青铜时代开始,福建省地区持续受到越国楚国西汉的政治文化影响,开始了中原化的过程。汉以后,北方战乱迭起,中原地区人民大批南迁到社会环境相对比较稳定的幅建,促进了本区社会经济的发展。在清末五口通商之后,闽江流域开始作为经济区域出现,是流域内三大外销商品茶、纸、木材的重要运销通道。1853年,因为太平军兴,截断了传统茶叶商道,福州茶港应运而生,闽江一时成为北茶南运的黄金水道。闽江流域内有昙石山文化和船政文化等重要文化遗产。闽江流域旅游资源丰富,除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武夷山外,沿线还有烟台山公园、罗星塔公园、福州金山寺等景点。

命名

闽江最早称“建江”,因发源于建溪而得名。在3000多年前,当时福建省境内生活着7支土著部族,史称闽越族,于是福建开始被称作“七闽”。之后人们以这条江流贯“七闽”之地便给它改名为“闽江”。据何乔远《闽书》载,闽江之名始于明代,在此之前称建江或随地取名,如在洪山桥称洪江,在马尾称马江,在福州南台称台江。

位置境域

闽江位于福建省东部、台湾海峡西岸,经纬度范围在东经116°23'~119°35'和北纬25°23'~28°16'之间。闽江以沙溪为正源,发源于福建省、江西交界处的建宁县,源头的水流入泰宁、将乐的金溪后与邵武方向过来的富屯溪在顺昌先行汇合,并在南平延平区再次与三明方向过来的沙溪及建瓯方向过来的建溪汇流后,才开始称作“闽江”。

闽江干支流流经38个县市,浙江省境内有龙泉市庆元县两县,福建省境内有福州市三明市南平市莆田市4个市和建宁县宁化县清流县长汀县连城县等30个市县,流域面积60992平方千米,其中在福建省内流域面积59922平方千米,约占福建省陆域面积一半。闽江水系河流总长6107千米,多年平均径流量575.79亿立方米。闽江东流,最后在福建省福州市汇入东海

历史成因

形成过程

第三纪至第四纪早期,闽江流域以上升剥蚀为主,基岩表层普遍红土化,至第四纪早期,闽江已切穿了分水岭而袭夺岭西的河流,形成一条大河流,沙溪、富屯溪建溪等河流流归闽江,其流域面积和水量大大增加。随着末次冰期结束,海面不断上升,但直至早全新世早期末始才受一些潮汐影响。早全新世晚期,海水侵入闽江。中全新世海水进一步侵入,河口退至白沙附近,琅岐岛一带为海湾环境。晚全新世,海水逐渐退出,河口下移,琅岐岛附近成为河口环境。

历史变迁

20世纪90年代起,伴随着水口水库建成运行和闽江下游地区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闽江下游河道水沙条件及河势变化剧烈,对河道防洪、供水及沿江两岸经济社会发展带来重要影响。造成河道演变的主要原因除了有水口水电站对下游泥砂、河床冲淤的影响外,还有闽江下游河道采砂影响和其他人类涉水活动的影响。

水口电站大坝于1993年4月下闸蓄水,坝址处控制流域面积52438平方千米,占闽江流域总面积的86%,拦蓄上游大量泥砂,使下泄河水含砂量明显减少。闽江下游大量采砂始于20世纪90年代,随着水口水库建成,大量河砂被拦截,加之砂石建筑用料需求量增加,导致闽江下游非法采砂行为及超量的滥采乱挖现象严重,很大程度上改变了原已相对稳定的河床形态、水流流态和南北港分流比,导致河床不断下切。

此外,闽江下游两岸建设防洪堤导致过水断面变窄,滩地减少,湾叉消失,天然滞洪作用遭到破坏,断面流速增大,水流挟沙能力增强,河床受到冲刷不断下降。自1952年起,闽江下游经历了数次航道整治,丁坝、顺坝、防洪堤等束窄过水断面,改变水动力条件。闽江下游建有多座跨江桥梁,桥墩具有阻水和导流的作用,桥上游壅水、下游迭水,对桥墩附近的河床产生不同程度的淘刷,桥墩的导向作用改变水流形态,造成不利影响。

流域水系及其特征

水系组成

干流

闽江是福建省省内最大且独流入海的河流。闽江正源为沙溪,由沙溪、建溪和富屯溪三大支流流经南平市汇合为闽江干流。闽江东流,穿过山脉至福州市仓山区分南北两支,至罗星塔复合为一,折向东北流出琅岐岛注入东海。闽江干流全长575千米。

支流

上游支流

闽江在南平双剑潭以上称上游,上游流域面积约占闽江全流域面积的70%,闽江上游有沙溪、富屯溪和建溪三大主要支流。

沙溪是闽江最长的支流,为闽江正源。沙溪发源于武夷山脉杉岭南麓,全长328千米,由西向东流经三明市8个县域,曲折迂回至南平来舟与富屯溪汇合,而后流入闽江。沙溪流域,层峦起伏,森林密布。

富屯溪又名邵武溪,位于福建省北部,地处闽江上游,是闽江上游三大支流之一。富屯溪发源于福建省司前乡岱坪村武夷山市的主脉杉岭山脉,流域面积13733平方千米,河长285千米,河道坡度1.2‰。富屯溪顺昌县以上分为两支,一支为小富屯溪,一支为金溪县。富屯溪穿行于深山峡谷、峭壁陡岩之间,水流剽疾,最大落差达1061米。

建溪是闽江上游三大源头之一,上游有崇阳溪南浦溪松溪县三大支流,其中崇阳溪与南浦溪在建瓯长源汇合后称为建溪。南浦溪为建溪的主流,南浦溪源即为建溪溪源,它位于仙霞森林公园南侧浦城县忠信乡关口村将军山南坡。建溪主流全长295千米,流域面积为16396平方千米,占闽江流域面积26.88%,河道平均坡降0.8‰。建溪流域内有大小溪流120多条,河流总长635.6千米,年径流量164亿立方米,河床普遍呈河谷盆地和河曲县型峡谷相间形态。滩多流急,多大石顽礁,水位暴涨暴落,具有流程短,含沙量少的特点。

中游支流

闽江中游是指南平市到安仁溪口的峡谷河段。这一段闽江横切鹫峰山——戴云山脉形成峡谷,长达97千米,比降在0.5‰以上,是福建省最长的河曲深切大峡谷。闽江中游流域面积约占全流域的16%,河流比降大,河床多礁滩,汇入的支流不多,最大支流是尤溪县,其次为古田溪

尤溪是闽江的一级支流,发源于戴云山西北麓(即大田县屏山乡),源头为屏山溪。红湖至白马寨称均溪,白马寨至尤溪县城关称坂面溪,尤溪县城关以下称尤溪,有文溪、头溪等汇入。尤溪自南向北,于尤溪口镇注入闽江,流域面积5436平方千米,河长202千米,河道平均坡降2.0‰。

古田溪为闽江一级支流,位于闽江干流中游北岸,发源于屏南县境内鹫峰山南麓,即屏南县岭下乡,源头主流为长桥溪,在平湖镇附近汇入长潭溪后称古田溪,跨越屏南、古田、闽清县等三个县。干流分别经过屏南县的屏城、长桥乡古田县的平湖镇,经新舫村汇入古田水库,于古田县的水口镇注入闽江。流域面积1794平方千米,主河道长123千米,平均坡降6.6‰。古田溪流域地势由西北向东南、东北向西南倾斜。流域内溪流密布,山丘多,平原少,大部分是低山、丘陵

下游支流

安仁溪口到闽江口为闽江下游,下游长约113.7千米,闽江下游流域面积占全流域的14%。其中福州盆地西部淮安以下为感潮河段,闽江主河道在此分为南、北两港(南北分),北港经福州市市区中部流向马尾,南港在福州市市区南部纳入支流大樟溪后,在马尾与北港汇流,出闽安镇峡谷后在亭江分为南北两支,绕经琅岐岛注入东海,其中北支为入海主航道。闽江下游主要支流为大樟溪

大樟溪发源于德化县境内的戴云山,自西向东北流经德化、永泰县闽侯县的江口注入闽江,是闽江右岸最下游的靠近沿海地区的一条一级支流。流域范围涉及永泰、德化、尤溪县仙游县莆田市、福清、闽侯7个县市,流域面积4885平方千米,河道总长234千米,天然落差950米,平均坡降4.06‰。主要支流有粗溪(潼关溪)、长庆溪、下际溪、官林溪、富泉溪、清凉溪等。

岛屿江洲

闽江上有南台岛、琅岐岛粗芦岛中洲岛、鲤鱼洲等多个岛屿江洲。

南台岛(即现今的福州市仓山区全境)为闽江中第一大岛屿,位于闽江福州段和乌龙江之间,闽江自西北向东南流入盆地后受南台岛之阻,分为南北两港,北港仍称闽江,为主航道,南港又称乌龙江,江面宽阔。南台岛东西长(淮安到林浦),南北相对较窄(螺洲到烟台山),岸线总长约66千米,面积达142平方千米。

琅岐岛位于闽江入海口,是福建省第四大岛,三面环江一面临海,东面与马祖列岛隔海相望,北与连江县的粗芦岛、壶江岛,西与福州郊区亭江镇,南与长乐区浮岐村的浮岐洲接壤和潭头镇、梅花镇隔江相望。琅岐岛总面积为92平方千米,其中陆地面积55平方千米,滩涂面积37平方千米,岛东西长15.3千米,南北宽8.1千米,海岸线长30千米,岛的中部为丘陵地,四周则为平原。琅岐岛四季温和,物产丰富,是福州市知名的乡村游景点,有“闽江口明珠”之称。

水文特征

径流变化

闽江流域多年平均年径流深变化在500~1900毫米之间,一般是随着流域高程的增加而增大,年径流深高值区都分布在河源地带。全流域大体上有两个高值区:一是闽北高值区,多年平均年径流深大于1100毫米,以光泽、武夷山市为中心,主要受武夷山脉影响,在武夷主峰附近,平均年径流深可达1962毫米,为全流域最高值;二是闽中高值区(仅少部分在流域内),多年平均年径流深大于1000毫米,以仙游、德化为中心,主要受戴云山脉的影响,在本流域内的最大值为1300~1400毫米。全流域多年平均径流深的分布,呈现两起两伏,与地势相一致。两大山带的迎风坡是本流域径流最丰富的地区;两大山带之间的山间盆谷地是径流的中值区,其多年平均径流深在800~900毫米;河口平原沿海是径流的低值区,其多年平均径流深大部分都小于700毫米。

闽江多年平均径流量为575.79亿立方米。2022年闽江流域代表站实测径流量为599.5亿立方米,与多年平均值相比,基本持平。闽江流域径流量年内分配不均匀,汛期(4~9月)多年平均径流量占年径流量的71%~80%,枯季(10月至翌年3月)多年平均径流量只占年径流量的20%~29%。在四季分配上,春季占35.7%,夏季占40.8%,秋季占13.4%,冬季占10.1%。最大3个月为5~7月,占50.9%,最大水月份为6月,占22.6%,最小水月份为1月,占2.8%。

泥沙

闽江为少沙河流,多年平均输沙量736.5万吨,年平均含沙量0.133千克/立方米。全年泥沙主要集中在汛期5~7月份,来沙量占全年的76%。2022年,闽江流域代表站实测年输沙量为307万吨,与多年平均值比较,偏小47%。

水质与河口盐度

闽江水质属于低矿化度地表水,以碳酸氢盐类水为主,总硬度低,为极软水区。据《全国河流水化学分区》,本流域属于“潮湿区”,多年平均年降水量大于1700毫米,含沙量变化范围在0.05~0.32千克/立方米,离子总量小于100毫克/升,硬度小于2.5度,pH值为6.0~7.0。

闽江口区是咸淡水交汇部位,河口区的盐度随径流、潮流相互消长而变化。洪水期(径流量4942立方米/秒)大潮高潮憩流时,长门以外表层盐度为6.2‰~14.5‰,中、底层盐度15.1‰~27.6‰;长门以内盐度向上游沿程递减,琯头英屿断面以上河段盐度小于2‰。枯水期(径流量360立方米/秒)高盐度海水从长门水道、梅花水道涌入。大潮高潮憩流时表层盐度熨斗水道最高达28.7‰,亭江断面达8.5‰;中、底层熨斗水道达30‰,亭江断面达11.9‰;涨潮时2‰盐度等值线侵入亭江以上河段,马尾罗星塔断面表层盐度达2.61‰,底层盐度最高达3.2‰。枯水期,大潮低潮憩流受洪水影响,盐度比高潮时低得多,表层及中、底层盐度变化在1.0‰~14.3‰之间,2‰盐度等值线可退到亭江以下河段。

水能资源

闽江流域水系流程较短,不及黄河流程长度的十分之一,年径流量大,纵向坡降也较大,地质地貌和水动力条件复杂多变,水丰流急,蕴藏有丰富的水利和电力资源。据不完全统计,闽江全流域河流水能理论蕴藏量高达近650×104千瓦,可装机容量近500×104千瓦。

地理特征

气候

闽江流域属亚热带季风气候,气候温暖湿润,年均气温18℃左右。年平均气温的总体趋势是自上游山区向沿海地区递增,上游地区地势高耸,平均气温较低,夏季最高气温不超过40℃,冬季最低零下1℃~8℃,全年无霜期约260天左右;而下游地区受海洋气候调剂,冬季暖于上游,闽江口以南沿海地区,冬季温暖睛朗,一般不见霜雪,夏季也不酷热。

闽江流域多年平均降雨量为1617毫米,降雨主要集中在汛期(4~9月),其降水量约占年降水量70%~80%。流域内大范围降水主要是锋面雨和台风雨,其中内陆山区平均降雨量为1200~2200毫米,下游沿海地区为900~1200毫米。从流域整体来看,降雨量在各地的分布很不均匀,自沿海地区向山区递增。沿海低丘、平原、岛屿位于台湾岛的雨影区,地形较为平坦开阔,降雨量一般在900毫米左右;闽中大山带的迎风坡降雨量明显增多,一般达1600毫米以上;而介于闽中大山带和闽西北大山带的内陆谷地降雨量则少于戴云山的迎风坡,而多于沿海地区。闽西北大山带的迎风坡为全省降雨量最多的地区达1800~2000毫米。年平均相对湿度76%~85%。

地质

闽江流域位于华南褶皱系东部。闽江上游,包括主要支流建溪、沙溪、富屯溪以及其他支流等,在大地构造上,均属闽西北加里东隆起带,受地质构造和岩性控制,流域内河流多与构造线斜交或直交,河谷宽窄相同,水量丰富,比降大,嵌入河曲发育,多岩滩和裂点。闽江中下游,在大地构造上,属闵东燕山断陷带,受新华夏两组活动性断裂的控制,呈格子状结构,切过北东东向构造线往东南穿山而去,闽江一级支流如古田溪安仁溪尤溪县梅溪大樟溪等多顺着主要构造线发育,为北东、北北东向。

闽江上游地区主要以前震旦系变质岩为主,广泛分布于建阳区南平市将乐县邵武市及崇安、浦城县一带,岩性以片麻岩片岩为主。在这些古老的地层中,蕴藏着磷、硫、铜、石墨、石英岩大理石白云岩及稀有稀土和若干金属矿产。中下游地区的地层多为中生界形成的火山石,这是晚侏罗至早白垩世福建地质发生重大变革大量岩浆喷出地表形成的结果。

闽江流域矿产种类丰富,有煤、铁、、铅、金、笔铅矿、大理石、等矿藏。闽江流域是福建省煤矿主要分布区,流域内煤矿储量较少,且年产额小。铁矿主要分布于德化县永春县等县,此外尚有建瓯县的松源村、松溪县的王塘浦村亦有磁铁矿砂分布。亚铅分布于政和县的狮子山,矿区面积达133亩。笔铅矿分布于屏南县,其境内黄家山笔铅矿面积达246亩。金沙矿则主要分布于建瓯,其东游塘金沙矿面积达780亩。而大理石滑石矿主要分布于南平市泰宁县钼矿主要分布于永泰县的犁壁坑。此外,闽江口海砂集中开采区面积168.83平方千米,为福建省海砂集中开采区之一。

地形地貌

闽江流域地势西北高东南低,自西北向东南呈波浪式下降,地形以山地和丘陵为主。闽江上游为中低山区,平均海拔1000~1200米,最高处是武夷山市黄岗山,海拔2157米。河流两岸多高山峡谷,溪流密布,河道坡降大,河床岩石裸露,多险滩急流。中下游为丘陵平原区,河流宽谷处发育着串珠状河谷平原,平原上分布着岛状中低山,如鼓山、鼓岭等。闽江入海口海湾众多,岛洲密布。

土壤

闽江流域土壤类型以红壤和黄壤为主。闽江流域为典型的红壤分布区,母岩强烈风化,风化层厚,盐基高度淋失,盐基离子约为3摩尔每千克,饱和度为230%,均较低,形成以高岭石为主的次生黏土矿物,土壤缓冲性差;其次,土壤有机质含量低(1.0%~1.5%),HA/FA小于0.45,活性HA含量高(90%),对矿物分解作用强,腐殖质品质较差,分子量小,结构简单,易遭分解和流失;红壤分布区地势不平,山地丘陵面积占70%~80%,坡度大,重力梯度大,土壤抗蚀性低。

生物多样性

动物

闽江流域是中华鲟、、花鳗鲡胭脂鱼等国家重点保护水生野生动物的生长和产卵洄游场所。据20世纪80年代的相关统计,闽江有国家一级保护鱼类2种,为中华鲟和鱼;国家二级保护的有5种,为花鳗鲡、胭脂鱼、唐鱼、、长薄鳅和斑鳠;地方特有种有11种,分别为短头鳗鲡、乌耳鳗鲡、福州鳗鲡、长汀拟腹吸鳅、圆斑拟腹吸鳅、九龙江拟腹吸鳅、拟腹吸鳅、裸腹原缨口鳅、花尾缨口鳅、缨口鳅、闽江扁尾薄鳅。此外还有经济价值较高或产量较大的捕捞种类近80种。

此外,闽江流域野生动物资源丰富,据2019年《生态学报》中资料数据显示,闽江流域有哺乳纲110多种,鸟类540多种,爬行纲110余种,两栖纲25种,昆虫5000多种,其中很多被列为国家和省级重点保护物种。

植物

闽江流域内植被丰富,植被类型以常绿阔叶林、常绿针叶林和针阔混交林为主。据2019年《生态学报》中资料数据显示,闽江流域有植物种类2297种,其中维管植物166科841属2002种,有苏铁、南方红豆杉、水松、伯乐树(钟萼木)、银杏等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5种,以及刺、粗齿桫椤、金毛狗等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28种。

生态保护区

闽江流域建设有闽江源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福建雄江黄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南平茫荡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闽江河口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等多个生态保护区。

福建闽江源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地处武夷山脉中段的建宁县东南部,总面积13022公顷,保护区内金铙山南麓海拔950米处,是闽江的正源头。福建闽江源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属野生生物类型的自然保护区。截至2020年12月,根据科考统计,区内有维管植物228科899属2268种,其中国家Ⅰ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有南方红豆杉、钟萼木及银杏3种;国家Ⅱ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有27种;区内至少有脊椎动物99科385种,其中有云豹、豹、蟒蛇黄腹角雉等4种国家Ⅰ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和38种国家Ⅱ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

闽江河口湿地自然保护区地处福州市长乐区东北部闽江入海口南侧,是东亚—澳大利亚候鸟迁徙通道上的重要驿站。保护区以中华凤头燕鸥勺嘴鹬黑脸琵鹭等珍稀濒危野生动物物种和丰富的水鸟资源及河口湿地生态系统为主要保护对象。截至2022年12月,闽江河口湿地保护面积达2381.85公顷,区内野生动植物达1089种,共有鸟类313种,其中水鸟166种,数量超过24000只,是全球极危物种中华凤头燕鸥的重要繁殖区,小青脚鹬白腰杓鹬大滨鹬三趾鹬等珍稀保护鸟类的迁徙中转站、补给站和重要停歇地,勺嘴鹬、鸿雁小天鹅、黑脸琵鹭、白琵鹭等珍稀濒危鸟类越冬地。2013年,国务院批准闽江河口湿地升格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2020年列入国家重要湿地名录。

自然灾害

洪灾

闽江流域径流大、降雨多、汛期早,由于受自然地理、水文气象、河流特性等多因素影响,全流域历来洪灾频繁。据不完全统计,闽江流域自1948年至2000年的53年间共出现10次大洪水,其控制水文站闽江下游竹岐水文站最大洪峰流量均大于24000立方米每秒。1998年6月,闽江流域发生特大洪水,从6月15日至25日11天时间内,竹岐水文站连续出现7次大于14000立方米每秒的洪峰,其间闽江下游水口水电站的最大入库流量达37000立方米每秒,经水库削峰后,竹岐水文站实测最大洪峰仍达33800立方米每秒。这场洪水使总共500多万人受灾,184人死亡,直接经济损失高达100多亿元。

台风

闽江作为东南沿海中型河流的代表,受台风影响尤为频繁。在闽江河口区,台风是主要的天气现象,多集中在6~10月。2016年7月,受台风“尼伯特”影响,福建闽江中下游支流梅溪发生了超历史洪水,梅溪闽清水文站水位涨至25.13米,超过保证水位3.83米,列1989年有实测资料以来的第一位,在此之前最高记录是1998的24.29米。

人类活动

历史沿革

旧石器时代,闽江流域人类活动遗迹主要发现于流域上游的河流阶地和山区。进入新石器时代,闽江流域人类活动范围从闽江上游地区扩展至闽江下游,并在下游地区发展出空前繁荣的昙石山文化。在青铜时代,温和气候以及该地独特的湿润条件使得先民们的活动范围逐渐得到扩展,农业的发展以及国家文明社会现象的起源(如礼乐制度)促使聚落遗址遍布整个闽江流域甚至扩展到周边的晋江、九龙江汀江流域,分布密度较前期大为增加。自青铜时代开始,福建省地区持续受到越国、楚国和西汉政治文化影响,开始了中原化的过程。

公元前334年,越国被楚国出兵所攻灭,成千上万越国贵族、民众被迫退到浙江省南部瓯江流域,相当多的人越过闽浙边界仙霞岭,进入福建境内。于是,人们又把分布在浙江瓯江流域的东越人,称之为“瓯越”,把活动在福建闽江流域的东越人叫“闽越”。闽江流域成为了闽越族人的世居地。闽越族形成后,福建人口有了明显的增加,到了汉代闽越族人口发展很快,西汉王朝也不得不注意闽越人的力量增强。刘彻时期,闽越王郢等闽越族贵族先是挑起侵犯东越与南越国的战争,继又起兵拒汉,几经较量,闽越国最终在公元前110年被西汉所灭。为了根除后患,汉武帝下令闽越迁民江淮,于是境内出现大面积空白区。

在三国时期,闽江流域地区归孙吴所统辖。两晋时期,随着大量北方汉人的涌入,晋朝根据经济发展和人口增长的客观需要,第一次在闽江流域设立郡一级的地方行政机构晋安郡和建安郡,分别位于闽江的下游及上游流域地区。南朝,陈永定年间(557年~559年),始在闽江流域设置闽州,是闽江流域地区行政管理的一次巨大突破。隋朝,废州改郡,闽江流域大体上又恢复到了晋代的水平。

唐朝对闽江流域的行政管理较之前代有所发展和提高。首先,闽江流域地区设置了泉州市(即今福州市)和建州(即今建瓯)。其次,李渊始分天下为十道,闽江流域初为江南东道,后置福建省观察使,并自成一道,即福建道,它成为闽江流域地区最高的一级行政区。唐末由于中央政权日益废弛,各节度使纷纷自立,称霸一方,后梁开平三年(909年),朱温王审知为闽王,经略闽江流域地区,王审知是闽国直接的缔造者。后晋开运三年(946年),闽国亡。宋朝时,宋高祖统一闽江流域地区,并将福建一地从唐朝江南东道中分置为福建路元朝统一闽江流域后,改路为行中书省,而闽江流域划归江浙等处行中书省。

元至正二十六年(1366年),朱元境攻取福建省和两广,而闽江流域是其南取福建的第一步,延平之战后,八闽之地纳入明朝版图。明洪武三年(1369年),朱元璋沿用元朝之置设福建等处行中书省洪武七年(1374年),置福州都卫,与行中书省同治。洪武八年(1375年),首先改福州都卫为福建都指挥使司,然后于次年又改福建等处行中书省为福建承宣布政使司。清军入关后,东南之地成为明朝残余势力驻足之地,清顺治元年(1644年),南明福王弘光帝称帝于南京,建立南明。次年,南明政权灭亡。之后朱聿鐭朱聿键称帝于福州,该政权也只存在了一年时间。清代的福建区划继承明制。此外,清代在福建省设置闽浙总督(驻福州市杭州市)和福建巡抚辛亥革命推翻帝制建立民国,在闽江流域始置福建省。民国二年,废除了府、州制度,实行省、道、县三级制。1949年8月24日成立福建省人民政府

人口和民族

闽江流域各县(市) 2002年人口数为1105.75万,占福建省人口总数的32.14%。闽江沿岸曾有疍家这一群体,他们被称为“水上吉普赛人”,逐水而居,以船为家,以渔为业,自古备受歧视。在福州市台江区,由于其“有台临江”的独特地理位置,民也为数众多。在新中国成立后,疍民们陆续上岸,建立新的家园,尤其是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后,绝大多数疍民开启了陆上新生活,疍民被确认为汉族的一个支系群体。

闽江流域少数民族有畲族满族蒙古族高山族等。族主要分布于闽江流域的福州市三明市等地市。满族和蒙古族主要居住在流域内的福州市。高山族主要聚居在南平市等地。

商贸经济

在晚清之前,闽江流域内部整体上存在着上游对下游的倾斜性联系,即上游向下游地区输出大量山区农产品,而下游对上游却甚少输出。在清末五口通商之后,闽江流域三大外销商品茶、纸、木材的运销通道随着福州开埠都经由闽江至福州输出。与此同时,进口商品也由福州循水道抵达流域每一个城镇,从而加强了流域内部各地间的经济联系。自此,闽江流域开始作为一个严格意义上的经济区域出现,在其流域的地理范围内,形成了一个以福州市为中心的功能性的层级市场体系。与此同时,区域的发展模式也由此基本定型,即单纯地向国际市场出口农产品及半加工品,同时进口大量近代机制生活消费用品。

1853年,因为太平军兴,截断了传统茶叶商道,福州港茶禁被解除,闽江把闽北产茶区和福州有机联系起来,著名的福州茶港便应运而生。到1856年,福州港茶叶出口量超过广州市,1859年又超过上海市。1880年茶叶出口量高达一亿多磅,创福州港茶叶输出量最高纪录。这些数量庞大的茶叶均从闽北各地装袋封箱,雇工挑上溪船,顺流而下抵福州市,再装上海轮,行销海内外。这一时期,闽江成为北茶南运的黄金水道。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闽江沿线经济带在福建经济、社会和环境各领域发展中占据重要地位,建好闽江沿线经济带是对于福州都市圈建设和推动闽东北协同发展的重要举措。2022年2月22日,首届闽江沿线经济带高质量发展协作峰会在宁德古田县开幕。会议以“资源共享、基础共建、航道共管、生态共治、产业共兴、区域共荣”为主题,闽江沿线四县(区)古田县、闽清县延平区和尤溪县将借由闽江通航契机,融合创新发展,通过区域交通网络建设、区域文旅产业协作、打造福州产业辐射承接区、形成产业发展集群、拓展国际和中国国内市场等建好闽江沿线高质量发展经济带,共同建设福建省区域协同发展示范区。

航道建设

历史上,闽江虽然是福建内河航运最重要的通道,但受限于地理条件和航运技术水平,航道丰水期最大船舶仅50吨,年货运总量不到30万吨。每年9月至次年3月枯水期间,常出现断航现象。20世纪90年代,闽江干流上建成华东地区最大的常规水力发电站——水口水电站,水口水电站通航枢纽的投运,实现了闽江南平至福州段航道从50吨级跃升至500吨级的历史性跨越,大大提升了闽江主航道运输能力。

进入21世纪,由于当时下游采砂等原因,导致闽江河床严重下切,坝下水位大幅下降,通航条件日益恶化。同时,由于铁路和公路基础设施的快速发展,闽江航运急剧萎缩。党的十八大之后,低成本、污染少的内河航运引起各方高度重视,闽江开始逐步恢复高效通航能力,陆续开展了水口坝下工程、闽江干流马尾罗星塔至水口航道整治工程、闽江沙溪口至三明台江航道整治工程等多项航运开发项目。截至2022年,闽江干流已具备1000吨级船舶可通航至水口水电站坝下,500吨级船舶可直达南平延福门的通航条件。随着闽江流域航道的贯通,闽江流域也规划建设了福州市市内河港、南平港、三明港3个内河港口共10个货运港区及若干个客运码头。

水口坝下工程是国家“十二五”高等级航道规划重点建设项目,也是中国首个特大型水电站坝下水位治理与通航改善工程。水口坝下工程于2015年8月1日开工,位于水口水电站大坝下游约9千米闽江河段上,涉及闽清县梅溪、东桥镇闽侯县小三个乡镇。项目内容主要包括主体枢纽工程、左岸小箬乡防洪堤排涝站工程、建兴石料场、坑原弃渣场、北溪砂石料拌和系统、移民安置项目、结合当地民生工程建设的施工大桥和闽清县自来水取水口搬迁改造等。

2021年10月,闽江水口坝下工程船闸试通航成功,闽江水口航运枢纽成功投运,标志着闽江水口段航道全线贯通。闽江水口航运枢纽由上游水口水电站通航枢纽(水口船闸、升船机)、下游水口坝下工程船闸“两闸一机”组成,它使闽江最低年通航提升为365天全天候通航,南平至福州段通航由能力500吨级提升至1000吨级,年货运能力预计达到1400万吨,每年可为闽江流域过往船只节约运输成本近14亿元。

水电站建设

截至2011年,闽江全流域干支流上已建成大中型水利水电工程30多座,水库总库容量已超过60×109立方米。主要水电站有古田溪水电站、沙溪口水电站和水口水电站

古田溪水电站位于古田县境内闽江支流古田溪流域上,是由中国自行设计、施工、安装的水电工程,是新中国建设的第一座梯级水电站、第一座地下厂房水电站。1956年,古田溪一级电站投产。1973年,古田水电站4个梯级电站全部建成,总装机容量25.9万千瓦。古田溪水电站开发建设前后历经20多年,是中国历史上建设工期最长的水电站。古田溪水电站与位于吉林市境内松花江上的丰满水电站并称“北有丰满,南有古田”,为新中国水电事业培育、输送了数以千计的人才,被誉为中国水电的摇篮。2021年12月,古田县古田溪水电厂入选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布的第五批国家工业遗产名单。

沙溪口水电站位于南平市上游的西溪上(即沙溪与富屯溪汇合口处之下游约5.5千米),距福州市185千米,距三明市95千米。坝址控制流域面积25562平方千米,占闽江流域总面积的42%。沙溪口水电站水库呈“Y”型,当正常蓄水位88米时,水库面积为17.5平方千米。电站以发电为主,兼有航运、过木效益。总装机容量30万千瓦,单机容量7.5万千瓦。电站于1980年列入国家基建计划,1983年3月正式筹建,于1987年12月第一台机组投产发电。

水口水电站位于闽江干流中段、闽清县境内,是华东地区最大的常规水电站。水口水电站在向福建省电网输送能源的同时还兼具防洪、航运、保护生态及电网调峰调频和事故备用等重任。水口水电站于1987年3月9日正式破土动工。1993年8月8日,一号机组投产。1996年12月5日,7台机组全部投产。水口水电站总库容量超过26×109立方米,正常蓄水位为65米,校核洪水位为67.68米,坝顶高程74米,最大坝高101米,装机容量为140万千瓦,年均发电量近50×109千瓦时。

水口水电站是福建省的主力发电工程之一,截至2021年,累计发电逾1510亿千瓦时,节水增发电量逾154亿千瓦时。从2019年起,福建水口发电集团有限公司结合电站年度A级检修,陆续对水口水电站7台机组进行增容改造,至2024年将完成全部7台机组的增容改造,总装机容量将从原来的140万千瓦增加到161万千瓦,电站水量利用提高率将由86.2%提升至89.4%。

科研与考古

闽江流域是中原地区东南沿海史前文化遗址的主要分布区之一,区域内丰富的史前文化遗存为该地开展史前人地关系研究提供了详实的资料。闽江上游考古发现有浦城管九土墩墓群和猫耳山窑址,闽江下游有闽侯黄土仑遗址等。

浦城管九土墩墓群

浦城管九土墩墓群位于浦城县管九村周边山坡。于2006年发掘土墩墓30多座,出土陶器、原始瓷器、青铜器、玉器共计200多件。青铜器共72件,器形丰富,包括剑、戈、矛、箭镞、刮刀、、尊、盘、杯等,是福建省地区一次性出土青铜器最多的考古发现。浦城管九土墩墓群,是福建首次发现的土墩墓群,填补了中国东南地区土墩墓分布区域的空白,其年代约在夏商、西周春秋阶段,填补了福建地区该阶段考古学序列的缺环,因此位列2006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

闽侯黄土仑遗址

黄土仑遗址位于鸿尾乡石佛头村。于1974~1978年发掘,清理墓葬19座,出土一批工艺精湛、富有地方色彩和仿铜器作风的几何印纹硬陶器。遗址经碳14测定,距今3250±150年,相当于商代晚期。它是一种分布于闽江中下游地区、受中原商周青铜文化影响而具有浓厚地方色彩的文化遗存,被命名为“黄土仑文化”。

环境问题和保护

环境问题

闽江流域内大规模的人类活动带来的负面效应导致了流域生态环境自我调节和自然恢复功能逐渐减弱,引起了日趋严重的生态安全问题,如水环境污染、水土流失、矿区生态破坏、森林屏障和生物多样性面临威胁等。

闽江流域水环境污染重要来源有畜禽养殖和农业面源污染,其中,中上游地区(如南平市境内建溪流域和三明市境内金溪、九龙溪⁃沙溪流域)尤为严重。此外,还有生活污水、工业废水和废弃物排放污染。沿江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建设滞后,生活源水污染占比仍然较大,生活污水排放量相当于工业污水排放量的1倍以上;重工业企业沿闽江上游各支流两岸分布,产业结构性与布局性带来的环境风险十分突出。

2011年12月19日,福建省福州市马尾区马尾港附近的中铝瑞闽铝板带有限公司发生乳化液意外泄漏事故,200多升的废乳化液从雨水排放口流入闽江,预估“入侵”闽江2平方千米,后经连续施救,截至21日下午,江面已经基本恢复原样。

闽江流域是福建省水土流失最为严重的地区之一,根据《全国水土保持规划(2015-2030年)》,福建省有22个水土流失治理重点县,而其中闽江流域就占了11个。闽江流域上游是龙岩市山地,其主要干支流两侧坡度陡峭,红壤广泛发育加上水保防护措施不到位使得水土流失最为严重,同时由于森林群落结构的不合理导致其中林下水土流失现象尤为突出;流域中游主要干支流沿岸带局部分布缓丘盆谷,这些地区因人为活动加剧,城市建设、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矿产开采以及果园茶园开发,造成大面积的新增水土流失;另外,一些河道两岸“边治理、边破坏”“一方治理、多方破坏”的现象依然存在,生态基础仍很脆弱,水土流失问题容易反复。

闽江流域是福建省重要的矿产资源宝库,大量矿区开采各类矿石,对地方经济发展做出巨大贡献。然而,长期的开发和加工对生态环境影响严重。闽江流域矿点多,废弃矿山和无主矿山多,主要分布于建溪流域上游、九龙溪和闽江源⁃金溪等流域,其开采过程中形成众多高陡露采边坡和废渣堆,易发生崩塌、滑坡和泥石流地质灾害,同时压占和损毁大量的土地资源导致地形地貌景观和天然植被破坏,生态环境严重受损。另外,铅锌等有色金属开发还会产生大量重金属污染物,闽江中上游是福建省最重要的铅锌矿开采区,铅锌矿石开采、选矿和冶炼产业散布,其中以尤溪县流域大田县、尤溪县等地重金属本底最高,不但会造成当地农作物产品重金属污染,还会进入水系对下游流域和海洋生态造成负面影响。

进入21世纪,闽江流域森林覆盖率约为75%,但林分质量较低,森林可持续性处于中等偏弱状态,生态功能面临退化威胁。闽江流域天然林严重退化,尤以闽江源等上游山地减少最甚,而人工林和经济林的比例提高;流域内人工造林的林种单一,林分结构中针叶林和阔叶林比例失调,杉木王马尾松占绝大多数,而阔叶林所占比例大幅下降,从而导致上游各一级支流流域森林水源涵养功能下降;从龄组结构看,森林后备资源贫乏,用材林消耗过度,低龄化趋势明显,制约了森林资源可持续发展

闽江流域森林生态功能面临威胁,也使生物多样性受到严峻挑战。上游陆域生境局部恶化、中下游水域动物栖息地锐减和迁徙通道受阻、流域内自然保护区保护能力不足、下游河口段外来物种入侵等都使生态安全受到威胁。

保护措施和成效

闽江是福建省母亲河,流经全省70%的设区市、45%的县(市、区),保障着全省40%经济总量的用水需求和1/3人口的饮水安全,加强闽江流域生态环境治理保护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2021年2月,福建省政府办公厅印发出台了《深入推进闽江流域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工作方案》,通过城乡饮水安全、工业园区污染防治、农业面源污染整治、水产养殖整治、城乡生活污水整治、小流域生态治理等方面对闽江流域生态环境进行综合治理。截至2022年6月,闽江流域Ⅰ-Ⅲ类水质97.7%,国家公务员考试断面Ⅰ-Ⅲ类水质100%,小流域Ⅰ-Ⅲ类水质98.6%。

2023年5月,为了进一步巩固提升闽江流域生态环境质量,福建省生态环境厅组织起草了《深化闽江流域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工作措施(征求意见稿)》,规划到2025年,闽江流域河湖生态流量得到有效保障,Ⅰ-Ⅲ类水质比例达到100%,Ⅰ-Ⅱ类水质比例达到86%以上;市域、县域交界断面、入海河口断面总氮污染物浓度持续下降,与2022年相比总磷污染物浓度削减5%以上。

此外,在闽江源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构建起了无人机巡护、地面监测为一体的防护网,保持源头的生物多样性;在武夷山,当地严格落实河长制,大力整治违规开垦的茶山6万多亩,重新种上根系发达的针叶树、阔叶树;闽江下游的福州市开展城区水系综合治理,先后建成1400多个串珠公园。

风景名胜

闽江流域旅游资源丰富,除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武夷山外,在位于闽江起点的南平延平城沿线有太平茶洋窑遗址、宋元碌磈摩崖石刻、炉下斜溪洲头等景点;闽江上游金溪河畔有国家级森林乡村蛟湖村;在闽江支流乌龙江流域有乌龙江湿地公园。此外,还有烟台山公园、罗星塔、福州金山寺等景点。

武夷山景区

武夷山是闽江和赣江分水岭,是闽江的主要源头和集水区之一。武夷山市景区位于福建省北部,景区规划范围79平方千米(其中主景区64平方千米、度假区10.5平方千米、城村景区4.5平方千米),划分为九曲溪、武夷宫、溪南、云窝天游-桃源洞、山北五个景区,属典型的丹霞地貌。1982年,武夷山景区被列为国家首批重点风景名胜区,1999年12月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地,1999年后,被授予全国首批十大文明风景旅游区、国家首批AAAAA级旅游景区、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全国文明风景名胜区、中国最佳绿色生态景区,被中国中央电视台魅力中国城》节目组委会评为2019年“年度魅力生态景区”,成为福建省对外展示的重要窗口。

蛟湖村

蛟湖村位于闽江上游金溪河畔,据明万历《将乐县志》载:“相传有蛟潜于此,因此名都”。截至2023年,村域面积26平方千米,辖6个自然村,275户、1204人。蛟湖村先后荣获国家森林乡村、省级美丽乡村、省级森林村庄、市级历史文化名村等荣誉。2020年12月,蛟湖景区成功创评国家AAA级旅游景区。蛟湖村是“闽儒鼻祖”“程氏正宗”的北宋理学大家杨时的外祖居地、幼年寄居读书之地,也是杨时后裔的聚居地。蛟湖村是革命老区村,杨氏宗祠曾作为红三军团六师的师部所在地,为第八批省级文保单位、福建省家风家教示范基地。

福州金山寺

金山寺是闽江的一个著名景点,也是福州市唯一的水中寺。金山寺始建于宋代,坐落在乌龙江上,占地面积不大,但胜迹颇多。塔寺四周依旧可寻古代遗留下来的八景风光:洪塘古渡、石仓秋烟、妙高钟声、半洲渔火、云程石塔、水风帆、环峰夜月、旗麓斜阳。寺内供奉着佛释道三教香火,妈祖、西方三圣、伽蓝菩萨和三一教主。古寺中心有建于五代时期的千年石塔,由185块白梨石砌成,系一座七级八面的实心石塔,曾系闽江的航标塔,有“闽江第一塔”之称。

罗星塔公园

罗星塔公园位于福州市闽江下游三水合汇处的罗星山,面积2.88公顷。这里先有塔,再有公园,罗星塔是闽江门户的标志,这座古塔高31米,始建于南宋。明朝初年,罗星塔被绘入郑和的航海图中,逐渐成为国际公认的重要航标之一。相传,明代荷兰船舶来此,不知本地地名,遂称为“中国塔”,从此“中国塔”名播海外。罗星塔公园是福建船政文化的展示园,公园前开阔的江面是中法马江海战的古战场,望西而去,有福建船政十三厂的遗址。公园内有多幅雕塑,讲述了近代先列为中国船政文化的做出贡献。此外,公园内还有罗零基准点、郑成功试剑、郑和弈棋等典故遗址。

相关文化

典故传说

传说晋代豫章丰城县令雷焕修监狱时,在地基处挖出了一对雌“莫邪”、雄“干将”的宝剑。雷焕以“干将”送好友张华,不久,张华被害,剑不知下落。多年后,雷焕的儿子雷华宦游闽中,佩戴“莫邪”,经过闽江起点时,剑从鞘中跃进水中,化成龙在水中飞舞,船夫恐惧而退。“双剑化龙”遂成为中国著名的民间传说,南平市也因此有了剑津、剑浦、剑州等别名。“双剑化龙”的剑潭在离九峰索桥下不远的建溪与西溪汇合处,是闽江的起点和南平市标志所在。

金刚腿是闽江口著名自然景观,位于石龙山峭壁之下。它是一条从山麓一直伸到江面的花岗条石,形如金刚天王的大腿,故被称为“金刚腿”。金刚腿的传说多种多样,最广泛流传的是白精和白精争斗的神话故事。古时,白鱽精占据闽安门以内广大的淡水区域,后其地盘遭到白鳓精侵入,于是两者相争,一时间洪水猛涨,恶浪滔天。洪峰摧毁了沿江的农田房舍,造成了巨大的灾难,令闽安人叫苦不迭。后玉皇大帝派一员天将率众天兵下凡降妖。天将从天而降,两腿直插江中,喝道:“海水不犯河水,谁敢不遵,立即擒拿问罪!”天兵在旁呐喊助威,直把两个鱼精吓得心惊胆战,只好乖乖地放下武器,天将命白鱽精永镇闽安门之内,不得越界东出;复命白鳓精永居闽洋大海,不得擅闯闽安门。二鱼精谨遵天命,各自退回驻地。江面恢复平静,天将双脚一收,带兵上天复命去了,却留下一双长靴子。从此闽安门成为咸水与淡水的分界线。天长日久,穿靴子的大腿化成石腿,即为金刚腿。

昙石山文化

昙石山文化主要分布于闽江下游地区和闽东沿海地带,因1954年发现于昙石山遗址而得名,绝大多数为贝丘遗址,年代为距今5000~4300年。

昙石山文化时期气候较现今温暖。出土贝类多为生于浅海和潮间带的蚬(俗称蛤蜊)和牡蛎科,少量魁蛤、小耳螺等。也有相当数量的哺乳类、爬行类、鸟禽类、鱼类、啮齿类等动物的骨骼、角和牙齿,还有大量经驯化和饲养的家狗、家猪骸骨。同时发现了人工炭化稻谷。生产工具有石器、骨器、角器、牙器、贝器和陶器等。昙石山文化居民房址主要分为两类,一类为半地穴式加小柱洞构成的椭圆形房屋,另一类为烧土面与柱洞围成的圆形或方形房屋。此外,从相关葬俗分析,昙石山文化时期仍处于母系氏族社会的后期阶段。经人骨鉴定,昙石山文化居民属亚洲蒙古人种的南亚类型。

昙石山文化是中国东南沿海地区最重要的考古学文化之一,其形成主要来源于3个方面的文化因素,包括闽江下游以昙石山下层文化为代表的考古学文化、江浙良渚文化与闽北牛鼻山文化,以及融合上述文化因素并在此基础上自身创新发展起来的文化。其中受良渚文化与牛鼻山文化的影响最大,由此反映出在四五千年前,福建省与江浙地区已有广泛交流,福建对外的通道主要偏向南平市地区。昙石山文化对闽江中上游及浙江省南部、福建南部沿海地区后期文化也产生了一定影响。

船政文化

在闽江下游出口海的马尾镇,是中国船政文化的发祥地、近代海军的摇篮。这里诞生了对中国近代史产生深远影响的福州船政局(福建船政局),马尾船政局由1866年时任闽浙总督左宗棠创办,是近代中国建立的第一家专业机器造船厂,并由此大力推出了建船厂、造兵舰、制飞机、办学堂、引人才、派学童出洋留学等一系列富国强兵活动,培养和造就了严复詹天佑萨镇冰邓世昌等为代表的一批优秀的中国近代工业技术人才和杰出的海军将士。与此同时,福建船政开风气之先河,提出“冷眼向洋看世界”的大胆主张,引进西方先进科技、传播中西文化、推进中国近代化进程,被称为中国近代历史的“活化石”。此外,马尾也是中法马江海战、中日甲午战争发生地。

民俗活动

南平市延平区的樟湖镇,是闽江中游最大的集镇,当地居民一直承袭着对蛇的原始崇拜。樟湖坂崇蛇民俗,起源于秦汉,民俗崇拜习俗以蛇王庙为轴心,加上每年正月元宵节游蛇科灯活动和七月初七的赛神庙会活动,构成比较完整的民间崇蛇系列活动。2005年,延平樟湖崇蛇习俗列入福建省第一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

蛇灯分为蛇头、蛇身、蛇尾。灯身又叫蛇板,它的两端各有一个圆孔,供与其他灯板相接时插下小木拴,形成可自由摆动的蛇身。一条竹蛇少则有30块灯板,多则达到七百多块灯板,连接成一条一、二公里长的蛇阵。游蛇结束,人们将蛇头、蛇尾送进蛇王庙焚烧,颂祝蛇王升天,祈求蛇神给人们带来“吉祥如意、田园大熟、五谷丰登”的好年景。

樟湖坂的“游柳仙”活动一般提前一个月做准备,本地的成年男子都须出门去捕捉活蛇,一般都是无毒的蟒蛇锦蛇等。抓到后就交给蛇王庙中的“蛇爸”,由“蛇爸”将蛇放入专门的蛇瓮中,加点水养着,然后发给交蛇人一张凭证。七月初七这天,所有握有凭证的男子一早都来到蛇王庙,从“蛇爸”那里凭证领到一条活蛇参加“游蛇神”大游行。游行中的男子,小蛇则以手握,大蛇则脱光上身,任蛇盘其身或缠其头;人蛇纠杂,或行或止,轮换着持蛇,还做出一些令外人失色的危险动作等。

福建省顺昌县位于闽江水路上游富屯溪与金溪交汇处,是大圣信俗文化的发祥地,被海内外大圣信众共同尊拜为“大圣祖地”。顺昌县地处武夷山脉南麓,境内山峦起伏。除东南部外,边境均有千米以上的群山环抱,地貌复杂而相对封闭。山多林密的环境,为猿猴的生存繁殖提供了优越的条件。在生活环境十分艰难的古代,民间“崇鬼神,尊巫”。底层百姓们借“驱鬼降妖、祈福灾”来对抗现实生活的恐惧,亟需一位“平安保护神”来护佑家园。在顺昌县特殊的自然地貌和传统文化习俗之下,人们渐渐形成了灵猴崇拜的观念。顺昌的大圣信俗,源起宋元年间,鼎盛于明朝,顺昌形式丰富的大圣信俗活动和民间传说,早于吴承恩版《西游记》二百多年。顺昌县内有120余处明清时期大圣信俗活动的遗存,基本上村村都可见到大圣祭坛庙宇等。每年农历七月十七,顺昌县许多村子都会举行齐天大圣祭拜民俗活动,活动中有巡游、打糍粑、过火山、打油锅、化替身等节目。

诗文

天宝诗人黄滔在其《辞相府时蒙堂帖追赴阙》一诗中有赞闽江,道“闽江似镜正堪恋”;元朝诗人倪瓒在闽江边送别友人时吟道“闽江之水清涟漪,隔江名园多荔枝”;宋朝诗人叶茵则以闽江山水志情,道“闽江闽山相对青,照人肝胆寒如冰。”

人物

历史上,闽江流域诞生了理学大家朱熹、奉旨填词白衣卿相柳永、法医鼻祖宋慈虎门销烟林则徐、闽学鼻祖杨时、抗金名臣李纲、《九阴真经》创作者黄裳、大数学家陈景润、文学名家冰心等多位名人。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