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台南大街 :位于山东省烟台市

更新时间:2024-09-21 10:15

烟台南大街,称为烟台第一街,是烟台市一条重要的街道。它曾经叫“南道”、“南大道”、“南大道街”、“跃进路”。

基本内容

南大街称之为“烟台第一街”,并不是因为它是烟台最老的街。历史是一条流动的河,走过来便不再回头,老烟台的街巷到底孰老孰新,受考据之限无法论证,不过,这并不重要。

重要的是,南大街几乎贯通芝罘区东西,而且实实在在地见证了许多个“第一”:第一座高楼,第一个广场,第一座商业中心,它从一条短短的小泥道雏形,渐渐繁华起来,它几经变迁,多次改造,终究成为烟台市最具现代特色、最繁华的一条中心大道。

它曾经叫“南道”、“南大道”、“南大道街”、“跃进路”,如今,它叫南大街,依然是“最美烟台”的一条无可替代的主干道。

历史背景

许多“老烟台”的街巷资料介绍,南大街建于1850年(清道光三十年),仅有400米长,3.5米宽,是北大街南部一条辅助街道,因地处大庙以南得名南大道。

不过,原芝罘区政协文史委主任常洪喜却在参考了“明朝军事志”等相关资料后认为这一说法有误,他认为南大街最早的道型形成于1400年至1444年。他说,“当时奇山所城与福山山前所经常有联系,因为物资要靠福山县政府供给,那时的北大街已经大约形成两米宽的街道,可称为‘官道”,但是因为大批物资要从走北大街,用船运到玉皇顶港口,再行人力运输。不过少量的物资要通过骡马运输,为了方便,奇山所的军人出了所城北门,骑马径直西行,久而久之,就自然形成了一条较窄的小路,人们成为南道。”

常洪喜说,那是一条“不加任何人工修饰”的路,如同鲁迅先生所说,“世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便成了路”,路是人为踩出来的,大约只有一米半宽,最宽的地方也不过两米。倘若由此算来,伴随着奇山所城的出现,“南大街”的历史竟已有近700年之久。

到了明朝末年,随着所城西门外军人“家属区”的扩大,大海阳、西南村、白石村、通伸塂、只楚村一带居民点的形成,人们到烟台市或奇山做生意、走亲戚的人越来越多,因为走北大街较为偏远,“南道”的“利用率”也就越来越高。而原来便是自然小道的“南道”一到雨雪天气便泥泞不堪,没法走,于是,福山区的乡绅们就向福山县政府提出修路。常洪喜查阅了“明朝军事志”,根据记载,1612年,福山地方政府出资,“九保十三社”范围几乎全芝罘区的人出工对南道进行了修路。次年雨季前,又在路中间增加了一段30公分宽的石块铺成的路径,方便人们雨天出行。

此时的“南大街”尽管依然延伸着城市的边缘,但也渐渐开始与城市关系密切,从所城北门往西到今青年路一带,3000米左右,也开始被称作“南大道”。

发展历史

终于成为柏油马路,从一米半宽到几十米宽

历经明、清、民国,新中国成立初期,南大街的改造一直在断断续续中进行。直到1958年,南大街才真正成为一条宽整的柏油马路。

常洪喜说,1644年至1657年期间,“南大道”又进行了第二次修缮加长,此时的道路已经往东延伸到东河(今解放路)西岸,更加便利居民出行,并将道路拓宽至两米。到1848年,当时的烟台市已有北大街、北马路、通伸街等繁华大道,南大道一带也已经相对比较繁华,修路的呼声再度掀起,清朝派当时的青州府前来察看,于是大兴工程,到1850年完工,当时建了3米宽的路,并全部铺上方块石。不过,随后战火又起,道路被破坏严重,铺路石也被不断挖走。

开埠后并进入民国时期的烟台更加繁华,1928年,当时的烟台“军阀政府”首脑刘珍年责令修路,大马路、二马路、三马路、四马路等被相继铺成“洋灰道”,南大街也在此列,“从今解放路到青年路的路型,拓宽到四米,但是在从解放路修到大钟楼附近时,又打仗了,停工,此后,烟台商会又出资修建了‘三合土’路面……”

战火纷飞的年代直到建国初期,南大街的修路计划一再搁浅。1956年,开始将仓浦街、北门外东街、北门外西街、西关北街、南大道街、海阳街、法院街及部分广合巷、清泉胡同、同春巷、爱德巷、仁里街等街巷拆除、合并、顺直、拓宽,于1958年统称南大街,东起解放路,西至通伸(今西炮台南路),与原烟潍路相通,长4000米。当时的拆除面积很大,所城北门也在此时“不幸”被拆,常洪喜说,那时的南大街也才被修建成真正的柏油马路。

1967年,将西部原只楚路并入,改称跃进路。1973年,又将原只楚路改为跃进西路;将海港路以西至西炮台南路路段改为跃进中路;将解放路至海港路路段改名为跃进东路,全长8390米。1986年又将跃进中路、跃进东路合并复名南大街。1989年、1990年,南大街又与胜利路一起再次修缮、拓宽,从当年的一米半宽到如今的几十米宽。此后,近年来几次改造建设,但南大街的路型基本延续至今。

1993年起,先后建起四德街、西路、华联、文化宫西街4座人行过街天桥;1997年,进行灯光改造,同年进行道板更换工程改造;2004年2月6日至5月底,南大街进行封闭改造,按城市主干道一级路标准设计施工,首次在市区道路的修建中使用改性沥青;2005年1月24日上午,我市第一座地下行人过街通道——南大街地下过街通道正式开通……繁华的南大街车流滚滚,人潮涌动。

自古商贾重地,当年曾到南大街上看大楼

与如今的南大街非常契合,南大街自古便堪称“商贾重地”。建国后,随着商业经济的发展,一幢幢高楼拔地而起,以至于“到南大街上看大楼”成为当时一道独特的风景。

根据相关记载,建国前,道中段设有少数骡马栈及商铺、铁匠炉,同昌泰玻璃镜店、新兴木瓦作坊、天聚兴木瓦作坊、利通当铺、北海卫生处、聚丰磨房等。原海阳街东段路南(今百货大楼东邻址)设有民国初创建的百业市场,是旧时民众饮食、娱乐、商贸、农贸活动交易场所。市场内设有“游仙楼”、“会仙楼”、曲艺演出场棚,经常演出曲艺、评书、戏法、杂耍等节目,很受欢迎。

建国初,街内设有烟台轴承厂、南大道公园。1957年起,消防队、银行综合楼、工人文化宫、水产研究所、公路段办、三勘办、自来水办公楼等第一批楼房耸立于新建的南大街中。1962年7月,开通了自虹口路到发电厂的1路公交车。1968年,街南落成烟台市大型展览馆。1975年,街中段路南新建百货大楼落成开业,同年,服装公司7层综合楼建成。1982年,大钟楼建成,五金化工站综合楼、新华书店、向阳浴池旅馆、烟酒糖茶综合楼、农机综合楼等相继落成。1985年,烟台市第一座高层建筑———劳动大厦在南大街落成,时称“胶东第一厦”。1991年,落成工人广场和文化广场。1997年,商城及绿化广场落成……从只有几间低矮的骡马栈、铁匠炉、小作坊的小街发展到烟台的“第一大道”、商贸中心、金融一条街,南大街已成为烟台市最繁华的商业区。

常洪喜说,上世纪80年代以前,南大街上最高的楼是公路段的办公楼(今中国农业银行附近),只有不到5层,但是从劳动大厦和邮电大楼相继建成开始,到1998年,南大街上7层以上的楼有21座,也正因如此,周围的很多老百姓,专门赶到南大街来“看大楼”。

而这实则是反映了南大街的兴盛,时至今日,这里建筑密集,店铺林立,人流旺盛,不仅有多家银行、保险等金融机构,还集中了多家大型商场、专卖店,堪称烟台市的商贸、金融、信息中心,形成了“南大街商圈”。

百货大楼不在了,锦章不在了,记忆还在

与许多老街一样,南大街上也留着许多人最美好的回忆。比如老字号的锦章照像馆,比如当年红红火火的第一家商业中心老百货大楼,比如那些年代里经常要光顾的邮电局,比如早已走入地下的西南河,比如大钟楼……

不少烟台市民都有一种“锦章”情结:许多年来,“锦章”一直是老百姓照“身份证照”等证件标准像的首选甚至是必选之地,“锦章”也是老烟台人认为最适合拍摄“全家福”的照相馆。1935年开业的“锦章”原本在朝阳街,文革时,搬到了南大街50号,如今的烟台市文化中心位置。2004年,南大街改造搬迁,“锦章”搬至北马路,直到今年初,“锦章”宣告破产。80年来,“锦章”总是在不知不觉中记录着烟台的历史瞬间,从大量见证烟台历史的老照片,到普通百姓的家庭生活,锦章留存着老烟台人最美好最难忘的时刻。

百货大楼在烟台老百姓心中地位更是不言而喻,1972年开始建设,1975年12月26日,作为烟台第一家商业中心,百货大楼开始对外营业。在计划经济年代,那时候商场进货全部到进货站,进货站有什么,大楼就卖什么。人们揣着购物券、粮票、布票,在一次次抢购中实现自己的“大件”之梦,南大街目睹并记录下这难以忘却的一幕幕。老烟台市人都把“逛大楼”当成了自己生活的重要部分。买电视到大楼排队,买缝纫机到大楼排队,买个四波段的收音机都要到大楼排队、抢购。逢年过节,大楼人山人海。作为烟台第一个大型商场,百货大楼的启用拉开了烟台商业化的进程。1975年的百货大楼只有三层高,大楼里只有3个商场,包括百货食品商场、针织服装商场和鞋帽商场。虽然当时老百姓的消费能力低、消费观念落后,但是大楼落成第一年,销售额还是达到了1158万元,上缴利税96万元。到1995年,百货大楼当年实现销售额42173.7万元,上缴利税2722.7万元,大楼从3个商场发展到了13个商场,商品达万余种。百货大楼成为烟台市商业的最初标志。但是,2002年,百货大楼“易主”振华,成了一个“历史名词”。

时光不再,与南大街交汇的“西河”、“东河”、“西南河”、“通伸河”早已沉入地下,“锦章”不在了,“百货大楼”也已不在了,“西南河邮电局”也已不在了。

只有记忆还在,历史还在,南大街还在。

参考资料

最美烟台:南大街--烟台第一街.水母网.2015-09-23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