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佐良 :原北京外国语学院副院长

更新时间:2024-09-20 11:25

王佐良(1916年2月12日—1995年1月9日),浙江上虞人。英语语言文学专家、教育家、翻译家、作家。曾任北京外国语学院教授、外国文学研究所副院长,中国外语教学研究会副会长,学术期刊《外国文学》主编。历任第六、七届全国政协委员,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外国文学组组长。

1939年毕业于国立西南联合大学外语系(原清华大学外国语言文学系),留校任教,1947年赴英国牛津大学为攻读英国文学研究生。1949年回国,任教于北京外国语学校(后更名为北京外国语学院、北京外国语大学)。1958年译著英译版《雷雨》。1975年王佐良发表学位论文《约翰韦伯斯特的文学声誉》。1983年,王佐良极力促成第一届中美双边比较文学研讨会在北京举办,1987年,第二届中美双边比较文学研讨中王佐良围绕文学史书写方面展开了“颇具建设性”的学术对话,自信地阐述了他具有创见性的文学史建构思想。1995年1月19日,王佐良于北京去世。

王佐良被誉为“中西文学交流成就显著的先驱者之一”。是新中国成立后第一代英语翻译人才,与许国璋吴景荣曾被誉为新中国的“三大英语权威”。王佐良创办、主编的《外语教学与研究》《外国文学》两本杂志已成为外语教学和外国文学研究领域公认的权威期刊。

人物经历

教育经历

王佐良是浙江上虞人,童年就随父亲移居武汉市。1922年就读于汉口宁波小学,1928年入武昌文华中学学习。

1935年,王佐良以优异成绩考入清华大学外文系,与李赋宁、许国璋、周珏良并称为外文系“四大才子”,他们后来皆成为著名学者。大一时,王佐良获得了全校英文演讲比赛一等奖,还以笔名“竹衍”在《中学生》上发表散文《旅途》《一二·九运动记》等,抒发对山河沦陷的忧伤和对学子们爱国情怀的赞叹。

1937年抗战爆发后,王佐良随校迁往云南昆明,即西南联大。大学时,他创作的诗歌又刊在《清华周刊》上。1946年,他从西南联大毕业,留校任助教、教员、讲师。西南联大办学条件极为艰苦,师生时常还要躲避日军空袭,但这丝毫没影响王佐良的求知热忱,他与好友许国璋组织“湖畔绅士”英语演讲会,他由衷感慨:“尽管四面八方在引诱,真正的大师还是在教室里。”

1939年,留校任教的王佐良与同事丁则良创建“人文科学学会”,定期举行学术讲座和讨论会,为师生们提供碰撞思想、交流学术的开放空间,得到了吴宓季镇淮曾昭抡潘光旦孙毓棠王瑶闻家驷闻一多朱自清等的热情支持。在国立西南联合大学任教期间,王佐良撰写的论文《诗人与批评家艾里奥特》分章节刊登于《大公报》和《益世报》,开创了国内研究英国现代主义诗人托马斯·艾略特(旧译艾里奥特)的先河。1946年,王佐良发表长文《今日中国文学之趋向》,从新文化运动说起,纵横捭阖,清晰勾勒出20世纪上半叶中国文学的脉络,阐释中国文学与外国文学间的深层联系与互动,颇具学术穿透力。

1946年秋,王佐良回到北平市,任清华大学讲师。王佐良在庚款公费留英选拔考试中取得第一名,于1947年进入英国牛津大学茂登学院,师从英国文艺复兴研究专家威尔逊教授,主攻17世纪英国文学。留学期间,仍怀有强烈的家国情怀,王佐良在回忆录中表示“从留学一开始,就觉得回国是天经地义的”。

工作经历

1949年9月,牛津大学毕业后,他放弃留学法国攻读博士学位的机会起身回国,入职北京外国语学校(北京外国语大学前身)。历任北京外国语学院教授、英语系主任、副院长。1958年译著英译版《雷雨》。20世纪五六十年代,英语教材奇缺,英语学习资料匮缺,与周珏良李赋宁等人共同编写了《英美文学活页文选》系列丛书,系统介绍英美著名作家的经典作品,后经整理形成的《英国文学名篇选注》。1975年王佐良发表学位论文《约翰韦伯斯特的文学声誉》。1983年,王佐良极力促成第一届中美双边比较文学研讨会在北京举办。1987年,王佐良率团赴美国参加第二届中美双边比较文学研讨会。1995年1月19日,王佐良于北京市去世。

社会任职

参考资料

主要成就

学者成就

1943年,年轻的王佐良就在《论翻译》一文中指出,中西文化、文学语境、言说方式等存在着很大差异,不同语言间的完美转换是困难的,但“人性相通”,又为翻译带来了希望。真正优秀的翻译者,可以从各种差异之中发现彼此的契合点,找到彼此相通之处,于艰难之中开辟出新路,让一种语言“在另外一种语言中大放异彩”。

1946年,王佐良曾在英国杂志《生活与文学》(Life and Letters)上发表文章《一个中国诗人》,翔实地介绍穆旦的创作历程与其诗歌的独特风格,传神地描摹穆旦诗歌给读者“最深的印象”。1983年,王佐良又发表新论《中国新诗中的现代主义——一个回顾》,进一步分析穆旦现代主义诗歌中不可忽视的“中国品质”,中肯地评价了穆旦诗歌的艺术特色及其对中国现代主义诗歌创作的突出贡献。

20世纪五六十年代,英语教材奇缺,英语学习资料匮缺,与周珏良李赋宁等人共同编写了《英美文学活页文选》系列丛书,系统介绍英美著名作家的经典作品,成为众多读者了解英美文学的重要窗口。后经整理形成的《英国文学名篇选注》,也被公认为“国内出版的最佳英美文学选读读本”。

1983年,王佐良极力促成第一届中美双边比较文学研讨会在北京举办,他关于中国现代主义诗歌回顾的会议发言,赢得了专家们的高度赞赏。1987年,王佐良率团赴美国参加第二届中美双边比较文学研讨会。他结合中国悠久的文学史编著和文学研究传统,围绕文学史书写的一些重要问题,展开了“颇具建设性”的学术对话,自信地阐述了他具有创见性的文学史建构思想。

20世纪80年代,王佐良与周珏良主持编写英国文学史,后又与来自北京外国语大学北京大学等高校的33位研究者通力合作,历时22年,推出五卷本《英国文学史》。此书不仅有“史”的梳理,更有“论”的探掘,充分展现中国学者用“他山之石”以“攻玉”的开拓性追求,开启了外国文学史编写“中国学派”的先河。

王佐良创办、主编的《外语教学与研究》《外国文学》两本杂志,始终秉持“中国人治学”的理念,鼓励中国学者在外语教育、外文翻译、外国文学研究领域,中西贯通,务实创新。如今,这两本杂志已成为外语教学和外国文学研究领域公认的权威期刊。

1994年,王佐良主编《并非舞文弄墨—英国散文名篇新选》由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发行。同年与周钰良共同主编《英国二十世纪文学史》由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出版发行,同年还主编了商务印书馆出版发行的《英国散文的流变》。

翻译成就

王佐良最初的翻译尝试是在昆明市读书时翻译乔伊斯的小说集《都柏林人》,全稿翻译完成后还没来得及出版,便在日军的一次轰炸中毁掉了。这反而促使他开始翻译更多的作品。王佐良最早的文学翻译活动始于西南联大任教时,授课之余将曹禺的代表作《雷雨》译成英文。《雷雨》英译版于1958年由恩斯(A.C.Barnes)外文出版社出版发行。王佐良与姜桂侬等合译《暴风雨》于1951年于文化工作社出版。凭借对文本的深刻理解,王佐良精准把握住原作深的思想和匠心独具的艺术风格,用细腻的语气、灵活的句式,向西方读者展示了中国现代文学在短时间内所取得的巨大成就。

1980年,发行了由王佐良翻译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美国短篇小说选》(编选)。同年还出版了由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发行的《世界短篇小说精品•美国卷》。编译了由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英国诗文选译集》。外国文学出版社出版发行的《英国文学论文集》,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出版社出版发行的《英语文体学论文集》。

主要作品

书籍作品

参考资料

荣誉奖项

参考资料

个人生活

家庭成员

王佐良的妻子徐序,二人共育有五个子女。

家庭生活

王星是王佐良的孙女。在她上中学时,仍能感觉到爷爷奶奶的恩爱。他们之间有种几十年来养成的特殊默契。奶奶很清楚爷爷在什么时间需要喝咖啡,什么时候需要吃水果;爷爷对奶奶似乎没有更多外在的表象表现出爱,但王星整理老照片时,发现爷爷作为一个“摄影发烧友”,拍了奶奶在各个时期的各种照片。虽然王佐良伉也为子女们拍摄了许多照片,但奶奶的照片在所有照片中能占到五分之二。在他一些信件的末尾也能看到,他出门参加一些学术会议时,在讨论完严肃的学术问题后,每次都会向妻子报告平安并询问家人的情况。

王星眼中的爷爷并不是外界想象中那种一丝不苟的翻译家,而是个充满趣味的人,偶尔喜欢喝两口(酒),王星喝啤酒的习惯就是跟爷爷养成的,因为“爷爷从不觉得喝酒是个多大的事儿”。曾经看到过一个故事,说王佐良住的还是老清华大学的旧式平房,冬天还靠烧煤炉取暖。问他怎么还住这种房子,他笑答,北外那边宿舍很紧,他老伴又在清华工作,老房子住惯了就凑合着住吧。在生活上满足于低标准的“凑合”,这正是王佐良身居高位却自视平凡的一种境界。

后世纪念

2016年北京外国语大学成立了以他命名的“王佐良外国文学高等研究院”。7月16日,王佐良外语高等研究院在阿语楼举行王佐良先生百年诞辰纪念大会,纪念王佐良先生在外语教育领域做出的卓越贡献,继承和发扬王佐良先生等老一辈教育家开创的优良学术传统,继承和发扬他们的高尚学术品格和精神境界,推动新时期中国外语教育事业和北京外国语大学的蓬勃发展。来自国内外60多所高校的200余名专家学者共同缅怀王佐良先生,阐扬先生之学,追思先生风范。

人物评价

王佐良是新中国成立后第一代英语翻译人才,与许国璋、吴景荣曾被誉为新中国的“三大英语权威”。(北京晚报评)

王佐良被誉为“中西文学交流成就显著的先驱者之一。(光明日报评)

作为一代翻译大家,王佐良翩翩君子,温润如玉,外国文学研究和外语教育界尊称他为“王公”。(北京晚报评)

他的思想一点也不守旧。治学严谨,不容浮夸。(李景端评)

“王佐良先生是非常儒雅的,穿着长大衣,戴着毛围脖,绅士范儿,这是修养和学识沉淀下来的,你学不来的。”曾在《读书》杂志担任编辑的吴彬回忆说。(北京晚报评)

王星眼中的爷爷并不是外界想象中那种一丝不苟的翻译家,而是个充满趣味的人,偶尔喜欢喝两口(酒)。(北京晚报评)

参考资料

王佐良教授.中国日报网.2024-03-09

王佐良先生简介.王佐良外语高等研究院.2024-03-09

王佐良:翻译者,必须是一个真正意义的文化人.译研网.2024-03-09

契合与超越——王佐良先生的学术人生.光明新闻.2024-03-09

永不终结的罗曼蒂克 浪漫主义诗歌和翻译家的爱情.清华校友网.2021-12-15

成果.王佐良外国文学高等研究院.2024-03-09

论契合-比较文学研究集.豆瓣读书.2024-03-10

缅怀.王佐良外国文学高等研究院.2024-03-10

凭借真诚赢得尊敬(心香一瓣).新浪网.2024-03-11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