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善才 :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员

更新时间:2024-09-20 23:58

王善才,1936年出生于湖北省武汉,考古学家。现任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员、考古领队,湖北省清江隔河岩考古队总领队。

人物简介

王善才 男,1936年10月生,湖北省武汉市人。汉族。考古学家。现任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员、考古领队,湖北省清江隔河岩考古队总领队。学识面广,技术较全面,有“博学多才”之美誉。擅长主持各个历史时期古遗址、古墓葬考古发掘,进行历史考证。对古人类也颇有研究。并善于进行野外综合考察和探险,是国内“野人”考察的发起者和组织者,在考古学和人类学界颇有影响。现为中国考古学会、中国博物馆学会、中国文物保护技术协会、中国人类学学会、中国“野人”考察研究会、全国明代藩王研究会、楚史研究会、楚文化研究会和炎黄文化研究会以及地质学会、地理学会和旅游学会等三十多个学术团体的成员,并担任其中一部分学术组织的理事、常务理事、副会长和秘书长等职。

作品

在《文物》、《考古》、《江汉考古》和《人类学学报》等全国和地方一些报刊及学会论文集上发表学术论文和各类文章120余篇。是大型考古报告《曾侯乙墓》和《包山楚墓》等书的作者之一。编著和主编了《考古知识纵横谈》、《中国早期巴文化—长阳香炉石遗址发掘与研究》和《山海经与中华文化》等书。目前正主编《清江考古》和《随州东周墓葬发掘报告》等六本书。由于坚信鄂西山地可望找到我国最古人类化石,因此今后将侧重于鄂西山地古人类和古脊椎动物化石的考察研究,并致力于鄂西北神农架林区“野人”及珍稀动植的考察。

神农架野人考察

在搁置了近30年之后,中国有关专家重新建立起对中部原始林区神农架进行“野人”考察的研究组织,并正筹划对神农架“野人”进行一次大规模科学考察。

75岁的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员、考古人类学家王善才日前接受记者专访时表示,希望通过这一次的科考“给长久以来的争论一个交代”。

2009年11月,在王善才等专家的努力下,“湖北省野人考察研究会”恢复成立,并于2010年4月正式启动,王善才目前担任研究会副会长。王善才表示,此前的考察以搜山为主,没有足够重视栖息地、洞穴的搜索考察,走了很多曲折线路,今后的考察重点将是洞穴。“现在神农架林区还有几百公里的广袤丛林没有人进入过,搜寻‘野人’有很大空间。”

湖北省野人考察研究会”的另一位组织者、现任神农架林区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的罗宝生也对记者表示,经过多年的考察研究,专家们已基本锁定了“野人”活动频繁的3个重点区域,所以一旦时机成熟,他们将组织3支考察队同时进山考察。

考查经历

王善才从1974年第一次接触到神农架“野人”后,一直都致力于这方面的研究。去年成立“神农架野人考察研究会”的重要目的就是要进行大规模科考,揭秘“野人”。

1974年,神农架林区当地一位生产队副大队长与一个双脚直立的“野人”相遇,他把这段经历告诉了省里下派当地工作组的组长,那个组长就给省宣传部写了封信,说明这个事件。省宣传部就把信转给了省电影制片厂,制片厂觉得没法拍电影,就叫省博物馆的馆长去领信。当时我在省博物馆搞古人类研究,馆长把信领来了之后就转给了专业对口的我。王善才就到当地了解情况,并向中科院写了情况汇报,可以说,王善才是最早研究“野人”的科学家。

1976年,神农架林区6名干部职工乘坐吉普车回林区的时候,路遇红毛直立动物,随后向中科院打报告引起重视,中科院前后组织了三次科考,但都没有结果。

30年间最大的科考活动是1977年的那次,以当时的湖北省委书记韩宁夫为组长,中科院组织了32家大专院校110名科考队员,历时1年。但只是发现了金丝猴属,没获得“野人”存在的客观证据。

1980年5月至1981年底,中科院又进行了第三次考察,但仍没有突破。

此前的科考无论官方还是民间,都有个特点,就是“剿匪”式,漫山遍野搜索,方法不对头。1977年的那次科考,一位军方领导带队,越野车轰隆隆地开到山下,什么动物都吓跑了,哪里找得到。这次科考计划以蹲点观察为主要方式,找到野人出没较多地区的洞穴,在周围躲起来观察。此外,我们希望引入先进科技来帮助科考。

他们想在山林中安装摄像、窃听装置,捕获“野人”踪迹。但主要问题是电池无法提供长时间的供电,也在尝试解决这个问题。

参考资料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