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适存 :曾任南航飞行器系主任

更新时间:2024-09-21 05:10

王适存,直升机技术专家,航空教育家,中国直升机技术界的先驱、直升机专业的奠基者之一和学术带头人。1961年,他在苏联发表的“直升机旋翼广义涡流理论”,在国外被称为“王适存涡流理论”。60年代他学成回国后,全身心投入于我国直升机专业的建设和人才培养,倡导并亲自参加了中国第一架直升机“延安二号”的研制。改革开放后,在继续致力于教学和科研的同时,他积极参与全国直升机行业的技术指导工作,开展与国际直升机界的学术交流活动。

人物生平

王适存,1926年生,邵阳市人,1948年毕业于浙江大学航空工程系, 1961年获莫斯科航空学院副博士学位,教授、首批博士生导师,享受国家特殊津贴。曾任南航飞行器系主任、直升机技术研究所名誉所长、中国航空学会常务理事、江苏省航空学会理事长、中国航空学会直升机专业委员会主任。

王适存从事直升机专业的教学和科研工作五十余年,是我国直升机技术的先驱、直升机专业的奠基者之一,国际直升机界著名专家。60年代初发表的“直升机旋翼广义涡流理论”,被编入俄罗斯经典文献《直升机》卷一中,且为美国AD报告所译载,命名为“王适存涡流理论”,迄今仍在国内外直升机界被引用。60年代,在国内倡导自行设计轻型直升机“延安二号小型直升机”,并参与具体研究工作。该机是我国第一架自行设计、试飞成功的直升机,获全国科学大会奖。

1985年出版的《直升机空气动力学》,为我国第一部直升机方面的专著,获航空部优秀教材二等奖。他先后主编或主审了《直升机气动力手册》、《中国大百科全书航空航天卷》直升机条目、《军用直升机飞行品质规范》和《民用直升机适航条例》,并多次主持直8、直9、直-11等型号直升机的评审或鉴定会。

我国直升机领域著名专家、原中航集团直升机专业委员会主任、原南京航空航天大学飞行器系主任、博士生导师王适存教授,因病医治无效,于2011年6月7日凌晨2点18分在南京市逝世,享年85岁。

1944年,他考入浙江大学航空工程系,先在贵州省上学,中国抗日战争胜利后搬回杭州市。1948年作为浙江大学西溪校区第一届航空系学士毕业。毕业后被老师推荐到中国航空公司上海龙华机场当技术员。1949 年上海战役前夕,中国航空公司撤到台湾,他和一些不愿去台的人毅然留下,迎接解放。

1949年秋,他回浙大母校,任航空系助教。他一方面辅导《空气动力学》课程,一方面接手并完成浙大风洞研制工作。1952年秋,全国高校院系调整时,他随浙大航空系来到南京市,在与交通大学航空系和东南大学航空系合并成的华东航空学院任讲师。除讲授《流体力学》等课程外,在学习苏联教育的过程中,他还翻译了俄文《空气螺旋桨》一书,为了解直升机旋翼打下了基础。

1956年,王适存考取了派往苏联留学的资格,先在北京俄语学院留苏预备部学习俄语一年,1957年秋进入莫斯科航空学院攻读直升机专业。不久,适逢毛主席访苏,他荣幸地聆听了毛主席关于“你们年青人是早晨八九点钟的太阳,希望寄托在你们身上……”的著名讲话,受到极大鼓舞。1961年春,王适存获得了副博士学位。在莫斯科中国民用航空飞行学院学习期间,师从俄罗斯直升机界著名学者维里德格鲁贝。他的学位论文“直升机旋翼广义涡流理论”解决了当时旋翼在前飞时流场计算的老大难问题。

1981年,王适存光荣地被批准加入中国共产党,从此获得了新的活力。他一方面继续致力于教学、带研究生和旋翼涡流理论的应用研究,另一方面,他还尽力参加教学管理工作和积极参加社会学术活动,担任南京航空航天大学飞行器系主任,中国航空学会常务理事,江苏省航空航天学会理事长,以及中国航空学会直升机专业委员会主任。

荣誉贡献

荣誉

1975年试飞成功。在研制过程中所做的大量计算和试验工作,为我国直升机的发展积累了第一手技术资料,这些都在他向总参评审组所作的《“延安2号”小型直升机汇报材料》里得到了反映。该机是我国第一架自行设计、试飞成功的直升机,曾获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奖。

他是原中国航空工业集团有限公司部或航空工业总公司的历届科技委委员,1991年起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1992年被航空中华人民共和国航天工业部授予“有突出贡献的专家”称号。

科研成就

他多次对周围的年轻人说:“直升机是座大花园,满园都是鲜花,但目前采摘的人还太少。”他的学位论文“直升机旋翼广义涡流理论”就是其中一枝美丽的花朵。

旋翼涡流理论,研究旋翼周围流场特别是尾迹中诱导速度的分布,是旋翼设计和桨叶载荷计算的关键。旋翼在悬停或垂直上升时,可借用于螺旋桨在轴流状态的圆柱涡系经典涡流理论。但在前飞时,旋翼处于斜流中,尾迹涡系将是一个斜向柱体,而且由于旋翼桨叶的来流左右不对称,除了纵向尾随涡还存在横向脱体涡,斜向涡柱的诱导速度求解是当时直升机空气动力学领域内的世界难题。王适存在苏联留学期间,机敏地发现在斜向涡柱上沿母线的涡元强度和方向都是相同的,从而可以先沿母线求解,突破了这一难关。这篇论文1961年曾由苏联国防出版社发表,当年即由NASA全文转译以AD报告形式出版,特别是在1966年由俄罗斯著名直升机设计家米里主编的经典著作《直升机》卷一中详加介绍,并命名为“王适存涡流理论”,在俄文文献里出现中国人的名字是罕见的。

他学成回国后,在致力于直升机专业建设的同时,继续从事旋翼空气动力学的研究。70年代末中国直升机设计研究所成立后,为了把他的旋翼广义涡流理论方便地应用于旋翼设计,在设计所技术人员的配合下,他撰写了“旋翼在挥舞平面内的气动载荷”系列论文,将旋翼诱导速度展开为傅氏级数的形式,可以快捷地进行气动载荷计算。这一方法已成为我国旋翼设计的基本手段,在直升机研制中迄今一直采用。

80年代,为了进一步使旋翼涡流理论现代化,他和他的博士生们引入旋翼自由涡系概念,并创造性地采用圆弧涡元,从而使新的旋翼气动分析方法成果处于国际先进水平。

他常对他的课题组成员说:“既要认识旋翼,还要改造旋翼”。90年代前后,王适存转向旋翼桨尖形状——改造旋翼的研究。1998年,他和他的学生们总结了多年的研究所得,汇集成“直升机旋翼自由尾迹分析和气动特性研究”一项成果,其中对后掠、尖削、下反各种桨尖形状进行了深入分析,获得了中国航空工业集团有限公司总公司科技进步一等奖及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

到1999年底,他在国内外发表学术论文有50多篇。由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的《王适存学术论文选编》中,收集了25篇,作为他从事教育和科研五十周年的纪念。

教学功绩

从新中国成立到今天,王适存一直工作在教育岗位上。50年来他为祖国的航空事业特别是直升机专业的人才培养,倾注了大量心血。他对直升机专业新生总是介绍说:直升机是一种“万用”的交通运输工具,用途广阔;又是一种“万岁”的交通运输工具,前程远大。这些话既反映他本人对直升机的挚爱,又表达了他对学子们的殷切期望。

1961年他回国后被分配到西北工业大学直升机教研室(后迁入南京航空航天大学),这是当时我国为配合直升机发展而新设置的人才培养基地。他深知,作为国家选送出国学习直升机专业的第一个研究生,将要担负起今后培养专业人才的重任。从此,他全身心地投入直升机专业的建设,为学生讲课,指导研究生,组织年轻教师学习。他撰写的《直升机空气动力学》一书及其修订本,在校内外广泛使用,其后获得航空工业部优秀教材奖。

“文化大革命”后,他两任南京航空学院飞行器系主任。除了自己的教学和科研工作之外,他率领全系教师员工,发挥集体力量,创建了飞行器设计专业的首批硕士点、博士点,并使该专业成为全国同类专业中惟一的国家重点学科。

90年代初,他任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直升机技术研究所名誉所长,并任直升机旋翼动力学国防科技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该直升机所和实验室已成为我国培养直升机专业本科生、研究生的中心。

1996年,由他领衔所取得的“飞行器设计学科产学研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教学成果,获江苏省教学成果一等奖和1997年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

自1961年第一届直升机专业毕业生开始,受过他教诲的本科生上千人。作为首批博士生导师,他已指导许多博士生。他个人还捐助过“直升机奖学金”。他桃李遍天下,其中有的已成为国家直升机型号总设计师、直升机有关单位和部队的领导及高等院校的博士生导师。他说,作为教师,他培养教育的学生,就是他人生中的最大财富。

对直升机贡献

王适存对我国直升机事业的贡献在国内直升机界是尽人皆知的。

早在70年代后期,他就参与了直六型机和直七型机的研制工作。80年代初期,他参加了国家制定直升机发展方针及规划的会议,会后喊出了“我国直升机的春天到来了”的心声,引起了直升机界的共鸣。他除主编了《直升机气动手册》和《中国大百科全书“航空航天卷”》全部有关直升机条目外,还主审了《军用直升机飞行品质规范》、《民用直升机适航条例》以及其他多种技术资料,为我国直升机研制奠定了基础。

为了加强我国直升机界各系统间的横向联系,他倡议成立中国航空学会直升机专业委员会,在全国有关直升机生产、设计、部队、民航、科研、教学、使用、管理各单位间架起一座桥梁。从1985 年起每年一次的学术年会,轮流由不同单位主办,得到同行的积极响应和普遍欢迎。

履历及评价

工作履历

1948-1949年 在上海任中国航空公司技术员。

1949-1952年 任浙江大学航空工程系助教。

1952-1956年 任华东中国民用航空飞行学院讲师。

1956-1957年 在北京俄语学院留苏预备部学习。

1957-1961年 在苏联莫斯科航空学院飞行器系学习,获副博士学位。

1961-1970年 任西北工业大学副教授。

1970-1988年 任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副教授、教授、系主任。

1988-1989年 美国格鲁吉亚理工大学访问教授。

1989年 任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授、直升机技术研究所名誉所长,直升机旋翼动力学国防科技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

中国“直升机之父”

王适存出生于1926年,邵阳市人。20世纪60年代初,王适存提出的“直升机旋翼广义涡流理论”被编入由苏联著名直升机设计师米里主编的《直升机》中,并由美国美国航空航天局全文转译以AD报告形式出版,该理论被命名为“王适存涡流理论”。曾设计延安二号。

王适存推动设计制造的轻型直升机“延安二号”是我国第一架自行设计、试飞成功的直升机。他所著的《直升机空气动力学》是我国第一部直升机方面的专著。他先后主编或主审了《直升机气动力手册》、《中国大百科全书航空航天卷》等,主持过多种型号直升机的评审或鉴定。

我国著名直升机专家、原中国航空学会直升机专业委员会主任、南京航空航天大学飞行器系主任、博士生导师王适存教授于2011年6月7日在南京市病逝,享年85岁。

人物评价

他性格爽直,作风正派,爱岗敬业,善于教诲。1999年底南京航空航天大学为他举行了从事教育和科研五十周年庆祝会,各地有关单位和他的新老弟子,纷纷发来贺信贺电,送来花篮花瓶,尊他为“中国直升机事业的鼻祖”。

他治学严谨,知识广博,思维敏捷,勇于创新。在新世纪之交,他以70多岁的高龄,仍孜孜不倦,写论文、做报告、参与课题研究、指导年轻后辈,特别是关心和支持我国直升机的发展。他在我国直升机界德高望重,受到大家的尊敬,是我国直升机界的第一位科学家、教育家。

主要论著

1 王适存。浙江大学西溪校区风洞设计制造经过及初步测定报告.中国科学,1951,2(4)

2 王适存。共轴式风洞风扇的设计。华东航空学院学报,1956

3 (俄文)王适存。直升机升力桨的广义涡流理论。苏联国防出版社.(同文由美国NASA转译,Generalized Vortex Theory of the Lifting Rotor of Helicopter,AD286576),1961

4 (俄文)王适存。具有空间涡系的直升机旋翼空气动力学特性.苏联高校航空学报,1961(1)

5 (俄文)王适存。计及环量沿方位角变化的直升机旋翼空气动力特性。苏联高校航空学报,1961(2)

6 王适存。升力螺旋桨在桨盘上的诱导速度分布。力学学报,1964,5(3)

7 王适存。升力桨在斜流中的叶素升力系数随方位角的变化及其影响。航空学报,1965,1(1)

8 王适存。直升机空气动力学(教材)上册。西北工业大学出版,1964;直升机空气动力学(教材)下册。西北工业大学出版,1965

9 王适存。旋翼在挥舞平面内的气动载荷,第一部分,诱导速度。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科技资料,总编号065,1975;旋翼在挥舞平面内的气动载荷,第二部分,环量方程。南京航空学院科技资料,总编号087,1976

10 Wang Shicun and Xu zhi. A Simplified Method for Predicting Rotor Blade Airloads. Proceedings of the 7th European Rotorcraft Forum,1981

11 Wang Shicun. The Helicopter Technology of China. Vertiflite, 1986

12 Wang Shicun. The Prospects of Helicopter Development in China.Vertiflite, 1988

13 王适存。旋翼诱速的横向分布。航空学报,1988,9(11)

14 Wang Shicun. Analytical Approach to the Induced Flow of a Helicopter Rotor in Vertical Descent.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Helicopter Society, 1990, 35(1)

15 王适存。直升机的发展形势。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校庆40周年学术报告会论文》,NHJB-92-7159,1992

16 王适存。武装直升机发展评述.“振兴跨世界中航集团”——中国航空学会成立30周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1994

17 王适存。共轴式直升机的双旋翼气动干扰问题。第11届全国直升机年会学术论文集,1995

18 王适存,郭才根。双旋翼共轴式与单旋翼常规式直升机及无人直升机的比较。第12届全国直升机年会学术论文集,1996

19 王适存。面向21世纪的直升机发展。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1997,29(6)

20 王适存。面向21世纪的航空教材建设——航空飞行器设计丛书的选题及内容研究。中航集团科技报告,89628-101,1997

21 楼武疆,王适存。尾涡数值模拟的曲涡元技术。空气动力学学报,1990,8(4)

22 Lou Wujiang, Wang Shicun. A Method of Rotor Wake Modeling in Terms of Circulation Contours. Journal of Nanjing Aeronautical Institute, 1990, 7(1)

23 Xu Guohua, Wang Shicun. Analytical Study on Aerodynamic Characteristics of the Helicopter Shrouded Tail Rotor. Proceedings of the Twenty First European Rotorcraft Forum, 1995

24 Xu Guohua, Wang Shicun. Analytical Approach to Aerodynamic Characteristics of the Helicopter Rotor with Anhedral Tip Shape.Chinese Journal of Aeronautics, 1998, 11(4)

参考资料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