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鼎新 :教育家、书法家

更新时间:2023-11-10 11:07

王鼎新,爱国民主人士,岭东著名教育家、书法家。曾东渡日本求学,积极参与民主革命远动。回国后投身于教育事业,为民主革命时期的教育做出了伟大的贡献。抗战爆发后,又投身抗日救国事业。同时印发书籍,传播了马克思主义

人物生平

1914年春,王鼎新东渡日本求学,先后毕业于东京成城学校和高等师范学校。留日期间积极参加彭湃等组织的“赤心社”,曾因反对袁世凯卖国,在日本被捕入狱。1921年春回国后,在广州市任潮洲旅省八邑中学校长,致力于改革旧教育,翌年辞职回家。1923年在汕头市创办《时报》,担任总编辑,宣传民主革命新思想和“联俄、联共、扶助工农”三大政策。1925年出任澄海区教育局长,分别聘请进步人士杜国庠为澄海县立中学校长,共产党员朱叟林为县立风山小学校长。是年年底,任汕头市澄海中学校长。12月,他以中国国民党左派身份,在汕头受到周恩来接见,并接受负责改组国民党澄海县党部任务。1926年1月,当选为国民党澄海县党部执委。在职期间,坚持国共合作,发展左派势力。1929年1月,往上海市与杜国、夏衍等创办南强书局,任经理兼编辑,印发进步书籍,宣传马克思列宁主义

战爆发后,投身抗日救国事业。1938年回广州市后历任广东省第八区民众抗日自卫团统率委员会秘书,以及第十二集团军政治特派员办公室秘书兼政工队政治教官、宣传科长等职。

抗战胜利后,1946年协助进步民主人士陈卓凡在澄海樟林创办汕头市澄海苏北中学,任校长。他于1954年参加中国农工民主党,连续两届选为该党汕头市委员会委员。1957年任澄海区副县长,,主管文教和统战工作,建树良多。

书法成就

王鼎新毕生酷爱书法、精研书法,是广东省书法研究会委员。其书法最初以欧阳询入手,留学日本后,开始攻学汉隶、魏碑,回国后又潜心研究北朝的墓志、造像题记和碑版,终以《魏南阳张玄墓志》(即“张黑女”),融合《张猛龙碑》、《杨大眼造像记》的字体问世,熔诸家于一炉,铸造出自己的风格,有“鼎新体”的美称。鼎老书法,论者谓其楷书宽博端庄,雄俊健美,能化古拙粗犷于灵秀清逸之中,点画精到,结体端庄,意态自然,既有神清骨秀的南方书风,又不失北派书风畅达粗犷的意象。其行书则用魏碑笔法加以熔铸脱化,下笔收锋,牵丝映带,拙中见巧,柔中有刚,错落有致,洒脱隽逸,给人以秀雅恬静的美感。文化名人林之原赞他的书法是“七十下笔如擒虎,春到岭东一枝花”。1962年上海人民出版社广东人民出版社出版他四本楷书字帖,1978年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其楷书手迹《毛主席诗词三十七首》一册。

以前潮汕地区很多地方都可以看到鼎老题写的匾额,如汕头市澄海苏北中学老校址内的“策谋球场”石匾(现 四字由鼎老学生林绍波先生仿题)、东里“新声戏院”木匾、“莲阳大桥”石匾、汕头市市区“遍照寺”木匾、潮州市区“开元镇国禅寺”木匾等,但大多在“文革”中遭到破坏,乃至失落。

民间还有不少书画收藏爱好者藏有鼎老书写的楷书或行书纸本墨迹。而收藏于澄海博物馆的一幅行书,是1963年鼎老为澄海区中学生书法作品展览题词:“学书之法无他谬巧,要在多看多写而已。多看可吸取各家之精华,化为己有;多写则管挥毫,便能随手应心。至于气魄神韵,要视各人之襟怀修养如何耳。”这是鼎老一生潜心书艺的经验之谈。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