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梵净山公路 :即贵州梵净山环线公路

更新时间:2024-09-21 01:18

梵净山环线公路以江口县太平乡佛教文化苑为起点,途径凯马、快场、明牙池,松桃苗族自治县境内的核桃坪、冷家坝、半坡台、马溪坳,印江土家族苗族自治县境内的金厂、太平寺、新业、芙蓉坝、平所、核桃湾,最后又经过江口县境内的坝梅寺、坝溪、天堂坝、太平等地,总投资7.98亿,总里程156.93公里,其中梵净山环线公路建设里程为108.932公里(含太平寺支线长0.533公里,新业支线长1.424公里),利用杭州-瑞丽高速公路32公里、江口至海湾河三级旅游公路16公里,公路涉及江口、印江、松桃三县11个乡(镇)、53个行政村、223个村民组,沿线近30万群众直接受益。

净山环线公路是一条“旅游公路、消防公路、生态路、致富路”,该路的修好进一步完善了梵净山为龙头的旅游经济圈,更加科学、合理、高水平的推进了铜仁市的旅游产业发展。

投资建设

环梵净山公路总投资7.98亿,总里程156.93公里,其中梵净山环线公路建设里程为108.932公里,利用杭州-瑞丽高速公路32公里,全线按三级公路标准设计。其中印江土家族苗族自治县境内全长约88.8公里,总投资约3.6亿元,经过木黄镇、新业乡、永义乡、合水镇等乡镇;松桃苗族自治县境内49.054公里,投资3.2亿元,经过孟溪镇寨英镇乌罗镇等乡镇;江口县境内19.1公里,投资约1.2亿元,经过德旺等乡镇。

梵净山公里于2009年4月8日正式开工建设,于2011年9月29日正式通过验收,工期一年零六个月。

相关比赛

2011年11月6日,首届“中国梵净山‘环梵’公路自行车挑战赛”在风景绮丽的梵净山自然保护区环线公路激情上演。这是铜仁市区继“欢乐中国行走进铜仁”、“梵净山佛教文化系列活动”等国家级赛事,强势推介梵净山,促进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又一生动践行!国家体育总局自行车击剑运动管理中心项目主管彭海波,省体育局局长蔡国祥,副局长刘尚等出席比赛活动。

2011中国梵净山“环梵”公路自行车挑战赛以“激情穿越梵净山,感受桃园铜仁美”为主题,由国家体育总局自行车击剑运动管理中心、省体育局、省旅游局、铜仁地委、行署主办,活动吸引了250名国内外选手前来参赛。比赛以江口佛教文化苑为起点,途径凯马、转塘、冷家坝等,最后到达罗家湾,总里程为40公里,总奖金23.6万元。

此次挑战赛分为男子公路自行车专业组、业余组,男子、女子山地自行车业余组,其中男子公路自行车专业组距离最长,为80公里。来自国内外的240多名选手骑行梵净山。前一日,铜仁市城区举行千人自行车巡游,进行预热。来自国内外的240多名自行车运动员和爱好者奋勇争先,一展风采。经过近5小时的争夺,来自云南省的选手师涛第一个冲过终点,获得男子公路自行车专业组冠军。

此次“环梵”公路自行车挑战赛是贵州省首次举办的高标准、高规格的公路自行车体育赛事,由国家体育总局自行车击剑运动管理中心、省体育局和铜仁市政府主办。

环线公路建设对梵净山自然保护区生物多样性的影响评价 梵净山环线公路建设能有效地加强印江、江口、松桃3县循环交通网络的构建,改善梵净山沿线乡镇、村寨交通闭塞的状况,推动少数民族贫困地区社会经济的发展构建和谐社会。受有关部门的委托,采用现地调查和社会调查相结合的方法,全面掌握项目区森林资源的基础数据和项目区域的相关背景,开展环线公路建设对梵净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自然资源、生态系统、保护对象等方面影响的调研和评价工作。

1、梵净山自然概况

梵净山属于森林和野生动物类型保护区,主要以黔金丝猴珙桐等珍稀动、植物及原始森林生态系统为保护对象。分布有木本植物138科441属933种,其中国家Ⅰ级保护植物8种,国家Ⅱ级保护植物23种;脊椎动物33目86科383种,其中国家Ⅰ级保护的野生动物有6种,国家Ⅱ级保护动物有29种,是国际“人与生物圈”保护区网络成员。梵净山相对海拔高差2 000 m以上,景观雄伟壮丽、资源丰富多彩,被誉为“生态、地质、佛教“名山”。

2、环线公路工程概况

梵净山环线公路建设里程全长109 km,按三级公路技术标准(困难路段平面线形采用四级标准)进行设计。根据调查,环线公路拟使用土地面积为315.3 hm ,其中林地面积110.7hm ,非林地面积204.6 hm,其中涉及梵净山自然保护区的里程共57 km ,林地面积45.56 hm,林木蓄积4 480.3 m,处于保护区的实验区内。

3、对生物多样性影响

环线公路建设对梵净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影响评价的内容及方法参照国家林业局推荐的云南省《自然保护区生物多样性影响评价技术规范(试行)》进行。采用“专家打分法”对各项评价指标进行定量评价,计算生物多样性影响指数bi值。

3.1对景观(生态系统)的影响评价

环线公路建设区域的亚热带低山次生性落叶阔叶林生态系统、亚热带次生性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生态系统、亚热带低山次生性针叶林生态系统等生态系统类型并非特有或东亚特有,且在同纬度地区及周边地区较为常见。就生态系统面积而言,森林减少45.18 hm 灌木林减少0.38 hm 农用地减少19.5 hm 减少比例较低,影响程度较小;从斑块数量来看,公路的建设呈线状穿行于保护区边缘地带,斑块数量未减少。生态系统的防护效能、碳储存效能、净化空气效能略有下降,影响较小;梵净山林草覆盖率减少0.11%,影响也较小。

公路建设施工区范围内未分布有观赏价值较好或经济价值、文化价值较高的地文景观、水体景观、人文景观、天象景观、生物景观,对原有景观的美学价值、经济价值、文化价值影响程度较小。自然景观主要受施工期公路施工路域形成的迹地产生的景观破坏,以及在施工过程中机械轰鸣声和爆破声对周边声环境的影响,运行期的影响将稳定在现有基础上。公路建设局部路段可能产生轻微次生性地质灾害,尤其是在连续弯道边坡处产生滑坡可能性较大,但不会造成大面积的滑坡或产生泥石流等严重地质灾害。

3.2对生物群落(栖息地)的影响分析

通过调查与分析,环线公路建设使用的林地可划分为次生性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生物群落、次生性针叶林生物群落、太平河水生生物群落、农田农地生物群落四大群落类型。次生性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生物群落面积减少8.09 hm 次生性针叶林生物群落面积减少37.47 hm 存在被分割的现象,但关键种未发生变化,群落结构保持原有状态,未被简化;太平河水生生物群落面积未减少,未被分割,关键种和群落结构未发生变化;农田农地生物群落减少19.50 hm 存在被分割的现象,关键种和群落结构未发生变化。以上生物群落的特有性略受影响,面积损失影响较小,群落被分割略有影响或影响较小,关键种未发生变化,群落结构未发生简化现象。环线公路建设对梵净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生物群落(栖息地)的影响分值为10.25分。

3.3对种群(物种)的影响分析

3.3.1对特有物种影响及威胁程度

梵净山自然保护区特有植物有梵净山冷杉(?冷杉属 fanjangshanensis)、窄苞(tilia angustibracteata)、贵州胡颓子(elaegnus quizhouensis)、凯马柿(diospyros kaimaensis)、滑叶猕猴桃猕猴桃属 laenissima)、大叶青荚叶(helwingia chinensis f.megaphylla)、钝齿蟳唇柱苣苔(chirita obtusidentata)?,在公路修建区未发现以上特有物种。中国特有分布的银杏、杜仲在区内分布都系人工栽培,个体数量也很少;杉木为我国南方最普遍、最常见、分布最广的针叶树种和最重要的用材树种之一;血水草属在项目区分布极为零星,该种在我国长江以南各省区都有分布,在保护区及其相邻林区的分布亦较为普遍,在群落中处于从属地位。可见,保护区特有植物受威胁程度较小。

梵净山特有动物有黔金丝猴?(rhino pithecus roxellanaethomas),为我国Ⅰ级重点保护的珍稀野生动物,也是《濒危国际贸易公约(cites)附录Ⅰ》中列为“e”级,即濒危度最高的动物。黔金丝猴仅分布于保护区海拔?1 000~?2 200 m约340 km2范围内,主要栖息活动地在海拔1 300~2 000m的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内。公路修建区位于保护区的边缘地带,未涉及黔金丝猴的栖息地、迁移通道和觅食区。由于项目区域内未涉及梵净山贵州省特有的分布物种,项目建设对保护区特有物种的威胁极小。

3.3.2对保护物种的影响

在项目区现存的脊椎动物中,有国家Ⅱ级保护动物藏酋猴、穿山甲、亚洲黑熊红隼红腹锦鸡斑头鸺鹠等9种,贵州省重点保护动物有蚁䴕、姬啄木鸟、尖吻、竹叶青、华西雨蛙等27种。

上述动物在全国范围均有分布,项目区不是以上珍稀动物的典型分布区和特有分布区。总体而言,保护区主要保护物种受公路建设影响较小。

3.3.3对重要物种食物网(链)结构的影响

评价区未分布有梵净山特有的黔金丝猴梵净山冷杉、窄苞椴、贵州胡颓子、凯马柿、滑叶猕猴桃、大叶青荚叶、钝齿唇柱苣苔等特有物种,中国特有分布的杉木杉木属 lanceolata)、银杏(ginkgo biloba)、杜仲(eucommia ulmoides)、血水草属(eomecon chionantha)4个种,国家一级保护植物有南方红豆杉(taxus mairei);分布有9种国家级和27种省级保护珍稀动物。由于项目建设呈线状布设于保护区的实验区,周边类似生境尚宽敞,且这些物种均不是保护区其他动物的特有食物链环节,项目建设对这些珍稀动物食物网(链)的影响较小。

3.3.4对重要物种的迁移、散布、繁衍的影响

评价区分布的银杏、杜仲在项目区系人工种植;杉木是我国南方最常见、分布最广泛的树种之一,资源极为丰富;血水草属在我国长江以南各省区都有分布,其种子小,易于迁移、散布和繁衍;南方红豆杉在我国南方分布亦较为广泛,在保护区及其邻近地区分布也较多,项目区不是其主要分布地。项目建设将使项目区交通变得便利,成为当地居民重要的交通道路,对野生动物具有一定的干扰作用。但项目区不是藏酋猴、蛇类等珍稀动物的迁移通道,也不是这些珍稀动物的主要栖息地,况且公路路域大多数仅宽7.5 m,对这些物种的迁移、散布、繁衍的影响很小。

3.3.5项目建设导致病虫害爆发的可能性评价

项目建设过程中,施工时木材和施工设备的运输、人员的出入、公路绿化以及产业的开发可能带来病虫害,导致病虫害的爆发。但只要在施工过程及今后工作中注意进行病虫害检疫,其影响是能消除的。对项目建设区内重要物种的迁移、散布、繁衍的影响评分及权重进行计算,综合评分为22.4。

3.4对主要保护对象的影响分析

3.4.1项目建设对保护区主要保护对象种群数量的影响评价

梵净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主要保护对象为黔金丝猴、桐等珍稀动、植物及其原始森林生态系统。公路修建主要沿保护区边缘地带布线,涉及的植被类型以杉木林、马尾松林等次生性植被类型占优势,项目的实施对保护区主要保护对象种群数量的影响极小。

3.4.2项目建设对保护区主要保护对象生境面积的影响评价

项目建设对保护区主要保护对象生境面积变化影响较小。

3.5对生物安全的影响分析

3.5.1项目导致外来物种(或有害生物)入侵的可能性及其危害程度评价

外来物种(或有害生物)入侵的主要来源是车辆带入种子或孢子,公路绿化种苗携带,产业开发等,如能注意加强种苗检疫和种源把关,其危害是能控制的。

3.5.2项目导致保护区遗传资源流失的可能性评价

项目建设对保护区的植物资源、动物资源等遗传资源破坏是局部的、有限的。在施工期间和运行期间要加强管理,严禁施工人员随意破坏森林植被,乱挖滥采野生植物和猎捕野生动物。在落实自然保护区管理措施的前提下,项目建设对保护区遗传资源流失潜在威胁的可能性评价中等。

3.6对相关利益群体的影响分析

项目建设有利于解决项目区落后的交通现状,利于保护区各站点的联络和贯通,公路工程属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基础性工程,得到当地政府、社区群众积极支持。

项目建设规划的生物多样性保护措施及恢复方案得到了省林业厅和梵净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的认可。项目建设对当地群众生产生活环境造成的危害不大,但项目施工和运行过程中,如对森林防火工作管理不到位,则发生火灾的可能性将大大提高。

3.7评价结果

综上所述,环线公路建设对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分割、干扰、破坏和污染等负面影响,保护区森林面积有所减小,但未造成生态系统的孤立和结构的退化;对重要物种、保护物种的迁移、散布、繁衍和食物链的影响较小;项目导致外来物种(或有害生物)入侵的可能性及其危害程度和区域遗传资源流失的可能性加大;项目得到当地政府、社区群众积极支持。

根据以上6项评价指标,对梵净山环线公路建设对保护区生物多样性影响指数用公式bi=∑?(wi×si?)(i?=a…f)?进行计算。

根据影响程度分级情况,贵州梵净山环线公路修建对保护区生物多样性影响指数bi=22.48,介于15~35区间,影响程度较轻,说明环线公路建设工程对梵净山自然保护区生物多样性影响较小。

4、对策与建议

虽然环线公路建设对保护区的影响较小,但为了减少生态风险,必须加强管理与控制。

4.1严格施工管理

建设单位应严格按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报告、水土保护方案、施工设计方案、使用林地林木采伐作业设计进行林木采伐和水土流失治理。在建设过程中,施工方应注重加强与保护区管理局联系。进场前建设单位应与保护区签订护林防火责任状,使公路建设工作与保护区管理工作开展有序,相互配合。施工中注意土石方量合理调配,弃方应集中堆放于弃渣场,不能随意弃放于路坎。所有工程性弃渣要全部移出自然保护区范围。

4.2做好公路沿线生态系统的修复工作

环线公路建设对自然保护区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分割、孤立、干扰、退化和破坏等负面影响,因此必须做好公路沿线生态系统的修复工作。植被恢复是生态恢复的关键措施。由于公路沿线施工后立地条件变差,坡度较陡,在恢复植物选择时应结合物种的生态特性即扩展性、抗逆性、速生性、降尘减污性、美学特性及景观价值和经济成本等综合特性来选择。梵净山自然保护区分布有木本植物138科441属933种,完全可以从中选择出生态系统修复所需的树种。植物群落结构以灌木为主,乔木草本为辅进行配置,以达到沿线生态系统修复的目的。在后期养护和管理方面,应设置专业人员,有资金支持,并建立有效监督措施。

4.3加强保护区基础设施建设,强化管理

铜仁地区行政公署应积极支持梵净山自然保护区建设,从项目经营利润中提取一定比例的资金用于保护区基础设施建设。特别是在各进出口通道上资助修建管理山门5座,落实管理人员和管理经费,确保保护区森林防火和野生动植物切实得到有效管理。由于公路的开通,进出保护区的客流量增加,这将为自然保护区森林防火、野生动物植物保护带来新的问题。结合资源保护需要,铜仁地区行政公署应专项资助保护区管理局开展公路运行后给保护区带来的森林防火、森林资源胁迫研究、开展保护区社区调查和评估工作、开展外来物种入侵、环境容量、生态容量等专项调查和研究,切实解决好开发利用和资源保护的矛盾。

4.4实施项目周期生态风险管理制度,提高生态风险防范能力

项目周期理论表明,处于不同周期的项目营运产生的生态问题差异明显。根据项目周期开展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对营运期可能出现的生态环境影响实施评价并提出风险干预预案,同时,要注意间接风险与伴生风险的影响评估。公路修建后,交通条件大大改善,可能导致野生动植物基因流失的加快,如采挖中草药、采种、采挖幼苗、偷猎等,游客和车辆增多,森林火险和有害生物入侵的潜在危害性会加大。因此,在生态旅游、茶叶种植、生态农业等项目开发中要实施生态风险管理制度,提高生态风险防范能力。

4.5积极开展社区林业活动,提高公众参与能力

项目的兴建有利于改善项目区落后的交通现状,有利于促进地方旅游经济的发展,有利于调整项目区产业结构,对项目区民众脱贫致富,繁荣区域经济具有重要意义。从调查结果看,公路沿线的群众希望在生态旅游、茶叶种植、生态农业等方面有所发展,从而脱贫致富。因此,在项目开发时应搭建起公众参与的平台,采用参与式项目设计的方法、程序与步骤,提高公众参与能力,并让群众从中受益,以促进当地经济社会发展。

参考资料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