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氏鹨 :大型鹡鸰科鹨属鸟类

更新时间:2024-09-21 15:27

理氏(学名:鹨属 richardi),别名为田鹨、花鹨,是鹡鸰科鹨属鸟类,有五个亚种。其属于大型鹨,鸣禽。体长15-19厘米,体重20-43克。理氏鹨雌雄同色,其上体多为黄褐色或棕黄色,具褐色纵纹;头顶和背部具暗褐色纵纹;具浅皮黄色眉纹;喉部呈白色,喉两侧有暗褐色纵纹;胸腹有细黑色纵纹;下腹白色或黄白色;尾呈黑褐色,最外侧一对尾羽为白色;腿较长,后爪呈肉色且甚长、较平直。

理氏鹨常分布于东亚、中亚、南亚和东南亚。在中国各地基本均有分布。迁徙时为中国较为常见的鸟类。其栖息海拔可达1500米,喜开阔沿海或山区草甸、火烧过的草地及放干的稻田。常单独活动于开阔的草地、林缘、农田、河滩和沼泽等生境,觅食于地面和灌丛。营巢于河边或湖畔草地上。理氏鹨主要以昆虫为食,这对降低虫害的发生率起一定的作用。

2000年,理氏鹨被列入中国《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2016年,理氏鹨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濒危物种红色名录》,其保护级别为无危(LC)。

命名与分类历史

物种命名

1818年,法国鸟类学家路易·让·皮埃尔·维埃约(Louis Pierre Vieillot)从法国东部采集的标本中首次对理氏鹨进行了描述,并以法国自然历史收藏家、伦内维尔邮政局局长理查德·德·伦内维尔(Richard de Lunéville)的名字对其命名,称为Richard's Pipit。

分类历史

理氏鹨以往有时与田鹨鹨属 rufulus)连同田鹨非洲及澳洲的亚种一同并入普通鹨(A. novaeseelandiae)的分类中。《中国鸟类野外手册》中认为田鹨(Anthus rufulus)常被视为理氏鹨的一亚种。关于Anthus rufulus的中文名,有许多争议和不同分类,如《中国鸟类野外手册》中把田鹨(Anthus richardi)称为理氏鹨,而把Anthus rufulus称为田鹨;《中国鸟类分类与分布名录》把鹨属 rufulus称为东方田鹨;IUCN、ITIS、物种2000和birdlife中均使用Anthus richardi作为其学名。

形态特征

理氏鹨体长15-19厘米,体重20-43克。整体体形较为修长,站姿较为直立。虹膜呈褐色,嘴尖直呈褐色;腿较长,脚趾长,跗肉色,后爪呈肉色且甚长、较平直。

该物种雌雄同色,上体黄褐色,头顶及背具暗褐色纵纹。眉纹皮白黄色,过眼纹黑色,耳羽暗褐色。颏、喉部白色,两侧有一暗褐色纵纹。初级飞羽和次级飞羽暗褐,具棕白色狭缘;三级飞羽黑褐色,具棕色宽羽缘;大、中覆羽黑褐,羽缘较宽,呈棕黄色。尾上覆羽棕色,尾羽暗褐色,沾沙黄色羽缘,最外侧一对尾羽白色,内侧近基部羽缘灰褐,最外侧第二对外明白色、内部具楔状白斑。尾黑褐色,最外侧一对尾羽白色。下体白色或皮黄白色,胸具暗揭色纵纹。

分布栖息

分布范围

理氏鹨常分布于东亚(中国、蒙古)、中亚、南亚(印度)、北亚(西伯利亚)和东南亚(马来半岛、苏门答腊岛)。在中国各地基本均有分布。迁徙时为中国较为常见的鸟类。

栖息环境

理氏鹨栖息海拔可达1500米,喜开阔沿海或山区草甸、火烧过的草地及放干的稻田。常单独活动于开阔的草地、林缘、农田、河滩和沼泽等生境,觅食于地面和灌丛。营巢于河边或湖畔草地上。

亚种信息

生活习性

觅食行为

理氏鹨在地面上觅食,以鳞翅目(Lepidoptera)昆虫及幼虫和膜翅目(Hymenoptera)昆虫为食,也吃植物种子和草籽。该物种可能会通过接近一些食草的哺乳纲,以增加其捕食昆虫的机会。

鸣叫行为

理氏鹨在飞行或受惊时会发出哑而高的长音“shree-ep”,同时也有吱吱叫声。其鸣声通常在螺旋飞行时发出,为清脆而单调的“chee-chee chee-chee-chia-chia-chia”,最后三个音下降。该物种鸣叫为“chreep”声;鸣唱为较高的“zerzerzer”声,单调而缺乏变化;鸣唱为鸣叫的不断重复。繁殖期时其雄鸟会在飞行的最后下降阶段在空中悬停鸣叫。

迁徙习性

该鸟为常见的季候鸟,繁殖于东亚至西伯利亚,越冬于东南亚、南亚,东亚也有越冬记录;在中国繁殖于秦岭-淮河-线以北,越冬于东南、华南地区,迁徙经中国绝大部分地区。迁徙时较为常见。理氏鹨在秋分时期进行迁徙,从中亚穿越欧亚大陆,行程约6000公里;其也可能从欧洲西南部向东飞越,在法国南部和西部、西班牙葡萄牙意大利繁殖并过冬,在冬天返回原繁殖地。

其他行为

理氏鹨通常单独或小群活动,有时与百灵科(Alaudidae)鸟群混群活动。其站立于地面姿势甚直,跑动快而有力;飞行时迅速升高,呈波浪式,常贴地飞行且并边飞边鸣叫,在降落时有短暂盘旋的习惯。

生长繁殖

筑巢

5月下旬,理氏鹨开始成对活动,并衔取巢材营巢。其雌鸟和雄鸟共同担任营巢,营巢时间多在5月下旬开始。通常巢营于苗圃小路水沟缘凹陷内,被草本植物遮盖,巢构造较粗糙,由细树枝、柔质茎、植物须根、干草等缠绕而成。巢呈碗状,内垫以柔软的干草叶子。

产卵

理氏鹨繁殖期通常为5-7月,有时可繁殖第二窝甚至第三窝。其营巢后就开始产卵,通常是每天产一枚,窝卵数为5枚,产卵的精确时间不详。卵呈椭圆形,卵多为灰白色或绿灰色,缀有黑褐色或紫灰色斑点。

孵化育雏

理氏鹨产完最后一枚卵时开始孵卵。雌雄鸟共同担任育雏工作。通常雌鸟仅孵卵,而雄鸟负责警戒。其孵卵期间,雌雄鸟恋巢性强。雄鸟通常在巢周围停息活动,当人及其它动物靠近巢时,雄鸟从停息地起飞,围绕其飞行并鸣叫警示,直至其距离巢30米以外。雌鸟孵卵期间,研究人员走至巢前时其不起飞,当将其赶出巢外测量其卵时,该物种不远离,在研究人员头顶及周围飞行,且发出“唧噍、唧噍”的叫声;当研究人员离开后其很快进入巢。

物种保护

种群现状

截止至2016年,理氏鹨的分布范围非常广泛,该物种没有接近易危的阈值,其种群趋势稳定,在其大部分栖息地区都很常见。

保护级别

2000年,理氏鹨被列入中国《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

2004年,理氏鹨被列入《中国物种红色名录》,其保护级别为无危(LC)。

2016年,理氏鹨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濒危物种红色名录》,其保护级别为无危(LC)。

主要价值

理氏鹨主要以昆虫为食,对降低虫害的发生率起一定的作用,为食虫益鸟

物种对比

理氏鹨脚黄褐色、长而显体高,仅胸部有纵纹而肋部没有区别于大多数鹨。其华南亚种在野外难以与东方田鹨鹨属 rufulus)、布氏鹨(Anthus godlewskii)区分,且鸣叫略有差异。

参考资料

中国生物物种名录.物种2000中国节点.2023-06-01

Anthus richardi Vieillot, 1818.itis.2023-06-01

Richard's Pipit.iucnredlist.2023-06-01

Richard Mearns, Christophe 克ouraud, Laurent Chevrier.The identity of Richard of Richard's pipit (Anthus richardiVieillot, 1818).euppublishing.2023-06-01

Richard's Pipit Anthus richardi.birdlife.2023-06-01

Anthus richardi ussuriensis Johansen, H, 1952.taieol.2023-06-01

Pipit de Richard.oiseaux.2023-06-01

..2023-06-01

Richard's, Blyth's and Tawny Pipits photo ID Guide.birdguides.2023-06-01

..2023-06-01

Richard's Pipit Anthus richardi.birdlife.2023-06-01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