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齐二王陵 :位于山东省淄博市的陵墓

更新时间:2024-09-21 05:01

二王陵即二王墓,俗称二王冢,又称齐王冢,位于临淄城东南方向、齐陵街道郑家沟村西南的鼎足山上。鼎足山因紫金山、牛首岗、菟头山呈三足鼎立而得名,二王墓就坐落在三山中间。两座高大的陵墓东西向排列,东西总长320米,南北约190米,近30米高,方基圆坟。

其中西冢墓基长约190米,似有三层,逐层收缩,高约12米;东冢圆坟矮于西冢,晋永嘉末年曾被盗掘。 “齐王葬在三山口,临淄区永世不为京”的民间谚语中,三山口就是指鼎足山而言,而墓中齐王身份的具体认定,却经过了一个逐渐澄清的过程。

历史典故

田氏代齐中原地区先秦时期的一个重大事件。其篡位计划能够成功,除了以“小斗进大斗出”之类的方法收买民心,另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宣称陈氏始祖是黄帝,推行黄老之学,为夺取政权大造舆论。田氏贵族的祖先陈完,是春秋初年为躲避陈国内乱逃到齐国的,受到姜齐统治者的不少恩惠。后来田氏发展了势力,逐步萌发取代姜齐之心。至于陈完为何改陈为田,计有三种说法:一是田与陈读音相近,遂以为田氏;二是陈完食采地在“田”这一地方,于是改姓田氏;三是陈完奔齐后不愿再称本国故号,因此改陈为田。虽然在姜齐桓公以后,明主少昏君多,习于淫乐荒于政事,亲小人而疏贤士,自掘坟墓,田氏还是采取稳妥的手段,以媚君术、惑君术、欺君术、政争术等循序渐进,步步为营。这些做法,表现出极大的耐心与策略,都被后世阴谋家效法。

二王冢墓主中的田齐桓公,是田齐第三位国君。这一时期齐国国力比较虚弱,曾经和燕、魏、鲁、赵、卫国交战,而无功可言。只有田齐桓公将“养士之风”发展到极致而创办的稷下学宫,为他赢得了不朽的声誉。齐桓公午设立稷下学宫,带有鲜明的政治目的,就是最大限度地利用天下贤士的聪明智慧,巩固齐国的封建统治,进而统一中原地区。通过稷下先生们的议政、参政,初步巩固了田齐政权,并为后代国君在七雄争霸的战国舞台上扮演重要角色奠定基础,应该是桓公午作为一代君王的最重要贡献。

姜子牙封齐以后,确立的是一种开明君主制政体,由周天子册命的世袭上卿国氏、高氏帮助国君治理国家。到管仲时,齐桓公又开以相执政的先河。但相国重臣都是在国君掌握之下,辅佐国君执政的。正是这一对名君、贤相的最佳组合,把一个东方大国的实力与威望发展到了顶峰,成就了齐桓公小白的千秋英名,使他在延续六个世纪的姜齐政权30余位国君中脱颖而出,其显赫政绩几乎可与开国君王姜太公媲美。然而小白却没有做到善始善终,对于管仲去世前除掉易牙竖刁、堂巫、开方四个奸臣的建议置若罔闻,因此酿成并饱尝了四人专权作乱的苦酒。晚年的小白被四人软禁,连最平常的饮食都得不到。直到小白死后若干天,身上的蛆虫爬出门外,百官才知道他的死讯。当初的极度荣耀与晚年的极度悲惨,就这样极不协调的发生在同一人身上,这其中深刻的教训,值得后人细细咀嚼。

齐国历史上,权臣擅权即由易牙等4人开始,到齐景公时有崔杼庆封专权,此后又有二惠、阚止、田氏专断自恣,引发了齐姜王室的彻底衰败,为田氏代齐提供了时机。

史料记载

对于二王冢,文献多记载是姜齐桓公小白和秦景公杵臼的陵墓。裴骃史记集解》引《皇览》曰:“桓公冢在临淄区城南七里所,淄河南”;“景公冢与桓公冢同处”。张守节史记正义》引《括地志》云:“齐桓公墓在临淄县南二十一里牛山上,亦名鼎足山,一名牛首岗,一所二坟。晋永嘉末,人发之,初得版,次得池,有气不得入。经数日,乃牵犬入中,得金蚕数十箔,珠襦、玉匣、缯彩、军器不可胜数。又以人殉葬,骸骨狼籍也。”后者最明显的错误,是把鼎足山误认为牛山,张冠李戴了。

对于古籍中所谓二王冢的两位墓主,我们当然不会陌生。齐桓公小白是姜齐第十六代国君,是公元前685年至643年在位的一位千古名君。他以其博大的胸怀,任命曾险些置他于死地的平民政治家管仲为相,尊周室,救邢卫,南伐楚国,北斩孤竹,九合诸侯,一匡天下,成为春秋时代的第一位霸主。齐景公杵臼是姜齐第二十六代国君,自公元前547年至490年,在位58年。他长期任用晏婴为相,名显诸侯。

1984年,山东省考古研究所依据二王冢与四王冢的规模、形制和所在地理位置,联系田齐王族世系与古代帝王葬制进行了详细的稽考,认为史籍的记载可能有误,二王冢墓主应是田齐侯剡、田午午。虽有相同的称谓,齐姜齐桓公”的登基时间比田氏“齐桓公”整整早了三个世纪。或许正是这相同的称谓,加上许多具体的原因,使后人将事迹不可同日而语、生活年代相差300余年的两位齐桓公混作一谈。而齐景公已被专家初步认定为东周殉马坑拱卫的陵墓主人,位于临淄齐国故城东北角河崖头村一带,距鼎足山足有20里之遥。临淄区南部边界地区至今没有发现姜齐国君墓地的迹象。从二王冢“上圆下方”的封土形制,也可以推断出它形成于战国,而不是姜齐桓公、秦景公所生活的春秋时代。澄清这些历史的误会之后,让我们来认识一下二王冢真正的墓主人——田齐侯剡和田午午。

齐废公这一历史人物,历史文献中没有详细记载。《史记·田敬仲完世家》说:“齐侯姜子牙和立二年,和卒,子桓公午立”,并没有提到田齐第二代国君田侯剡。《史记索隐》引《竹书纪年》称:“齐康公五年,田侯午生。二十二年,田侯剡立。后十年,齐田午弑其君及孺子喜而为公。”又引《春秋后传》说:“田午弑田侯及其孺子喜而兼齐,是为蔡桓侯。”可见史籍对田氏世系的记载,有相互矛盾之处,而当代史学家大都认为确实发生过田剡继立的事,并普遍认为太公田和、齐废公田午午、齐威王因齐、齐宣王辟疆、湣王地、齐襄王法章、齐王建依次为田齐政权的八位国君。田桓公午,公元前374年起为田齐国君,在位18年,是一代名君齐威王的父亲。

田氏代齐经历了漫长的岁月。姬匄三十一年(公元前489年),田乞立姜齐晋悼公,开齐国田氏贵族专齐国之政的先河。后继的姜齐简公、平公、宣公、齐康公,也都以田氏为相,诸如田常相齐简公、平公,田襄子田白齐宣公田和相齐宣公、康公等。据《史记·田敬仲完世家》记载,田白为相的齐宣公四十三年(公元前413年),齐国出兵讨伐东晋,第二年又讨伐鲁、葛和安陵氏,第三年又攻取鲁国一座城池。田白死后,由田和相齐鲁宣公,在宣公四十八年(公元前408年),齐军攻取鲁国的邑。齐宣公死后,他的儿子康公贷于姬午二十二年(公元前404年)即位。康公沉醉于酒色,政权操纵于田和手中。姬骄十一年(公元前391年),齐康公被田和迁于“东海上”,“食一城,以奉其先祀”。其后,田和在浊泽会见魏文侯,请求魏文侯向周天子和众诸侯转达他请立诸侯的愿望。周安王十六年(公元前386年),田和得到周天子立他为诸侯的允许,“立为齐侯,列于周室,纪元年”。在陈完奔齐近300年、田乞专政100余年之后,姜子牙之后终于绝祀,田氏贵族则一步步取代了齐姜王族,登上了齐国权力的顶峰。

参考资料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