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麻 :夹竹桃科白麻属植物

更新时间:2023-09-22 19:58

白麻(学名:Poacynum pictum (Schrenk) Baill,又名罗布麻属 pictum Schrenk)是夹竹桃科、白麻属的直立半灌木

形态特征

直立半灌木,高0.5-2.5米,一般高1米左右,植株含乳汁;枝条倾向茎的中轴,无毛。叶坚纸质,互生,叶片椭圆形至卵状椭圆形,顶端急尖或钝,具短尖头,基部楔形或浑圆,无毛,叶两面特别是幼嫩时的叶背具有颗粒状突起,叶片长3-4厘米,宽1-1.5厘米(最小的1.5×0.4厘米,最大的4.3×2.3厘米),叶缘具细牙齿;中脉在叶背凸起,侧脉纤细,扁平,两面均不明显;叶柄长0.3-0.5毫米,叶柄基部及腋间具腺体,老时脱落。

圆锥状的聚伞花序一至多歧,顶生;总花梗长2.5-9厘米;花梗长0.3-1厘米;总花梗、花梗、苞片及花萼外面均被白色短柔毛;苞片披针形,长1-4毫米,反折;花萼5裂,梅花式排列,裂片卵状三角形,长1.5-4毫米,宽1-2毫米,内无腺体;花冠骨盆状,下垂,花张开直径1.5-2厘米,外面粉红色,内面稍带紫色,两面均具颗粒状凸起,花冠筒长2.5-7毫米,直径1-1.5厘米,花冠裂片反折,宽三角形,顶端钝,长2.5-4毫米,宽3-5毫米,每裂片具有三条深紫色的脉纹;副花冠裂片5枚,着生在花冠筒的基部,裂片宽三角形,基部合生,顶端长尖凸起;雄蕊5枚,着生在花冠筒基部,与副花冠裂片互生,花药箭头状,顶端渐尖,隐藏在花喉内,基部具耳,药耳平行,紧接或重叠,背部隆起,腹部粘生在柱头的基部;花丝短,被白色茸毛;雌蕊1枚,长3-4毫米,花柱短,长1-2.5毫米,上部膨大,下部缩小,柱头顶端钝,2裂,基部盘状,子房半下位,由2枚离生心皮所组成,下部埋藏在花托中,上部被白色毛茸;胚珠多数,着生在子房腹缝线的侧膜胎座上;花盘肉质环状,顶端5浅裂或微缺,基部合生,环绕子房,基部着生在花托上。蓇葖2枚,叉生或平行,倒垂,长而细,圆筒状,顶端渐尖,幼嫩时绿色,成熟后黄褐色,长10-30厘米,直径0.3-0.4厘米;种子卵状长圆形,长2.5-3毫米,直径0.5-0.7毫米,顶端具一簇白色绢质的种毛;种毛长1.5-2.5厘米;子叶长卵圆形,与胚根几乎等长;胚根在上。

分布范围

分布于中国内蒙古自治区额济纳旗)、甘肃省武威市民勤县酒泉市、肃州、金塔县)、青海省囊谦县格尔木市德令哈市)、新疆(克拉玛依市吐鲁番市、吐鲁番、鄯善县托克逊县阜康市奇台县精河县、库尔勒、轮台县尉犁县若羌县、且末、焉耆、和硕、阿克苏市、温宿、沙雅、阿瓦提县、疏勒、英吉沙县、莎车、伽师、巴楚、和田、于田、民丰、伊犁、奎屯、乌苏); 俄罗斯也有分布。

栖息环境

白麻是一种潜水旱中生高大植物。多生于暖温带荒漠地带的低地草甸,适应干旱炎热、长日照的荒漠气候条件。分布区的土壤多为盐渍化的草甸土甚至有盐结皮的草甸土、甚至有盐结皮的草甸土,有很强的抗干旱和抗盐碱的能力。常生于盐碱湖畔、荒地、沙漠边缘及河流、渠道沿岸。常作为伴生种与耐盐中生植物构成群落。在塔里木盆地常与芦苇、胀果甘草、骆驼刺、多枝柽柳构成群落。在个别地区还能成为优势种。草层高度达1-1.5米,盖度35%,在有盐结皮的重盐碱地上,常与多枝柳、盐穗木在一起组成群落。在昆仑山脉北麓洪积扇覆沙地及大沙丘边缘,与叉枝鸦葱形成趋于荒漠化具浅地下水的特殊灌丛群落。

繁育

在中国新疆,白麻4月下旬萌发,6月上旬至7月上旬开花,7月中下旬结实,8月下旬种子成熟。生育期150-160天左右。白麻种子细小,繁殖成活率不高,但通过切根、移苗栽培,成活率可达75%。移植密度以22500株/公顷为最佳。人工种植头两年,必须采取除杂、施肥、灌溉等田间管理措施。移植后的第三年即可以成为密度大,产量高的白麻田。

用途

经济用途与罗布麻相同,惟本种的花较大,颜色鲜艳,腺体发达,是良好的蜜源植物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