塔里木盆地 :中国面积最大的内陆盆地

更新时间:2023-05-13 18:06

塔里木盆地(英文:Tarim Basin,维吾尔语:تارىم ئويمانلىقى)是中国面积最大的内陆盆地。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南部,西起帕米尔高原东麓,东到罗布泊洼地,南临昆仑山脉阿尔金山脉,北倚天山山脉,东西长1400千米,南北宽约550千米,面积约56万平方千米,大体呈菱形,经纬度范围为34°20'~43°39'N,71°39'~93°45'E。盆地境域内行政区包括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克州)、喀什地区、和田地区阿克苏地区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巴州)在内的南疆5个地州44个县(市)。

因塔里木盆地位于欧亚大陆腹地,远离海洋,在第三纪受强烈的喜山地壳运动使得周围山脉隆起,导致盆地内降水稀少,蒸发量大,形成了极端干旱环境。此外还造成盆地地势西高东低,出现了沙漠、戈壁绿洲等不同地貌。塔里木盆地为典型的暖温带大陆性气候,终年干旱少雨,境域内有1657种(含变种及种下等级)野生植物以及塔兔野骆驼等国家级保护野生动物。与此同时,盆地内还有中原地区最大的内陆河塔里木河,在该河流中游可以观赏到原始的胡杨林景观。

塔里木盆地的人类活动可以追溯到旧石器时代晚期,在西汉时是丝绸之路的必经之地,米兰古城、克孜尔千佛洞等都是古代人类在盆地内留下的建筑遗迹。进入现代社会,人类多聚集在塔里木盆地边缘的绿洲进行生产生活。此外,由于长期复杂的地质构造演化,还使塔里木盆地成为中国最大的含油气盆地,盆地石油资源量为75.06亿吨,天然气资源量为12.97亿立方米,油气资源总当量为178.4亿吨。

命名

塔里木盆地中的“塔里木”一词,是汉语对突厥语tarïm一词的音译,最早见于成书于11世纪70年代的《突厥语大词典》,是可汗子女的尊号,后被用做河名,即塔里木河,意为“流入湖泊和沙漠的河川支流”,而塔里木盆地名字的由来就是塔里木河。在维吾尔语中,塔里木盆地译为“تارىم ئويمانلىقى”,是“无缰之马”的意思。

位置境域

塔里木盆地位于中国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南部,西起帕米尔高原东麓,东到罗布泊洼地,南临昆仑山脉阿尔金山脉,北倚天山山脉,东西长1400千米,南北宽约550千米,面积约56万平方千米,经纬度范围34°20'~43°39'N,71°39'~93°45'E,大体呈菱形,是中国面积最大的内陆盆地

历史变迁

塔里木盆地位置处于中国三大地貌阶地的第二与第三阶地过渡带,是经过长期海陆变迁和盆山耦合作用形成的大型复合叠合盆地。其发育在太古代—早中元古代的结晶基底与变质褶皱基底之上,并在震旦纪—第四纪经历了复杂的构造演化历史。

塔里木盆地在晚二叠纪之前,几经海侵海退,一直处于海洋环境,有大量海相沉积。在震旦纪—奥陶纪,盆地经过加里东构造运动,全区下沉,经历了海侵—海退的全过程,整体处于海洋环境;志留纪泥盆纪,早期海西运动使得盆地全区抬升,处于海退时期,盆地呈现准平原化,形成三角洲—浅海陆架环境;石炭纪—二叠纪,盆地再次发生广泛海侵,除东部部分地区仍为陆地外,全区再度自西南向东北方向逐步沉入水下。

二叠纪末,海西晚期的强烈地壳运动使塔里木盆地周围山地快速崛起,导致古特提斯洋海水从西南方退出盆地,使其进入陆内盆地发展期,并出现了湖相与河流相沉积。白垩纪—早第三纪,喜山运动使得盆地下沉,并在西南部再度发生特提斯洋海侵。至第三纪中期,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在西部帕米尔地区碰撞拼合,使西部海湾消失,盆地彻底与古特提斯海分离,形成开阔统一的内陆盆地。第三纪末,喜马拉雅山脉中期构造运动使天山、昆仑山等周缘山地进一步抬升,盆地快速下沉,盆地气候干旱化严重,其腹地出现荒漠化,风成沙堆积面积扩大。到第四纪地壳运动使盆地周围山脉继续隆升,盆地气候干旱化加剧,彻底形成了现今塔里木盆地复杂的地理环境。

地理特征

气候

塔里木盆地属于暖温带大陆性气候,夏季炎热,冬季严寒,气温年较差、日较差大。因为盆地地处欧亚大陆腹地,远离海洋,且盆地周边有高山耸立,海拔4000~6000米,阻挡了来自太平洋的东亚季风及印度洋南亚季风所携带的潮湿气流;而西风环流携带的水汽在到达帕米尔高原天山西坡一带时,大多凝结下降,只有少量水汽进入塔里木盆地形成降水,愈往东气流越变干燥,造成盆地降水西部多于东部。此外,盆地东南部在冬季还受到了寒冷干燥的西伯利亚地区反气旋的影响,降温水量稀少,蒸发量巨大,形成极端干旱环境。大部分地区年降雨量都在50毫米以下,东部地区只有10毫米左右,昼夜温差和季节变化很大。

盆地内年均温9~11℃,南部地区略高于北部。盆地整体大陆性由西向东加强,冬季东部比西部冷,冬季均温低于-20℃的寒冻日仅1~2天。7月均温25~27℃,10℃以上活动积温超过4000℃,南部高于北部;其持续期南部200天,北部190多天;积温年际变化大。无霜期超过200天,北部200~210天,南部大多达220天,气温年均日较差14~16℃,最大日较差25℃。与此同时,塔里木盆地的太阳年总辐射量达575~627千焦耳/平方厘米,年日照时数北部约3000小时,南部不到3000小时。

地质

地质构造

塔里木盆地是大型封闭性山间盆地,由古生代克拉通盆地和中、新生代陆相盆地组成,地质构造上是被周围许多深大断裂所限制的稳定地块。其构造变形表现为盆地内部平缓,盆地周缘强烈;构造样式在盆地内部以走滑断裂、陡倾角逆断层控制的断垒为主;复杂的逆冲带、推覆构造及复杂的褶皱主要出现在盆地周缘。依据板块构造单元划分,塔里木盆地可划分为7个一级构造单元和32个二级构造单元,其中库车坳陷、西南坳陷和东南坳陷是盆地周缘中生代—新生代前陆盆地的发育地区,盆地内部的塔北隆起、北部坳陷、中央隆起和东南隆起则是盆地的克拉通区(台盆区)。

地层特征

塔里木盆地具有统一的前震旦系古老陆壳基底,是典型的刚性陆壳基底。是由位于古老陆壳基底之上的震旦纪—古生代克拉通盆地与中、新生代陆相盆地叠合而成的大型复合盆地。主要发育了寒武纪奥陶纪石炭纪海相碳酸盐岩沉积,志留纪、石炭纪海相砂岩沉积和三叠纪侏罗纪白垩纪、古近纪、新近纪陆相砂岩沉积。

寒武纪、奥陶纪,塔里木盆地地层沉积以海相碳酸盐岩为主,是塔北、塔中镇巴楚县及塔东等隆起区重要的含油气层系。志留纪为一套滨岸、滨外大陆架相沉积,由于受到强烈成岩作用的影响,物性一般较差。石炭纪发育海相碳酸盐岩和砂岩储层,自下而上主要包括东河砂岩、巴楚组生屑灰岩和小海子组灰岩3个层段,其中东河砂岩段为滨海相沉积,巴楚组生屑灰岩和小海子组灰岩段为碳酸盐岩储层,属浅海台地相—台地边缘相沉积。三叠纪侏罗纪为一套以塔里木盆地为中心的内陆盆地碎屑沉积组合。其中,塔北地区主要为山间盆地河湖相沉积;塔中镇地区地层岩性较细,以湖泊相沉积为主;塔西南方向的地层则仅在局部地区见有下三叠纪紫色夹黑色细碎屑岩和上三叠纪灰绿色碎屑岩夹煤及火山岩或火山碎屑岩;到塔东南地层分区仅有零星上三叠纪深色碎屑岩夹煤线沉积物白垩纪为陆相红色碎屑岩沉积,主要分布于库车市、塔西南等前陆盆地区,是克拉2等大气田的主要储层。古近纪和新近纪储层主要为碎屑岩,其次白云岩,主要分布在塔里木盆地的库车、塔西南和塔北地区。

矿产资源

油气矿产资源

塔里木盆地是中国最大的含油气盆地,盆地石油资源量为75.06亿吨,天然气资源量为12.97亿立方米,油气资源总当量为178.4亿吨。截止到2020年底,塔里木盆地共发现40个油气田,累计探明石油储量为26亿吨、探明天然气储量为2.4万亿立方米,油气综合探明率为25.3%,油气钻探潜力巨大。从1989年开始到2020年,塔里木盆地开发建设了32个油气田,累计生产油气超过4亿吨,向西气东输工程供气超2600亿立方米。盆地分布着全国80%以上的超深井,在钻井深度超过6000米的超深层已经探明的油气储量当量超过18亿吨,其中探明石油地质储量是5.3亿吨,天然气地质储量是1.63万亿方米,分别占油田油气探明储量的50%和80%以上。

2020年,塔里木油田累计探明的深层凝析气藏占到中国探明储量的80%以上,并成功开发了迪那、塔中1号等14个超深超高压复杂凝析气田,建成了全球最大超深层凝析油气生产基地。2020年初,塔里木盆地新发现一条亿吨级富含油气的超级大断裂,横贯塔克拉玛干沙漠南部和北部。随后,塔河南油田被正式命名为富满油田,该油田面积超过了一万平方千米、油气资源量超过10亿吨,是中国发现的最大超深海相碳酸盐岩油藏。

2023年11月15日,部署在塔里木盆地的“深地一号”跃进3-3XC井测试获得高产油气流,日产原油200吨,天然气5万立方米。该井完钻井深达9432米,比珠穆朗玛峰的高度还要多出580多米,刷新亚洲陆上最深井纪录。

金属矿产资源

塔里木盆地蕴藏有丰富的钾矿资源,钾盐层分布广泛,埋深大。据专家考证、钻探,盆地内钾盐远景资源量达4.8亿吨。专家团队在罗布泊地区,先后发现了罗北凹地钾盐矿、腾龙钾盐矿等矿床,液体氯化钾资源量达3.29亿吨。

此外,位于盆地东南缘的且末县南部山区已勘探发现铜、金、锌、铁、锑等金属矿产和玉石等非金属矿产40余种。盆地东北缘的尉犁县蛭石储量占全国总储量的93%,居世界第二(仅次于南非),储量达到1亿吨;磷矿储量2亿吨;石英矿储量1.5亿吨,品位达到99.9%;锰矿石储量500万吨;矿储量2万吨。还有丰富的铁、钛、石墨、铅锌、金矿等10余种矿产。

地形地貌

地形特征

塔里木盆地位于青藏高原与天山山脉之间,南、西、北分别为昆仑山脉帕米尔高原、天山所包围,东部在南北两山之间有一狭长的相对低洼带与河西走廊相连。地势西南高,东北地区低,盆地内部平均海拔780~1300米,四周高山和高原平均海拔4000~5000米。盆地地貌呈环状分布,边缘是剥蚀山地、丘陵,腹地是平缓辽阔的沙漠,边缘和沙漠间是山前洪积—冲积扇戈壁冲积平原,并有绿洲分布。

地貌特征

塔里木盆地地貌类型主要有沙漠、绿洲以及罗布泊雅丹地貌

沙漠

沙漠是塔里木盆地内分布最广的地貌类型,其中位于盆地中部的塔克拉玛干沙漠总面积为33.76万平方千米,占盆地总面积的60%左右,是中国最大的沙漠。此外,塔克拉玛干沙漠还是世界第二大流动沙漠,其流动沙丘面积占到82%。沙漠内部沙丘形态复杂,包括了复合型沙山和沙垄、塔型沙丘群,以及各种蜂窝状、羽毛状、鱼鳞状沙丘。在东北风作用下,塔克拉玛干沙漠还常形成南北向的巨大沙垄,长1~2千米,高100~200米,最高达300米左右。

绿洲

塔里木盆地绿洲主要分布在盆地边缘,由河流在山前平原、河谷、河流干三角洲、河流冲积平原等地形成了大大小小近80多片绿洲。整个塔里木盆地内绿洲面积约10.39万平方千米,占全疆绿洲面积的53.78%,是新疆绿洲面积最大,分布最广的地区。因为水源量的不同,绿洲分布也有所差别。如叶尔羌河中—下游的莎车—麦盖提绿洲,面积达14138.88平方千米,占塔里木盆地绿洲面积的12.77%,是盆地内最大、也是全新疆面积最大的绿洲群。而像孔雀河绿洲克里雅河绿洲河车尔臣河绿洲等河流灌溉绿洲,面积则在4000~5000平方千米。

罗布泊雅丹地貌

塔里木盆地东部的最低处,塔克拉玛干沙漠的最东缘的罗布泊是典型的雅丹地貌,是在20世纪中后期,由于气候变迁使得塔里木河流量减少,周围沙漠化严重,罗布泊干涸变为大片盐壳, 盐田中露出水面的结晶体,经过长时间的风吹日晒,形成了“乌素特雅丹地质公园”地貌。

水文

河流

塔里木盆地受地理位置影响而降水稀少,导致盆地本身无法形成径流,但周围山地降水及冰川融水可汇成河流,最终呈向心状汇入盆地,形成塔里木内陆河。塔里木河是环新疆塔里木盆地的叶尔羌河、阿克苏河、和田河等九大水系144条河流的总称,发源于天山喀喇昆仑山脉,从最长的源流叶尔羌河算起,全长2486千米,自西向东流经阿克苏、沙雅县库车市、轮台、库尔勒、尉犁等县(市)的南部,最后汇入台特玛湖,是中国最长的内陆河。

塔里木河流域总面积102万平方千米,河流径流总量达411.61亿立方米,跨中国、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巴基斯坦等多个国家。流域大部分面积位于中国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南部,主要支流有叶尔羌河和田河、阿克苏河、车尔臣河孔雀河以及开都河,流域内分布有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5个地州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4个师,总人口达1254.32万人。

湖泊

塔里木盆地内流区内大于1平方千米的湖泊共有72个(不包括已干涸的罗布泊),总水域面积约1589平方千米,占全疆湖泊总面积的31%。主要有博斯腾湖台特玛湖等湖泊。

博斯腾湖是中国最大的内陆淡水吞吐湖,水域面积1210.5平方千米,水位1049.1米,湖容积约90亿立方米。而台特马湖是塔里木河的尾闾湖泊,位于罗布泊洼地内,曾多次断流干涸,自2001年起,中国开展塔里木河流域综合治理工程,才让湖泊得以重新恢复发育,湖泊面积为88平方千米,水位807米,滨湖为冲积平原和风积沙丘,湖盆内为含盐粉砂黏土和含盐泥质粉砂覆盖。

中国海拔最低的艾丁湖也在塔里木盆地区域内,位于吐鲁番盆地最低洼的地方,面积245平方千米,水位 -155米湖盆内为第四系冲积、风积和湖积砂砾石、粉砂粘土和盐类化学沉积所覆盖。

地下水

塔里木盆地内地下含水层结构复杂,其中单一结构潜水区主要分布于北缘区和西缘区的冲洪积倾斜平原上部及南缘区冲洪积倾斜平原区,而双层结构潜水—承压水区主要分布于北缘区和西缘区的冲洪积倾斜平原中部和下部、孔雀河冲积平原及塔里木河冲积平原。在地形地貌、地层岩性以及补给径流条件的影响作用下,潜水地下水位埋深具环带状展布规律。山前带潜水位埋深大于50米,冲洪积平原中部潜水位埋深10〜50米,冲洪积平原下部、塔里木河冲积平原、孔雀河冲积平原潜水位埋深小于10米。潜水位埋深大于50米的地区沿山前呈带状分布。

盆地地下水的补给主要来自河床、渠道及田间渗漏,地下水动储量为110~148亿立方米;提高灌溉管理水平后,动储量还有70多亿立方米。与此同时,盆地内还有相当数量的地下水静储量,尤其在新生代沉积深厚的拗陷带内,如库车拗陷、喀什―叶尔羌拗陷。此外,根据2021年中国地质调查局首次完成的全国地下水储存量评价结果,塔里木盆地在2021年地下水储存量明显比上一年增加了62.5亿立方米。

土壤

塔里木盆地沿天山南麓和昆仑山脉北麓,主要是棕色荒漠土,龟裂性土和残余盐土,昆仑山和阿尔金山脉北麓则以石膏盐盘棕色荒漠土为主。沿塔里木河和大河下游两岸的冲积平原上,主要是草甸土和胡杨林土。草甸土分布很广,轮台县尉犁县间河道两侧最为集中。胡杨林土发育于茂密成荫的胡杨林下,特点是有机质含量多(1%~2%以上),盐分含量不高。草甸土和胡杨林土为盆地内农垦的主要对象,由此引起了森林破坏,对环境保护不利。此外,在约56万平方千米的盆地中,除去流动沙丘和砾质戈壁外,细土平原约7万平方千米。细土平原均有植被覆盖,最低限度需要灌溉水源400~450亿立方米。

生物多样性

动物

塔里木盆地的动物以荒漠草原动物为主,较早的数据显示,塔里木盆地内塔克拉玛干沙漠及其周缘地带的脊椎动物种类(不包括近代引进的种类)共有245种,其中鱼类16种,两栖动物3种、爬行纲13种、鸟类183种、兽类30种。盆地内的优势啮齿类野生动物主要有科氏三趾矮跳鼠、普氏短耳沙鼠、毛脚三趾跳鼠、子午沙鼠塔里木兔大耳猬,其中塔里木兔、普氏短耳沙鼠是该地区代表性啮齿类野生动物。此外,境域内还分布有野骆驼西藏野驴北山羊有蹄动物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

植物

塔里木盆地共有81科459属1657种(含变种及种下等级)野生植物,其中有蕨类植物门16种,种子植物1641种,占新疆种子植物总种数的47.8%,包括裸子植物9种、被子植物门1632种(其中双子叶植物纲1259种、单子叶植物373种)。在这些植物中,分布有特有和珍稀野生维管植物41科307种(含亚种、变种)。其中,《中国植物红皮书》稀有种1种、濒危种1种、渐危种4种,中国珍稀种1种,塔里木盆地珍稀种1种,新疆稀有种1种,中国特有种6种,塔里木盆地特有种110种,国家Ⅱ级、新疆Ⅰ级、新疆Ⅱ级重点保护植物共35种,中国仅产于塔里木盆地的稀有种149种。喀什麻黄、南疆沙拐枣、矮沙冬青、塔克拉玛干柳等都是塔里木盆地特有植物,其中,矮沙冬青属于白垩纪第三纪残遗植物,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

自然保护区

塔里木胡杨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新疆塔里木胡杨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地处塔克拉玛干沙漠北缘,位于塔里木河中游,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境内,建立于1983年,并在2006年晋升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主要以塔里木河河岸胡杨林生态系统及珍稀动物资源为保护对象,总面积为3954.20平方千米。保护区有野生动植物132种,脊椎动物203种,其中属国家重点保护的野生动植物有34种。此外,该保护区还是黑鹳金雕白肩雕等8种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大天鹅、鸢、苍鹰棕尾鵟等26种国家二级保护动物的栖息地,并分布有塔里木马鹿塔里木兔、塔里木环颈雉塔里木裂腹鱼、野生野骆驼白背啄木鸟、褐背地鸦、罗布麻甘草等特有的动植物种。保护区内保存有胡杨林2000多平方千米,木材蓄积量大约460多万立方米,是世界胡杨林的集中分布区,也是原始胡杨林分布最集中、保存最完整、最具代表性的地区。

新疆罗布泊野骆驼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新疆罗布泊野骆驼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新疆的东南部,地跨新疆哈密市吐鲁番市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毗邻甘肃省青海省部分地域,总面积6.12万平方千米。保护区建立于1986年,2003年经中国国务院批准建立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以野骆驼为主要保护对象的野生动物类型自然保护区。截至2022年,保护区内野骆驼种群数量已经由2000年的430峰左右增长至680峰左右。此外,区内分布的脊椎动物有30科78种以上。除有中国一级保护动物野骆驼外,还分布有雪豹西藏野驴北山羊等中国一级保护动物及二级保护动物西藏棕熊、草原斑猫猞猁盘羊塔兔等。自然保护区为干旱荒漠区,植物类型都为荒漠植被,要植物区系由19科69种植物组成。

自然灾害

沙尘暴

塔里木盆地中广袤的塔克拉玛干沙漠,以及地区4~5月份冷空气活动频繁,大风日数多,为沙尘暴的产生提供了物质条件。南疆沙尘暴的高发区就在塔克拉玛干沙漠,并以沙漠为中心向四周逐渐减少。沙尘暴年均日数多于15天的高发区呈扇形覆盖整个塔克拉玛干沙漠,沙漠南缘、沿昆仑山脉北麓一线沙尘暴的年平均日数为13~35天,高于沙漠其他周边地区。沙尘暴主要出现在4~8月,多发时段在16~21时,一般不超过90分钟,塔里木盆地南部沙尘暴的持续时间最长。

干热风

干热风是一种高温、低湿同时伴随有一定风力的农业灾害性天气,且通常发生在农作物生长季节,可以直接造成农作物生理干旱,导致农作物的产量大幅下降。干热风事件发生的频率随着海拔的增加而会减少,塔里木盆地为干热风的重区,通常发生在5月中旬~7月中旬,在盆地东部地区铁干里克镇若羌县地区,干热风天数的最大值能达到12天左右。

人类活动

历史沿革

塔里木盆地在旧石器时代晚期(距今约4、5万年以前)就已经有人类活动的痕迹,并在距今约1万年前后进入了细石器文化阶段。距今约4000年前,塔里木盆地进入了青铜时代,大约春秋战国时期,塔里木盆地的人类开始使用铁器,进入早期铁器时期。西汉张骞出使西域,塔里木盆地由于地处亚洲中部和丝绸之路中段位置,使这里成为欧亚大陆五大文明沟通交往的媒介。至神爵二年(公元前60年),中央政府设西域都护府统一管西域,此时塔里木盆地内已经有楼兰、姑师、精绝、且末等小国政权的存在,汉朝中央政府从敦煌市蒲昌海(即罗布泊)的路上设亭,作为汉使出使西域的中转节点,并使军队在轮台、渠犁进行屯田守戍。但汉朝与西域诸小国及西域诸国之间政权仍旧不可避免的存在摩擦,彼此之间多次的战争使得塔里木盆地内不少城池被毁弃。

东汉末年至魏晋南北朝时期(公元4~5世纪),塔里木盆地内各个政权相互战争、兼并,形成七国对峙局面,并在经济上出现了农业生产困难,五谷歉收,饥饿年份相对增多的衰退期。唐朝时期,中央政府对塔里木盆地和丝绸之路实行了有效统辖,分别于贞观年间置安西都护府长安年间置北庭大都护府对该地区进行屯垦戍守,主要集中在库车市轮台县、焉耆、喀什、和田县等地。与汉朝一样,唐朝为巩固国家大一统也对在塔里木盆地多次用兵,使得城池的损毁非常严重,加之塔里木盆地的气候变化,多数城池被废弃。公元9~10世纪,中原政权在”安史之乱”后日渐衰落,无力顾及西域地区,逐步放弃了对西域的控制,唐朝末年,地处塔里本盆地南缘的于阗国建立。元朝时期,塔里木盆东部归属元朝,西部则为察合台汗国统辖,成吉思汗于1218年发动战争消灭西辽后,在塔里木盆地设置别矢八里元帅府统辖并在此进行屯田。清朝早期,政府为巩固国家统一曾用军事手段征讨噶尔丹、清平大小和卓之战,清朝晚期塔里木盆地又曾被浩罕汗国阿古柏伪政权入侵,后被左宗棠率军光复,但塔里木盆地内城市受到战争损毁严重。

人口语言

塔里木盆地包含的行政区有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克州)、喀什地区、和田地区阿克苏地区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巴州)在内的南疆5个地州44个县(市),所有行政区域内总人口约1160.26万人,其中少数民族占85.4%。

塔里木盆地周围的绿洲是维吾尔族的聚居中心,其中又以喀什噶尔绿洲、和田绿洲以及阿克苏河和塔里木河流域最为集中。“维吾尔”是民族自称,意为“团结”、“联合”、“协助”之意。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汉文文献对这个族名有不同的译写——4世纪文献中称为“袁纥”;6世纪末、7世纪初文献中称为“韦纥”;788年以前文献中称为“回纥”;788年以后至13世纪70年代则称为“回鹘”;13世纪70年代至17世纪40年代称为“畏兀儿”;17世纪40年代到20世纪初则称为“回部”、“缠回”;1935年称为“维吾尔”,并一直沿用至今。

现代维吾尔语是维吾尔民族的共同语言,属阿尔泰语系突厥语族。历史上,维吾尔语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古突厥语阶段(7~13世纪),察合台语阶段(14~18世纪),近代和现代维吾尔语阶段(19~21世纪)。在中国,现代维吾尔语分为中心、和田、罗布三个方言,标准语以中心方言为基础,以伊犁哈萨克自治州乌鲁木齐市语音为标准音。

农业发展

塔里木盆地是新疆最大的产棉基地,因其地处天山南麓,因降雨量少,蒸发量大,气候干燥,比较适宜棉花种植,特别是长绒棉种植。在2020年,塔里木盆地绿洲棉区的棉花种植面积已经达到1470平方千米,总产量达272.3百万吨。

此外,塔里木盆地还是南疆以核桃、红枣、苹果、香梨、杏等大众果品为主的特色林果业生产基地,种植面积超8000平方千米。仅阿克苏地区2018年林果面积就达到3000平方千米,产量236万吨,农民林果纯收入达4992元,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33%。2020年,林果业收入占到南疆农牧民年人均收入30%以上,在一些林果大县超过50%。

交通运输

截至2021年,塔里木盆地已经建成包括村道在内的公路通车里程79522千米。年末,G0711新疆尉犁至若羌高速公路、G0612新疆若羌至民丰高速公路通车。由此,塔里木盆地高速(一级)公路环线基本形成,完善了新疆南部地区高速公路网。尉犁县至若羌高速公路全线总长357.365千米,起于新疆尉犁县,终于若羌县;若羌至民丰高速公路起于新疆若羌县,终于民丰县,全长530.2千米。在此之前,塔里木盆地已经建成环绕塔里木盆地长近3746千米的“四字型、一环两纵”公路综合运输网。其中的“两纵”由纵贯塔克拉玛干沙漠的石油专用公路(新疆第一条塔里木沙漠公路)和国道217线延长线阿拉尔至和田县(新疆第二条沙漠公路)组成。新疆第一条沙漠公路于1995年建成通车(轮南—民丰),全长522千米,是世界上在流动沙漠中修建的最长等级公路;与之平行的新疆第二条沙漠公路(阿拉尔—和田)全长424千米,于2007年底通车运行。

在2022年,世界首条环沙漠铁路、新疆南疆环塔里木盆地铁路网正式贯通运营。这条和田至若羌县的铁路全长825千米,设计时速120千米,连接南疆7个县市,为中国Ⅰ级单线铁路。作为新疆“东联西出、西来东去”的便捷通道,和若铁路格库铁路组成东西向交通大干线和国际大通道,与南疆铁路构成了环塔里木盆地铁路网,缩短了南疆出疆路程。此外,环塔里木盆地周边沿线还建成了十几个民用机场,航空运输也比较完善。

科考研究

楼兰古城遗址

1900~1901年间,瑞典斯文·赫定(Sven Hedin)率探险队首次发现了LA古城(即库罗来那古城、楼兰古城);其他较著名的探险发现还有英国人马尔克·斯坦因(Marc Aurel Stein)1906、1914年两次进入楼兰,带走大量的卢文和汉文文书;1909年,日本大谷探险队橘瑞超(Tachibana Zuicho)在楼兰地区发现了李柏文书;1927年,中国考古学者对楼兰地区进行了考察,中瑞西北科学考察团成员黄文弼发现了土垠遗址。1934年,瑞典人贝格曼(Warlock·Bergman)发现小河墓地。1979~1980年间,借中日合拍《丝绸之路》电视片的机缘,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调查发现并发掘了孔雀河古墓沟墓地;1980年,中国学者首次到达了楼兰古城,发掘了铁板河墓地、楼兰城郊古墓葬等,出土了楼兰美女木乃伊。1998与2003年,考古人员对楼兰城北彩棺墓、壁画墓进行了清理;2002~2005年,开始发掘小河墓地。之后,考古学者于2008年在小河墓地西北12千米处,发现了小河西北古城;2016年,孔雀河烽燧群中出土了一批唐朝木、文书;2017年考古人员还新发现了咸水泉古城

奎玉克协海尔古城遗址

自2018年起,考古人员对新疆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轮台县的奎玉克协海尔古城进行了考古研究。奎玉克协海尔古城位于塔里木盆地北缘、天山南麓的新疆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轮台县东南20千米,地处迪那河下游喀拉塔勒镇河冲积荒漠地带。城址由城墙和城内中部高台组成,城垣平面呈不规则圆角长方形,周长约900米,墙体现残存高度1~2米不等。中部高台区平面呈椭圆形,周长约340米,最高处距地表残高6.5米。考古发现奎玉克协海尔古城遗址有着明确的城市规划,高台区内房屋建筑的布局结构清楚,房址并列分布,除使用土坯垒砌外,在房屋内部或墙体内均可见木柱,城市建筑的等级较高。考古发掘判定,该遗址经历了从小型聚落到城市的演变,是新疆进行科学考古发掘且有确切测年数据的始建于春秋时期的城址。该古城遗址的考古发掘填补了天山南麓早期铁器时代遗址发现的空白。

资源勘探

塔里木盆地油气勘探历史大致可分为4个阶段:1950—1983年,盆地边缘山前带“五上五下”艰难探索;1984—1996年,突破台盆区,“六上”塔里木,台盆区碎屑岩勘探取得规模发现;1997—2005年,强化技术攻关,库车山前勘探取得重大突破;2006—2021年,库车市前陆盐下冲断带和台盆区缝洞型碳酸盐岩两大超深层领域全面突破。

环境问题与保护

环境问题

土地沙漠化

塔里木盆地气候干旱,降水稀少,蒸发强烈,植被稀疏,盆地中部还有有面积达33万多平方千米的世界第二大流动沙漠——塔克拉玛干沙漠,是中国沙漠化最严重的地区之一。沙漠每年向绿洲推移5米以上,1269平方千米的土地遭受沙化威胁,风沙灾害频发,农田、公路、铁路等遭受沙埋,严重影响了塔里木盆地地区人民的生产和生活。此外,随着盆地内人口的增多,耕地面积逐步扩大,河水与地下水的过度引用,河道断流和地下水位降低,下游河道廊道植被退化,导致沙漠化迅速发展。而不科学灌溉耕地也导致土壤盐渍化,大面积耕地被迫撂荒,进一步加剧了土地沙漠化。

河流断流

塔里木河蜿蜒于塔里木盆地北部,穿过塔克拉玛干沙漠东部,最后汇入塔克拉玛干沙漠东南缘的台特玛湖,是塔里木盆地的生命河。然而,由于盆地内干旱少雨的气候以及大规模农业开垦和对水资源的高强度开发,在上世纪70年代,塔里木河干流下游大西海子以下近360千米河段已经断流,尾闾台特玛湖干涸,下游沿河胡杨林大片枯死,生态环境遭到了严重破坏。

环境保护

防沙治沙

新疆在2011年投资17.24亿元,规划用5年时间,在塔里木盆地周边5个地(州)的42个县(市)和兵团4个师,以人工造林和封沙育林为主要措施,在绿洲外围封育天然荒漠植被、营造防风固沙骨干防护林,在绿洲内部营造生物防护屏障,增强其抵御风沙危害能力,提高天然植被质量和覆盖度,以遏制盆地内沙化土地扩大趋势。到2022年,新疆依托“三北”防护林、退耕还草、塔里木盆地周边防沙治沙等国家重点工程,累计完成沙化土地治理2837.56万亩,并完成塔里木河流域胡杨林引洪灌溉850万亩,新增沙化土地封禁保护面积424.7万亩,共设立封禁保护区43个,实施草原禁牧1.57亿亩,全区森林覆盖率达到5.02%,草原综合植被盖度达到40.7%。

输水工程

为保护塔里木盆地内生态环境,2000年至2021年,新疆连续22次向塔里木河下游生态输水,从大西海子水库累计下泄生态水87.9亿立方米,有效遏制了下游生态严重退化的局面,水区地下水水位抬升地下水水质好转,下游动植物物种和数量增加,水环境得以改善。生态输水启动以来,塔里木河下游距主河道1千米处的地下水埋深由9.8米~10.1米回升到2.1米~5.3米,植被恢复和改善面积达2285平方千米,植物物种由17种增加到46种。

风景名胜

自然景观

塔里木胡杨林国家森林公园

塔里木胡杨林公园位于塔克拉玛干沙漠东北边缘的塔里木河中游、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轮台县城南塔里木沙漠公路70千米处,总面积100平方千米,是新疆面积最大的原始胡杨林公园,也是整个塔里木河流域原始胡杨林最集中的区域。塔里木胡杨林国家森林公园集塔河自然景观、胡杨景观、沙漠景观为一体,是世界上最古老、面积最大、保存最完整、最原始的胡杨林保护区。园内年代最久的一颗胡杨树已有3200年的树龄,号称“胡杨王”。

人文景观

米兰古城

米兰古城坐落于若羌县城东80里处,米兰河的北岸,主要由唐朝吐蕃古戍堡和周围分布的魏晋时期的古建筑群遗址,以及汉代屯田水利工程设施和伊循城遗址所组成。古代米兰是塔克拉玛干沙漠南面的一个古代绿洲城邦,是丝绸之路南道的一个繁忙贸易中心,是进出中亚的重要通道。古城内的古城堡、寺院佛塔、烽燧、古灌溉渠道等遗迹,突出表现了汉唐时期楼兰—古善的城堡建筑、佛教文化、军垦屯田等特征。遗址中出土的具有希腊罗马艺术风格的米兰“有翼天使”壁画、佛教寺院遗迹,是东西方文化碰撞、融会、结合的产物。

克孜尔千佛洞

克孜尔千佛洞位于新疆阿克苏地区拜城县克孜尔乡东南7千米的木扎提河北岸崖壁上,是中国四大石窟之一、中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克孜尔千佛洞始凿于公元3世纪的南北朝,到隋唐进入鼎盛时期,之后随着伊斯兰教的传入和兴盛,于公元8~9世纪后逐渐停建,延续时间之长在世界绝无仅有,编号洞窟236个。石窟群分谷西区、谷内区、谷东区和后山区,绵延3千米。艺术内容主要包括雕塑和壁画,其中保存壁画的洞窟有80多个,壁画总面积约1万平方米。克孜尔千佛洞的壁画多为描绘大小乘佛教本生故事和传教故事,以及飞天、伎乐天、佛塔、菩萨、阿罗汉、经变图画,还有大量造型生动的民间习俗画,以绚丽多彩的壁画闻名于世。

相关文化

传统服装

塔里木盆地居民较为流行的服装是颜色鲜艳的百褶长裙筒裙和刺裙。这类裙子于2500多年前就已经在新疆塔里木盆地风行一时。汉晋时期,塔里木盆地居民出现了基本定型的服饰,上衣大致有前开襟式和套头式两种基本结构,式样多趋于宽大,裤装多为合裆长裤,裙装多为套式的筒裙和喇叭状裙。随着丝绸之路贸易的繁盛,东西方织技术互相借鉴,西域的毛纺织业在这一时期日趋繁荣,而且随着棉织物的推广及中原丝织物的传入,毛织物不再是塔里木盆地居民唯一的服饰面料,毛工艺日臻成熟,织物色彩丰富协调,纹样表现细致入微,以山普拉出土的汉代毛织物最具代表性,图案纹样除几何纹外,还有大量动物纹、植物纹。

民族舞蹈

生活在塔里木盆地境域内的维吾尔族的民族舞蹈是当代中国民族舞蹈中独具特色的舞蹈种类之一,是由维吾尔族舞蹈家康巴尔汗西域乐舞风格的基础上,融合芭蕾舞科学的训练方法整理而成的。维吾尔族舞蹈擅长支配全身,配合弹指、打指、绕腕、推腕等各种手的姿态,三步一抬、垫步、点踢步等步伐,并通过移颈、摇头、点头、挑头等与眼神巧妙配合,以抒发维吾尔族人民的思想情感;微颤、摇身动律、旋转都是维吾尔族舞蹈中极具特点的一部分,展现出维吾尔族舞蹈独有的风格韵味。

影视作品

《塔里木河》

《塔里木河》是新疆广播电视台出品的纪录片,该片由谢君文担任总导演,郑燕、王刚、李玲、蔡志刚、杜小荣分别担任五个小组的分集导演,历时3年,足迹踏遍和田、喀什、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阿克苏、克州兵团等地区,以全景的电视视听语言真实呈现了塔里木盆地的地理景观以及各民族的生活状态。

《生死罗布泊》

《生死罗布泊》是经国家广电总局电影局批准立项,由国土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委宣传部等联合拍摄,由董玲执导,王洛勇杨圣文等参演的,以罗布泊钾盐开发为历史背景,主要讲述了中国70年代末,一支由八人组成的地址科考队在“死亡之海”——罗布泊历经艰辛、排除万难,最终为国家寻找到了罗布泊钾盐储藏地,从而填补了中原地区钾盐资源匮乏的故事。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