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灵属 :雀形目百灵科

更新时间:2024-09-21 10:28

百灵属(学名:Melanocorypha):小型鸣禽,属于百灵科。体型及多数种类的羽色略似麻雀,适应于地栖生活。

形态特征

百灵属的鸟类均为中小型鸣禽,体长一般在16.5-20厘米之间。头与背部呈褐黄色,间杂有黑红斑点,眼四周毛色稍淡,颈部为淡黄色,颈下有明显的黑红色带,下体呈灰白色,喙、足为淡黄色。跗后缘不似一般鸣禽之呈棱状,而为钝圆形,具盾状鳞。雌鸟似雄鸟,但颜色暗淡。它们的嘴较尖细而呈圆锥状,嘴尖处略有弯曲。鼻孔上有悬羽掩盖。翅膀稍尖长,尾较翅为短,后爪长而直。体型大而健壮,嘴巴粗壮。羽毛通常呈现出典型的百灵羽色,上身呈灰褐色斑纹,下身为白色,但黑百灵白翅百灵的雄鸟羽色独特。一些物种的胸侧有大片黑色斑块。飞行时展示出宽阔的翅膀和短尾。大多数物种的鸣声类似于云雀

栖息环境

生活于草原、沙漠、小灌丛、近水草地等空旷地区,尤其喜欢草本植物生长茂密的湿草原地区。常出入于河流和湖泊岸边一带草地上,也出入于水域附近的草地或盐碱草地上,冬季有时也到公路或人类居住地附近。它们生活在开阔的耕地、草原或半沙漠地区,筑巢于地面,幼鸟为早熟型。

生活习性

常于地面行走或振翼作柔弱的波状飞行。于地面,或于飞行时,或在空中振翼同时缓慢垂直下降时鸣唱。高飞时直冲入云,在地面亦善奔走,受惊扰时常藏匿不动,因有保护色而不易被发觉。常站高土岗或沙丘上鸣啭不休,鸣声尖细而优美。平时在地上寻食昆虫和种子。主要以草籽、嫩芽等为食,也捕食昆虫,如蚱蜢、蝗虫等。在繁殖季节外它们会成群活动,食物主要是种子,繁殖季节还会补充昆虫。

分布范围

分布于欧亚大陆及非洲北部,印度次大陆及中国的中国西南地区(包括印度、孟加拉、不丹锡金王国尼泊尔、巴基斯担、斯里兰卡马尔代夫以及中国西藏的东南部地区等),中国有分布。百灵属的鸟类主要分布在从土耳其中亚到中国的温带亚洲,但卡兰德拉百灵在地中海周围也有广泛的分布。这些百灵大多数是部分迁徙的,从它们的分布范围中最寒冷的地区相对短距离地迁徙。一些物种偶尔也会成为西欧的罕见候鸟。

繁殖方式

雄鸟求偶时在空中鸣唱或在高空拍动翅膀。巢呈浅杯形,用杂草构成,置于地面稍凹处或草丛间,其上有垂草掩蔽。5-6月间产卵,端午节前后开始孵化。每窝产卵3-4枚,卵白色或近黄,表面光滑而具褐色细斑,大小约为23×18毫米。两性轮流孵化11-12天雏鸟破壳而出。刚出壳的雏鸟赤身裸体,只在一些部位长有绒羽,7天后才睁开双眼。这期间由双亲共同哺育,主要是喂食昆虫的幼虫。幼鸟在8天以后离巢,并且在14或15天以后飞行。

保护级别

全部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2013年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 3.1。

分类

百灵属由弗里德里希·博伊于1828年建立,目前已知包括五种现存物种和至少三种已灭绝物种。现存物种包括百灵黑百灵白翅百灵亚洲百灵和卡兰德拉百灵。已灭绝物种包括塞尔迪卡百灵(来自保加利亚的晚中新世)、东切夫百灵(来自保加利亚的晚上新世)和蒙古百灵(来自匈牙利的上新世)。

参考资料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