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明通纪辑要 :皇明通纪辑要

更新时间:2024-09-20 12:29

《皇明通纪辑要》是由陈建编著的一本书籍。

作品介绍

作者陈建潜心于著述,尤精理学,著有《皇明通纪》、《治安要议》、《学■通辨》、《滥竽录》、《乐府通考》等书。

岳元声,字之初,号石帆,嘉兴市人。明万历进士,以强项著称。累官至南京市兵部侍郎,因为弹劾魏忠贤而被罢官回乡,其著有《圣学范围图》。马晋允,舜水人,清顺治十五年进士。曾任侍读。

王重民先生的《中国善本书提要》中所记,陈建辑《皇明资治通纪》分为前、后两编,前编题为《启运录》,先完成,记事自辛卯元顺帝至正十一年(1351)至洪武三十一年之前。后听从黄佐的劝告,又篡修了后编,题为《革朝靖难纪》,记事自洪武三十一年始,讫自朱厚照正德十六年(1521),并汇前后刻版,总题为“皇明历朝资治通纪”。后来岳元声删订陈书,并增补记事自嘉靖元年至隆庆六年,题为《皇明资治续纪》,合陈著共三十卷。后来马晋允又根据清家的著作,再补陈书天启年间,订全书为二十四卷,题为《皇明通纪辑要》,最后完成于清代

《皇明通纪辑书》尽管所记多为明书史事,但成书却在清初。然而书中对于为满清所禁忌的语词,却客不客气地大肆登录,一点儿也不避讳。如书中称清太祖努儿哈赤为“奴酋”、“逆奴”、“建州夷酋”,甚至直呼其名。又称建州女真人为“虏”、“建夷”或“东夷”,对明朝则称为“皇明”或“我朝”。对于后金对明朝用兵于边境,则称为“犯”、“入寇”,像这样的地方,书中触目即是。

……万历四十六年,奴酋努儿哈赤借报仇为名,大举进犯明境,火烧抚顺城,将城中人畜物资掳掠一空始去。第二年,明朝任命杨镐为经略,出镇辽东。明军兵分四路出击后金军队。不幸的是,由于中路将领轻敌,明军在萨尔浒大败。《辑要》中对这次战役中一些明军将士的英勇事迹倾注了大量热情加以描写,说他们“有犁王庭之志”,虽遭伏击而逞败势,仍英勇冲锋,“直捣奴穴,怒号泣震天,几已成功”,惜乎“饷援绝而战死。”作者总结了这次战役的教训,认为,如果当时首尾两方夹击敌人,迫使其分散兵力,又假如明军各路兵马官兵团结一心,互相呼应,敌人早就授首了。

《辑要》中还记载,天启元年,奴酋努儿哈赤率清虏再犯明境,先袭沈阳市,又犯辽东,经略袁应泰和按臣张率守城明军拼死抵抗,终因力量相差悬殊,城池失守,袁张二人也为国捐躯。书中详细地描写了张铨的殉国过程,述其被擒后“骂贼不屈死”。从这些地方可以看出,书中的倾向性是非常明显的。

明朝开国以来,对于周围的少数民族多采用安抚和征伐并举的政策,而满族也一度臣属于明朝,对于这段往事,清朝统治者一向是避讳的,但在书中多有这样的记载。如天顺三年,明朝的间谍听说:“建州酋爱新觉罗·董山潜结朝鲜”,于是向朝廷报告了这件事。明朝廷遂命“巡抚辽东都御史程信讥察之。信使自在州和州终成诈以他事■其境上,得朝鲜授董山为正宪大夫中枢密使制书还报。信具以上闻,请乘其未发,遣二使急往问之,可伐其谋。上乃命一给事中往朝鲜,一锦衣译者往建州。西酋初不肯承。出制示之皆惊服。各上表贡马谢罪。”这件事并不算重要,但却反映了明朝同其周边少数民族的复杂关系。而建州女真当时力量很弱,面对明朝的巨大压力,只能谢罪称臣,同日后那不可一世的威风比起来,实在让人瞧不过眼。对于这样的屈辱往事,清代统治者怎么会乐意百姓知道呢?对于满清统治者内部发生的“家事”,《辑要》中也不乏记载,其中也有一些事是很触满清皇帝的忌讳的。如书中曾叙述过这样一件事:当初,王杲杀了明朝主持边疆事务的官吏,明军将领李成梁在他失的帮助下,杀了王。他失是努儿哈赤的父亲,而王杲则是他失的姻亲。他失为了讨好明朝,扩大势力,连亲友也不惜出卖,这样的事情很令满清皇帝难堪,在《明史》和《清实录》中皆未载一字,《辑要》竟然把这件事写进去了,满族皇帝怎能不痛恨这部书呢?

还有一件事更让他们尴尬,即所谓“老女”问题。万历二十一年,奴酋努儿哈赤所部的建州女真部落大败海西女真部落的卜寨、那林孛罗等九部联军。后来海西女真各部遣使请求修好,并向努儿哈赤开出了一个诱人的条件:即愿将卜寨之女白羊骨之妹嫁给努儿哈赤。白羊骨的妹妹据说貌若仙人,是当时满人中有名的美女。努儿哈赤听了这个建议后自然很高兴,他办了许多聘礼给海西部落,并同他们结了盟。可努儿哈赤这次却上了一个大当,白羊骨改变了主意,将其妹另配他人,一开始许给了哈达的蒙格孛罗,哈达灭亡后,又许给马拉的卜占台,最后归了蒙古的暖兔之子,刚出嫁没多久,就病故了。努儿哈赤则由此抱憾一生,其后代也认为祖先做了一件丢脸的事情,羞于为人提起。而《皇明通纪辑要》中则详述此事。

《辑要》中还记载了明各朝各代所发生的大事,其中有权贵弄权,忠臣报国,与周围少数民族交兵,平定内乱,朝内变故等等。有些事情足以引起人们的故国之思,而这,当然也应该是其遭禁毁的缘由之一。

《皇明通纪辑要》根据的材料相当复杂,文献和传闻未加区别。而清代之所以禁《辑要》,显然是因为该书中揭露了不少满清内幕,对于这样忠实记录史实的方式,满清统治者怎么能容忍呢?禁毁造成的后果是《辑要》刻本在国内绝迹,所流传者只有朝鲜刻本。

参考资料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