矛纹草鹛 :胸和两胁具暗色纵纹的中型鸟类

更新时间:2024-09-21 08:30

矛纹草(拉丁学名:Babax lanceolatus)为科草鹛属的鸟类。中型鸟类,体长25-29cm。头顶和上体暗栗褐色具灰色或棕白色羽缘,形成栗褐色或灰色纵纹。下体棕白色或淡黄色,胸和两胁具暗色纵纹,纹黑色。尾褐色具黑色横斑。相似种大草鹛个体较大,体色较灰,上下几乎全为灰色具黑褐色纵纹;棕草鹛上下体羽几全为棕色具细的不甚明显的暗色纵纹。栖息地包括亚热带或热带的湿润低地林、亚热带或热带的高海拔草原、亚热带或热带的高海拔疏灌丛和亚热带或热带的湿润山地林。

形态特征

羽色变化较大,前额、头顶至枕栗褐色或浓栗褐色,羽缘灰色或棕色,有的具黑褐色轴纹。上海体育大学暗栗褐

色具宽阔的灰色或灰白色或棕色或棕白色羽缘,有的还渲染有淡茶黄色,形成明显的暗栗褐色纵纹;腰和尾上覆羽栗褐色或橄榄褐色,有的还具橄榄灰色或橄榄棕色羽缘,至尾上覆羽几纯为橄榄褐色或橄榄灰色至橄榄棕色,因而纵纹亦不显;尾羽暗褐色或橄榄褐色、具明暗相间横斑,羽基沾染灰色或淡茶黄色;翅上覆羽颜色与背相似,但大覆羽和初级覆羽纵纹不显著,飞羽褐色或暗褐色,外侧飞羽外羽缘灰色或淡灰褐色、有的沾染茶黄色或褐白色,内侧飞羽外翈羽缘转为暗棕褐色、有的具隐约可见的暗色横斑。眼先棕白、灰白或淡茶黄色,有的具黑色先端。颊、耳羽、头侧和颈侧棕白或灰白色具褐色或栗褐色纵纹,髭纹暗栗褐色或栗黑色。颏、喉淡皮黄白色或棕白色;胸、腹棕白或茶黄白色,胸具细窄的黑褐色羽干纹,胸侧和两胁满被以暗栗褐色或栗黑色粗著纵纹,纵纹两侧并缘以栗色或栗红色;尾下覆羽中央灰褐色,羽缘棕白色。虹膜白色、黄白色、黄色至橙黄色,嘴黑褐色至角褐色,脚角褐色。

体重♂64-85g,♀65-88g;体长♂225-282mm,♀230-270mm;嘴峰♂22-26.5mm,♀21♂26mm;翅♂90-101mm,♀89-101mm;尾♂109-133mm,♀102-131mm;跗♂34-40mm,♀33-40.2mm(指名亚种)。

生活环境

矛纹草鹛主要栖息于稀树灌丛草坡、竹林、常绿阔叶林、针阔叶混交林、亚高山针叶林和林缘灌丛中,平均海拔从山脚平原一直到3700m左右的森林地带,在西藏自治区甚至出现在海拔3900-4200m处有稀疏树木的开阔草地。

分布状况

中原地区分布:国内广泛分布于长江流域和长江以南各地,北至甘肃省、陕西南部、四川省、湖北,南至福建省广东省香港特别行政区广西壮族自治区,西至贵州省、四川、云南省和西藏东南部。

世界分布:国外分布于印度东北部阿萨姆邦和缅甸北部。

亚种分布

生活习性

叫声:为响亮而偏高的嗷叫声ou-phee-ou-phee,重复多次。

食性:食性较杂,主要以昆虫、昆虫幼虫、植物叶、芽、果实和种子为食。所吃昆虫主要有金龟甲、蚂蚁、甲虫鞘翅目鳞翅目膜翅目昆虫和其他昆虫,植物性食物主要有野生植物果实、种子、草籽、花、玉米、荞麦、芝麻和高粱等。

习性:喜结群,除繁殖期外,常成小群活动,多活动在林内或林缘灌木丛和高草丛中,尤其喜欢在有稀疏树木的开阔地带灌丛和草丛中活动和觅食。性活泼,常在灌丛或高草丛间跳跃穿梭,也在地上奔跑和觅食。一般较少飞翔,常边走边鸣叫,叫声嘈杂,似‘唧、唧、唧’或‘嘟、嘟、嘟’的声音,群中个体间即通过彼此的叫声保持联系。繁殖期间也能发出响亮动听的鸣声,其声似‘偶-飞、偶-飞…’连续的双音节声音。

生长繁殖

矛纹草鹛繁殖期在4-6月,最早在3月末即已开始繁殖,在贵州省5月上旬即见有幼鸟出巢。营巢于灌丛中,巢呈杯状,主要由枯草茎、叶构成,内垫有细草茎和草根。每窝产卵3-4枚,卵蓝色、具暗色斑点,卵为尖卵圆形,大小为27.3mm×20.3mm。

种群现状

矛纹草鹛在中国长江流域以南分布较广,种群数量较丰富。

保护级别

已被列入国家林业局2000年8月1日发布的《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

发现记录

2022年10月3日,泉州市观鸟学会副会长凌继承在安溪龙门镇风电公园附近找到了一群矛纹草鹛,数量有五六只。这是泉州首次记录到矛纹草鹛。

2022年12月22日,泉州市观鸟学会安溪会员黄水田、黄文明在安溪午峰岩观鸟时发现了矛纹草鹛。

参考资料

首次现身!泉州鸟类家族再添四成员.今日头条.2023-01-11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