砂鳖 :鳖科鳖属爬行动物

更新时间:2024-09-21 05:17

砂鳖(学名:Pelodiscus axenaria),俗称铁壳、灰壳,隶属于鳖科鳖属,由周工健等人于1991年首次发现并命名。其分布于中国湖南、广东、广西、贵州等地。砂鳖体型与中华鳖相似,但个体较小,一般不超过500克。该物种已被列入原国家林业局2000年8月1日发布的《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及国家林业和草原局2019年发布的《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附录Ⅰ、附录Ⅱ和附录Ⅲ》(CITES)附录Ⅱ。2016年《中国脊椎动物红色名录》将其列为濒危等级。

形态特征

砂鳖全身皮肤光滑,革质柔软,背部为黑褐色,腹膜极薄,为黄白色,中下部常有一黑色斑块。成体砂鳖一般在重达150克时即可参与繁殖,极限体成熟个体可以达到600克。

分布范围

砂鳖主要分布于中国湖南省的多个县市,包括湖南省的岳阳市长沙市株洲市湘潭市衡阳市邵阳市、岳阳市、常德市张家界市益阳市郴州市永州市怀化市娄底市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此外,砂鳖也见于广东省广西壮族自治区贵州省江西省的部分地区。

生长环境

砂鳖在原产地通常生活于砂石底质的溪流中,在人工饲养环境下,对底砂(或瓦片、岩石等躲避物)的依赖程度非常高。饲养环境中,底砂厚度足够覆盖鳖全身,可选择饲养美鲶观赏鱼时所使用的圆粒细砂,在一定程度上避免粗糙砂石划伤鳖的腹部和四肢,减少外伤和细菌感染的风险,从而提高砂鳖在饲养初期的成活率。

生活习性

砂鳖胆子很小,对噪音和震动非常敏感,通常在傍晚或夜间觅食,主要食物来源是小型螺类、虾或蠕虫等容易捕食的对象。

繁殖

砂鳖通常在9~10月(冬眠前)及次年2~3月(冬眠后)交配,并在次年4~7月份产卵,单次产卵数量2~5颗,每年可产卵2~3次。幼体孵化期多在60~65天。

用途

野生砂鳖肌肉属于高蛋白和低脂肪食品,有较佳的食用口感、较好的营养价值和保健作用,因而极具开发利用价值。其中,野生砂鳖肌肉所含蛋白质质量优良,氨基酸种类齐全,脂肪酸种类较多,且不饱和脂肪酸、EPA、DHA及人体必需的9种常量与微量元素含量丰富。砂鳖裙边富含鲜味氨基酸,食用口感较佳,营养丰富。

保护级别

砂鳖是一种三有保护动物,被列入《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附录Ⅰ、附录Ⅱ和附录Ⅲ》(CITES)2019年版附录Ⅱ。2016年《中国脊椎动物红色名录》将其列为濒危等级。

参考资料

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附录Ⅰ、附录Ⅱ和附录Ⅲ.中国林业和草原局.2024-07-20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