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群主义及其批评者 :社群主义及其批评者

更新时间:2024-09-20 22:17

《社群主义及其批评者》是丹尼尔·贝尔于2002年11月由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的图书。贝尔独特地采用了“对话体”的形式,这在理论专著日益专业化的当今,可谓是一种反拨。他的方式至少与古代圣贤柏拉图的《理想国》接轨,通过一系列的问题、归类、推演和反驳,引导读者把问题引向自己所需要表达和阐述的中心。

基本介绍

作者假设了菲利普。施瓦兹伯格和他大学同学德。拉.帕特利在巴黎偶遇所发生的对话,内容涉及写作以社群主义为主要内容的博士论文的安。帕特利(作者的观点也是从她的语言表现出来)与主张自由主义的菲利普的争论与对话。第一幕主要内容就是反映了社群主义者对自由主义理论的批评。这一幕从菲利普在法国用餐习惯的不适应开始,引出特定社会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风俗的观点,并进一步引述出自由主义的难以实现,以及社群作为人的外在背景对人的行为习惯和思维等深刻影响。接下来的各幕将会分别探讨各种类型的社群对个人的影响,这些构成性的社群包括地区性社群(以地理位置为基础的社群)、记忆型社群(共有一种有道德意义的历史的互不相识的人的小团体)以及心理性社群(由信任、合作与利他主义支配的、面对面的人际交流的社群),人们在这些社群当中产生不同的归属感,尽管存在差别,但人们在其中都会受到社群的深刻影响。而社会主义以及政治共识则涉及到同一社群的共同政治理念,尽管审稿人金姆利卡以路易斯的身份在与安的对话中对这个问题提出了质疑,认为作者在论述这个问题上存在矛盾,即既认为难以找到一个属性的本质,又认为可以表述该属性的有关部分。这些内容都涉及社群主义的本体论部分,这是探讨社群主义的基础理论。作者接下来还对其观点进行了具体事例的论证,比如美国医疗体制改革等问题。另外,作者还针对人存在脱离社群、否认社群对人的塑造作用的观点,提出这种人对称为“受损害的个体”,听起来具有存在心理疾病的意味。此外,作者还论述了民族主义的问题,相对于一般认为社群是一个地方小团体的观点,作者还指出民族社群的存在,指出虽然阶级利益的冲突常会占据社会主导地位,但在民族矛盾出现的时候,阶级矛盾会让位给后者,这恐怕也是被中国近现代史所证实的。随后作者还探讨了语言、同性恋和家庭在社群中的作用。就语言而言,它可以构成人们思维内容的表达,语言可以被理解为塑造人们社群意识的手段,也即语言的内容可以深刻影响着人们的行为;进而还可以看出行为对塑造人们性格的影响,具体例子就是美国日本孩子三个月就表现出不同的性格。同性恋群体可以看成是特殊的社群,他们也有自己的共性和内在共同认知,这还可以跟后面附录提到的主张女权主义的群体一道看成是特殊的社群。另外,家庭是作为心理性社群的最集中表现而存在的,代表作者说话的安阐述了她的家庭观,强调对家庭成员的认同和关爱。最后需要指出的是,本书还提出一个很好的思考角度,即与初始立场不同的最终立场,这种思考问题的立场主张人们假设自己在临死时所进行的思考,这时人们所思考或者挂念的是恐怕就是人们本性决定的事,而这些事通常都涉及社群,比如对家庭的珍惜等。在其他章节作者也曾提出与之相似的论点,那里是针对青年而讲的,具体是说在建议青年从事志愿服务的时候,应该使他们认识到虽然他们现在体会不出其意义所在,但将来他们会发现其意义。这在实践中可以体会出,比如人们常说幸亏当年好好学了某某东西,现在受益匪浅,尽管当时自己非常痛恨学习这个东西。这也体现出适当强制推行某种学习内容的必要性,不过这也是社群主义与自由主义不同的地方,也是受批评的地方,后者主张政府的中立,而前者的干预则常常会导致专制。

最后还要指出的是,作者还提出了一些具体的政策建议,比如延长志愿服务时间,反对卖血、赞同同性结婚、以及在附录中提及的女权主义等,从这些具体的政策中可以看出社群主义对群体观念、利他、内部一致性的强调,强调在集体利益的基础上实现个人利益恐怕是社群主义与自由主义的最大区别。

目录:

引言

为对话体一辩

第一幕 社群主义对自由主义理论基础的批评

第二幕 社群共识解释的政治理论化

第三幕 社群主义道德观及政治后果

第四幕 关于民族的重要性

第五幕 关于语言社群、同性恋和家庭价值的讨论

附录一

关于正义和社群的一些问题

——威尔·金姆利卡

附录二

丹尼尔·贝尔的回答

参考书目

参考资料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