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舟六号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发射的第六艘飞船

更新时间:2023-04-27 16:54

神舟六号载人飞船(英文:Shenzhou-6 ),是中国第二艘搭载航天员的飞船,也是中国第一艘执行“多人多天”任务的载人飞船,是“神舟六号载人航天飞行任务”的组成部分。神舟六号载人飞船由推进舱、返回舱、轨道舱构成,重量约为8吨,运载工具为长征2号F型火箭。飞船上新增加了40余台设备和6个软件,使飞船的设备达到600余台,软件82个,元器件10万余件,做出了4个方面110项技术改进。

神舟六号载人航天飞行任务,是在2003年神舟五号飞行任务圆满成功的基础上展开的,神舟六号载人飞船的主要任务是在首次载人飞行成功的基础上开展多人多天在轨飞行及开展相关实验。2004年1月,神舟飞船系统的的总设计师和总指挥分别换成了张柏楠尚志,而神舟六号的部分零件生产工作早在2003年底就已经展开,2004年6月-12月,神舟六号载人飞船在经历半年时间的生产阶段之后,完成三舱组装。2005年2-7月,完成总装的神舟六号飞船,进入地面测试和模拟太空环境考验,在完成各项测试后运抵酒泉卫星发射场。

2005年10月12日,完成各项准备工作的神舟六号载人飞船,搭载着费俊龙聂海胜两位航天员,由长征2号F运载火箭送入太空。直到10月17日凌晨,神舟六号飞船载着航天员费俊龙、聂海胜经过5天航天后返回地面,神舟六号载人飞行任务圆满完成。

这次任务的圆满成功,实现了“成功发射、正常飞行、安全返回、航天员健康出舱”的任务目标,掌握了环境控制与生命保障、飞行器控制、航天医学保障等载人飞船“多人多天”在轨飞行关键技术。使我国成为第三个具有独立开展载人航天活动能力的国家,实现了工程第一步任务目标。标志着中国我国载人航天工程“三步走”战略启动第二步拉开序幕。

项目历程

任务背景

1992年9月21日,中国正式启动载人航天工程,确立了载人航天的“三步走”战略。2003年10月,在经过前四次无人飞船试验之后,神舟五号搭载着杨利伟飞入太空,历时21小时23分后安全返回,实现了“成功发射、精确测控、正常运行、安全返回”的任务目标,标志着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独立掌握载人航天技术的国家。神舟五号载人航天任务的圆满成功,验证了飞船总体方案和各分系统方案正确,各分系统接口匹配、相互间工作协调。在此基础上,中国决定继续推进神舟六号载人航天任务。

生产测试

2004年1月,张柏楠尚志开始担任神舟飞船的总设计师和总指挥,主持神舟六号载人航天任务。2004年6月24日,神舟六号的返回舱大型薄壁金属壳体加工完成,舱内设备陆续到位,开始在北京某航天器工厂进行整舱总装。前后历时5个月零6天,在2004年12月完成。

推进舱则于2004年8月份在上海某工厂开始总装,历时三个半月完成,12月3日运抵北京;轨道舱于9月20日在北京某航天器工程开始总装,历时两个半月完成。12月8日,飞船的三舱对接完成。18日,整船交付进行通电测试,至此,神舟六号飞船生产的第一阶段完成。2005年1月—7月到正式发射之前,神舟六号要在总装厂地完成各项测试和试验。到7月12日,神舟六号载人飞船完成各项测试和最后的检查,离开北京某航天器工厂总装大厅,由大型运输机运往酒泉卫星发射场。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飞船与火箭、发射场、航天员一起,完成了多次人、船、箭、地联合检查。

任务执行

飞行任务

神舟六号飞船和航天员乘组任务各有区别,神舟六号飞船需要完成载人飞行任务;在整个飞行期间为航天员提供必要的生活与工作条件;为有效载荷提供相应的实验条件;飞行任务完成后确保航天员和回收的有效载荷安全返回地面;飞行过程中一旦发生重大故障,在其他系统支持和(或)航天员的参与下能自主或人工控制返回地面,并保证航天员的生命安全;飞船轨道舱留轨进行空间应用实验;完成海事终端和 GPS/GLONASS导航系统兼容机搭载试验。而航天员乘组需要实施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的第二次载人飞行;进行详查相机对地观测,并开展相应的空间应用实验。

飞行方案

神舟六号的发射段和返回段飞行程序与神舟五号基本相同,运行段的飞行时间也由14圈增加到了76圈,主要的区别在于航天的工作和活动安排。飞船在轨运行期间,航天员需要进入太空舱,在第5圈变轨前,航天员需要穿着航天服坐在座椅上,等待变轨结束后,航天员再打开返回舱舱门,脱去航天服。此外,航天员还需参与有效载荷和海事终端实验,轨道维持期间,两名航天员在返回舱座位上就坐,待轨道维持完成后再行活动。在自主飞行第2-3天的时候,在适当的时候进行舱门的关闭和开启。然后大概在轨道舱泄压前4小时(第73圈的 Y1测控区),航天员需要完成返回准备,进入返回舱并关闭返回舱舱门,完成舱门检漏,穿好航天服等待返回。轨返分离前约90分钟时,开始太空舱泄压,在第76圈时,飞船应该处于73测控区内,轨道舱返回舱完成分离、返回制动动作。

任务历程

在经历长达一年零7个月的飞船制造和任务准备过程之后,2005年7月,神舟六号飞船终于运抵酒泉卫星发射场,进入载人飞行任务阶段。2005年10月4日,神舟六号船罩组合体和长征-2f运箭火箭顺利吊装对接,10月7日,飞船与火箭被整体运至发射塔架,为飞船发射做最后的准备。

发射过程

2005年10月12日6时15分,两名宇航员费俊龙聂海胜按照预定计划进入飞船。8时45分神舟六号载人飞船任务进入最后的十五分钟发射倒计时。在这之前,经过十几天航行远望2号测量船测控船已经安全抵达南大西洋预定海域,处于最佳工作状态,做好了监测准备。

2005年10月12日9时整,神舟六号载人飞船点火起飞发射,神舟六号飞船点火第120秒,火箭抛掉逃逸塔。点火第159秒,火箭一二级分离成功,一级坠落。火箭接近大气层边缘。正常上升运行370秒后,着陆场系统银川 搜救责任区任务解除。13分钟后飞船和运载火箭实现分离。

2005年10月12日9时39分,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总指挥陈炳德宣布神舟六号发射成功。

在轨运行

2005年10月12日16时3分32秒 神舟六号飞船变轨成功,正式开启在轨运行。17:31,航天员费俊龙打开轨道舱和轨道舱之间的舱门,进行穿舱试验,这是中国宇航员首次进入轨道舱展开工作。

2005年10月12日21时38分30秒--21时46分22秒,神舟六号乘组与地面进行天地通话,航天员费俊龙聂海胜分别同自己的家人进行通话。

2005年10月13日凌晨01时01分,神舟六号飞船已经进行到11圈在轨飞行,03:46,神舟六号进行13圈飞行,飞越阿根廷上空。此后,两名航天员先后由太空舱回到返回舱

2005年10月13日凌晨4时26分,神舟六号飞船进行姿态调整。

2005年10月13日5时45分—5时55分, 航天员聂海胜试着穿、脱航天服,重新穿上蓝色工作服。

2005年10月13日凌晨4时开始,航天员在舱内开关舱门、穿脱压力服、操作各种设备,有意识加大动作幅度,以试验人的扰动对飞船姿态的影响。此外,飞船在轨运行期间,神六飞船两位航天员在飞船内还完成需要工效学评价、轨道舱飞船设备操作等系列空间科学试验。

2005年10月16日12时08分,今天上午十点钟神六航天员在太空舱进行了我国首次细胞搭载实验。

返回地面

2005年10月16日21时57分,在航天近109个小时的航天员费俊龙聂海胜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报告,神舟六号开始进行返回准备。

2005年10月16日21时54分-21时59分,神舟飞船六飞入远望一号测量船测控弧段,正在飞行第73圈,航天员做好返回准备。神舟六号载人飞船返回地面需要经历制动飞行阶段、自由滑行阶段、再入大气层阶段、着陆阶段等4个阶段。

2005年10月17日凌晨2时40分,飞船围绕地球进入第76圈飞行,进入青岛站测控区上空,返回指令解锁。

2005年10月17日凌晨3时10分,北京航天飞控中心调度员宣布,返回段跟踪进入30分钟准备。

2005年10月17日凌晨3时18分-3时48分之间的三十分钟时间内,远望3号测量船捕获到神六飞船信号后,向返回舱发出指令,开始进行飞船姿态调整;然后,飞船返回舱轨道舱完成分离,返回舱成功点火制动,返回开始。在这期间,远望三号测量船对飞船实施了姿态调整、轨道舱与返回航分离、制动点火等一系列关键控制,飞船顺利进入预定返回轨道。4时07分,飞船推进舱和返回舱成功分离。4时33分,飞船返回舱成功着陆。5时38分,神舟六号航天员出舱。

2005年10月17日9时30分,航天员专机在北京西郊机场降落,时任中央军委副主席曹刚川到机场迎接。至此,神舟六号载人飞行任务圆满完成。

任务规划

神舟六号载人航天飞行任务的目标是,将两名航天员安全送入太空之后,在轨运行5天,完成预定任务之后安全的返回地面;进行飞船的应用基础试验;全面检验航天员生活、工作和安全环境,特别是两名航天员在轨运行5-7天条件下的保障能力,并获取相关数据;对工程各个分系统工作性能和在首次载人飞行后改进措施的有效性、正确性的进行检验;全面考核工程各个系统之间的协调性、可靠性和安全性。

系统组成

总体设计

神舟六号具备两人五天的能力,主要构型和系统与神舟五号相同。包括三舱构型(轨道舱、返回舱、推进舱)以及13个分系统等都与神舟五号相同,但是针对神舟六号特点又进行了一些改进。取消了附加段,其中轨道舱因在舱外增加了海事、 GNC/GLONASS 天线而使外型有所改变。返回舱和推进舱的构型不变。三舱总长8米,圆柱段最大直径2.5米,与运载火箭对接处最大直径2.8米,舱内航天员有效活动空间为5.5立方米。

轨道舱

神舟飞船太空舱为圆柱形,轨道舱装有太阳能电池板,可以为轨道舱独立在轨运行提供电力,每块太阳翼除去三角部分面积为2.0×3.4米,轨道舱自由飞行时,可以由它提供0.5千瓦以上的电力。轨道舱的尾部装有4x4小型推进发动机,为飞船提供辅助推力,以及独立在轨运行的动力。轨道舱内设有一个直径65厘米的圆形舱门,用于航天员进出轨道舱,轨道舱是飞船进入轨道后航天员工作、生活的场所。舱内除备有食物、饮水和大小便收集器等生活装置外,还有空间应用和科学试验用的仪器设备。太空舱返回舱分离之后,需要继续在轨运行6个月, 2005年12月17日,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检测数据表明:截至2005年12月17日凌晨3时44分,神舟六号飞船轨道舱已在太空中正常运行60天,环绕地球飞行1000余圈,轨道舱平台工况正常,各项科学试验按计划顺利进行并取得了初步成果。

返回舱

神舟六号的返回舱采用类“联盟号飞船”返回舱的钟形气动外形,并在两个伞舱盖上各加一个耳片,以消除返回舱再入大气层中的第二配平点。长2米,直径2.4米(不包括防热层),内部设有舱门与太空舱相连,内部设有最多3个斜躺式座椅,中间座椅椅背与返回舱的纵轴呈70°夹角布置,供航天员在起飞、升空和返回阶段乘坐。座椅前下方是仪表板、手控操纵手柄和光学瞄准镜等设备,以显示飞船上各个系统机器设备的状态,航天员可通过这些仪表进行监视和控制。返回舱和轨道舱均为密闭的舱段,内置环境控制和生命保障系统,以确保舱内充满1大气压力的氧氮混合气体,并将温度和湿度调节到适宜的范围,以确保航天员在整个飞行任务过程中的生命安全。

此外,返回舱内还安装有主、备两具降落伞用于着陆。主份伞伞舱及备份伞伞舱分别布置在中间座椅上航天员头顶的侧上方的返回舱侧壁上,并采用普通伞方案。返回舱的侧壁上设有两个圆形窗口,一个用于航天员观测窗外的情景,另一个供航天员操作光学瞄准镜观测地面驾驶飞船。返回舱底座为金属架层密封结构,上面安装有返回舱的仪器设备,该底座重量轻便,且十分坚固,在返回舱返回地面进入大气层时,保护返回舱不被炙热的大气烧毁。

推进舱

神舟六号的推进舱,采用圆柱形设计,内部集成推进系统发动机推进剂,为飞船提供调整姿态、轨道以及制动减速等所需动力。同时,也装备有电源、环境控制和通信等部分系统设备。两侧各装有一对太阳帆板,这些太阳帆板可以绕与舱体的连接点旋转,使其在飞船移动时保持最佳方向,获得最大电力,无需飞船本身进行大量的机动以朝向太阳,从而保证太阳帆板对日定向的同时进行飞船对地的不间断观测。推进舱的尾部为飞船的推进系统,由四个大型主发动机组成,分布于推进舱底部正中。在推进舱侧壁内部四周,布置了四对小型纠正姿态用的推进器。此外,推进舱侧壁外还配备了辅助小型推进器。

飞船载荷

神舟六号飞船共有8类64种搭载物品,其中包括香港金利来、查氏集团等知名企业标识,搭载的生物菌种、植物组培苗和作物、植物、花卉种子则用于太空育种实验。在开舱仪式现场,6位特殊的"乘客"有机会精彩亮相,它们分别是极地考察时使用过的中国国旗、国际奥委会会旗五环旗、上海市世博会会旗、《申报》百年纪念特刊、书画作品《六骏图》和10幅少先队员太空画作品。神舟六号返回舱搭载的物品,还有"我给'神舟'六号航天员写封信征文活动"特等奖作文、共和国元帅特种邮票和神舟六号个性化邮票等邮品以及书画名家的作品等。

技术改进

神舟六号飞船上新增加了40余台设备和6个软件,做出了4个方面110项技术改进。代表性技术改进列举如下:

围绕两人多天任务的改进:食品柜得到真正使用,通过水箱和单独的软包装两种方式准备了航天员用水。扩大了冷凝水箱,将所有裸露管线都贴上了吸水材料,确保飞船湿度控制在80%以下。

太空舱功能使用方面的改进:放置了食品加热装置和餐具等。轨道舱中挂有一个睡袋,供两名航天员轮流休息用。轨道舱中还有一个专门的清洁用品柜,航天员可以用里面的温巾等物品进行清洁。首次启用大小便收集装置。

提高航天员安全性的改进:对航天员的坐椅缓冲器进行了重新设计,使返回前坐椅提升后航天员可以看到舷窗外的情况。研制成功了返回舱与轨道舱之间的舱门密闭快速自动检测装置。研制出一种专用抹布,不产生纤维、静电、异味,专门用来清洁舱门。

持续性改进:“飞行记录仪”存储量增加100倍,数据读写速度提高了10倍以上,体积缩小50%以上。

运载工具

神舟六号载人飞船的运载工具是长征二号系列运载火箭F运载火箭(CZ-2F),这是一种由捆绑四枚助推器构成的两级运载火箭,火箭全长58.34米,一二级直径为3.35米,助推器直径为2.25米,流罩直径为3.8米,起飞重量为480吨,采用四氧化二氮/UDMH推进剂,可安装上面级,整近地轨道运载能力8500千克。“长征二号F”(CZ-2F)主要用于发射神舟飞船和大型目标飞行器到近地轨道。运载火箭有箭体结构、控制系统、动力装置、故障检测处理系统、逃逸系统、遥测系统、外测安全系统、推进剂利用系统、附加系统、地面设备等十个分系统,为兼顾卫星的发射,保留了有效载荷调姿定向系统的接口和安装位置。具有两种状态,即发射天宫实验室状态和发射载人飞船状态。

逃逸塔

长征二号系列运载火箭F火箭与常规火箭的最大区别之一就是其顶部带有一个形状类似于大型避雷针的逃逸塔。这个逃逸塔长约8米,采用大小10台固体发动机,可以在一瞬间产巨大推力。逃逸塔的主要作用是火箭在发射升空阶段出现危及航天员生命的重大故障时,可以按指令点火,在2秒左右的时间里,将载有航天员的飞船舱体带到2至3千米以外的安全地带使航天员脱离危险。逃逸系统由低空和高空两组发动机组成,分别承担从火箭起飞前30分钟至起飞后120秒,起飞后120至200秒左右两个时间段内的救生任务。

第一阶段为低空逃逸,救生任务主要由逃逸塔完成,被称为“有塔逃逸”。在火箭起飞前30分钟至起飞后120秒内,飞行高度39千米以下时,如发生危及航天员生命安全的重大故障,逃逸主发动机会按指令点火工作,像拔萝卜一样,将航天员乘坐的太空舱返回舱从火箭整流罩中拖拽到安全区域。

第二阶段为高空逃逸,被称为“无塔逃逸”。火箭飞行时间120秒至200秒、飞行高度在39至110公里期间,一旦逃逸系统检测出火箭发生了威胁航天员生命安全的重大故障,逃逸系统会自动发出,或者由航天员和地面工作人员手动发出逃逸指令,高空逃逸发动机就会点火工作完成救生任务。至此,航天科技四院逃逸系统飞船发射阶段的护航使命就全部完成了。

如果发射任务顺利完成,火箭的逃逸塔在120秒左右的时间里就会自动和飞船完成分离,然后与助推器、整流罩残骸自然坠落到预定的无人落区。

航天员系统

选拔与训练

选拔内容

神舟六号载人飞行任务不是神舟五号的重复,而是要实现多人多天在轨运行的航天任务,因此,对航天员的选拔也提出了更严格的要求和更高的标准。航天员需要符合单项选拔标准和综合选拔标准,射前飞行乘组确定标准等组成的标标准体系要求。首先是要从航天队伍中选出身体素质过硬的10名队员,组成不固定搭配的5个乘组。然后再从这10个人中依据心理素质和训练成绩选出的6名航天员,搭配出3个乘组。最后,依据各组训练成绩进行航天员乘组排序,组成飞行员乘组梯队。

任务训练

根据神六任务特点和航天员现状,神六任务航天员训练项目分九大类,即基础理论训练、体质训练、心理训练、航天环境适应性训练、救生与生存训练、专业技术训练、飞行程序与任务训练、有效载荷操作训练、大型联合演练。

航天员乘组

费俊龙,男,汉族,籍贯江苏昆山,中国共产党党员,硕士学位。1965年5月出生,1982年6月入伍,1985年6月加入中国共产党,现为中国人民解放军航天员大队特级航天员,专业技术少将军衔。曾任空军某飞行学院飞行技术检查员,被评为空军特级飞行员。1998年1月入选为中国首批航天员,曾任中国人民解放军航天员大队大队长、载人航天工程航天员系统副总指挥。2005年10月,执行神舟六号载人飞行任务并担任指令长,同年11月,被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授予“英雄航天员”荣誉称号,并获“航天功勋奖章”。2022年,入选神舟十五号载人飞行任务乘组并担任指令长。

聂海胜,男,汉族,籍贯枣阳市中国共产党党员,博士学位。1964年9月出生,1983年6月入伍,1986年1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2014年6月任中国人民解放军航天员大队大队长,现为航天员大队特级航天员,专业技术少将军衔。曾任空军航空兵某师某团司令部领航主任,安全飞行1480小时,被评为空军一级飞行员。1998年1月入选为中国首批航天员。2003年9月,入选神舟五号飞行任务备份航天员。2005年10月,执行神舟六号飞行任务,同年11月被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授予“英雄航天员”荣誉称号,并获“航天功勋奖章”。2008年5月,入选神舟七号飞船飞行任务备份航天员。2012年3月,入选神舟九号飞行任务备份航天员。2013年6月,执行神舟十号飞行任务,担任指令长,同年7月,被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授予“二级航天功勋奖章”。2019年12月入选神舟十二号飞行任务乘组,担任指令长。

后备梯队

第一梯队:刘伯明、景海鹏

第二梯队:翟志刚、吴杰

测控通讯系统

测控通讯系统,主要承担对火箭、航天器的飞行轨迹、姿态和工作状态的测量、监视与控制任务,提供与航天员进行视频和话音通信的通道,是航天器从起飞至寿命结束过程中天地联系的唯一手段。全系统包括多个指挥控制中心(北京、酒泉市西安市三个测控中心)、国内固定测控站、国外测控站、机动测控站、远望号远洋测量船和中继卫星系统在内的陆海天基测控网。

发射场系统

神舟六号的发射场为酒泉卫星发射场,主要任务是负责运载火箭、飞船、空间实验室、有效载荷和航天员系统装船设备在发射场的测试和发射,并提供相应保障条件。酒泉载人航天发射场于1998年正式投入使用,采用了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垂直总装、垂直测试、垂直运输”及远距离测试发射控制的先进模式。

着陆场系统

着陆场系统的主要任务是为载人飞船返回舱选定安全的返回着陆场区,完成返回舱在返回着陆段的测控通信任务,搜索、寻找着陆后的返回舱,救援航天员,回收返回舱和有效载荷,并提供着陆场区的通信和气象保障服务。神舟六号载人航天飞行任务着陆场系统设置的正常和应急着陆场区有:主、副着陆场,上升段陆上东风、银川市榆林市邯郸市应急救生区,海上应急溅落A、B、C区,第二圈应急返回着陆区和运行段10个国内外应急着陆区等。2005年10月17日4时33分,神舟六号返回舱成功返回,费俊龙聂海胜向控制中心报平安。半小时后,搜救直升机首先发现返回舱,实际着陆地点较预计相差仅1千米。神舟六号的飞行圆满成功。

主要成果

活体细胞搭载医学实验

 神舟六号飞船搭载着从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细胞医学实验室分离出来的活体细胞,首次进行活体细胞搭载医学实验,航天员将和这里的工作人员同步对两份相同的活体细胞进行一系列的科学对比实验,飞船发射后,航天员将分三个时段操作24个样品盒。航天员在操作时,需要吧这些细胞培养带放置在腿上,在不同时段内,挤破装着激活剂固定剂的胶囊,对细胞完成激活和固定,观察飞船在入轨前和入轨后,不同重力条件下,细胞样品的状态与区别。该试验主要是研究空间环境下影响心脏和骨骼的细胞分子机理,同时通过空间时飞行验证放置在细胞培养液中、地面筛选出药物的防护效果。

“在轨干扰力”试验

神舟六号航天员于2005年10月13日进行了“在轨干扰力”试验,内容为开关舱门、穿脱压力服、穿舱、抽取冷凝水四大项,该实验的主要目的是验证航天员在内部的活动对飞船姿态的影响大小。结果表明航天员较大幅度动作对飞船姿态影响微小,飞船姿态保持良好,姿态控制发动机不需要启动。从此,航天员可自由进行类似幅度动作。

所获荣誉

2005年12月27日,共青团中央、全国青联决定授予费俊龙聂海胜等5名同志“中国青年五四杰出贡献奖章”。同时,共青团中央、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还命名了参加这次载人航天任务的7个优秀集体为“全国杰出青年文明号”“全国青年文明号”。

2006年2月10日,神舟六号航天员乘组费俊龙、聂海胜,荣获“感动中国年度人物”。

历史意义

神舟六号载人航天飞行任务是中国首次进行多人多天飞行、首次进行真正意义上有人参与的空间实验活动。标志着中国更加全面深入地掌握了载人航天核心技术,表明中国完全有能力独立自主地攻克尖端技术,在世界高科技领域占有一席之地。

神舟六号载人航天飞行的圆满成功,是中国载人航天工程“三步走”战略进入第二步的重要开局。我们仅用两年时间就实现了从神舟五号“一人一天”航天飞行到神舟六号“多人多天”航天飞行的重大跨越,标志着我国在发展载人航天技术方面取得了又一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大胜利。

“六年时间,六艘飞船,六次突破,中国航天人以他们的智慧与努力,弥补了物质技术基础的不足,创造了中国载人航天的一次次快速跃升。太空,人类未来的疆域——载人航天的发展,已把华族带入了全新的发展平台。虽然乘坐神舟六号登上太空只是两个人,却预示着拥有13亿人口的中国已踏上了一个新的发展平台。从‘五’到‘六’,不过一个小小的数字增加。而从神舟五号到神舟六号,却是中国载人航天事业发展的又一大步。”

航天文化

载人航天精神

2005年11月26日,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在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庆祝神舟六号载人航天飞行圆满成功大会。胡锦涛对载人航天精神作进一步阐述,载人航天精神主要表现为:“热爱祖国、为国争光的坚定信念,勇于登攀、敢于超越的进取意识,科学求实、严肃认真的工作作风,同舟共济、团结协作的大局观念和淡泊名利、默默奉献的崇高品质”。

“神舟六号载人航天任务”标识

神舟六号载人航天任务的表示为圆形,分为内外两个部分外圈是红色为底,印有“神舟六号载人航天任务”“SHENGZHOU 6 MANNED SPACEFLIGHT”的中英文字样和六朵紫荆。内部以蓝色 为主体色,印有地球、13颗星星、两张人脸、一个抽象的“6”等元素图案(如图所示)。神舟六号的任务徽章上有白色和蓝色的两张人脸,代表两位航天员执行首次多人多天的飞行任务。

“神舟六号载人飞船”纪念邮票

2006年,原中国国家邮政局定于6月8日发行《中国航天事业创建五十周年》纪念邮票1套2枚。二枚邮票图名分别是:地球空间探测双星、神舟六号载人飞船,两枚邮票面值均为80分。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