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市 :中国陕西省下辖地级市,国家中心城市

更新时间:2022-11-21 22:15

西安市(英文名:Xi'an),中华人民共和国陕西省下辖地级市,是国家中心城市副省级市、全国特大城市,市政府位于未央区凤城八路109号;西安位于黄河流域中部关中地区,截至2022年年底,西安市下辖11个区、2个县、7个国家级开发区,常住人口1299.59万人。总面积为10,752平方千米。西安总人口1316.3万。

西安南北宽约100公里,东西长约204千米,平面轮廓略呈西南倾的斜长方形,属暖温带半湿润大陆性季风气候,四季分明,气候温和,雨量适中。自蓝田人在此活动以来,西安已有100万年历史,1912年,西安成为陕西省省会。西安市是少数民族散杂居地区,主要少数民族有回族满族;西安五大宗教俱全,主要宗教为佛教。

航空航天、电子信息、装备制造、文化旅游等是西安的支柱产业,截止到2022年,西安GDP约为11486.51亿元;西安的GDP组成中,第三产业占比较大,第一产业占比较少,三个产业的比例分别为2%、36%和62%。

西安作为中国历史悠久的城市之一,被誉为"中国历史的书库",它是丝绸之路的起点。西安有等级博物馆12个,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有江村大墓、蓝田猿人遗址、秦东陵薄太后陵、重阳宫祖庵碑林等。西安著名的景点有大慈恩寺塔兵马俑唐华清宫等。西安是一个现代化的大都市,拥有发达的经济和交通网络,该城市是高新技术企业和研究机构的聚集地,致力于推动科技创新和经济的发展。西安还是国家明确建设的3个国际化大都市之一,先后获评国家卫生城市国家园林城市、中国形象最佳城市、中国国际形象最佳城市、全国第四届、第五届全国文明城市、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

西安咸阳国际机场中国十大机场之一,可通全球主要目的地,全年完成起降航班34.5万架次、旅客吞吐量4722.1万人次;西安轨道交通发展迅速,建成运营9条线路301公里,单日最高客流达到463.9万人次;西安公交四通八达,营运线路338条,营运车辆8406辆,年行驶里程3.48亿千米。

名称

“西安”之名始于明代,取义“安定西北”;明洪武二年(1369),由奉元路总管府改为西安府;西安古代别称丰镐遗址长安、大兴、唐长安城等,历史上曾用名西都、西京、唐长安城、京兆城、奉元城等。

历史沿革

石器时代至西周

早在100万年前,更新世中期、旧石器时代早期,蓝田县古人类就在这里建造了聚落;7000年前,新石器时代中期仰韶文化时期,这里已经出现了西安城垣雏形。姬发元年(前1046年)至姬宫湦十一年(前771年),周文王姬昌灭崇(今长安、鄠邑区一带的古国);翌年,在水西岸营建丰京,从岐山周原迁都于此,又一年,命世子姬发在沣水东岸营建丰镐遗址;西周在此建都,称为丰镐。公元前11世纪,武王姬发灭商,建立周代,史称西周。

春秋秦国

公元前770年,平王姬姬宜臼秦襄公等护送,迁都洛邑(今河南洛阳),史称东周,将岐邑(今岐山县东北)以西之地赐给秦襄公,封为诸侯,秦国初显邹形。秦献公二年(前383)至秦孝公十二年(前350),秦献公修筑栎阳城遗址(今阎良区武屯乡古城村南),由雍(今凤翔南)迁都于此;卫国商鞅由魏国来到秦都栎阳,劝说秦孝公采用“强国之术”,秦孝公颁布《垦草令》,开始推行封建改革;从秦孝公十三年开始,秦开始使用圆形方孔青铜货币,面文“半两”,重12铢(合今9.6克),并迁都咸阳市。公元前283年,赵国蔺相如和氏璧入秦,在渭水南章台宫(今未央区高低堡子一带)拜见秦昭襄王。公元前246年,任用韩国水工郑国开凿水渠,被称为“郑国渠”。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帝统一中原地区,秦始皇在西安附近咸阳建立了自己的首都,并开始修筑长城;征调全国刑徒70余万人,大规模扩建阿殿,营建秦始皇陵;公元前207年,刘邦大败秦军于芷阳,公元前206年秦国灭亡。

西汉新莽

汉高帝元年(前205年),直至孺子初始元年(8年),汉高帝在原秦内史地置渭南、中地、河上三郡,建立西汉朝;公元前194年-公元前190年,长安城墙修筑完成。在秦国灭亡后,长安地区成为西汉和东汉时期的政治和经济中心,西汉时期,咸阳逐渐衰落,而长安(现今西安的古名)成为了西汉的首都

公元8年,王莽及位,改国号为新。王莽始建国元年(9年)至地黄四年(23年),新莽王朝在西安建都,称为长安。东汉朝从东汉初平元年(190)开始, 至兴平二年(195);晋朝朝代,从建兴元年(313) 至建兴四年(316);前赵光初二年(319), 至光初十二年(329);也都在西安建都,均称为长安。公元23年绿林军攻入长安,王莽被杜吴杀,新朝灭亡。

东汉至西晋

公元前24年,刘玄洛阳市迁都长安。公元25年,刘玄投降赤眉军,东汉以长安为西都。公元190年,太尉董卓挟持刘协刘协由洛阳迁都长安,董卓于192年被吕布斩杀;公元211年,曹操夏侯渊进攻长安,公元218年曹操进攻蜀汉,进入长安。公元220年,刘恒曹礼为秦公,改其领地为秦国;公元311年,汉帝派兵攻陷长安,以刘曜武威郡牧,镇守长安,公元312年长安设立行台;公元316年,刘曜进攻长安。城内断粮,晋帝出降,次年被杀,晋朝亡。

十六国北朝

公元319年,汉帝刘曜由蒲子(今山西隰县)迁都长安;公元350年,大单于三秦王氐人苻健自称晋征北大将军,击败后赵将军王朗、司马杜洪,进入长安;公元351年,苻健在长安称天王大单于,国号大秦,史称前秦;公元386年,姚苌在长安即皇帝位,国号大秦,史称后秦,改长安为常安;公元417年,东晋太尉宋武帝率军北伐,入常安平朔门,姚泓出降,后秦亡;公元431年,北魏神复置武威郡,改京兆尹为京兆郡,移治所于霸城,复常安为长安;公元535年,宇文泰立南阳王元宝炬为帝,是为元宝炬,以长安为都;公元557年,宇文泰之子宇文觉在长安代西魏称天王,改国号为周,是为北周孝闵帝,西魏亡。

隋唐时期

公元581年,北周相国隋王杨坚在长安即皇帝位,建立隋朝,是为隋文帝;公元582年,在汉长安城东南、龙首原南麓营建新都,命名为大兴城;公元583年,文帝由长安城迁都大兴城,改万年县为大兴县,长安、大兴两县治所由长安城分别移大兴城长寿坊 (今雁塔区蒋家寨附近)和宣阳坊(今碑林区雁塔路北段);公元607年,诏以十科举士,开创科举制度;公元617年,李渊会合各路军20万人攻克大兴城,立代王杨侑为皇帝,是为隋恭帝,秦王李世民为京兆尹,与百姓约法12章,废隋苛禁。

公元618年,丞相唐王李渊在大兴城太极殿称帝,建立唐朝,是为唐高祖,改大兴城为长安,改京兆郡武威郡,改大兴县为万年县;公元621年,在长安铸开元通宝钱,重l钱 (约4克),10钱为1两,始行两以下10进位衡制;公元625年,王孝通撰《缉古算经》四卷在长安成书,这是中国现存解数字三次方程的最古著作;公元626年,秦王李世民长孙无忌尉迟敬德等在长安宫城玄武门射杀其兄太子建成、弟齐王李元吉及其诸子,是为玄武门之变高祖称太上皇,传位李世民,是为唐太宗;公元756年,安禄山叛军攻陷潼关县李隆基逃往成都市,不久,叛军攻陷长安

隋朝统一中国后,杨坚迁都至长安,开始修建了大规模的宫殿和官方建筑。唐朝时期,长安达到了鼎盛时期,成为世界上最大的都市之一;唐朝长安的繁荣吸引了大量的外国商人和文化交流,丝绸之路也得到了进一步发展。

五代宋金元

公元907年,废京兆府武威郡,不久又改雍州为大安府,改长安县为大安县,万年县为大年县,仍设佑国军于大安;公元923年,复大安府为京兆府;复大安县为长安县,大年县为万年县;公元930年,西京留守安重霸集资修缮大慈恩寺塔,三年竣工;公元938年,废西京,置晋昌军,仍以长安为京兆府;公元949年,后汉军入长安,郭从义诱杀赵思绾等300人于长安。

公元963年,筑堰截拥泾河入白渠,恢复了灌溉;1036年,整修三白渠,灌溉面积由宋初不到2000顷扩大到6000多顷,高陵区栎阳受益;1067年,在京兆府的陕西路盐钞场被撤销;1071年,在京兆府设立陕西钱监,铸造铜钱;1072年,分陕西路为永兴军和秦凤两路,京兆府属永兴军路;1076年,宋敏求《长安志》20卷成书;1077年,长安商税年收入38000余贯 (1000钱为1贯),在全国大城市中居第16位;1087年,漕运大使吕大忠把《开成石经》由故唐尚书省西南隅移置于长安府学北面,即今西安碑林所在,这是西安碑林的创始;1230年,蒙古军攻克京兆府城;1266年,重修灞桥,长80余步(约130米),宽2丈4尺(约8米);1270年,改陕西四川行尚书省为行中书省;1312年,改安西路为奉元路

明朝

1369年,明大将徐达常遇春、冯胜率军进入奉元城,改奉元路为西安府,西安由此得名,在西安府城设立陕西等处行中书省,西安府属之;1370年,朱元璋封次子朱为朱樉,设立西安都尉和西安五卫,治所都在西安城;1375年,改西安都尉为陕西都指挥使;1378年,西安城垣竣工,周长(中心距) 13.79公里,设四门:“东长乐、西定远、南永宁、北安远”,四隅有角楼,环城墙上有楼98座;1384年,在鼓楼西迎祥观附近(今北广济街南口东侧)修建钟楼;1387年,于东城门内修建都城隍庙; 1626年,德国神甫金尼阁、传教会副会长阳玛诺、教士鲁昭来西安,在糖坊街建立天主堂;1636年,高迎祥在黑水峪与陕西巡抚孙传庭激战,被俘后送往北京,英勇就义,李自成继立为闯王;1643年,李自成攻西安城,击毁东门正楼、南门箭楼,改西安府为长安府,称西京。 

清朝

1645年,在西安府设陕西省铸钱局(后改称宝陕局),铸造制钱;1656年,陕西巡抚陈极新整修西安城墙,疏浚城壕,修复东门正楼和南门箭楼;1705年,藏传佛教广仁寺—广仁寺,在西安城西北隅建成;1737年,陕西巡抚崔纪行疏通龙首、通济渠,分别引水和水注入西安城壕;1781年,毕沅开始大规模整修西安城墙;1798年,湖北白莲教起义,转入蓝田,遭清军多次截击,激战后退入南山;1854年,陕西巡抚王庆云奏准,由宝陕局开铸当十当百当千文大钱,成立陕西官银;1862年,太平天国抵西安城南引镇街道,在三兆村大败清军,同年,回民军围攻西安城;1869年,钦差大臣督办陕甘明朝军事左宗棠在西安创办西安机器局,生产洋枪铜帽、开花子弹和发射药;1889年,国基督教浸礼会派医学博士姜感恩等人来西安,在东木头市街开办英华医院,西医由此传入西安;1890年,西安电报局成立;1893年,陕西省舆图馆测绘学的《陕西省城图》完成;1898年,创设陕西武备学堂(校址在西安西关);1902年,西安邮政局、陕西洋务局西安成立。

中华民国时期

在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西安成为了中国民主革命的重要场所之一,1912年,辛亥革命后,西安成为了陕西省的省会。1930年,第十七路军总指挥杨虎城进入西安,就任陕西省主席。1933年,民国政府宣布废两改元,从此银两在西安退出市场流通。1934年,张学良胡宗南来到西安;1936年,12日凌晨,张学良、杨虎城对蒋介石实行“兵谏”,发动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扣留了蒋介石和从南京来的十几名军政大员。1937年,中国工农红军西北办事处改为国民革命军第十八集团军驻陕办事处 (简称八路军驻陕办事处);1939年,日军飞机31架分两批轰炸西安城区,投弹80余枚,被炸40余处,炸毁民房300余间,死伤200余人;1942年,西安海关成立,卢斌任税务司,驻二府街;1948年,根据国民政府《财政经济紧急处分令》改革币制的规定.西安市开始发行金圆券,收兑法币;1949年,西安市被中国共产党接管执政。

中华人民共和国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西安市设12个区,其中城区8个、郊区4个,城区未设立街道行政建制,郊区下设有19个乡。

1954年,调整行政区划,将12个区和部分新划入的乡镇合并调整为9个区,定名为新城区、碑林区、莲湖区、长乐区、雁塔区、阿房区、未央区、草滩区、灞桥区。

1957年4月撤销长乐、未央两区建制,市辖区减为7个。

1958年11月,将长安、蓝田、临潼、鄠县划归西安市。

1960年,撤销莲湖、碑林、新城区建制。

1961年8月,将蓝田、临潼、县划出。

1962年,恢复新城、碑林、莲湖区建制。

1965年撤销桥、雁塔、阿房、未央区建制,辖地合并为一个郊区,市辖区减为4个。

1966年6月,将临潼区所属阎良镇划归西安市组建为阎良区,将咸阳市(县级市)划归西安市。

1966年11月,新城、碑林区莲湖区、阎良区更名为东风、向阳、红卫、东红区。

1971年11月,经国务院批准,又将咸阳市划出。

1980年3月,撤销西安市郊区,恢复灞桥区未央区、雁塔区建制。

1983年10月,经国务院批准,将渭南市地区所属蓝田县、临潼县和咸阳地区所属鄠邑区、周至县(1964年9月10日,陕西省人民委员会报国务院批准,将鄠县改为户县,盩厔县改为周至)、高陵区划归西安市,西安市共辖新城、碑林、莲湖、灞桥、未央、雁塔、阎良7区,长安、蓝田、临潼、周至、户县、高陵6县。

1984年10月,国务院将西安市列为国家社会与经济发展计划单列市

1997年8月5日,经国务院批准,撤销临潼区,设立临潼区。2002年6月2日,经国务院批准撤销长安区,设立长安区后,西安市共辖9区4县。

2014年12月13日,《国务院关于同意陕西省调整西安市部分行政区划的批复》公布;2015年8月4日,高陵区“撤县设区”,并正式挂牌,从此结束了2365年的县制历史。

2016年12月23日,根据《国务院关于同意陕西省调整西安市部分行政区划的批复》(国函〔2016〕188号),陕西省人民政府发布《关于同意西安市调整部分行政区划的批复》,同意撤销鄠邑区,设立西安市鄠邑区,西安市行政区划由10区3县变为11区2县。

地理

位置境域

西安市位于中国的中部地区,是中国的地理中心地带,陕西省的省会城市,丝绸之路的起点城市,地理坐标东经107°40′—109°49′和北纬33°42′—34°45′,位于关中平原中部,南临秦岭,北依渭河,地势平坦。

东与渭南市、商州市、洛南县相接;西与眉县太白县接壤;南与佛坪县宁陕县柞水县分界;北与咸阳市市区、杨凌区和三原县泾阳县兴平市、武功、扶风县、富平等县(市)相邻。西安市辖区域广阔,总面积为10,752平方公里。

气候

气候概述

西安市属暖温带半湿润大陆性季风气候,冷暖干湿四季分明。冬季寒冷、风小、多雾霾、少雨雪;春季温暖、干燥、多风、气候多变;夏季炎热多雨,伏旱突出,多雷雨大风;秋季凉爽,气温速降,秋淋明显。年日照时数1595.6—2035.8小时。

年平均气温13.1℃—14.3℃,最冷1月平均气温-1.2℃—0.5℃,最热7月平均气温26.5℃—27.0℃,年极端最低气温-21.2℃(蓝田1991年12月28日),年极端最高气温43.4℃(长安1966年6月19日)。

年降水量528.3—716.5毫米,由北向南递增,7月、9月为两个明显降水高峰。年主导风向各地有差异,西安市区常年盛行东北风,周至县鄠邑区长安区为西风,高陵区临潼区为东北偏东风,蓝田县为东风。

年内主要气象灾害有干旱、高温、大风、沙尘、雷电、冰雹、暴雨、低温冻害、连阴雨、雾和霾。

地质

西安市的地质构造兼跨秦岭地槽褶皱带和华北地台两大单元。

距今1.3亿年前燕山运动时期产生横跨境内的秦岭北麓大断裂,自距今约300万年前第三纪晚期以来,大断裂以南秦岭地槽褶皱带新地壳运动极为活跃,山体北仰南俯剧烈降升,造就秦岭山脉。与此同时,大断裂以北属于华北地区地台渭河断陷继续沉降,在风积黄土覆盖和渭河冲积的共同作用下形成渭河平原

地形地貌

西安市的地貌,包括平原、黄土台、丘陵、山地等四种基本形态,境内平均海拔差异悬殊。秦岭山地与渭河平原,构成西安市的地貌主体。秦岭山脉主脊海拔2000—2800米,其中西南端太白山峰巅海拔3867米,是大陆中部最高山峰。渭河平原海拔400—700米,其中东北端渭河河床最低处海拔345米。西安城区便建立在渭河平原的二级阶地。

水文水利

 西安地区自古有“八水绕长安”之美称。市区东有灞河浐河,南有潏河滈河,西有皂河、沣河,北有渭河、泾水,此外还有黑河石川河涝河零河等较大河流。其中绝大多数属黄河流域的渭河水系。渭河横贯西安市境内约150千米,年径流量25亿立方米。西安地下水储量估算,总计19.91亿立方米。还另辟有较理想的水源基地。2001年12月,黑河市水利枢纽主体工程建成,每年向西安供水4亿立方米,形成日供水能力120万吨,加上地下水资源,市区日供水能力172万吨,基本满足城市生产生活用水。

2023年6月18日,陕西历史上规模最大的水利民生工程, 引汉济渭工程通过通水阶段验收;引汉济渭工程地跨长江黄河两大流域,从陕南汉江流域调水至关中渭河流域,解决西安、咸阳市渭南市杨陵区等地区的生活与工业用水需求,受水区域总面积1.4万平方公里,受益人口1411万人,可支撑受水区内1.1万亿元GDP,新增500万人口规模的城市用水。

土壤 

 西安市土壤分布形成南北两个差异明显的区域,北部的渭河平原以黄褐土、褐土为代表,南部的秦岭山地以黄棕壤、棕壤为代表。据1980—1986年土壤普查,全市有12个土类24个土壤亚类50个土属,计181个土种,土壤类型的复杂多样,为区内农作物的多品种组合提供了有利条件。

黄褐土、褐土是西安最主要的土壤类型,属于风成土壤,以其黄褐色而得名,富含粘粒和细粒,贫瘠且排水性较差;这种土壤主要分布在西安的北部和东北部,包括渭北平原和关中平原。

黄褐土、褐土是西安的第二大类土壤,主要分布在黄河渭河和其它水系沿岸的地区,包括西安的南部和西部;这种土壤富含有机质,含水量较高,适合水稻等农作物的生长。

山地土壤也是西安主要的土壤之一,西安地处秦岭山脉的附近,山地土壤在西安也较为常见;这种土壤类型因海拔和坡度的变化而有所不同,山地土壤通常较为肥沃,富含有机质,适宜果树和茶叶等作物的生长。

河滩土壤也是西安主要的土壤之一,河滩土壤主要分布在黄河和渭河河滩地带,这些地区的土壤通常比较肥沃,含有丰富的沉积物质,适合种植农作物。

自然资源

西安自然资源丰富,比如,西安地区富含多种矿产资源,包括煤炭、铁矿石、碳酸钙等;这些矿产资源对于能源和工业发展起到重要作用。西安地区通过黄河渭河等河流获得丰富的水资源,这些水资源可用于灌溉农田、供应城市用水以及发电等方面。西安地区拥有丰富的生物多样性,包括各类植物、动物和微生物。西安周边的秦岭山脉覆盖着茂密的森林,对水源保护、生态平衡和气候调节具有重要作用。

西安在对自然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比如,随着城市化的推进,西安面临着土地资源的压力,大规模的城市扩张和土地开发导致农田面积减少,对粮食安全和生态环境产生了一定影响。城市化和人类活动的扩张对生物多样性造成了一定的威胁,栖息地破坏、非法狩猎、非法贸易和生态破坏等问题都对当地的生物多样性保护构成了挑战。非法采伐、森林火灾和非法开发等问题对森林资源的保护带来了威胁,森林的破坏可能导致土壤侵蚀、生物栖息地的丧失和水源的减少。随着城市工业化和人口增长,西安面临着空气和水质污染等环境问题。工业废气和废水的排放、农药和化肥的使用等因素对生态环境造成了一定的影响。尽管西安有丰富的水资源,但由于水资源的不均衡分布和过度开采,水资源管理成为一个重要的挑战。

动植物   

西安的自然植被未遭受第四纪大陆冰川直接侵袭,尚保留若干第三纪古老的孑遗植物,如银杏、水青树、连香、马甲子等。秦岭山地从高海拔向低海拔垂直分布有高山灌丛草甸、针叶林、针阔叶混交林和落叶阔叶林等自然植被类型。自然植被中野生植物资源丰富,计有野生植物138科681属2224种,为中国种子植物的重要基因库之一。渭河平原主要为大田农作物、蔬菜、果园和城市绿化等栽培植物类型。

野生动物资源主要分布在秦岭山地,有兽类55种、鸟类177种,包括有大熊猫、川金丝猴羚牛秦岭亚种鬣羚大鲵属黑鹳白冠长尾雉血雉红腹锦鸡等珍稀动物。为保护自然生态系统和珍稀动植物资源,境内已建立3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水资源

西安的水资源相对有限,渭河灞河是流经西安的主要的河流,另外还有,黑河石川河等较小河流,他们都属黄河流域的渭河水系,渭河横贯西安市境内约150千米,年径流量25亿立方米,西安地下水储量估算,总计19.91亿立方米。

矿产资源

西安境内地层发育复杂,构造类型多样,为各种矿产资源的形成提供了有利条件。已发现的矿产资源共47种,其中金属矿产21种、非金属矿产22种、能源矿产2种、其他矿产2种。大部分金属和非金属矿产分布在南部秦岭山区。秦岭以北平原地区具有良好的储存地热水的地质条件,仅城区可以开发的地热面积约780平方千米,地下热水可采储量5.39亿立方米。

生物多样性

西安地区拥有广泛的植被类型,包括森林、草原、湿地和农田等。在西安市内,有多个公园和自然保护区,如大明宫国家遗址公园、秦岭野生动植物保护区等。西安地区是多种动物的栖息地,秦岭山脉作为西安的重要生态屏障,为许多珍稀濒危动物提供了栖息地,如大熊猫、金丝猴属羚羊等;此外,西安还是候鸟迁徙的重要路径,吸引了大量的候鸟在这里繁衍和栖息。西安周边的河流、湖泊和湿地区域为丰富的水生生物提供了栖息地;当地政府通过湿地保护区和河流生态修复等项目,致力于保护和恢复水域生态系统的健康。

自然灾害

气象灾害

干旱是西安最经常出现的自然灾害,每年均有不同程度发生;例如,1990年秋冬连旱,小麦播种后120天未降透雨,受灾农田18万亩,减产夏粮760万公斤。雨涝是西安又一重要自然灾害,每年4~10月,容易发生连阴雨和暴雨天气造成雨涝;例如,1989年 7月23日蓝田县草坪乡等地暴雨成灾,1小时内降水约70毫米,山洪暴发,冲塌6座中小学42间房屋,冲垮河堤304公里,冲毁农田852亩,2人丧生。例如,2024年2月20日,西安出现大范围的冻雨天气,这在西安的气象史上比较少见。

地质灾害

20世纪60年代以来,西安城区及近郊地裂缝活动明显,在西安城区和近郊有10条构造性地表裂缝;例如,1982年,南郊观音庙村北自来水加压站管道被地裂缝切断,储水库存水冲入观音庙村。

山体崩塌滑坡和泥石流也是西安较常见的自然灾害;例如,1988年8月14日,红门寺一带暴雨引发泥石流,毁房1744间,毁地13238亩,冲毁简易公路154公里,各式桥梁5座及大量河堤,55人丧生。

西安市位于汾渭断陷地震带西南端,历史上属中、强地震活动带,最大的地震级。据史籍记载,自公元前2世纪至今,境内共发生大于或等于4级的地震128次,其中5级以上地震25次。例如,西汉建昭四年六月初五(公元前35年7月11日),蓝田县地震级,烈度7度;西汉绥和二年九月五日(公元前7年11月11日),西安以北地震6级,烈度7~8度;唐贞元四年正月初一(公元788年2月12日),西安地震级,烈度7度;明成化二十三年七月廿三日(1487年8月10日),临潼地震,涉及地区北至洛川、黄陵县,西达岐山县,东至渭南市,震级级,烈度8度;明隆庆元年十二月(1568年1月),西安地震5级,烈度6度,“房屋树木多倒”;明隆庆二年三月初四(1568年4月1日),临潼区地震级,烈度6度。

行政划区

截至2021年年底,西安市有135个街道、37个镇。1325个社区和1926个行政村,有7个国家级开发区西安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西安经济技术开发区、西安曲江新区、西安灞生态区、西安阎良国家航空高技术产业基地陕西航天经济技术开发区、西安国际港务区,并代管一个国家级新区,即西咸新区

本表数据更新至2021年底

政治

政党

西安作为中国历史上的重要政治和文化中心,曾经历过多个朝代和政权的更替,例如秦朝西汉东汉唐朝等;西安现代历史上经历了2个执政党的更迭。1927年至1949年期间,中国国民党在西安执政;中国国民党是中华民国的执政党,在辛亥革命后建立了中华民国政府,国民党提出了"三民主义"的理念,旨在建立一个自由民主的中国。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开始在西安执政,并持续至今;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的执政党,成立于1921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执政党,中国共产党的最高理想和最终目标是实现共产主义

领导班子

人口

人口数量

2022年,全市年末常住人口1299.59万人,比上年末增加12.29万人,其中,男性人口663.38万人,占51.05%;女性人口636.21万人,占48.95%。性别比为104.27(以女性为100,男性对女性的比例)。城镇人口1034.34万人,城镇化率79.59%。出生人口10.81万人,出生率8.32‰;死亡人口9.80万人,死亡率7.54‰;自然增长率0.78‰,西安市在2021年迁出人口为7.46万人。

民族

西安市民族构成以汉族为主,是少数民族散杂居地区,少数民族主要有回族满族,其它还有维吾尔、蒙古、藏、苗、彝、壮、朝鲜、侗、瑶、土家、哈萨克族、东乡、柯尔克孜族、土、撒拉族、锡伯、塔吉克族乌孜别克族、俄罗斯、裕固族塔塔尔族、白(白族)等24个少数民族。根据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汉族1286.38万人,少数民族人口13.21万人,少数民族占全市总人口的1.02%。西安市少数民族总体分布呈现大分散小聚居,少数民族主要集中在莲湖区、新城、碑林区雁塔区四区,城市民族工作的特点突出。

语言

西安方言属于北方官话中原方言关中片,是关中片乃至我国中西部地区的重要方言。在西安方言的声韵调系统中,西安方言的声母共有26个声母,共有39个基本韵母,西安市方言单字调共4个,轻声除外。

西安方言的主要语法结构为“X+人”,其中X为单音节动词或形容词,“人”虚化为构词词缀。表示受到某个动作或环境的影响致使某人产生某种感受,且这种感受大多是不舒适、主观不愿意接受的。例如“渴人、咬人、冻人、讨厌人、劳人、乏人、扎人、困人、辣人、气人、累人、难受人、熏人”等。

宗教

西安市五大宗教俱全,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享有盛誉的场所和人物众多,影响深远。截止2023年4月,依法登记的宗教活动场所有457所,已登记备案的宗教教职人员近1900人,宗教团体19个(市级6个,区县级13个),另有带有宗教背景的社会团体2个;宗教活动场所市级以上文物保护单位28处(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0处,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2处,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6处)。

经济

概述

西安第三产业在GDP中的占比最大,航空航天、电子信息、装备制造、文化旅游等是西安的支柱产业,在第二产业中,以汽车和军工产品著名,在第三产业中,以旅游文化产品著称;2022年,西安全年地区生产总值(GDP)11486.51亿元,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0214元,其中,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8418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8285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642.11亿元。实际使用外资11.73亿美元,比上年增长119.5%。进出口总值4474.1亿元,比上年增长0.8%;其中,出口总值2801.5亿元,增长17.3%;进口总值1672.6亿元,下降18.4%。新登记各类市场主体43.8万户,比上年下降12.6%。

第一产业

西安的农业主要种植粮食作物、经济作物和蔬菜水果,主要农作物包括小麦、玉米、大豆、水稻等;西安的林业资源丰富,拥有大面积的森林和林地,提供了木材、竹材和其他林产品;由于西安内陆城市的特点,渔业在第一产业中的比重相对较小,西安仍有一些水域和鱼塘,养殖着一些淡水鱼类,如鲤鱼、鳜鱼等;西安地区的牧业以牛、羊和猪的养殖为主,提供肉类、乳制品和皮革等畜产品。周至秦岭猕猴桃、西咸新区泾河新城茶产业是国家级农业特色产业集群建设;阎良区、高陵区被认定为第一批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长安区是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都市现代化农场)。

2022年前三季度第一产业增加值187.93亿元,增长4.1%;其中,全市农林牧渔业增加值同比增长4.2%,夏粮产量72.48万吨,增长0.2%,秋粮生产平稳,秋收进展顺利,有望增产,蔬菜、瓜果产量分别增长0.1%和1.8%,肉类、奶类产量分别增长2.0%和0.2%,猪存栏、出栏分别增长1.8%和5.0%。

第二产业

西安的工业涵盖了多个领域,包括机械制造、汽车制造、电子信息、航空航天、化工和军工等;其中,隆基绿能总投资180亿元15GW和23.2亿元3GW太阳能光伏项目分别落户西咸新区、航天基地,比亚迪 20GWh动力电池项目落户高新区,总投资14亿元的立邦新型材料生产基地项目落地经开区。

2022年前三季度,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总产值同比增长15.8%,汽车制造业总产值增长44.0%,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总产值增长40.9%,铁路、船舶、航空航天和其他运输设备制造业总产值增长27.7%,电力、热力生产和供应业总产值增长14.7%,高技术制造业总产值增长26.1%。主要产品有发动机、长安汽车、飞机、航天器、导弹、火箭、装甲车辆等,2022年前三季度,汽车产量同比增长87.8%,其中,新能源汽车产量增长3.4倍;单晶硅产量增长32.2%,集成电路圆片产量增长65.5%,移动通信基站设备产量增长1.8倍。2022年前三季度第二产业增加值2937.55亿元,增长9.1%。

第三产业

西安的第三产业主要包括服务业、商业、旅游业、金融业信息技术等,在零售业、餐饮业、物流运输、房地产、教育、医疗保健、文化娱乐等领域提供服务,西安的旅游资源丰富,包括兵马俑大慈恩寺塔、古城墙等,西安的金融业发展迅速,涵盖银行、保险、证券、投资等领域。

2022年前三季度,第三产业增加值5137.18亿元,增长1.6%;科技金融贷款服务企业617家次,贷款金额28.3亿元;全市技术合同成交额再创新高,达到1648.56亿元;组织举办各类科技金融政策宣传培训41场次,培训2000余人。不断加强金融合作,新增5家合作金融机构,其中1家银行、3家担保公司、1家保险公司;合作金融机构总数增至73家,包括29家银行、31家担保公司、9家保险公司、2家保险经纪和2家信托公司。

2023年10月30日,西安市政府报告称西安商圈再升级,商圈建设向“四层级”转变,全市初步建成500亿级商圈2个、百亿级商圈10个。初步打造形成10个多业态、高品质的夜间消费聚集区、26个夜间消费地标、100个夜间消费网红打卡地。

经济功能区

社会事业

教育

截止2021年底,西安市有基础教育和职业高中学校3728所,在校(园、班)学生184.56万人,教职工17.33万人,专任教师12.44万人。其中幼儿园1987所,小学1170所,普通中学501所(初中 334所,高中167所),特殊教育学校14所,工读学校1所,职业高中55所。学校占地面积3766.40万平方米,建筑面积 2364.50万平方米。2021年秋季开学安全如期投用新建、改扩建学校143所,提供学位13.04万个。

截止2021年底,西安市有4所市属高校,其中3所全日制高校/高职(西安文理学院西安铁路职业技术学院西安职业技术学院)。开设有48个本科专业、84个高职专业,专业涵盖全面。本专科在校生3.4万人;成人高校(西安开放大学)本专科在籍生8.8万人。

卫生健康

截至2022年底,西安市医疗卫生机构总数7129个。其中,医院359个;基层医疗卫生机构6668个;专业公共卫生机构55个;其他卫生机构47个。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比上年增加93个,专业公共卫生机构增加4个,其他卫生机构增加21个。医院中,公立医院121个,民营医院238个。医院按等级分:三级医院36个(其中三级甲等医院21个),二级医院135个,一级医院129个,未定级医院59个。

西安市历史上曾发生过流行性瘟疫,比如,1932年陕西省发生大面积霍乱,西安市整个区域陷入瘟疫之中,病灾严重,整个陕西省死亡人数多达20万人。

媒体

主流媒体有西安报业传媒集团西安广播电视台,主要优秀作品有电视剧《装台》《大秦赋》《白鹿原》等,主要报刊有《西安日报》《三秦广播电视报·西安版》等。

西安市围绕决胜全面小康、纪念抗美援朝战争、纪念建党百年等重大主题,推出一大批文艺精品。电视剧《装台》《大秦赋》在中国中央电视台黄金时段播出,电影《金刚川》《秀美人生》取得票房口碑双丰收,电影《蓝色防线》、电视剧《大浪淘沙》《走向胜利》《功勋》等一批重大主题创作加快推进、精心打磨。实施农村电影放映工程,全年放映公益电影33816场,实现农村和社区全覆盖,有效满足群众文化需求。困帮扶,为125家影院发放纾困资金709.5万元。实现票房3.2亿元,达到上年同期67%,电影市场快速复苏。成功举办第七届丝绸之路电影节,集中展映500余部国内外优秀影片,吸引国内外百余家媒体网络20多亿人次点击量报道。

科研

西安市获批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西安高新区获批建设全国首个国家硬科技创新示范区;在科技部《国家创新型城市创新能力评价报告2020》中,西安居副省级市第六,西部第一。全年投入科研经费7900万元,支持8个高校院所实施42个科技成果就地转化示范项目,注册或合作企业40家,筹建企业2家。其中,电子信息领域7个;高端装备制造和生物医药领域11个;新材料领域4个;航空航天等领域6个;5G、大数据、节能环保、汽车、人工智慧3D打印等领域6个;其余涉及2个以上的多专业领域项目8个。项目实施3年后可实现产值10.35亿元,利税2.3亿元。继续推动技术转移和成果转化工作,保障奖补政策实施兑现,开展走访宣讲,深挖技术交易潜力,进一步拓展技术服务合同重点领域。全年实现技术市场合同成交49545项,合同成交额1648.56亿元。

文化事业

截止2021年底,电视剧《号手就位》《大浪淘沙》《功勋》在全国各大卫视热播,电影《柳青》在全国院线上映,话剧《路遥》入选中宣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优秀舞台艺术作品展演”,《共产党宣言》《红箭 红箭》等在全国巡回演出200余场。精心组织基层电影放映、千场戏剧演出、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等文化惠民工程,大力开展全民阅读活动。兴庆宫公园、易俗文化街区、长安云、长安乐等一批公共文化项目相继建成开放。大唐西市文旅小镇创建经验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作为特色小镇典型全国推广。加大文物保护力度,推动周秦汉唐博物馆群建设,汉长安城大遗址保护项目纳入国家文物局“十四五”专项规划和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体系。推动文化旅游产业融合发展,以曲江新区为代表的国家级文化产业园区发展势头良好;制定出台《西安市促进文化旅游融合发展补充政策》,安排5亿元专项资金重点扶持文旅产业发展。曲江文化产业集团连续10年入选全国“文化企业30强”。截至2021年底,西安市有博物馆(不含私营)136座,各级别文物保护单位428处。公共图书馆14个,总流通217.54万人次;市级群众艺术馆1个,文化馆14个,艺术表演团体16个。 

体育

以2022年为例,全年举办市级青少年体育竞赛活动35项(次),参赛人数1万多人。组队参加陕西省年度比赛,派出1500余名运动员参加24个项目比赛,获金牌323枚,银牌195枚,铜牌217枚,取得金牌、奖牌、团体总分3个第一。申办并成功取得2023年亚足联中国亚洲杯承办权,成立西安赛区组委会,做好赛事筹备工作。组织全市125支球队参加陕西省足球甲级联赛,指导各区(县)举办陕西省群众足球乙级联赛。组织完善反兴奋剂相关规定制度。

环境保护

以2020年为例,西安市共出现大雾45天85站次,比上年偏少8天29站次。共出现霾79天183站次,比上年偏少18天109站次。优良天数250天,比上年增加25天,其中优级天56个,超历史最佳纪录14天;重度及以上污染天数共15天,比上年减少13天,其中严重污染为0天,自2013年以来首次消除严重污染天。累计完成全域治水重点项目107个,完成项目投资180亿元。新增生态水面113公顷、湿地151.33公顷和渭河滩区整治面积435.06公顷。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100%。区域环境噪声等效声级均值55.8分贝,道路交通噪声等效声级均值69.4分贝。2020年,西安市围绕秦岭生态环境保护,开展的重点工作;违建专项整治、小水电站整治、峪口治理、农家乐整治、开山采矿整治、垃圾污水治理、景区整治。

社会保障

截至2022年底,西安市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1062.64万人,参保覆盖面稳定在98%以上,其中职工医保参保378.60万人,城乡居民医保参保684.04万人,基本实现应参尽参、应保尽保。全年职工医保基金收入190.10亿元,支出134.72亿元,累计结存323.66亿元;城乡居民医保基金收入54.74亿元,支出33.63亿元,累计结存48.97亿元。全市有定点协议医疗机构4873家,定点药店5257家。

交通

西安拥有多种交通方式,包括铁路、公路、飞机、公交车和轨道交通(地铁)等,截止到2022年底,有7个一级公路客运站,2个大型火车站,一个国际机场,在营公交线路71条,在营轨道交通9条。

公路

截至2020年底,西安市有道路旅客运输经营业户107户(其中,班线客运38户,旅游客运69户),营运客车5614辆(其中,班线2446辆,旅游3168辆)。客运等级站50个(其中,一级站7个,二级站5个,三级站1个,便捷式车站37)。开通客运班线399条(其中,省际线路93条,市际线路100条,县际线路57条,县内班线149条)。全市通村线路157条,141个乡镇班车通达率已达100%,1746个行政村班车通达率已达100%。有道路货物运输经营业户21650户,其中普通货运21179户、货物专用运输业户223户、大件运输157户、危险货物运输91户。有卡车64596辆,其中普通货车58563辆、专用货车2524辆、危险货车3509辆。有货运站场12个,其中一级站4个、二级站4个、三级站4个。道路运输完成货运量2.52亿吨,货运周转量373.67亿吨千米。

铁路

截至2020年,中国铁路西安局集团有限公司管内线路覆盖陕西省全省,辐射甘肃省宁夏回族自治区内蒙古自治区山西省河南省、湖北、四川省重庆市等8个省区市,是进出西北中国西南地区的咽喉要道,在全国路网中具有承东启西、连接南北的重要作用。管内有陇海铁路、宁西、宝中、西平、宝成铁路西康省、襄渝、阳安、包西、太中、浩吉、神大、黄韩侯北芝、西安枢纽北环线等25条普速线路和徐兰、大西、西成、银西4条高速铁路,总营业里程6422.7千米,其中高速铁路1048.1千米。线路总延展长度14096.04千米,其中高速线路正线2074.698千米,普速铁路正线9264.486千米。

航空

现状

目前,西安咸阳国际机场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全年完成航班起降25.5万架次,比上年下降26.2%;完成年旅客吞吐量3107.4万人次,比上年下降34.2%,年旅客吞吐量再次入围全球机场40强,位列全国第8位,位居全球第11名,;完成货邮吞吐量37.6万吨,比上年下降1.5%,增速位居十大机场全国第一,排名实现连年进位,排名进位全国第10。

在建项目

2020年1月2日,西安咸阳国际机场三期扩建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取得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批复。5月28日,民航陕西监管局和陕西省人民政府联合批复西安咸阳国际机场三期扩建工程飞行区工程初步设计及概算。7月22日,西安咸阳国际机场三期扩建工程在空港新城举行开工仪式。10月16日,民航陕西监管局和陕西省人民政府联合批复航站区及配套工程初步设计及概算。西安咸阳国际机场三期扩建工程建设内容主要包括:将现北跑道改为平行滑行道,新建北一、北二、南二等3条跑道,新建70.03万平方米的东航站楼,35万平方米的综合交通中心及停车楼,配套建设115个机位、货运、航空食品、信息中心、消防救援及相关生产设施等。工程总概算469.29亿元,建设工期65个月。项目建成后,西安咸阳国际机场将成为拥有2个航站区、4座航站楼、4条跑道,能够保障年旅客8300万人次、货邮100万吨的超大型国际航空枢纽。

公共交通

现状

城市公交汽车运输

截至2020年,西安市成功创建国家公交都市示范城市。新开调整公交线路71条,建成公交场站12座,公交出行分担率达61.7%。推广更新纯电动出租车1523辆,全市15178辆巡游出租车已全部更新为绿色新能源车型,行业服务整体满意率达到99.5%以上。“爱心车厢”荣获交通部十大运输服务榜样品牌,西安市出租汽车管理处被评为“2019年度全国交通系统先进集体”,纺织城客运站获“全国交通运输行业文明示范窗口”。

慢行交通  

截至2020年底,西安全市有公共自行车有桩服务站点1943个、无桩服务站点6136个,闸机式中心站18个,投入运营自行车7.9万辆,全年使用量4986万人次,日均使用量13.7万人次,单日最高使用量21.6万人次,服务区域覆盖主城区、各开发区约550平方千米。此外建立共享单车“文明骑行联盟”,形成投放、使用、归还、督考“四级”闭环管理体系,倒逼单车用户规范用车,文明骑行。西安有美团青桔单车、哈罗、OFO、OXO等5家互联网租赁自行车企业,总投放量43.5万辆,为市民“最后一公里”出行提供保障。

社会充电桩建设

截至2020年,西安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投资集团有限公司新能源公司实施了火车北客站公交停保场项目、京东亚洲一号物流园充电站、凤城一路停车场等社会充电桩建设项目,全面共建设社会充电桩(枪)549个,总投资额8439万元。

城市轨道交通运输

截至2023年5月,西安共有9条轨道交通线路运营,运营里程达301公里;共设车站187座,其中换乘车站19座 。截至2023年6月,西安地铁共有5条(段)在建线路   。截至2023年7月,西安地铁最高日客运量为2023年4月15日的463.93万人次。截止到2022年底,地铁资源经营、上盖开发等工作稳步推进,全年完成投资246.65亿元。

在建项目

2020年,西安市轨道交通集团有限公司围绕工程建设目标,强化三期建设规划(2018—2024年)7个项目的落地实施和5号线、6号线一期和9号线通车运营,通过持续推进“大标段”管理和“市区共建”模式,统筹抓好工程质量和安全生产,科学有序加快施工进度。1号线三期、2号线二期、8号线、10号线一期、14号线、15号线一期、16号线一期仅用时15个月全部开工,创造了西安市轨道交通规划项目从批复到全部落地最快速度。地铁4号线获国家优质工程奖陕西省建设工程长安杯和西安市建筑工程雁塔杯。截至年底,14号线提前40天实现“三通”(洞通、轨通、电通),1号线三期7座车站和2号线二期4座车站全部开工建设,6号线二期过半数车站进入主体施工,8号线、10号线一期和15号线一期开始交通导改、文物钻探、管线迁改和绿化迁移等前期工作。

人文

概述

早在旧石器时代,西安民俗就开始形成,经过广泛吸纳了外地乃至异域的文化风习,同时又波环性地影响、传播到更广大的地域,西安在饮食、习俗、艺术、历史文化和地区特征方面,形成了独特的人文,构造了以面食为主的饮食文化,拥有多元的民间歌舞、朴素久远的手工工艺、丰富的历史遗迹和文化景观。有“陕西省十大文化符号”之称的老潼关肉夹馍,曾经入选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系列美食,被中国烹饪协会评选为陕西省的“中国地域十大名小吃”。秦腔在2006年5月20日,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是中国汉族最古老的戏剧之一。中原地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兵马俑,属于第一批中国世界遗产

饮食

西安地区的日常饭菜多为面条蒸馍稀饭玉米糁子、拌汤等;以面条为例,日常食用的就有油泼面炸酱面、漓水面、米儿面、最是难忘郑州烩面、炒面等20多种;蒸馍也是西安人日常的面食,蒸馍可依制法不同或可加上不同的辅料制成油卷、油塔、枣花糕、菜卷等上10个种类;无论城乡,西安人民经常吃稀饭,主要有大米稀饭、小米稀饭、高粱米稀饭等;西安人民还将玉米粒磨成细粒叫玉米糁子,小火慢煮,颜色灿黄,不加配菜便令人有食欲。

2021年,西安市委托第三方机构和知名专家学者评选,8家企业被评为“陕西省老字号”,永兴坊陕西非遗文化特色街区、西安老城根Gpark商业街、易俗社文化街区获得2021年度省级夜间经济示范区称号,创建6个市级夜经济示范街区。

肉夹馍、羊肉泡馍等是西安的特色小吃之一,下面是西安的主要特色美食:

习俗

早在五千年前仰韶文化半坡先民时期,西安民俗就显端倪,其地的民俗丰富多彩,且有时代性、地域性、传承性的鲜明特点。西安北门迎宾仪式、南门仿古入城仪式、唐都上元不夜城灯会、中秋赏月、“钟鸣盛世、祈福长安”新年祈福、古文化艺术节以及城墙国际马拉松等活动, 已经成为西安习俗文化的品牌、新亮点。下面是西安部分历史习俗:

艺术

西安市是人文传统、东西文明和现代文化的一个叠加交汇处,是万里丝绸之路的起点,陕西省绘画(黄土画派、长安画派等)、陕西歌舞(秦腔腰鼓等)、工艺美术(陕西剪纸、社火马勺、凤翔泥塑等)、蓝田普化水会音乐、陕西雕刻书法、陕派建筑园林等内容,形成了现代与传统相结合的“长安文化”。诗经里主题公园、昆明湖遗址公园、西安秦砖汉瓦博物馆西安美术馆西安音乐厅、西安大剧院、曲江艺术中心等艺术文化场所,涵盖了各类型的艺术文化。下面是西安著名艺术作品:

地区象征

旅游演艺

西安市各类旅游演艺题材涵盖历史文化、红色文化和丝路文化等,演艺类型包括实景演艺、舞台剧、主题演艺等,精品旅游演艺,已经成为西安市文化旅游“靓丽名片”。例如,唐华清宫景区《长恨歌》,浐灞《驼铃传奇》,城墙《梦长安》、华清宫《12·12》 、秦皇大剧院《秦俑情》、大唐芙蓉园《大唐追梦》、白鹿原影视城《二虎守长安》等。

文物博物馆

文物博物也是西安的一个特色,2020年截至年底,西安市有博物馆(不含私营)133座,各级别文物保护单位432处。公共图书馆14个,市级群众艺术馆1个,文化馆14个。图书馆总藏量达2646千册件,比上年增长8.5%。电视及广播人口覆盖率均达到100%。全年举办各类会展活动188个。其中,举办国际性会展活动8个,全国性会展活动42个;全年参展参会人数138万人次。

西安市等级博物馆(纪念馆)一览表

市花

西安市花是石榴花。西安气候环境适合种植石榴树,石榴花在西安随处可见,在花开的时候,是西安一道独特的风景线,并且,石榴花的花语也很吉祥,1986年8月13日,西安市九届人大常委会第27次会议决定石榴为西安市市花。

市树

西安市树是中槐树,1986年8月29日,西安市人民政府正式命名中槐为市树、石榴花为市花,并决定每年5月 4 日至10 B为爱护市树市花活动周。中槐在西安种植历史悠久,它耐寒、耐旱、耐贫瘠、耐烟、病虫害少,适合西安栽种,更重要的是它寿命长,现在西安能看到的古树大多是中槐树,中槐树见证了西安的发展历史,因此,被命名为市树。

景区

综述

截至2022年底,西安市有83家国家A级旅游景区,其中5A级5家、4A级21家、3A级47家、2A级10家。全市有星级饭店90家,其中五星级14家、四星级26家、三星级46家、二星级4家。全市有旅行社568家,其中出境社66家。秦始皇帝陵博物院、陕西华清宫景区、大慈恩寺塔等是西安著名景点;西安市各类旅游演艺也是旅游的重要景点,例如,《长恨歌》《梦长安——大唐迎宾盛典》《驼铃传奇》《秦汉风云》等。

重要景点

2022年西安市AAAAA级旅游景区信息表

秦始皇帝陵博物院

秦始皇帝陵博物院位于临潼区,是以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为基础,以秦始皇帝陵遗址公园(秦始皇陵)为依托的一座大型遗址博物院;也是以秦始皇帝陵及其众多陪葬坑为主体,基于考古遗址本体及其环境的保护与展示,融合了教育、科研、游览、休闲等多项功能的公共文化空间。2007年,秦始皇帝陵博物院获评首批国家AAAAA旅游景区,景点包括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和丽山园。

兵马俑一号坑位于秦始皇帝陵东侧1.5公里处西杨村南,是秦始皇帝陵的陪葬坑。已发现三座,分别编为一号、二号、三号兵马俑坑。三座俑坑占地面积达2万多平方米,内有和真人、真马大小相似的陶俑、陶马近8000件。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二十世纪考古史上的伟大发现之一”。

兵马俑现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该博物馆1983年由国家物价局会同国家文物局、国家旅游局确定为全国15个特殊游览参观点之一,每年接待游客近200余万人,是闻名世界的旅游热点。

华清宫景区(原骊山景区)

 是古今驰名的风景游览胜地,保留有西周烽火台、唐朝华清宫长生殿、抗日战争、兵谏亭遗址等文物胜迹。

位于临潼县城南骊山北麓的唐华清宫内。此地从西周起即为王室贵族的离宫禁苑,李隆基时扩建为华清宫,后毁于战火。1982年在华清池温泉总源北修建“贵妃池”时,发现唐华清宫御汤遗址。后经三年发掘,清理出五个汤池遗址,其中有供唐太宗沐浴的“星辰汤”,供唐玄宗专浴的“莲花汤”和供杨贵妃专浴的“海棠汤”(也称“芙蓉汤”),还发现殿基、石墙、柱础、踏步、陶水道等建筑遗迹。1990年以“莲花汤”“海棠汤”为中心的御汤遗址博物馆建成开放。

位于临潼县城南骊山北麓,系陕西省著名的温泉之一,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大唐芙蓉园

大唐芙蓉园位于陕西省西安市城南的曲江开发区,大慈恩寺塔东南侧,它是在原唐朝芙蓉园遗址以北,仿照唐代皇家园林式样重新建造的,是中原地区第一个全方位展示盛唐风貌的大型皇家园林式文化主题公园,占地面积1000亩,其中水域面积300亩。

于2002年开始建设大唐芙蓉园,2004年落成,2005年4月11日(农历三月初三)正式对外开放。是中国最大的仿唐皇家建筑群。2011年1月17日被国家旅游局评为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入围“神奇西北100景”榜单。

大慈恩寺塔已成为中外驰名的旅游胜地,并被列为省、市十大文物旅游窗口之一。大雁塔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对外交流

2019年6月,在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和吉尔吉斯斯坦总统热恩别科夫的共同见证下,西安市市长李明远和奥什市长萨雷巴绍夫互相交换友好城市关系协议书,双方正式缔结为友好城市。

2019年11月12日,西安市政府和大田广域市市政府举行座谈会,共同签署发展友好城市关系意向书,市长李明远、大田市市长许泰铤出席。

2020年11月24日,西安市与西班牙瓦伦西亚市举行线上结好签约仪式,签署《中华人民共和国西安市与西班牙王国瓦伦西亚市建立友好城市关系协议书》,两市正式缔结友好城市;西安市市长李明远和瓦伦西亚市市长约安·里博·卡努特代表两市签约并致辞。

2023年3月13日,在白俄罗斯总统亚历山大·卢卡申科对我国进行国事访问的框架下,白俄罗斯共和国莫吉廖夫州莫吉廖夫市与西安市签署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陕西省西安市与白俄罗斯共和国莫吉廖夫州莫吉廖夫市建立友好城市关系协议书》,正式结为友好城市。

2023年5月19日,哈萨克斯坦奇姆肯特成为西安市第40个国际友好城市,也是西安市在中亚五国缔结的第4个友好城市。

截至2023年5月,西安市已与40个国家66个城市结为友好交流城市,与3个国家的3个城市结成3对友好交流区县;2021年5月前,西安与各国详细交流情况见下表:

人物

重要荣誉

西安地处渭河平原中部,是中原地区明确建设的国际化大都市、中国中心城市,获评中国卫生城市、中国园林城市、中国形象最佳城市、中国国际形象最佳城市、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全国文明城市等,具体获得荣誉杰时间见下表:

相关事件

西安获批为赴港澳“个人游”城市

2024年2月23日,国务院批准增加西安市为内地赴港澳“个人游”城市。中华人民共和国出入境管理局决定自2024年3月6日起,在西安市为符合条件人员签发往来港澳“个人旅游签注”。西安市户籍居民以及居住证持有人可以在西安市公安机关出入境管理人工窗口,或设在人工窗口的智能签注设备提交申请,自行选择办理“个人旅游签注”或者“团队旅游签注”,免予提交申请事由材料。“个人旅游签注”包括:赴香港特别行政区3个月一次签注、3个月二次签注、1年一次签注、1年二次签注;赴澳门3个月一次签注、1年一次签注。签注持有人每次可以在香港或者澳门逗留不超过7天。

西安市获赠天安门广场国旗

2024年3月1日上午,北京市政府天安门地区管理委员会向西安市档案馆赠送天安门广场国旗仪式在北京举行。1949年5月20日,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野战军进抵西安,西安得以全面解放。2024年是西安市解放75周年,天安门地区管理委员会特将2009年5月20日,西安市解放60周年纪念日当天升挂过的国旗(编号:2009-0938)赠予西安市,并由西安市档案馆永久保存珍藏。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
友情链接: